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亲菩萨对《无量寿经》诠释:《无量寿经优婆提舍》(2)
前引《金刚仙论》,用“真实智慧第一义土”来说明净土:“此言净土者,正是诸佛依报真实智慧第一义土。此土以真如法性为体,即莲华藏世界。此之净土与真报佛,语‘体’则同,言‘用’则异也。此土如来从发心以来所修万行,功德、智慧二种庄严,出世无漏胜因所克故。”(T25.827b)《金刚仙论》的“真实智慧第一义土”与《无量寿经优婆提舍》的“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可以视为同义词,所表述的净土观也是一致的。
《金刚仙论》是解释世亲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的。其中还有一段在解释论中的“此义云何?诸佛无有庄严国土事,唯诸佛如来真实智慧习识通达,是故彼土不可取。若人取彼国土形相,作是言我成就清净佛土,彼不实说。”(T25.786a)《金刚仙论》这样说:“‘诸佛无有庄严国土事’者,明如来无有世间形相庄严国土事也。‘诸佛如来真实智慧习识通达’者,明如来所得庄严佛土唯是出世间智慧第一义庄严之用也。此二句正出净土体也。‘是故彼土不可取’者,结前经初释疑之意。‘是故’者,此诸佛净土,非有为形相,是真实智慧第一义相,故不可取。何得疑云‘菩萨所庄严佛土’,谓可取可说,不应以无为法得名也。‘若人取彼国土形相’等者,既明此净土体是第一义谛,非有为形相故,若人取此净土同有为形相者,是不实说也。”(T25.828b)
也就是说,“真实智慧第一义土”或“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不是有为形相,是不可说、不可取的。它即是涅槃、实相、法身、诸法的离言自性。本论虽依《无量寿经》,观察极乐净土的种种微妙庄严,但是世亲总摄其义的,则是离于一切言说与形相的“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以极乐世界为“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是世亲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对于极乐净土最重要的定位。〈愿生偈〉中,第一个对极乐净土加以描述的句子,就是“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世亲指出,此句所说的,是极乐净土十七种功德成就中的第一种:“清净功德成就”。世亲解释完十七种功德成就之后说:“略说彼阿弥陀佛国土庄严十七种功德,示现如来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彼无量寿佛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说,应知。”(T26.232a)昙鸾《往生论注》对此的解释为:“十七句中总别为二,初句是总相,所谓是清净佛土过三界道。彼过三界有何相?下十六种庄严功德成就相是也。”(T40.838c)也就是说,极乐净土的清净相,也就是它超超三界,是无为法身,乃是总摄其义的界定。
“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从《般若经》的意趣来说,总是采取遮遣的言说方式来表达。这是世亲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乃至《金刚仙论》所采取的。但是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则是可以正面描述的,也就是总摄为“一法句”,也就是“清净句”,开展为“器世间清净”和“众生世间清净”,又可进一步开展为“十七种佛国土功德庄严成就”、“八种佛功德庄严成就”和“四种菩萨功德庄严成就”,且指出这些只是“略说”而已。换言之,净土的清净相是无量无边的。诸佛无量功德智慧所成就的“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一方面离四句、绝百非,另一方面也可以无穷地言说,这是佛法的通义。世亲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依《无量寿经》的真实功德相,阐明其可说的侧面,且作为“观察”,也就是“毗婆舍那”的对象。以智慧观察极乐庄严的,就可以在现身得到彼处,也就是极乐世界,受用种种法味乐。
十三、“极乐净土”即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的经证
世亲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总摄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这样的诠释是《无量寿经优婆提舍》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也是极具创造性的观点。然则,世亲曾表示,他的诠释是“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T26.230c)因此,我们有必要检视世亲的这一观点,是否能在《无量寿经》中,找到相应的概念?
无论是《大经》还是《小经》,对于极乐世界的描述,主要是种种庄严事。但《大经》的唐译本《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有一段文字,对极乐世界的体性作了总体性的描述:“复次,阿难!极乐世界无有昏闇,亦无火光,涌泉陂湖,彼皆非有。亦无住著家室林苑之名,及表示之像、幼童色类,亦无日月昼夜之像。于一切处,标式既无,亦无名号,唯除如来所加威者。”(T11.97a)同一段经文,宋译本《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作:“复次,阿难!彼佛国土无其黑闇,无其星曜,无其日月,无其昼夜,无其取舍,无其分别,纯一无杂,唯受清净最上快乐。”(T12.323a)这段经文说,极乐世界是离于名言标式和取舍分别的无上清净法乐的世界[58]。世亲应该就是依遽此一段经文,而提出“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以及以极乐净土为“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的吧!
十四、极乐世界庄严三种二十九句与《摄大乘论》“十八圆净说”
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总摄为一法句,即清净句,也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开展为“二种清净”,即“一者器世间清净,二者众生世间清净”,器世间清净即是论中所说的“十七种佛国土功德庄严成就”,众生世间清净即“八种佛功德庄严成就”和“四种菩萨功德庄严成就”,合为三种二十九句。
有些佛教学者,把本论所说的极乐世界庄严三种二十九句,和《摄大乘论》的“十八圆净说”加以比对,虽然发现有少部份的差异,但仍然认为“三种二十九句等说,大体是基于《摄大乘论》十八圆净说。”[59]
《摄大乘论》的十八圆净说的全文是:“复次,诸佛清净佛土相,云何应知?如《菩萨藏百千契经序品》中说,谓:薄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无量方所妙饰间列,周圆无际其量难测,超过三界所行之处,胜出世间善根所起,最极自在净识为相,如来所都,诸大菩萨众所云集,无量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从,广大法味喜乐所持,作诸众生一切义利,蠲除一切烦恼灾横,远离众魔,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大念慧行以为游路,大止妙观以为所乘,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花王之所建立大宫殿中。如是现示清净佛土显色圆满、形色圆满、分量圆满、方所圆满、因圆满、果圆满、主圆满、辅翼圆满、眷属圆满、住持圆满、事业圆满、摄益圆满、无畏圆满、住处圆满、路圆满、乘圆满、门圆满、依持圆满。”(T31.151a)
《摄大乘论》的“十八圆净说”或“十八圆满说”,谈的是“诸佛清净佛土”的相状,《无量寿经优婆提舍》的“三种二十九句”说的也是阿弥陀佛的清净佛土的相状,二者有类同的地方,是十分正常的事。但是《摄大乘论》已经明文指出,“十八圆净说”是根据《菩萨藏百千契经序品》[60]而整理出来的;世亲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则说“三种二十九句”是依《无量寿修多罗》而提出的。学者以两者表面的类似,而忽略它们的文本自身,已经说明其所说各有所据的经典,率尔牵附彼此的关系,其实是没有必要的。要理解《无量寿经优婆提舍》“三种二十九句”的意义,主要还是要从《无量寿修多罗》来寻找其源头。
十五、“十七种佛国土功德庄严成就”与《无量寿经》的比对
以下就依序,为极乐世界庄严三种二十九句,寻找可以对照的《无量寿经》经文。两相对照,互显其义。
首先是“十七种佛国土功德庄严成就”。第一、清净功德成就,即“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其对照的经文已如前述。第二、量功德成就,即“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查阅经文,可以看到,在《大经》中,极乐世界的“清净”与“广大”是被联系起来说的。如《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世尊以偈颂赞极乐世界,最后八句为:“若求遍清净、殊胜无边刹,闻佛圣德名,愿生安乐国。若有诸菩萨,志求清净土,了知法无我,愿生安乐国。”(T11.98b)此中,以“遍清净、殊胜无边刹”来指称极乐世界,即是其例。又,《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的结尾,付嘱弥勒菩萨时说:“阿逸多!是故菩萨摩诃萨,欲令无量诸众生等,速疾安住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及欲见彼广大庄严、摄受殊胜佛刹圆满功德者,应当起精进力听此法门。假使经过大千世界满中猛火,为求法故,不生退屈谄伪之心。读诵、受持、书写、经卷,乃至于须臾顷为他开示,劝令听闻,不生忧恼,设入大火,不应疑悔。”(T11.101a)这里也是以“广大庄严、摄受殊胜”来指称极乐世界。
第三、性功德成就,即“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意思是说,极乐世界乃是由“八正道”与“大慈悲”,也就是无漏功德(出世善根)为因而生的。《大经》述法藏比丘发庄严净土愿之后,过去修行的情况,即是此处的依据。
第四、形相功德成就,即“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可对照《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第31愿:“若我成佛,国土光净遍无与等,彻照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如明镜中现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菩提。”(T11.94b)
第五、种种事功德成就,即“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可对照《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复次,阿难!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国土丰稔,天人炽盛,志意和适,常得安隐。无有地狱、畜生及琰魔王界。有种种香周遍芬馥,种种妙花亦皆充满,有七宝幢周布行列,其宝幢上,悬诸幡盖及众宝铃,具足百千诸妙杂色。”(T11.96a)又云:“阿难!一切广大珍奇之宝,无有不生极乐界者。”(T11.97b)
第六、妙色功德成就,即“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可对照《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阿难!彼佛光明,普照佛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我今略说:光照东方如恒河沙等国土,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T11.95c)
第七、触功德成就,即“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大经》、《小经》都没有谈到极乐世界的“草”,唯《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言雨华布地,近似之:“其风吹动七宝树林,华飘成聚,高七人量,种种色光,照曜佛土。譬如有人以花布地,手按令平,随杂色花,间错分布。彼诸花聚,亦复如是。其花微妙 广大柔软,如兜罗绵。若诸有情足蹈彼花,没深四指,随其举足,还复如初。过晨朝已,其花自然没入于地。旧花既没,大地清净,更雨新花,还复周遍。如是中时、晡时,初中后夜,飘花成聚,亦复如是。”(T11.97b)
第八、三种庄严功德成就,其一“庄严水”,即“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可对照《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佛告阿难:‘彼极乐界,其地无海而有诸河。河之狭者满十由旬,水之浅者十二由旬。如是诸河深广之量,或二十、三十,乃至百数。或有极深广者,至千由旬。其水清冷,具八功德,浚流恒激,出微妙音,譬若诸天百千伎乐,安乐世界其声普闻。有诸名花沿流而下,和风微动,出种种香。居两岸边,多栴檀树,修条密叶,交覆于河,结实开花,芳辉可玩。群生游乐,随意往来,或有涉河,濯流嬉戏。感诸天水,善顺物宜,深浅寒温,曲从人好。……’”(T11.97a)
其二“庄严地”,即“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可对照《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若诸有情所须宫殿楼阁等,随所乐欲高下、长短、广狭、方圆,及诸床座、妙衣敷上,以种种宝而严饰之,于众生前自然出现,人皆自谓各处其宫。”(T11.97b)又如第40愿:“若我成佛,国中群生随心欲见诸佛净国殊胜庄严,于宝树间悉皆出现,犹如明镜,见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菩提。”(T11.94c)又,《佛说阿弥陀经》:“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曰极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颇梨、车磲、赤珠、马瑙,而严饰之。”(T12.346c)
其三“庄严虚空”,即“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可对照《佛说阿弥陀经》:“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T12.347a)又《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复次,阿难!无量寿佛有菩提树,高十六亿由旬,枝叶垂布八亿由旬,树本隆起高五千由旬,周圆亦尔。其条叶花果,常有无量百千种种妙色,及诸珍宝殊胜庄严,谓月光摩尼宝、释迦毗楞伽宝、心王摩尼宝、海乘流注摩尼宝,光辉遍照,超过人天。于其树上,有诸金锁垂宝璎珞周遍庄严,谓卢遮迦宝、末瑳宝,及赤白青色真珠等宝以为璎珞。有师子云聚宝等,以为其锁饰诸宝柱。又以纯金、真珠、杂宝、铃铎以为其网,庄严宝锁弥覆其上,以颇梨万字半月宝等互相映饰。微风吹动出种种声,令千世界诸众生等随乐差别,于甚深法证无生忍。阿难!彼千世界诸有情等,闻此音已,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及无量无数有情得无生法忍。”(T11.96b)
第九、雨功德成就,即“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可对照《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阿难!彼极乐界,于晨朝时,周遍四方,和风微动,不逆不乱。吹诸杂花,种种香气。其香普熏,周遍国界。一切有情,为风触身,安和调适,犹如比丘得灭尽定。”(T11.97b)“复有无量如意妙香、涂香、末香,其香普熏彼佛国界,及散花幢幡亦皆遍满。其有欲闻香者,随愿即闻;或不乐者,终无所受。复有无量上妙衣服、宝冠、环钏、耳珰、璎珞、花鬘、带锁、诸宝庄严,无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T11.97b)
第十、光明功德成就,即“佛慧明净日,除世间闇冥”,可对照《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阿难!彼佛光明,普照佛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彼之光明,清净广大,普令众生身心悦乐,复令一切余佛刹中,天龙夜叉阿修罗等皆得欢悦。”(T11.95c)
第十一、妙声功德成就,即“梵声语深远,微妙闻十方”,可对照:《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微风吹动出种种声,令千世界诸众生等随乐差别,于甚深法证无生忍。阿难!彼千世界诸有情等,闻此音已,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及无量无数有情得无生法忍。”(T11.96b)又,“其水清冷,具八功德,浚流恒激,出微妙音。譬若诸天百千伎乐,安乐世界其声普闻。”(T11.97a)又,“复有众鸟住虚空界,出种种音,犹如佛声普闻世界。”(T11.100a)
第十二、主功德成就,即“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可对照《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佛告阿难:‘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彼有世界名曰极乐。法处比丘在彼成佛,号无量寿。今现在说法,无量菩萨及声闻众恭敬围绕。’”(T11.95c)
第十三、眷属功德成就,即“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可对照《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见众生于莲华内,结加趺坐,自然化生。”(T11.100b)
第十四、受用功德成就,即“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可对照《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复次,阿难!彼佛国中,有微细食。诸有情类,尝无啖者,如第六天,随所思念,如是饮食,即同食已,色力增长,而无便秽。”(T11.96b)
第十五、无诸难功德成就,即“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可对照《佛说阿弥陀经》:“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T12.346c)《佛说无量寿经》:“彼佛国土,清净安隐,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其诸声闻菩萨人天,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人天之名。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T12.271c)
第十六、大义门功德成就,即“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可对照《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所有十方无量无边无数世界一切女人,若有厌离女身者,闻我名号发清净心归依顶礼。彼人命终即生我,刹成男子身,悉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所有十方无量无边无数佛刹声闻、缘觉,闻我名号,修持净戒,坚固不退,速坐道场,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T12.320b)《佛说阿弥陀经》:“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T12.347b)《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复次,阿难!彼极乐世界,不闻诸恶趣名、边无障碍烦恼覆蔽名,无有地狱琰摩畜生名、边无八难名,亦无苦受、不苦不乐受名。尚无假设,何况实苦,是故彼国名为极乐。阿难!我今略说极乐因缘。若广说者,穷劫不尽。复次,阿难!彼极乐世界所有众生,或已生、或现生、或当生,皆得如是诸妙色身,形貌端正,神通自在,福力具足,受用种种宫殿、园林、衣服、饮食、香华、璎珞,随意所须,悉皆如念,譬如他化自在诸天。”(T11.97a)“复次,阿难!极乐国土,所有众生无差别相,顺余方俗,有天人名。”(T11.97b)
第十七、一切所求功德满足成就,即“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此是一总结性的偈颂。
综合以上的比对,可以认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的“十七种佛国土功德庄严成就”,与《无量寿经》大抵是相符的。虽然有少分的差异,如说到“宝性功德草”,但是经中并没有提到极乐净土的“草”是如何的,但这可能是出于译语不精确的缘故[61],且先存而不论。
一般学者讨论比较多的,是第十六、大义门功德成就,也就是“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一偈。世亲在本论中,还特别作了说明:“净土果报,离二种讥嫌过应知:一者体,二者名。体有三种: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诸根不具人。无此三过故,名‘离体讥嫌’。名亦三种,非但无三体,乃至不闻二乘、女人、诸根不具三种名故,名‘离名讥嫌’。‘等’者,平等一相故。”(T40.829b)由前引的经论对照来看,确是依据《无量寿经》而说的。唯《大经》、《小经》的诸译本,都强调阿弥陀佛世界有无量声闻众。如《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彼无量寿如来,诸声闻众不可称量知其边际。…诸菩萨摩诃萨众亦复如是,非以算计之所能知。”(T11.95c)《佛说阿弥陀经》:“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亦复如是。”(T12.347b)都明文说到,极乐世界有无量菩萨众,也有无量声闻众。这与本论所说的,极乐净土不但没有二乘人,连二乘之名称也都没有,怎样会通呢?笔者认为,质难者应当注意的是,《佛说阿弥陀经》在“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亦复如是。”之后,紧接著说:“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T12.347b)也就是说,无论是声闻弟子阿罗汉,还是菩萨众,“皆是阿鞞跋致”,也就是不退转于大乘者。经中并没有把声闻弟子阿罗汉,视为“非大乘人”、“菩提道的焦芽败种”是非常明显的。
在大乘佛教的经典中,对于二乘人有两种态度,一种认为二乘人即非大乘人,另一种认为二乘人不妨为大乘人。《无量寿经》的态度显然是后者。从这个意义来说,即使有无量声闻众,仍然是“大义门功德成就”。而世亲所属的瑜伽行派,对于大小乘的种姓,有清楚的分别,因此认为极乐净土应该没有二乘人,因此主张净土不应有二乘人。事实上,从“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所说的:“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所有十方无量无边无数世界一切女人,若有厌离女身者,闻我名号发清净心归依顶礼。彼人命终即生我,刹成男子身,悉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所有十方无量无边无数佛刹声闻、缘觉,闻我名号,修持净戒,坚固不退,速坐道场,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T12.320b)这两段经文都有此土的女人、二乘人往生极乐净土,即成男身、不退于大乘之说。经中又说:“极乐国土,所有众生无差别相,顺余方俗,有天人名。”(T11.97b)在无差别相中,分别其中有无量声闻众,又有无量菩萨众,也是奇特的。这是经典言词自身须要进一步会通的地方。世亲则明确认为,极乐世界完全没有二乘人,这是世亲会通的方式。或许世亲觉察到:他的会通或许和经典的明文有所差异,因为他才在论文中,特别加以说明。
十六、佛身与佛土兼具自利利他功德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述“十七种佛国土功德庄严成就”的结语有二句。一是:“略说彼阿弥陀佛国土庄严十七种功德,示现如来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二是:“彼无量寿佛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说,应知。”(T26.232a)
后一句的意思已如前述,在于说明极乐世界的佛土庄严,究极而言,是“第一义谛无为法身”,“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是其总说,以下十六句则是其别述。
前一句的意涵,则在说明,极乐世界的佛土庄严成就,一方面是阿弥陀佛的自利功德成就,另一方面也是阿弥陀佛的利他功德成就。也就是说,极乐净土一方面是佛的自受用境界,另一方面也是摄受有缘众生的他受用土。有的佛经说,佛自觉自证的自受用土,是唯佛能知能见的。世亲则在此指出,极乐世界的佛土庄严,是佛的自受用境界,也是佛陀摄受众生,与众生分享的第一义谛妙境界。换句话说,极乐净土具有利他的性质,分享的性质,或者称为为救赎众生的性质。
世亲理解的极乐世界的佛土与佛身,同时具备自利利他的性质。因此,在接下来的“八种佛功德庄严成就”的结语中,再一次提到:“略说八句,示现如来自利利他功德庄严次第成就应知。”(T26.232b)
关于“八种佛功德庄严成就”的内容,及其与《无量寿经》的对照,以下再略加整理。
十七、“八种佛功德庄严成就”与《无量寿经》的比对
作为“观察”之对象的“八种佛功德庄严成就”,第一是“庄严座功德成就”,即“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昙鸾注释本论,解说此段,全依《观无量寿经》而说。若不考虑《观无量寿经》,单以《大经》和《小经》来看,并未有以阿弥陀佛的华座为主题的段落。唯《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在释尊命阿难尊者礼拜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显现时,说到:“以无量寿如来殊胜光明极清净故,见彼高座及诸声闻菩萨等众,譬如大地洪水盈满,树林山河皆没不现,唯有大水。如是,阿难!彼佛刹中无有他论及异形类,唯除一切大声闻众一寻光明,及彼菩萨摩诃萨逾缮那等百千寻光,彼无量寿如来应正等觉光明,映蔽一切声闻及诸菩萨,令诸有情悉皆得见。”(T11.99c)其中有“见彼高座”一语,而没有详加叙述。
诸佛的圆满报身,以大宝莲华为座,在《般若》、《华严》等诸经中,都是常见的。世亲在本论中,以如来庄严座功德成就为观察的对象,应是以《般若》、《华严》等诸经的常说为依据的。
第二、“庄严身业功德成就”,即“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佛陀的相好光明,自《杂阿含经》以来就说:“南无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身纯金色,圆光一寻,方身圆满,如尼拘律树,善说妙法,牟尼之尊,仙人上首,是我大师”(T2.308b)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以“具三十二大士夫相、八十随好,圆满庄严,圆光一寻,周匝照曜”(T6.703a)来形容佛陀的身相。世亲在此,以“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来赞叹阿弥陀佛的身业,可以说是依据佛教的常说。若据《无量寿经》,则多强调其光明不只一寻。如《佛说无量寿经》:“彼佛国中,诸声闻众身光一寻,菩萨光明,照百由旬。”(T12.273b)“无量寿佛,光明显赫,照曜十方,诸佛国土,莫不闻知。”(T12.270b)显然世亲未采取之。但应当注意的是,世亲在〈愿生偈〉中,是以“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来称呼“阿弥陀佛”。他对于《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并不是没有注意到。
第三、“庄严口业功德成就”,即“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无量寿经》并没有正面描述佛声遍满十方世界的文字,只有“复有众鸟住虚空界,出种种音,犹如佛声普闻世界。”(T11.100a)顺带提到“佛声普闻世界”而已。《无量寿经》的宋译本《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有:“尔时世尊告慈氏菩萨言:‘汝见极乐世界功德庄严,宫殿、楼阁、园林、台观、流泉、浴池不?慈氏汝见欲界诸天,上至色究竟天,雨种种香花遍满佛刹,作庄严不?汝见菩萨、声闻净行之众,而作佛声演说妙法,一切佛刹皆得闻声,获利乐不?汝见百千俱胝众生,游处虚空宫殿随身不?’慈氏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一一皆见。’”(T12.325b)也只是说“菩萨、声闻净行之众,而作佛声演说妙法,一切佛刹皆得闻声”而已。世亲的“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应是本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佛声任运能遍三千大千世界,若作意时,即能遍满无量无边无数世界。然为利乐诸有情故,声随众量,不减不增。”(T6.969a)换言之,是依佛教的常说而建立的。当然,前面所引的经文,是预设此一佛教常说的,因此才会说:“犹如佛声普闻世界”和“作佛声演说妙法,一切佛刹皆得闻声”。
第四、“庄严心业功德成就”,即“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世亲自己的说明是:“‘无分别’者,无分别心故。”《无量寿经》也没有正面描述佛无分别心的文字。世亲此二句,显然也是依佛教通说而立的。
第五、“庄严大众功德成就”,即“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若有众生,断除疑悔,积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不思议智、无等智、威德智,)乃至广大智,信已善根。此人于莲华内,结加趺坐,忽然化生,瞬息而出。”(T11.100a)又,《佛说阿弥陀经》:“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T12.347b)
第六、“庄严上首功德成就”,即“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这是指阿弥陀佛的上首胁侍,也就是观世音、大势至二大菩萨的庄严。《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复次,阿难!彼佛刹中诸声闻众,皆有身光,能照一寻。菩萨光照极百千寻。除二菩萨光明,常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难白佛言:‘世尊!彼二菩萨名为何等?’佛告阿难:‘汝今谛听!彼二菩萨,一名观自在,二名大势至。阿难!此二菩萨从娑婆世界舍寿量已,往生彼国。阿难!彼极乐界所生菩萨,皆具三十二相,肤体柔软,诸根聪利,智慧善巧,于差别法,无不了知,禅定神通,善能游戏,皆非薄德钝根之流。’”(T11.98b)
第七、“庄严主功德成就”,即“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可对照《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佛告阿难:‘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彼有世界名曰极乐。法处比丘在彼成佛,号无量寿。今现在说法,无量菩萨及声闻众恭敬围绕。’”(T11.95c)
第八、“庄严不虚作主功德成就”,即“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世亲的说明是:“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无异;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T26.232b)这是以速能满足修行者的证悟,而说阿弥陀佛之“不虚作主”。这是世亲对于阿弥陀佛本愿之切要点的理解与把握。在《无量寿经》中,如《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所说,关于往生极乐国土的众生,速证寂灭法身的,如第10愿:“若我成佛,国中有情起于少分我我所想者,不取菩提”(T11.93c)第11愿:“若我成佛,国中有情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菩提”(T11.93c)关于摄受尚未往生极乐世界,即于彼国速证寂灭法身的,如第48愿:“若我成佛,余佛国中所有菩萨,若闻我名,应时不获一二三忍,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菩提。”(T11.94c)第34愿:“若我成佛,无量不可思议无等界诸佛刹中菩萨之辈,闻我名已,若不证得离生、获陀罗尼者,不取正觉。”(T11.94b)第45愿:“若我成佛,他方菩萨闻我名已,皆得平等三摩地门。住是定中,常供无量无等诸佛,乃至菩提终不退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T11.94c)
唐代.善导大师以下的净土宗,在阿弥陀佛本愿中,注重第十八愿,也就是往生极乐世界。到了日本.法然上人,发展到乃至于但求往生,而废除一切修证的可能性。从世亲菩萨本论之意,可以看到他所阐明的弥陀本愿,是涵盖来世往生与现身修证,皆速能满足,以此来说阿弥陀佛之“不虚作主”。
综观上列的比对,可以看到,世亲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中所述的佛身观,有多处采用的是佛教的常说,而非《无量寿经》的经文。其主要的原因,可能在于《无量寿经》本身,对于阿弥陀佛的华座、口业、心业等的叙述较少,而必须采用佛教常说;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无量寿经》强调阿弥陀佛的身光无量,《无量寿经优婆提舍》却仍采取佛教常说“身光一寻”,但是其间的抉择,世亲并没有说明。更重要的是,对于弥陀本愿的说明,世亲依据《无量寿经》作出了整理,著重其“不虚作主”的意涵。
十八、极乐净土菩萨的修行:上求下化与自利利他
前面所说的,是“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和“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世亲在各各略说之后,都以此为“示现如来自利、利他功德庄严成就”作结。接下来,所观察的“菩萨庄严功德成就”,则是极乐世界中,被阿弥陀佛所摄益的众生的状态。
关于极乐国土众生的情形,事实上,在前面叙述佛土功德庄严与佛功德庄严时,已经有许多的描述,如“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等等;而世亲在此段,对于极乐世界的菩萨,不再叙述他们如何的快乐自在、华丽庄严等等,而特别强调的是“观彼菩萨有四种修行功德成就”,这应该也反映了世亲对于极乐净土法门的抉择。
“观彼菩萨有四种修行功德成就”,世亲不再如前二部份,以简称来指涉,而是详述其事。其文曰:“观彼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应知。何等为四?一者,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故,开诸众生淤泥华故。二者,彼应化身,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众生苦故。偈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故。三者,彼于一切世界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偈言:‘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佛诸功德,无有分别心’故。四者,彼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实修行。偈言:‘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皆愿往生,示佛法如佛故。’”(T26.232b)
《无量寿经》在描述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最后一段也以近2000字,叙述其土菩萨的修行功德甚详。其开头说:“复次,阿难!极乐世界所有菩萨,于无上菩提皆悉安住一生补处,唯除大愿,能师子吼,擐大甲胄摩诃萨众,为度群生修大涅槃者。”(T11.98b)最后说:“阿难!我今略说彼极乐界所生菩萨摩诃萨众真实功德悉皆如是。阿难!假令我身住寿百千亿那由他劫,以无碍辩,欲具称扬彼诸菩萨摩诃萨等真实功德不可穷尽。阿难!彼诸菩萨摩诃萨等,尽其寿量亦不能知。”(T11.99c)
世亲在本论中,整理出来的极乐世界菩萨的修行,比起《无量寿经》当然要简略得多,大抵是说:菩萨于佛土身不动摇,而以应化身,遍十方世界,广作佛事。而其修行的要点,则是上求与下化。换言之,仍是佛道上的自利、利他。
十九、世亲对净土法门的结论:智慧、慈悲、方便成就“回向门”
以上所说的是“五念门”中的“观察”。接下来是第五“回向门”。世亲在本论中,对于“回向”首先的简略说明是:“云何回向?于彼观察,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故。”(T26.231b)也就是说,发起不舍一切众生的大悲心,是极乐净土修行的最后阶段。
如前所述,世亲在本论提出“五念门”,前四门是依据《无量寿经》的文段而来,即释尊说完极乐净土依正庄严之后,要阿难尊者礼拜、赞叹阿弥陀佛;阿难尊者作愿欲生,阿弥陀佛现身,并令大众睹见极乐庄严,一如释尊之前所描述。而第五门“回向”,并不在此中。因此,“回向”是世亲自己提出来的,呈现了世亲对于阿弥陀佛净土法门的观点。
此一论断的另一个根据是,前四门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依《无量寿修多罗》而说,大多可以在经中找到相应的文段,但是“回向门”的内容明显是世亲以前四门作为前提,而认为修习净土法门的结论就是“回向门”所说的生起大悲心。而“回向门”所说的,并不能在《无量寿修多罗》找到相应的文段,它是世亲自己的论述。
世亲认为,发起大悲心的“回向”,是在“作愿门”与“观察门”的基础上成就的。他说:“如是菩萨奢摩他、毗婆舍那广略修行,成就柔软心,如实知广略诸法,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T26.232c)
“一心专念地作愿往生”即是“如实修习奢摩他”,“以智慧观察彼国依正庄严”即是“如实修习毗婆舍那”,这是《无量寿经优婆提舍》“五念门”第三、四门所说的。在此修行的基础上,将成就“柔软心”以及“如实知广略诸法”的智慧;而“柔软心”和“如实智”就能成就“巧方便回向”。
“柔软心”是佛教的常用语,从《阿含》等原始经典,到大乘经典都广泛的提到了这一名词。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说:“柔软者,不刚强 粗恶。菩萨得是柔软心,生种种禅定,亦修习诸善法,观诸法实相,心则堪用。”(T11.435c)
在经典中,其意义含摄相当的广泛。如《大宝积经.富楼那会》:“佛告富楼那:‘菩萨有四法,得离诸难,值无难处,值已不失,能修佛法。何等四?一者,菩萨谦逊,其心柔软。凡见众生,常言善来;和颜悦色,先意问讯,与之共语,言常含笑。’”(T11.435c)这是非常具体的诠释。《宝星陀罗尼经》也将“柔软心”比配于“羼提波罗蜜”(T13.571b)即“忍辱波罗蜜”。依此诠释,柔软心近于“慈心”。
依《正法念处经》,“柔软心”又比配于“悲心”。如说:“若人心柔软,悲心自庄严,为一切所护,众人所称叹。如是柔软心,诸根常悦预,此正见善人,去涅槃不远。若悲心庄严,则为人中天;若人无悲心,是则常贫穷。若人柔软心,调伏如真金;若悲在心中,此宝无穷尽。”(T17.360b)
可以比配于“慈心”与“悲心”,因此可以说,“柔软心”是与解脱相应的处众之心。因此,《正法念处经》又说:“柔软心,断轻躁过,摄诸功德。若有人能柔软深心,离一切垢,涅槃解脱,犹如在手。软心之人,心如白镴,修行善业,众人所信。”(T17.360c)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说:“善男子!菩萨复有二种三昧璎珞庄严:谓质直心及柔软心。”(T19.557c)这是以“柔软心”为三昧之一种,也就是菩萨恒常处于这样的心境中。
而“柔软心”的成因,诸经所说,一是因为智慧,一是因为诸佛的摄护。如《佛说法集经》说:“以能一切处寂静故,菩萨住于柔软心。”(T17.635a)无著菩萨的《大乘庄严经论》则说:“由供养诸佛为因故,更得成就第一胜柔软心。如是得胜心已,便得诸佛之所称扬。”(T31.624c)
世亲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以“作愿”与“观察”,也就是信愿心、止心和智慧观察为因,而成就柔软心,其理趣与诸经论所说可以相互参照。这一说法,也反映了这个“回向门”,是以今身修习“作愿”、“观察”的“奢摩他”、“毗婆舍那”,而如实了知极乐净土庄严,是以第一义谛无为法身为体的自利利他功德,而成就的柔软心与如实智,即是菩萨的回向心、大悲心。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说明什么是“回向门”:“何者菩萨巧方便回向?菩萨巧方便回向者,谓说‘礼拜’等五种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是名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T26.232c)闻说阿弥陀佛极乐净土,而发起愿生之心,依佛所说,而有“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等修行,原是为求自身的安乐而起,但是其成就,却是生起“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的心。
接著世亲说明,何以生起大悲心是净土修行的归结,而作愿往生是令众生趣入无上菩提的法门。其理由是如此修行而成就大悲心的人,远离与菩提相违之法,而成就随顺菩提之法。论云:“菩萨如是善知回向成就,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何等三种?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故。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何等三种?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以为自身求诸乐故。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是名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应知。”(T26.232c)
接下来,世亲又以三个“向说”云云,来解释自己的这段文字。首先说:“向说‘智慧’、‘慈悲’、‘方便’三种门。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方便’应知。”(T26.232c)这是说明智慧与慈悲、方便的关系,乃是由前者引致后二者。也就是说,“观察”是智慧,也就是了知净土为第一义谛无为法身,此种智慧称为为般若。由于“观察”而摄取般若,由般若而摄取慈悲与方便。
接著解释又说:“向说‘远离我心不贪著自身’、‘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此三种法远离障菩提心应知。”(T26.232c)“向说‘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此三种心略一处,成就‘妙乐胜真心’应知。如是菩萨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能生清净佛国土应知。”(T26.232c-233a)这是把前面所说的,再总结一次。世亲在此明确指出,令菩萨现身生于清净佛国土的,就是由修行“作愿”“观察”而得到的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这就是世亲对于“回向门”的说明,也是他对于现身修习净土法门,能够得到的成就的说明。
二十、净土法门的“出到菩提”与“无上菩提”
世亲对于第五“回向门”的另一个说明是:“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亦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T26.233a)这也显示“回向门”属《大智度论》所说“五种菩提”中的“出到菩提”。也就是证悟诸法实相之后,庄严佛土、度化众生之事。如唐.吉藏的《净名玄论》卷四所说:“般若将入毕竟空,无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化人。”(T38.882a)
《大智度论》卷53:“复有五种菩提:一者名发心菩提,于无量生死中发心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为菩提。此因中说果。二者名伏心菩提,折诸烦恼,降伏其心,行诸波罗蜜。三者名明心菩提,观三世诸法,本末总相别相分别筹量,得诸法实相毕竟清净,所谓般若波罗蜜相。四者名出到菩提,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故,亦不著般若波罗蜜,灭一切烦恼,见一切十方诸佛,得无生法忍,出三界到萨婆若。五者名无上菩提,坐道场,断烦恼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T25.438a)依此,可见本论的第四“观察门”是“五种菩提”中的“明心菩提”,只是净土法门是以极乐庄严作为观境,而其过程与结果同样是“本末总相别相分别筹量,得诸法实相毕竟清净”。而在“明心菩提”之前的“伏心菩提”,《大智度论》强调的是“折诸烦恼,降伏其心,行诸波罗蜜”,而净土法门强调的是以欣乐净土的愿生心,作为“折诸烦恼,降伏其心,行诸波罗蜜”的方便。此义前面已经说过,此处不再多说。
因此世亲在本论最后说:“是名菩萨摩诃萨随顺五种法门所作随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说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法门故。”(T26.233a)“菩萨入四种门,自利行成就应知。菩萨出第五门,利益他回向行成就应知。菩萨如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T26.233a)这是“五念门”的结束语。世亲所说的是:净土念佛法门,一方面是来世往生的法门,同时也是现身成佛的法门,它何以能够成立?就在于它是以五业随顺法门之故,也就是说,其修证的理趣与智证门是随顺、相应的。除此之外,又再次强调,以前四门为自利成就,后一门为利他成就;以自利利他成就,而成无上正等正觉。这也是大乘佛法的常道。
二十一、结语
经过以上的说明,我们看到,世亲把《无量寿经》诠释为一个从初心到圆满佛道的法门。从初闻极乐庄严,发起愿生心,而以身业礼拜,即得必定往生彼国的“无条件的救度法门”,到经常怀抱生于净土的祈愿,而得寂止之心;观察净土的庄严,而得诸法实相真实智慧;并进而在此基础上,不再企求自身的安乐,而愿与众生同生安乐国,而在此状态下圆满菩提道。
世亲在本论所说的净土法门,是往生的法门,也是修证的法门;是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法门,也是在信愿中,不断转化行者的心态,层层提升、焠炼的法门。世亲在依据《无量寿经》的前提下,用创造性的诠释,指点了净土法门与一般智证法门的殊异处,和若合符节之处。
笔者撰写〈龙树菩萨所述的极乐净土义〉之后,觉得有必要再进而研读世亲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以理解印度大乘佛教净土观的发展。因为在阅读相关资料时,发现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于本论的诠释还在相当浑沌的状态,所以花了较大的功夫,详细爬梳本论的所有细节,希望能够为本论的明确诠释,奠定基础。不知不觉中,竟成三万八千多字的长文,超乎原来的设想。
笔者整理世亲菩萨对《无量寿经》的诠释,心中感受最强烈的,是先师李先生从禅者的证悟,转归净土之后,对净土法门提出的诠释,是笔者解读古德论述的最重要的资粮。李老师在“二○○三年净土九讲”中说:“念佛法门会让人亲证涅槃,这是我的经验;没有现证涅槃的人,念佛也会往生,则是我的信仰。”以“念佛”一行总摄往生与修证,这是世亲《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所说的,也是李老师的现代净土信仰所确立的。
最后,我想再对本文先前提出的一些问题提出简要的看法作为归结:《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是世亲诠释《无量寿经》的著作,一方面依据经文,提出净土念佛的法门,即“五念门”,另一方面,世亲也在诠释中,不离经典而提出他的创见,也就是看见“作愿”即是“奢摩他”,“观察”即是“观察诸法实相无为法身”,从而使净土法门在随顺菩提道的大原则(即以止观双运、定慧等持为菩提道)下,突显其特殊性。此特殊性就是极乐净土一方面是“诸法实相无为法身”,另一方面又具备利他的功德,能够帮助众生迅速分享阿弥陀佛的无量自利利他功德。而修习净土法门的众生,一方面得以迅速满足其自利的功德,但是另一方面,舍弃唯求自利,发起不舍众生的大悲心,才是圆满净土念佛修行的表现。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即昙鸾的《往生论注》与世亲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在义理上是相符的,还是相反的?这个问题本文没有处理。但是首先弄清楚《无量寿经优婆提舍》的旨意,可以为考察这个问题打下基础。
民国九十七年七月二十日写于台北象山
--------------------------------------------------------------------------------
注:
[1] 印顺法师认为,此论的“丽藏本,在题目下,全题作《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以〈愿生偈〉为全论题名,误也。”他指出,〈愿生偈〉只是本论的前半段,共二十四偈,而非全论。今依此说,以《无量寿经优婆提》为本论之名称。见印顺法师《往生净土论讲记》,在《华雨集》第一册,365页。新竹,正闻出版社,民国87年12月初版三刷。
[2] 笔者在〈龙树菩萨所述的极乐净土义〉已略加整理
[3] 后魏.菩提流支等译。
[4] 元魏.达磨菩提译。
[5] 陈.真谛译。
[6] 陈.真谛译。
[7] 二卷本,后魏.菩提留支共昙林等译。一卷本,勒那摩提共僧朗等译。
[8] 元魏.菩提流支译。
[9] 元魏.菩提流支译。
[10] 元魏.菩提流支译。
[11] 元魏.菩提流支译。
[12] 元魏.毗目智仙译。
[13] 元魏.毗目智仙译。
[14] 元魏.毗目智仙译。
[15] 见李世杰著,《印度大乘佛教哲学史》,167页,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民国71年4月出版。
[16] 菩提留支译,《金刚仙论》之末,即卷第十,述《金刚仙论》是天亲菩萨作长行释论之后,“复以此论,转教金刚仙论师等;此金刚仙,转教无尽意;无尽意复转教圣济;圣济转教菩提留支。迭相传授,以至于今,始二百年许,未曾断绝故。”(T25.874c)
[17] 吕澄,〈菩提留支〉,见蓝吉富编《中华佛教百科全书》,4430-4431页。
[18] 蓝吉富,〈汉传刊本大藏经之入藏问题〉,收在《听雨僧庐佛学杂集》,398页,台北,现代禅出版社,2003年11月。
[19] 蕅益大师选,《净土十要》,663页,高雄,佛光出版社,民国69年8月出版。
[20] 太虚,《往生净土论讲要》,收入张曼涛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64净土宗概论》,219-266页。
[21] 印顺,《往生净土论讲记》,《华雨集》第一册,355-406页。
[22] 净空,《往生论讲记》,觉海慈航网站http://www.amtfamtf.net/jtzj/wsljj/wsljj.htm。本讲记题为《往生论讲记》,实际上是《往生论昙注节要讲记》,是依昙鸾注的节要,释其义而解释《往生论》。
[23] 本文著重研究的是《无量寿经优婆提舍》,由于《往生论注》的研究与此主题有一间隔,有待爬梳,因此暂且搁置这方面的讨论。
[24] 慧净法师编,《往生论注分段对照本》,2-3页,台北,净土宗文教基金会,民国93年6月3版。
[25] 陈敏龄,〈昙鸾的净土思想─兼论北魏金石碑铭所见的净土〉,64页,东方宗教研究第四期(1997.10出版)。
[26] 温宗堃,〈世亲《净土论》的净土思想及其禅修实践之研究〉,http://www.yinshun.org.tw/91thesis/91-02.html#_ftnref31
[27] 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239页,民国74年10月重版,台北,正闻出版社。
[28] 印顺,《往生净土论讲记》,《华雨集》第一册,363页。
[29] 印顺,《往生净土论讲记》,《华雨集》第一册,356页。
[30] 温宗堃,〈世亲《净土论》的净土思想及其禅修实践之研究〉,见印顺文教基金会网站http://www.yinshun.org.tw/91thesis/91-02.html#_ftnref31
[31] 印顺,《往生净土论讲记》,《华雨集》第一册,356页。
[32] 望月信亨,《净土教起源及其开展》第二十一章〈受用土十八圆净说与四土类别〉,611页,美国,法印寺印行,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出版。
[33] 望月信亨,《净土教起源及其开展》第二十一章〈受用土十八圆净说与四土类别〉,615页,美国,法印寺印行,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出版。
[34] 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239页,民国74年10月重版,台北,正闻出版社。
[35] 净土三经,除大经、小经外,还有《观无量寿经》。因为《观无量寿经》迄今没有梵文本出土,一般学者认为是出自西域的佛经。因此,对于世亲是否见过《观无量寿经》,须作保留。
[36] 昙鸾注释本论,引证大经小经外,也引《观无量寿经》为证。可见昙鸾认为本论是依净土三经而说的。
[37] 大经的三个较古译本,在此中间插入“五恶段”,而唐、宋两译都没有此“五恶段”。无“五恶段”,则文气较为连贯,经意更为明显。
[38] 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佛告阿难:‘我哀若曹,令悉见无量清净佛及诸菩萨、阿罗汉所居国土,若欲见之不?’阿难则大喜,长跪叉手言:‘愿皆欲见之。’佛言:‘若起,更被袈裟西向拜,当日没处,为无量清净佛作礼,以头面著地言:“南无无量清净平等觉”。’阿难言:‘诺!受教。’则起,更被袈裟西向拜,当日所没处,为无量清净佛作礼。以头脑著地言:‘南无无量清净平等觉’。阿难未起,无量清净佛便大放光明,威神则遍八方上下。诸无央数佛国天地,则皆为大震动。诸天无央数天地,须弥山罗宝,摩诃须弥大山罗宝,诸天地大界小界,其中诸有大泥犁、小泥犁,诸山林溪谷,幽冥之处,皆则大明,悉雨大开辟,则阿难诸菩萨阿罗汉等,诸天帝王人民,悉皆见无量清净佛。及诸菩萨阿罗汉国土七宝已,心皆大欢喜踊跃,悉起为无量清净佛作礼,以头脑著地,皆言‘南无无量清净三藐三佛陀’。无量清净佛放光明威神已,诸无央数天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皆悉见无量清净佛光明,莫不慈心欢喜作善者。诸有泥犁禽兽薜荔,诸有考治勤苦之处,则皆休止不复治,莫不解脱忧苦者。诸有盲者则皆得视,诸跛躄蹇者则皆得走行,诸病者则皆愈起,诸?者则皆强健,愚痴者则皆更黠慧,诸有淫泆嗔怒者皆悉慈心作善,诸有被毒者毒皆不行,钟鼓琴瑟箜篌乐器,诸伎不鼓皆自作音声,妇女珠环皆自作声,百鸟畜兽皆自悲鸣。当是之时,莫不欢喜得过度者。则时尔日,诸佛国中诸天人莫不持天上华香来下,于虚空中悉皆供养,散诸佛及无量清净佛上。诸天各共大作万种自然伎乐,乐诸佛及诸菩萨阿罗汉。当是之时,甚快乐,不可言。佛告阿难、阿逸菩萨等:‘我说无量清净佛及诸菩萨阿罗汉国土自然七宝,当无有异乎?’阿难长跪叉手言:‘佛说无量清净佛国土快善,如佛所说,无有一异。’佛言:‘我说无量清净佛功德国土快善,昼夜一劫尚复未竟,我但为若曹小说之耳。’”(T12.298c-299a)
[39] “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经》云:“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T12.347a)《无量寿如来会》云:“无量寿佛,光明显赫,照曜十方,诸佛国土,莫不闻知。”(T12.270b)
[40] 《观无量寿经》:“尔时,阿难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汝等受持,无令忘失。’”(T12.346b)
[41] 吴.支谦译,《佛说阿弥陀经》:“佛言:‘若曹于是益作诸善,布恩施德、能不犯道禁忌、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展转复相教化,作善为德,如是经法,慈心专一,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者,胜于在阿弥陀佛国作善百岁。所以者何?阿弥陀佛国皆积德众善,无为自然,在所求索,无有诸恶大如毛发。’佛言:‘于是作善十日十夜者,其德胜于他方佛国中人民作善千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皆悉作善,作善者多,为恶者少,皆有自然之物,不行求作,便自得之。是间为恶者多,作善者少,不行求作,不能令得。世人能自端制作善,至心求道,故能尔耳。是间无有自然,不能自给,当行求索,勤苦治生。转相欺殆,调诈好恶,得其财物,归给妻子饮食,毒劳心身苦。如是至竟心意不专,[怡-台+(公/心)]恫不安。人能自安静,为善精进德,故能尔耳。’”(T12.315b)
[42] 关于《小经》的义理,请参考拙作〈从穆勒梵本英译看《阿弥陀经》生因段的三个疑义〉,阐明闻说极乐净土,发起欢喜净信,即得往生极乐净土之义。
[43] 关于《观经》的义理,请参考拙作〈以经显经的《观无量寿经》大意〉。
[44]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若我成佛,于他刹土,有诸众生发菩提心,及于我所起清净念,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极乐。彼人临命终时,我与诸比丘众,现其人前。若不尔者,不取正觉。”(T11.93c)
[45]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如来,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心无疑惑,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无量寿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无量寿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T11.98a)
[46]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他方佛国所有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号,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无量寿国者,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T11.98a)
[47]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若有众生,于他佛刹发菩提心,专念无量寿佛,及恒种殖众多善根,发心回向愿生彼国。是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比丘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即随如来往生彼国,得不退转,当证无上正等菩提。”(T11.97c)
[48]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愿生极乐世界,欲见无量寿佛者,应发无上菩提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T11.97c)
[49] 《佛说阿弥陀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T12.347b)
[50]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T12.350a)
[51] 《光赞经》卷第六:“彼何谓法平等三昧?住是定意时,不见诸法平等若险岨,是谓法平等三昧。”(T8.191a)《十住断结经》卷第八:“复有平等三昧,菩萨得此三昧者,意如虚空,不兴二想。”(T10.1026a)《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三:“如来三昧于一切法平等无减,是故诸佛一切平等。于一亿种贪欲恚痴,及一亿种无贪恚痴,其心平等,无有差别。有为无为、生死涅槃,亦复如是。具如是等平等三昧,不杂眼耳鼻舌身意、四大三界,非此非彼,亦非一切,非增非减。”(T13.20a)
[52] 印顺法师,《往生净土论讲记》,《华雨集》第一册,385-386页。新竹,正闻出版社,民国八十年十二月初版三刷。
[53] 太虚大师,《往生净土论讲要》,收入张曼涛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64净土宗概论》,263-264页。
[54] 印顺法师,《往生净土论讲记》,《华雨集》第一册,403页。新竹,正闻出版社,民国八十年十二月初版三刷。
[55]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若我成佛,于他刹土,有诸众生发菩提心,及于我所起清净念,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极乐。彼人临命终时,我与诸比丘众,现其人前。若不尔者,不取正觉。”(T11.93c)
[56]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如来,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心无疑惑,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无量寿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无量寿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T11.98a)
[57]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他方佛国所有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号,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无量寿国者,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T11.98a)
[58] 这一段经文,大经二个最古的译本,都只是说极乐世界没有黑夜,只有白天。竺法护译本则缺此段。
[59] 望月信亨著,印海译,《净土教起源及其开展》,美国加州,法印寺,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出版,615页。
[60] 印顺法师的《摄大乘论讲记》认为:“《菩萨藏百千契经》,是一 部经的专名,百千即十万,十万颂的契经,大抵指《华严经》。”537页,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七十六年十月七版。
[61] 注家昙鸾对于“草”字的翻译略有微词。他说:“此间土石草木各有定体,译者何缘目彼宝为草耶?当以其葻茸荣莎,故以草目之耳。余若参译。当别有途。”(T40.829b)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