耕云书笺(三)
从所提问题,可以证明诚如你自己所说的,你忘了修行了。你问——
一、二人面有红光,伊自己不能互见等……。岂不见古德道:“眼见如盲”。佛说“世界非实”。你偏对“光影门头”感兴趣,与不二法门大不相应。今后盼老实修行,莫再受六根愚弄。至彼红光满面乃因健康良好、工作顺利,与佛法毫无交涉,亦不须见到自己的光始能修行。何不谨守“心外无法”?岂甘心将心外驰,沦为外道?宁不知坛经“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之叮咛?果欲学宗乘,须牢记“不二”,扫诸相对始得。
二、犯人想学佛,可洽禅学会寄若干“安祥之美”供其阅读。如狱方同意,亦可提供录音带供聆听。
三、弟只消切实活在责任义务里,事事求无愧,时时持安祥,有暇如法持诵金刚经,实践“独行道”——不与人谈佛法,不怕枯寂、无聊;莫执形式,莫求道理,只求安祥,便是上上根器真实修行的路径。若果不甘寂寞,喜凑热闹,好谈佛法,妄想度人,时间过去,你将萎缩。惕之,思之。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十一日)
人都是活在错误里的,可贵的是能觉醒、摆脱。莲花的可贵也只在于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便成了佛法的象征。
人在反省中有觉以往的虚掷岁月、浪费人生、无明妄作、污秽心田,悔愧之余纵耳恸哭,便能冲洗去少许心垢,益能看清假我的丑恶,故反省最贵“由衷”。有了这次的震撼,对你的未来而言是件好事,以后只要力除心垢,力持安祥,则“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未来种种譬如今日生”,重新做人必有新领悟而拓出新境界无碍。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二日)
能离妄想、不着相、断嗔怒,就会秒秒安祥,最简、最易,希望保持此刻心态,不要间断,便是真实佛子,便可就路还乡,勿疑。
(一九八八年三月廿七日)
来信读悉。洋洋数千言,吐尽心曲。人在未圆满前,总是活在错误中的,只有明道而行道,始可免于大过。因此,以往的事不要再去想了,只要时时留意安祥之保持,不再把罪过、错误重复下去就可以了。所谓“天大的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只要痛改前非,是可以蒙佛天宽恕的。
我法乃“无为法”不必执着如何修行,尤不可期待成就,但能外不着相,内不妄想,唯求心安无愧,力保秒秒安祥,则修行事毕矣。若急欲成就即是“法执”,与道相背,切记。余不一一。
(一九八八年七月十一日)
示王女
作者:耕云先生
古往今来,任何人总是多少要活在无奈中的。倘使勘不破人生如梦——对真实永恒的真我而言,未了悟一切皆不出因与果,势必陷于抱怨不满的恶性循环而苦上加苦,且损己不利人,障蔽真心,闭塞灵明,殊为可悯。
当人开拓心胸包容他人错误,怜悯他人错误时,必得心灵升华之补偿,而更能精进。
如今你当以包容、忘怀,只活在现在这一秒钟,努力管带安祥,不容许自己起心动念,一如金刚经所云:“现在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唯有安祥的自觉。在安祥的自觉中随缘尽分而不失安祥就对了。若自怨自艾,抱怨委曲,则会损害真心,破坏安祥,就太不智了。须知学正法要赢取的是生命的永恒。何况凡结果必须原因,该来的终归要来。忘掉这桩不愉快的事,唯守安祥,才是有心力的人,才能获得佛天欢喜。更不可求开悟,求速效,否则便“执之失度,必入邪路”了。
(一九八八年元月廿二日)
众生本来是佛,只是被业垢埋没,本有之光明、智慧不能绽放。若能从不断发掘自我中扬弃业垢,则心光明朗,安祥日深,以致心无点埃,则功德于焉圆满。
禅,尤其是安祥禅,一经传心,即得安祥感受。得此“正受”者,即契入“离执禅定”。欲求进境,须秒秒保持安祥心态,勿使间断;欲期“保任”不失,则须努力反省改过,令心空朗朗,毫无执着,是名“去执禅定”。“去执”之障碍为自是、自艾、自怨,以及对外认同,内随妄想,故“去执”工夫说似不难,行实不易。贤徒今既找出自己病根,应坚定决心痛加拔除,继续努力,便可证入“无执禅定”矣。“无执”即“漏尽”,亦即成佛也。
吾法切要处,已尽揭示,盼珍惜、思索、力行,此生了毕绝无可疑。坚切朝解行相应、知行合一处努力自励、自策。
(一九八八年四月一日)
很高兴你充满了法喜,更嘉许你能天天反省,努力补漏。
古德说“情生智隔”。一种执着的情愫,最足妨碍般若智慧的成长,不仅应该淡化它,更应该扩展它、升华它,把儿女之情和伦理亲情扩展为“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人就会更解脱、自在,并发露出无比的力量;反之则不免退失而回归到烦恼与无奈。
(一九八八年十月廿一日)
示谭君
作者:耕云先生
人若自囿于自我情怀的偏见、固执里,就绝难开智慧、增福祉,抑何能与究竟圆满、彻底胜利之最上一乘相应?倘不肯下一番“寒彻骨”的反省、剿绝工夫,又得安尔后的自在逍遥?若能先作彻底反省,决心改过,再依四句话去做,不需一年半载就可获得自在安祥。至于“扫除表层意识”之说,非是。应改为“主宰、管制表层意识”方是。此处粗糙不得。
吾说法十年,只见求知者多,力行者少;求解者多,求悟者少;浅尝者多,深入者少。殊可叹耳。
其实若能保持听法时心态,以印六祖坛经,便知所为佛佛唯传之“本体”,师师密付之“本心”,乃至“根本智”、“无师智”、“自然智”早已和盘托出,当面奉赠。于此应知,我不负人,人自负其佛性而已。甚至有期待吾代其修行之想者,试问,人能代其吃饭否?
(一九八九年二月廿六日)
学问世智与佛法无关,岂不知六祖大师不识字耶?重要的是——私欲不降,绝不潇洒;我执不除,绝无解脱。
错误不去,烦恼难断;安于罪恶,终必毁灭。
离开般若,不名智慧;失去安祥,死水一潭。
细味之。
学禅不贵求知解,亦无捷径,只尚力行安祥,倘照四句许做得踏实,必有迸发生命潜力之日。
(一九八九年四月廿二日)
示蔡生
作者:耕云先生
修行(修正想念行为)靠心力。倘欲振乏力,不能奋生命之全力战胜伪我,而言修行,恰如不耕耘妄冀收获,不努力渴望成功,天下宁有此事?亦岂有此理?
修行首须力断贪嗔痴,若不断嗔恚、邪淫之念,即非修行,即欺人自欺。
世间事有可以请人代劳者,唯吃饭不能请人代劳,修行亦复如是。若是铁汉,天下断无不可成之事,顾志气为何耳。若能念念不忘——对外不认同;内不起妄想,多微笑,少说废话。唯求心安,不求功利。则修行原本是简单事。很多人照此修行多已开悟。苟不认真,不肯奋生命之全力,誓死虞胜伪我,廓清三毒,世上任何事业尚不可能成功,况学这正法耶。至盼“自悟、自修、自成佛道”,莫冀希别人帮忙为感。
(一九八八年四月六日)
心法不二。须是识得本心,乃能明了本法。若不纵根本上力求突破,便不免向外驰求,驴年得了?须知宗门禅乃“此事不与他家共,一切有为法不同”之不思议法门,最简要、最直截——但求安祥,别无余事。
所说种种觉受与境界,若能不喜、不疑、不执着,允称佳兆;但生分别、爱习,极易流于有为,陷于外道,甚宜“一种平怀,泯然自尽”,顺其自然,不关“我”事也。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七日)
示李女
作者:耕云先生
此种心态极为可贵,宜当保任,但每日读经后保任二、三小时即可;以甚甚难秒秒保任故。
若是出家人,则应全时保任不失,你是在家修行,故于诵经后保任三两个小时即可,日久自见功德。此即“无眼耳……”之实证,方知六祖所云持金刚经即能见性,乃真实语。你既得“无住心”,应勿执着,亦莫兴奋,须知此乃人人本分事,惜者大多数人自甘埋没殊可悲耳。
尊师、敬法、护持自心莫令污染,从容行去,可保安稳到家。尔后但论释此心态,认知此心态,以之与佛语、祖语相印证,终有豁然之时。功忌神秘、功利主义。
(一九八五年元月九日)
示陈君
作者:耕云先生
捧读来函,诚悃精纯流露纸上,本此道心,何虑大事不了。而且具此正见者,今时能得几人?盖时下弃金担芝麻之辈颇众,皆因不具法眼,不分正邪,不明真伪,逊至以盲引盲,后果可畏。
吾从军卅余载,常耿耿于怀者,辄为大事未了,轮回可畏。功名富贵向未计及,今幸得个休歇处,但遇有缘,岂敢自秘。弟台向道心切,忏悔意诚,夙障日薄,智慧日生,且般若既已流露,允为我们中人,可喜可贺。今后但望少谈论,多观照,毋令心外驰,心外本无法;毋令起无明,念念当自知;莫令心烦乱,唯心无价宝;莫令“本能”动,奉持居士戒。则正念者正人,正人堪当正法矣。
总之,专心公务,不碍正法,静心反省,寡过为先。庶几垢尽光显,障除明心。
暇时以向一字、一句处用力之要领,熟读坛经,便能不经大手印而臻无上瑜珈境界。切莫轻忽。
(一九八二年元月十二日)
学禅之“保任”似执,实无执;学密不坏三昧耶戒,执即无执。出入只在自受用境界之有无耳。以般若心行相应法,何执之有?况执极则离执,物极故必反。佛法舍方便无究竟,故上来传承之法咸宜如法而修。
今后绵绵密密,以欢喜心、无住心保任之便是。
洞山禅师云:“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可玩味之。若能全离戏论,当下更有何事?
(一九八二年二月廿四日)
日人之法,本质正大,正邪胥视其人而定,倘动机正大,慈悲为怀,未始不可如法却病。但以诚敬临之,则无碍矣。其实一真法界自他不二,以真谛言,一切本无;以中道观,世事如幻;以世谛言,则差别万千矣。况经言:“一切法皆是佛法”乎。弟但存求医之心,抱感激之忱,必然相应。毋须惴惴也。
吾居常工作、生活、向除尽已而外,锲而不舍者,辄为生命之奥秘,幸有少得,欲报佛恩,遂不能自抑,向有缘者吐露鄙怀,岂也以圣者自居?唯有愚诚而已。前者感于台南诸子之诚悃,遂略述三祖法谕之梗概,一言以蔽之——“离二边,行中道”,亦即显本心,抑妄念而已。然禅之心要全在此铭,故勉为说之。
反省为忏悔之主体。倘不见自非,不生惭愧,不求忏悔,不下断然不二过之誓,则障既在,见性难矣。此圣人教诲不离反省忏悔者也。其要领乃以时间为经,事与人为纬,反时针方向行之,莫计时间,不求速效。若时久虑忘,宜恳求护法菩萨善导,必获启示。世尊、耶稣、穆罕默德诸圣,皆曾通过此法,绽开心眼,澈见实相,弟宜深味此事。
挣脱樊笼唯一途径为:生命之觉醒。一旦识得本来面目,则惑断、心安、自在矣。入门之道,唯在保任。然不得心传,保任何物?故入我法门,当自珍摄。
(一九八二年九月廿五日)
示刘女
作者:耕云先生
非常高兴你完成了一次突破,获得法的印证,并辨识出生活与生命的真伪。这非常难能可贵。
尽管佛法不离日用,也尽管真理是普遍的,因此它与人近到难分难割,但如果缺少了诚、敬、信仍然会自形障碍,而睹面错失;缺少“管带”、“保任”的行履,就不能落实而归于幻灭,流于戏论。这又岂佛法之咎?今后应活在秒秒安祥中,并力求心安无愧;甘心于责任义务而无怨无尤。只发掘、扬弃自己的错误,而不要把外在的一切,认同为真实,就是有进无退了。
禅是无为法,只须保持安祥的心态,不须追求法,尤忌等待悟。
果能安祥深深,目前即是净土,当下与佛无殊,笃信、莫疑。
近见会友多有进三退二者,病在“逗漏”,因写了一首“杜漏”歌词,已嘱贵松谱曲。若能如说而行,成佛何假劫数?盼往抄录、力行。
(一九八八年七月十四日)
示闲云
作者:耕云先生
你说的情形,对修行人来说,是一种情感升华,心灵净化的好现象。
以往,在潜意识里,压抑的情绪因此而解开,以后你的心态会更轻松、自在、潇洒而安祥的。所以我得恭喜你,获得进步。当然这不会经常发露,尔后就是安祥加深,智慧、福泽增长了。
你们姊弟的进步神速,给予了我最大的安慰和鼓舞。
看了这封信,你会更安祥的。
(一九八八年六月四日)
示颜君
作者:耕云先生
禅的特殊作略是让人悟,而非教人满足于知道和了解,所以才有“参禅”的事。所谓“参”就是探索、推究和向自心求答案的意思,因此禅的性质便是“思惟修”,便是借假(意识)修真(修真正假的,恢复原本的真心)。所谓真,乃是原本如此,究竟如此的。如果从别人那里获知的,就只会是知识、学识或常识了,有何可贵?所以古德说:“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只有悟出的,才是从本心流露的真实现理,才是“正见”与“正受”,才会在自己的血肉里生根——真理人格化。
尽管是如此,为了不让你失望,为了表示我诚挚的尊重,仍然对你的问题略作答覆。
一、所谓“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在这大宇宙中,除“自觉”以外,所有相对的事物,都是条件的组合。当你把条件一一抽出,就会发现,宇宙中根本就没有单一存在、永恒不变的东西。所谓“无自性”,是说除了依存,没有原本存在的个体。例如:当你把构成原子的质子、电子、中子逐一抽出时,便会发现,除了条件的组合,根本就没有永恒不变的原子乃至质子、电子。
至于人,就因缘所生的肉体,六尘所积类似电脑软体的分别意识而言,的确是昔无今有的。然而无风不起浪,那能形成分别意识的基因则是原本如此,普遍皆然,永恒不变的“本心”。
“明心”是要明白自己的“本心”。明白了本心,才不会执着分别意识就是真实不变的自我,才不会妄自执着,为了假我而埋没真我——真我是“自他不二”的“无我”之我。
“见性”在澈见生命共同的、不变的、平等的属性。此见名“正见”,余见名“邪见”或“外道见解”。譬如:水性湿,火性热,生命的属性是甚么呢?问题固然简单至极,但若不具诚敬,业深障重,也会像盲人不见日光一样。
忽视了这些,人就无可避免地要活在烦恼与错误同在;毁灭与罪恶习同步的煎熬、无奈之中了。这些便显示了佛祖的大慈大悲了。
二、自性、本心、真如,词别义同;自性是般若之体,般若是自性之用,而体用不二——即体起用,用不离体。故佛法是“不二法门”。
三、空义难明,唯证乃知,若就学理向外边探讨空义,不但容易“错认定盘星”,而且与自我解脱毫无交涉。仔细!
四、佛法是无法之法,只是“因病予药”,对不同的根器,说不同的法要,所以佛说五乘法,然而确无抵牾。
五、你的见解很实际。然而顿悟来自渐修;放下屠刀谈起来容易,但也必是宿具善根,且经过长时内心的矛盾——善恶的对决,才有可能一遇胜缘,便尔觉醒。
“佛法不是小儿戏”。你若诚心学禅必须先消业障,否则绝缘体是不会导电的。消障最好的方法是由衷地反省过去,正确的认知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找出个性偏颇的所在,行为想念黑暗的部分,彻底的、真诚地忏悔,誓死不重犯,而后,把生活的理念基础,建立在“唯求心安”上,才有相应的可能,否则只求知道是没有用的。
(一九八九年一月九日)
太多的人追求真实,得到虚假;追求向上,沉入深渊;追求解脱,自生束缚,何以如此?无他,以相对心求绝对真理,舍无尽宝藏向外驰求故。
今后,但能如说而行,向自心细细、深深、层层发掘,去尽原无者,则本有之真心、真理自现。从此不妨倾此心智,普润苍生,遍洒甘露,更苏大地,岂分外事?
我有开藏之钥相赠:
秒秒安祥 念念自知
人人调和 事事如意
(一九八九年元月廿八日)
示吴生
作者:耕云先生
“学道须是铁汉”,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力才能战生惰性,扭转颓势。否则一个猥亵、迷惘、欲振乏力、屈从本能的人,只会因人格多元,而导致精神分裂,大大危险。
请先自问有无战胜伪我的决心?否则宁可与世浮沉,切莫亵渎正法,浪费时光。若能战胜自己的机械惯性,摆脱官能的役使,学道乃望有成。
你说的“放松”对于对外不认同、内心离妄想,理事二障除,我法二执断的人来说是很好。对于一个未曾痛切反省,未曾纠正偏去个性,野性犹存,本能难抑的人来说,那是“放逸”。与其奢言放松,不如拚命“管带”来得稳妥。好高骛远于事无补,于法有碍。
(一九八八年元月三日)
示陈生
作者:耕云先生
古德说学禅乃大丈夫事。你既有心此事,应是器宇不凡,心怀坦荡。
此事唯贵认知自己,而其立志基点,当在“求心安”。人必须活在仰俯无愧中,方能消业障,除心垢;障若去,垢若净,则心眼开,法眼明,岂能不识自己?然切莫错认,以免自误耳。有空暇多听、看我的讲词,并着力于即知即行,务期解行相应,则见性成佛非难事也。
(一九八八八年五月十日)
覆悟修
作者:耕云先生
如何将自受用扩展到他受用?此则胥视众生法缘而定。
盖“众生本来是佛”,只因怀宝迷邦,遂尔流落他乡,若肯自尊自重,自解垢衣,则垢净光现,岂有疑义?顾积业成障,亦如盲者不见日光,抑奈伊何?况佛陀尚不能改变提婆达多,吾侪有存愿力以待有缘而已,“强迫中奖”殆不可能,堪太息耳。简言之,吾从肉体乃完成人生使命之工具,机械惯性极强,苟不能改变其惯性,欲救殊无可能。试问几人能不服从本能?谁肯彻底自我净化?否则纵修行亦如竹蓝提水,漏失无疑。
至修行扼要处,愚以为能罄其原无,则本有自然彰显,斯即“还得本心”,实则亦无一法可得也。
(一九八八年十月十七日)
示温居士
作者:耕云先生
捧读二月二十八日来函,非常敬佩您的古道热肠及对国家的殷忧,尤喜谈到知音之共鸣。众生界的一切吉凶福祸,成败利衰,无不取决于人,倘使不从提升、净化人的品质着手,任何好的政治主张,等同空谈;一切保国大计如同废纸。唯有人人求心安的社会,才是禅和光明的社会;只有人人活在责任义务中,国家才能富强。佛法隆盛的时代,也是国家昌盛的时期。天下没有孤立而能存在的事物,因此佛法的使命便是救人心,挽世运,把极乐世界在地球上缔建起来,而不只是死后的归宿而已。
禅是佛法的特质,生命的基因,心的原态,是真独立、真自由、真平等的体现,它是既存在又超越、既升华又涵摄,一法不立而又一法不遗的。我渴望结识像您这样具有真情感、真理智的朋友,来互相砥砺,共同完成“庄严佛土,成熟众生”的使命,使世界跻于大同。
请我加持的事,您会在三月七日上午十时三十分有所感——心态改变。古人说:“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可以实证的。以后只要以我说的方法持诵金刚经,就会获得同样的感受,那就是“正受”。若能保持这种心态,让它稳定地存有,而让以往惯于“着相”而易于被外在牵制的惯性逐渐陌生,好消息就近了。此事的确是“但办肯心,绝不相赚”的,我相信您并不缺乏毅力恒心,因此也深信您必能成就而达成弘法济世之大愿的。
如果你能把我的词汇,用日语介绍给有缘的彼邦人士,倒是件有意义的事。
(一九八九年三月七日)
覆王居士
作者:耕云先生
罪恶与毁灭同步,烦恼与错误同在。人基本上是活在错误中的,因此无可改变的事实就是“人生是苦”。若能扬弃错误,远离罪恶,则易得“正见”而享“正受”,为此秒秒活在安禅里,则“心净即土净”,苦与乐丝毫不相干矣。是名“真出世”,斯即“人间净土”。居士既见己过,足证“善根成熟”,愿把除恶务尽之精神,昨死今生之态度,彻底反省,把心中之贼扫除廓清,必能启拓人生新境,享受健康安祥人生。若说心外有法,显属方便之谈;若向心外觅法,的是愚不可及。居士当能不自埋没,启开正眼,绽放心光。敢预为之贺。
(一九八八年七月四日)
示林君
作者:耕云先生
很欣慰你的用功,近代青年求其于真实处留意者万中难有一人。你能如此用功,殊为难得。但恕我直言,你还没有找回你真正的自己。
真我很难描绘,我只能勉强再刻画几句:真我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和根本属性;是一切理、事的起源和建立一切的基础;真我是一切生命的实相和共相;真我涵摄一切而并非任何;真我的别名是无我,但不可以无我为真我;真我是至理的绝对,不可从相对者见真我;真我泯善恶、离是非、统人我、一时空、平凡圣——唯我独尊。如果继续描绘太嫌琐碎,而且任你如何绘,总难勾出真貌。
见真我即是悟,悟者自证也。证有理智、现证。理证者,灼见宇宙人生不二之理;现证者,真我昭然现前。
这是大丈夫的事业,当非一朝一夕可几,一旦灼见无疑,立可转凡成圣,故古来称为大事。然事虽非可一蹴而就,当信有志竟成,持以恒心,不争不缓(毋忘毋助)也保终能达成也。
平常真用功,辄在本乎良知而行,莫使私欲、我执污染此心,便能日起有功。
(一九七九年四月十二日)
示李君
作者:耕云先生
人若掩饰自己过错,必不能接受及明见真理。人若以坦陈自己过错为可耻,则我执决难突破,永难证得解脱。
我人有过为人讥笑,则罪可除,不再受天谴;若阴私己过隐而不发,人愈敬我,天愈罪我,欺心、欺天似智实愚不可及也。
弟台能奋壮士断腕之决心,不再姑息心贼,曲从伪我,则心垢可消,心光日长,来日人生通畅,道业猛晋乃必然之事,故愿证明并预为之贺。
(一九八三年二月廿五日)
覆李居士
作者:耕云先生
学道须具法眼,然后可辩正邪、真伪,庶几不至误入歧途,陷身魔外,虚掷岁月,坐待无常,终至回头恨晚。
至今“以心传心”、“直指人心”之事,事实昭着,非徒空言,亦足证祖师之不我欺。以国梁为例,入道三载,已得去住自由,非顿而何?奈何末法众生福薄慧浅,自生障碍,非仅不生稀有之想,且存容易这心,大法不彰,洵因此故。……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日)
修行者,修正想念与行为之谓也。今后盼多反省、深思,尤当集中心力恢复原本之心态并珍惜、保持之,乃为修行最为第一之要着,若喜热闹、好神奇且分别心不息,总是从劳。
为今之计,他人之事少管,但时回味亲近何老时之心态,并追回牢持莫失,便胜过一大阿僧祇劫修行唉。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廿三日)
示韦君
作者:耕云先生
学正法必须除本身工作外,把它形成生活的目标和唯一的志趣,并须贯注于生活的全程,在言行中标示出法的人格,才是法的人格化的完成,否则徒作知识研究,则无益有损矣。
所为“不能欺骗自己的心”,即是客观、中道、无私、无我的原本之心,亦即生佛无别,自他不二的生命原态。以其不学而知,故又名“良知”,亦即良心。欲复得此本然之至善,须丝毫不得宽容己非,若让自心藏污纳垢,则此原本光明圆满之心,当下黯然失色矣。反省之道无非搜尽剿绝心中之贼,甚至一丝私欲、邪想都不许存留,则心如湛水,可以自鉴,可以自知,可以遍知矣。——“一处如此,处处皆然”。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五日)
示邱生
作者:耕云先生
至道不难,唯人自障则难矣。弟台精诚于反省忏悔,殊为欣慰,一旦心垢净尽,障碍撤除,眼前便是大光明,岂不庆快生平?除此而外,尚盼于教悌友爱上多下工夫,庶几调和基础得稳固,无上大法有凭寄,幸自省察、弥补之。
弟须知正法难过,不然出家二、三十年,何以漆桶依旧?
毋存机心,宁做痴汉,则龙天乐于加护,稍涉心计,盘算利害,则既自作聪明,诸天护法必摇首不顾,惕之!
修行之道,惟在见性,见性之后辄唯保任,保任之方,曰:“不可须臾离”耳。之久纯熟,正见自生,古人名之为“后得智”。若于保任中念念恒思“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则如火箭装“加速器”,一日千里必矣!
二年半来,耗费心光不少,所求者何?唯望大法幢高标远照,兴大法于末劫,与诸弟共报佛恩、祖恩,协众信共挽劫运耳。至季刊之发行,务求精美,若经费不足,弟我当率先节衣缩食资助之。盖贫穷缘前世吝于布施供养,亦唯法施乃能裨益法身故。
别后无时不以禅学会为念,弟等能注入心血奉献心力,使之茁壮、坚实,即是实实在在报佛恩、师恩,亦将见功不唐捐也。
(一九八三年二月九日)
一、学法贵“行”。若置念于法则似安祥,应对接物,便浑然忘却心态之保持、正念之住持,无日能了也。
二、学法贵坚固根本,“本立而道生”。法之本在心,学法修持在去障蔽,复本心,复得本来之心,当须臾不离以保任之,不然徒见岁月蹉跎,驴年得悟!
三、悟者,自觉自在而自肯之而已。如此则不以类似电脑装填资料之意识为我,了然于的的“无我”,则“我执”破,“法身”显矣。若不去私我、执我之私,终与大法难相应。圆证一心时,我法二执、理事二障当下冰消。何以故?依自心证量所觉悟故。
四、弟当以恢弘心胸、眼光、气质为修养目标。庶期法之大成。
五、焕公所作诸语为方便之谈,未可执泥,若执为定论,广为宣扬,大非我宗风范,且亦得罪袁夫子矣。然所言则不虚,虑愚人执之成邪外耳!
六、无功德不能证法身,盼全力襄赞会务,舍供养无以增福慧,希量力供养,则障渐消,性自明矣。
(一九八三年三月三日)
“人道立,佛道成”;“全心即人,全人即佛,全佛即心”。故知“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弟当从拓开心胸,放远眼光,以养其量;敦伦尽分,孝悌融熙,以固其本;一念之起,了然自知,以克其念,则不假多时,心光必圆满也。
为季刊、公务费不少,此好最上供养之道,庄严法身之行,种种功德,绝不唐捐,盼持续努力,以竟全功。
新居就绪,当全心致力于心之“何任”调适,多读坛经及佛法要领,裨益尤大。
(一九八三年六月廿八日)
覆陈居士
作者:耕云先生
拜读大函无任钦迟,居士法眼圆明,全属正见,依之而行必证大果,洵可庆贺。其实世法、佛法不二。哲学家谓真理是原本如此的。佛法亦重视本心(本来之心)、根本智、无师智(即良知),若依此解而贯注于行,便是如来(如其本来)。故修行之要贵能放下,贵能空其原无。舍此而学,名为法缚。
佛法之着力点在彻底窍源,苟臻其极,正见、正受一时恢复,便知“无价大宝秘在形山”。
总之,正因必得胜缘而臻正果,的无可疑。若不朝向法的人格化努力,则因既不真,幻灭亦必然之果也。
(一九八三年九月廿三日)
示嘉义诸君
作者:耕云先生
难得于此功利主义弥漫的生活环境中突出理智,发无上心。学法是人人的使命,惜乎太多迷失原本自己的人不能觉醒,以致绝大多数人,自以为得意的时候放手造业;及乎烦恼来袭,却又徒呼奈何,尽失本有的生命光辉。殊为可叹。
如果各位发心纯正,并非追求神秘主义,也不是基于一时的好奇或排遣无聊、无奈,我很乐于与各位共同研究禅道。不过禅乃至所有各宗的佛法,除了一种原本的、安祥的、远离烦恼的心灵状态外,所有的理论与方法,都只是开发、恢复、保有这种心灵状态的手段而已,绝非是目的。可惜不少人谬以手段为目的,耗费许多宝贵光阴,只学得一些没有用的道理,既无裨社会与个人福利,也不能驱除烦恼,让自己活得洒脱,安祥,那会是佛法?最重要的是首先必须确认学法是正人君子、大丈夫的事,如果不肯切实、坦诚地反省以往,诚恳忏悔往日之非,坚决杜绝罪恶想念,根本就不可能相应这至简、至易的法门,顶多获得些毫无用处的知识而已。
各位宜先反省、忏悔,方法可以请教痴呆。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廿日)
示邓君
作者:耕云先生
居士见正行澈,亦证正受,今后但绵密护持此心,不令污染,不使外驰,而为所应为,不被境转,便是长养圣胎,便可功不唐捐;亦的无可疑矣。
修净土欲冀上品上生,须努力做“自净其意”的工夫,若能心如虚空,用时恰若明镜(用而不染)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如此,上品上生断无问题也。
法眼圆明,不外觅,不驰求,但信“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只消保持秒秒安祥,终必“就路还乡”,此外,若念佛助行;亦是助缘,可行。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五日)
示奉君
作者:耕云先生
举世哲学家皆谓真理是原本如此的——真实的必是原本的,原本的才是永恒的。依此当知学禅主旨唯在弃假存真耳。究实而言,假本不有,真何待求?但离妄执,当下即是,所谓“真不有,妄本空”是也。是知此事“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悟亦不得,迷亦不失”。是甚么?照然秉焕矣!若舍此别求,果然“迷头认影”也。
日常舍人生应尽之责任义务外,“但自无心于万物”,又“何妨万物常围绕”?若谓更有理,不妨去寻觅,纵能觅得,终非究竟;何以故?伊(理)从何处来?须是识得伊的始祖(源头)始得!源头何处?不离此心!然举也涛涛,咸言学道,有几人曾向“识心达本源处”着力?不此之图,总见徒劳。种种“见取”、“妄想”、“谬执”,将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矣!何不“百草头上”明取“祖师意”去。
综读来函,深悉先生的是“百劫千磨犹坚劲”的大丈夫,若然何不入“不二法门”,享平等一味,“任他东南西北风”去,岂不自在潇洒,抑“着甚死急”?
(一九九二年二月十七日)
居士至诚,合当摄受,至称谓则不须拘泥,于今时尤然。我在台讲词亦须向沙里淘金。盖“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故也。佛法亦只不过是成佛的方法,若以道理为究竟,则永劫不得究竟,何日桶底得脱?实告居士六祖得法偈主眼在“本来无一物”,乃得衣钵耳,岂贵义理?我宗所证者乃真理之始祖,岂以真理为满足,其盼从此入“不二法门”行安祥三昧,“不坏世间相,而行实相法”,不过斯般人,莫徒资谈论,则二障除,二执消,徐入佳境,得大自在矣。
安祥是理,别说皆是方便,安祥是事,并无余事,亦不碍世事。总以感恩、知足、包容、调和为尚,而以离执、去执,以臻无执为标的,乃喜也。
(一九九二年三月十六日)
捧读大函,欢忭无似。恭喜、贺喜,大事了毕,即此便是“众生皆有佛性”之佛性;即此便是“悟亦不得,迷亦不失;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之“唯此一事实”。然“理虽顿悟,悟乘并销;事须渐除,因次第尽。”悟后尤贵起修,不则非但辜负稀有胜缘,抑且埋没自己尊贵佛性矣。至希郑重之。
今后但能遇暇即践行“时时自觉”,便是“守本真心”,便是真修行,亦是“如珠吐光,还照珠体。”而日常常保“本来面目”,便得常享“本地风光”——甚深安祥。(多生积习,非渐修、力修难除,尤戒在嗔!)
贤伉俪同心修道殊为可羡,殊为可庆。
(一九九二年七月廿五日)
财团法人耕云禅学基金会简介
作者:耕云先生
财团法人耕云禅学基金会,以发扬中华文化、研究禅学、和谐社会、美化人生、举办文教公益事业为宗旨,于一九八七年十月,呈请教育部核准成立。
本会系由受教于耕云先生之诸同修,深感于正法难遇,明师难求,吾人时值人类劫难方兴之际,正所谓法不孤起,时节因缘具足,爰发起组成本基金会,以弘扬正法,挽救人心,化暴戾为祥和,消百难于未萌,俗语说:“水有源,木有本。”同修们感戴耕云先生慈悲弘化之殊胜因缘,因定名为耕云禅学基金会。
本会为顺应今日世道人心的需要,订定了四项目标,作为推展会务的方针:
一、弘扬正法,普利群生。
二、以禅会友,砥砺共进。
三、净化人心,和谐社会。
四、上成下化,严土熟生。
本会经常性的工作概述如下:
一、办理有益身心的文化活动。
(一)董事会下设编辑委员会,办理下列事项:
1、每年出版专集若干册。
2、编印“中华禅学”季刊。
3、出版学术演讲讲词、禅曲录音带、录影带。
(二)董事会得选定赞助有益身心之文化活动,如公益活动、间乐演出、人文科学、专题演讲、优良书刊各类营利性文教公益事项。
二、举办禅学学术演讲及研讨事项:
(一)聘请对禅学具有研究之中外人士,每年作学术性演讲若干次。
(二)不定期举办禅学研讨会。
三、有关禅学研究之推广事项:
(一)推广禅的哲学、文学、艺术等有关学术研究事项。
(二)与国内外同性质团体之连系访问事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