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敏法师谈佛教人才的培养等问题
慧敏法师谈佛教人才的培养等问题
在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期间,本站记者就佛教人才的培养等问题采访了法鼓佛教研修学院校长、西莲净苑住持慧敏法师,内容如下:
记者:您觉得世界佛教论坛对世界佛教的推进,有什么象征性的意义和实际的作用?
慧敏法师:目前佛教大规模的会议大概有几种类型。第一种就是传统型,像世界佛教徒友谊会,着重于交流和联谊。
第二种是大规模性的。比如由泰国南传佛教发起的国际卫赛节,它在曼谷办过,也在越南国内办过,今年又要在北曼谷办。联合国把它定位为世界性的节日,各地都有很多佛教徒去参加。不过因为它集会的语言属于英语,汉传佛教的大陆、台湾虽然也有人参加,但受语言的限制,参加的人数不多。
大陆发起的世界佛教论坛,从语言方面来讲,对汉传佛教的人比较方便;而因为有同步翻译这种系统,大家可以戴耳机沟通,所以南传佛教会来,藏传佛教的也会来,世界各地的佛教徒都会来。我认识的几个外国友人都觉得这届世界佛教论坛好像在办佛教的奥运会一样,非常震撼。所以他们都说,目前全世界有这么大动员能力、人力物力的大概只有中国。
第三种类型是世界性的国际会议,是属于学术性的,比如国际学术会议。我觉得就整个论坛的操作方式来讲,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学术会议那样要求,但是一些基本的规范要求,可能会让它的推行更加理想。另外,目前国际上还有一种叫做“世界咖啡屋”的集会方式。最近在台北就以这种形式举行了一个有关台湾未来的会议,想预测一下2010年台湾的运气,这次会议分为6到8个主题,每个主题设10桌,每一桌有5个人,这5个人先进行讨论,30分钟后他们再带着这一桌所讨论的结果,到其他桌进行新一轮的讨论,这样不仅每小组的5个人可以交换意见,而且参加的所有人员都可以进行交流,这是一种新的论坛的方式,它比少数人讲、大部分人听的方式互动性强,效果要好。我觉得将来大陆可以参考一下这种会议的交流方式,力求使会议的交流效果更好。
另外,国际人才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怎么来承办国际性的会议?除了一些基本的议题、人员的资源以外,还要考虑能够找来哪些专家,以便让每个人所发表论文的内容和形式更加精准,每次都比上次有所进步。然后,再考虑怎么让这些研究成果进一步扩展,或结集出版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文献,或收集在一起作为研究资料。
针对论坛的国际化问题,我想到的大概是这些。未来大陆佛教界应该多培养这类的人才。
记者:刚才您说到培养人才的问题,的确,人才已经成为一个严重制约佛教发展的问题;您多年从事佛教的教育工作,针对大陆的现状,在人才教育方面您有什么切实可行的方法?特别是在两岸交流方面的人才培养,您有一些什么样的建议?
慧敏法师:佛教人才大概有几方面,其中一大层面的是信众,这几年台湾佛教界在信众人才运用方面有一些经验。像慈济功德会都是信众在帮助推动,创办人证严法师有自己的理念,而信众会把他们的想法和自己掌握的信息资源提供出来。比如证严法师要办医院,信众就把自己知道的医学界人才告诉证严法师,告诉她怎样办医院,证严法师会结合自己的理念来采纳这些建议。这里面有一些运作的模式是值得参考的。佛光山和法鼓山也是这样。
大概每一个道场都有自己培养信众人才的方式。我比较熟悉法鼓山的信众人才培养模式,除了一般的定期的禅坐会、讲经,还有办像精英分子的禅七,让精英分子能够成为他们的自然团。
台湾也善用读书会这种形式,定期去读书,有时是读经典,有时是读一些特定的书,有时是看影片并讨论。可以说,信众教育在台湾是多元的,不过有一个不变的原则是让信众坚持终身学习,让他们觉得佛教理论也可以帮助他们。
还有一种形式就是佛学教育。在佛学教育方面,台湾早期与大陆有一些类似的地方,就是佛学院的体制是逐步发展的。这几年大陆佛学院的发展进步很快,不过在制度、教材、教法、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等方面还需要努力改进。因为高等教育对于学历要求有一些条件,而佛学院没有,所以佛学院的学历在高等教育里面没有被认可,两者的接轨就有点困难。这几年台湾佛教在此有一些突破,就是让佛学教育也取得高等教育的认可。这样一来,将来办大学就可以给学士学位,硕士、博士的学位也都可以给了。
这种结合的一个好处就是让佛教注意到学术研究的重要性,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台湾允许佛学院有修行的课程,这方面可能值得大陆去借鉴,看看自己怎么来运用,以便把佛学教育与高等教育妥善相结合。
另一方面是佛学院教育除了原有专业课以外,怎么来搭配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包括资讯的课程。像台北艺术大学所教的课程不是只有专业课程,还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课程。因为一个学科需要相关的学科来搭配,只有这样才能完整。毕竟世间的知识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所以佛学教育也要注重这个理念。社会上经常出现的一些脉动,有时候就觉察不到,这就需要学习自然科学;还有现在的基因工程问题,生命科学的进展问题,佛教界怎么来应对这些问题?这就需要了解相关知识。法师常常会被问到医学问题,大多说法师很难做出回答。像金融海啸,这就是一个社会科学的问题。而且在日趋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佛教界如何提出一些建议,以起到安定社会民心的作用?这也是未来大家可以去探讨的问题。
这次来大陆,我听说在上海有补助出家人去读书的事情,而且已经从原来的100个人增长到700、800人之多,听说将来还可能实行所谓双学会制度。当然这种方式也值得去注意,但是要考虑如何做到相辅相成,就是佛学院的专业设置要有知识性。因为有时候失去了平衡也会有一种负作用,变成可能只注重学位而已。这是我们要注意的问题。
记者:您觉得以您在台湾的经验,类似像在教育体系和网络技术体系结合方面,有没有一个现代比较成型或方便的办法,佛教在线是一个平台,非常期望在佛教界有一些专门做教育的系统,能有一些好的内容在这个平台展现。您给我们提提建议。
慧敏法师:关于网络技术在佛教传播上的运用,我个人参与比较多的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另外一个就是资讯,我已经做了10年的法鼓山的电子佛典。在今天这个资讯时代,网络已成为人类交流信息的一个重要平台。我觉得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技术是佛教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
我在法鼓佛教学院就鼓励学生们能够擅用网络,希望他们能够将学习、修行及生活在网络上呈现出来。我有一个目标就是他们在毕业前能建立起自己的博客(在大陆称为博客,在台湾叫部落格),在上面展现出自己的学习历程,这样一来就可以随时跟别人分享、交流、互动;而且随着学生们的成长,他们博客的内容也会随之成长。当他们毕业的时候,这就是展示个人的一个最好窗口。我常常说你要去求职,就把自己的博客印出来,别人就可以很快了解你;甚至你只要把博客地址告诉对方,对方点击阅读就可以很好地了解你。你的学习、你的生活、你的爱好、你的希望、你的梦想——你的一切一切都可以在博客中展现出来。所以我请学校的资讯人员提供这个平台,让每个学生、老师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博客。
同时,我们学校也注重所谓的学位学习系统,并积极利用网络去推展。像我所开课程的进度都在上面体现,学生可以在上面交作业、评分、互动。
还有,我们学校创立的时候,做的也是电子公文,我们批公文几乎没有资本,而且公文的存档检索都比较方便,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个电子化的东西;而且学校的教务系统、学位系统、总务系统、会计系统、采购系统、图书馆也都实现了自动化。我觉得整个校园能够资讯化很重要的,你不仅能够全面有效地整合、利用自有资源,还能够跟其他学校或教育机构互动,通过我们学校的网络就可以到全世界各地查书、借书。
所以我觉得你们将来如果能够跟教学机构或者一些做内容的机构结合应该很好。他们缺乏网络传播经验,你们需要内容,应该多一点这种合作关系。
慧敏法师简介:
1954年出生于台南市,1972年皈依三宝。 1979年依止西莲净苑智谕法师出家。 1985年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结业。 1986年通过日本交流协会奖学金考试,赴日留学。 1989年以《「声闻地」之种姓论与资粮论》取得东京大学硕士(印度哲学)学位。 1992年复以《「声闻地」中『所缘』之研究》取得同校博士(文学)学位。现任职务︰法鼓佛教研修学院校长 (2007年始)、西莲净苑住持 (1998年6月始)、中华电子佛典协会主任委员 (1998年2月始)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