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认为,既然众生都有佛性,佛即在自性中,又何必向外去求?成佛只在一念间,这是一种何等简捷的功夫。“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在自性不动,名为禅。”
  只是人有利、钝之分,有迷、悟之分,不是每个人都能顿悟的。
  禅悟关系到哲学心理学中堂说的直觉、体验、灵感、想象、独创等,但非一般概念能涵盖,它与艺术思维能力有共通性。“禅则一悟之后,万法皆空,棒喝怒呵,无非至理。诗则一悟之后,万象冥会,呻吟咳唾,动触天真。”
  悟能使诗人获得自己本心的创造能力,就像禅家所说“般若智”,本来就藏在他心中。倘若悟到,即刻心花开放,茅塞顿开,左右逢源,纵横自在。所以“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亦包括“渐修”和“顿悟”两个阶段。
  禅可以一念悟众生即佛,一念迷佛即众生;而诗却意翻空而奇巧,言征实而难巧。就是因为禅悟不需要语言,而诗却离不开语言。诗人必须要在熟读前人大量作品的基础上,通过直觉、经验领悟诗的精微规律。这一精微规律就如同禅家的正法眼藏,需要渐修的本领。
  所谓技进于道,厚积工夫,都是禅家的渐修法门。吴可《学诗诗》写得最为形象:
  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
  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
  不少诗人都承认,清心潜神的默照状态最能唤起诗的灵感:
  学禅见性本,学诗事之余。二者若异致,其归岂殊途。
  方其空洞间,寂然一念无。感物赋万象,如镜悬太虚。
  不将亦不迎,其应常如如。向非悟本性,未免声律拘。(史浩)
  学诗如学禅,所贵在观妙。肺肝剧雕镂,乃自凿其窍。
  冥心游向外,何物可供眺?空山散云雾,仰日避初照。
  旷观宇宙间,璀璨同辉耀。但以此理参,而自足诗料。
  持以问观空,无心但一笑。(张汝勤)
  这就是一种物我冥契的诗的境界,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也就是泯灭一切界限的禅的境界,廓尔而灵,本光自照;寂然而应,大用现前。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