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禅思何妨在玉琴——僧人琴家源流初探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26日
来源:不详   作者:延德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禅思何妨在玉琴——僧人琴家源流初探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其教义迅速为民众所接受,为文人所推崇,其佛理与中国文化互相吸收、融合,得以快速发展。佛家文化曾对我国音乐的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传统民间音乐五大类之一说唱音乐的确立就是以变文的产生为标志,而变文正是伴随着佛教教义在唐代的普及应运而生的艺术形式。在后来“天下名山僧占多”的情况下,佛教音乐活跃于各个名山大寺中,得到系统地发展。

  佛教音乐对中国民间音乐的发展也做出了做出过重要贡献。古琴领域也曾出现过许多知名琴僧,尤其是隋唐以后,琴僧的数量更有所增加,宋代还出现了僧人琴派。他们的演奏活动在各种文献中多有反映。如李白著名的琴诗《听蜀僧濬弹琴》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此外,白居易、孟郊、韩愈、欧阳修、苏轼等文人的诗文中都有涉及琴僧的内容,也有僧人创作的琴诗流传于世。长期以来僧人文士之间,不论演奏技术、传承、修义、理论各方面都有相互渗透。例如宋代成玉磵《琴论》谓“攻琴如参禅,岁月磨练,则无所不通”,这虽然是较浅义的“借禅喻琴”说,只要比对一下北宋同期的诗书书论中借禅论艺的风气,则可知援禅说琴的工夫说之在北宋出现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枣琴论的推展与整个雅士文化发展的节奏是同步的。

  贯串着北宋一百多年中,有一个琴僧系统。他们师徒相传、人才辈出,始终在琴界有着重要地位。说他们是琴僧系统,因为除为首的朱文济是宫廷琴师之外,以后各代都是和尚,当时尊之为“大师”。先说朱文济,他在太平兴国中(公元976——983)“鼓琴为天下第一”。他是一个很有见解,敢于坚持正确意见的琴待诏。当时,宋太宗为了树立自己的声望,打算把琴的七弦增为九弦,理由是:周文、武都可以增加两弦,我为什么不可以?他为了要和周文王、周武王比高低,于是别出心裁,想出了再加两弦的花样。一时逢迎的人对此大加恭维。只有朱文济从演奏的实际出发,大胆地提出了反对意见,说:“五弦尚有遗音,而益以二,今无所阙”(《琴书大全》),认为没有加弦的必要。由于朱文济在琴界有很大的影响,他的反对自然使得皇帝大为扫兴。但皇帝不仅不听他的合理意见,反而对他施加种种压力,强令他用新制的九弦琴,为近臣们演奏新曲。朱文济不得已,只好用其中的七条弦演奏了一曲传统琴曲。那些听众还以为果真是用新琴演奏新曲。不懂装懂的丞相为了向皇帝献殷勤,故意问道:“此新曲何名?”不料朱文济却老老实实地回答:“古《风入松》也!”他没有为皇帝的“盛事”捧场,反而当众揭穿了权贵们的无知。相反,另一个琴师赵裔,由于能够奉迎皇帝,不仅得到赏赐,而且得到报酬优厚的差使。尽管如此,朱文济却依然是“执前论不夺”,充分表现出他“性冲淡,不好荣利”的艺术家的品格(《琴史》)。他的得意门生是京师的慧日大师夷中,夷中又将琴技传授给知白、义海。他们都是很有名望的琴僧。

  夷中的另一个弟子义海,在京师(今河南开封)向老师学完之后,回到自己的老家继续苦练。他在越州(今浙江绍兴)法华山练琴,“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向义海学琴的人很多,但是没有一人能及得上他;“天下从海学琴者辐辏,无有臻其奥”。他的奥妙在哪里?沈括《梦溪笔谈》中指出:“海之艺不在于声,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此众人所不及也”。他和师兄知白一样,妙在有自己独到的意韵。正如他自己所说:“若浮云之在太虚,因风舒卷,万态千秋,不失自然之趣”(《琴苑要录》)。义海读书能文,有着广博的文学修养。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诗》被欧阳修讥之为“听琵琶”,义海却很不以为然,他结合琴声特点逐句阐释,重新肯定了韩诗。他还总结琴曲的演奏速度的变化规律是:“急若繁星不乱,缓若流水不绝。”形象地指出:急促的曲调好象满天的繁星那样闪闪发亮,眩人眼目,却笼罩在静谧安详的气氛之中。缓慢的曲调象流水那样,表面看来象是静止不动,实际却源源不绝进动不息(见《琴苑要录》)。

  则全和尚是义海的学生。他在自己著述的《则全和尚节奏指法》中,发挥了义海琴曲方面的论述,对演奏理论有独到的见解;同时,他所传授的琴曲在当时也是最受欢迎的。

  则全的弟子钱塘僧照旷在政和间(公元1111——1117),以弹奏《广陵散》“音节殊妙”着称(《春渚纪闻》)。宣和间(公元1119——1125)照旷长期住在中都(今北京市),出入于贵人之门(《墨庄漫录》)

  元代名相耶律楚材从万松老人学佛,精于佛法,而师弟两人皆能琴。明代有空尘禅师之《枯木禅琴谱》,顾名思义,以三尺枯桐可与佛禅相通,静远淡逸之琴境不异禅境也,故可“以琴理喻禅”乃至“以琴说法”。清初心越禅师着有《东臬琴谱》,传于日本,影响日本琴界甚巨。近代著名琴僧有大休和尚,著名居士有恽城夏莲居,收藏古琴甚多。民国时有著名禅僧月溪法师,行脚大江南北,琴不离身。近代代古琴大师管平湖也曾于苏州灵岩山中得悟澄和尚整理指法。

  可见琴道与佛家义理亦可相通。因此之故,佛门僧人、居士操琴者众,以古琴静心养性、调理身心,体味静远淡逸之静境,确有收摄六根之效,可助 “明心见性”之禅修。正如杨巨源《僧院听琴》诗云:

  禅思何妨在玉琴,真僧不见听时心。

  离声怨调秋堂夕,云去苍梧湘水深。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