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话说“红尘”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0日
来源:不详   作者:无忧居士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话说“红尘”
  无忧居士


  “红尘”一词,指人间俗世之意。出自东汉文学家、史学家班固《西都赋》的诗句:“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大意是说,“热闹喧嚣人流扬起的尘土(红尘),从四方合拢,充满全城,尘土与烟云都连在一起。”后来,“红尘”演变成了“繁闹尘市”,作“人世间”解释,并被佛家使用,如“看破红尘”。佛教所说的“红尘”,意为污染,迷惑人之真性。

  红尘是由“红”与“尘”两个字组成,红色是传统中国的最爱,新年佳节或是一般喜庆都少不了飘红挂彩。红色代表世间的种种诱惑,象征着生命的追求和世人的欲望;经过源远文化意识熏陶,红色已涵盖了世间的特色,红色即是世间。

  说到“尘”,我们即想起六祖慧能大师的诗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须惹尘埃。“尘”,尘埃污浊。在东方的传统风俗里,每个人在进入屋子庙宇都必须先把鞋脱掉,不把鞋底的尘埃带进。以佛教的教义则是不把自己的烦恼带入别人的家庭或是神圣的庙宇。

  佛教认为,要追求永恒的悦乐则应该要看破红尘,不被红尘所缠绕。看破红尘不是冷漠无情,也不是六亲不认,而是在知性上体悟世间的本质是苦,是无常。学佛的目的是离苦得乐,修行的路就是离苦的路,在情感上要吃得下苦,忍得住辱,受得起罪,不应因执着红尘而生起烦恼,更不能因恋慕红尘而放弃修行。

  看破红尘,首先要明了体悟世间的真相。佛教认为,裟婆世界的本质是不圆满,是苦的;世间一切都是无常,有情与无情终逃不掉生老病死,成住坏空的命运,而世间的一切美妙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看破红尘就是要从酒绿灯红的奢华生活中跳出来,回归到简单自然的淳朴生活。当我们深入了解无常现象,我们亦然体悟“无我”乃是一切万物的实相。

  看破红尘,还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学佛就是修得一颗慈悲心,这颗心能包容万物,包容众生,把众生的过错视作自己的过错,永远不计较众生的不是。实际上,众生皆有情,善待众生就是善待自己,污染众生也是污染自己,厌恶众生,看不起众生就永远看不破红尘。

  看破红尘,要着眼宏观,当下做起。我们学佛不可以指望一下子跳出红尘,要知道,看破红尘不等于放下红尘,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自认为有一点知识,懂得一点点佛法,但又不精进的人来说,看破红尘相对容易,但放下红尘就实在困难了。因为我们脑子太复杂,似乎有许多的疑惑,这就是缠绕我们的烦恼,没有清净心就难以超越红尘。因此,要当下做起。

  看破红尘,在当今社会难度增大。与古代相比,现今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交通、通信十分便利,知识大爆炸,人们接触外界的机会越来越多,头脑中的信息量越来越大,正因为如此,外面的诱惑也越来越厉害,这对修行人而言不是幸福而是灾难。在这样的环境下修行若不能严格约束自己就很难成就。因此,当今五浊之世,做人难,做个好人更难,做个合格的佛弟子难而又难,修炼成佛更难上加难。

  知难而进,知苦而为,是佛弟子的本分。莫松懈,让我们共同逾越红尘!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