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莲寺重建建议书
宝莲寺重建建议书
俞宗翘
【编者按】:宝莲禅寺于多年前,已物色国内对寺院古建筑物素有研究之则师,提供全寺整体规划图,据说,如有人发心愿意提供图则参考,无任欢迎。
自杯灵两渡以来,一千五百多年,历尽沧桑,佛教在香港发展成第一大教,深入人心,佛寺遍布港九新界,在二十世纪的特色是积极介入社会生活,创办学校、图书馆、老人院、医院、杂志刊物、学术团体等,弘法的方式也多样化,并日见频繁,势必在新世纪中国文化大复兴总的潮流中占据重要地位。
大屿山昂平的宝莲禅寺自“大茅蓬”开始,纪修和尚任首届住持以来,经过几代的努力已经成为香港第一名刹,多年来一直严持禅、净、律、教、密五宗弘布,三年传戒一次,每年主办多种法会,其影响可谓与日俱增,诚为世界佛教闻名的胜地。一九九三年“天坛大佛”开光以后,又成为香港的标志之一,游客必到的名胜。其重建应该是势在必行了。
佛教在香港蓬勃发展,成绩昭著,但是相应它的“硬件”--寺院建筑却一直乏善可陈,大部份在水准以下质量低劣,令人扼腕叹息,如此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却被赋以一种完全不相称的包装。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大致不外乎是商业化社会对文化建筑不肯下太大功夫,殖民地教育下建筑师和工程对传统建筑文化隔膜,筹建工作缺少经验未能选择适合的专业人员和公司等等。
宝莲寺的用地规摸和所处环境是具备理想的佛教丛林的条件的,现有的设施在规模上和质量上都已远远不能适应了。建设的步骤先要有一个周密考虑的总体规划,要充分估计将来的发展,一次规划分期实施,设计周期要适当放长,可以做多方案探讨,分期要不影响日常活动的进行,暂时可利用原有设施,再逐步替代,以资金筹措情况来确定每期的规模。
附上一张全寺总体设计的构想图,作为抛砖引玉,供各方探讨。基本构思是以大佛、殿堂建筑群,莲花形的大礼堂三部份围绕一个大广场布置,形成一个很有特色的佛寺。大佛居高临下,是全寺最突出的重点,一万五千人的礼堂处理成巨大的白色莲花形,作为宝莲寺象征性的标志,和大佛遥相呼应,把墙与屋顶结合形成的莲瓣可以用钢筋混凝土壳体结构,或者充气结构制造。设置在四米多高的大平台上,从广场上由一座宽阔无比的大台阶通上去,造成极为壮观的景象。另一侧则布置传统佛寺的殿堂建筑群,由四进庭院组成,中轴线上布置牌坊、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等,人为的将平台逐步升高,平台上完全是古建筑形式,初步考虑采用宋代形制,因为综合看来宋代是中国建筑最为成熟的一个时期,结构和材料方面可以再深入研究,尽量要用现代的工程技术来表现古建的魅力,现代功能的设施全部隐藏在平台以下,在台座边缘设置空隙来达到到采光通风,使外观上完全是古建形式。以取得全寺的统一性、完整性。
笔者从事建筑设计四十多年,近年做了不少的佛教和道教的建筑设计,得到了不少的经验和教训,最近建成的志莲净苑是这些实践的一个总结,颇获各界的好评,但是志莲由于用地的限制,显得局促,周围环境也不理想,在高楼和噪音的环绕下,可谓美中不足。宝莲寺则条件优裕得多,有希望在这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建成一座各方面都很理想的现代佛寺,使佛教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这座万众瞩目的国际都市中熠熠生辉。希望各界人士都能大力支持这项事业,笔者在有生之年,能为这项事业略尽棉力,也算圆了多年来的宿愿。■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