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亡佚佛教经录丛考
唐宋亡佚佛教经录丛考
关于佛教经录,前贤时彦论之夥矣,然类皆详于唐前而略于唐后,详于现存而疏于亡佚,故于唐宋间亡佚之佛教经录,着意甚少。笔者考稽历代经籍簿录,参以佛史僧传,得唐宋间亡佚经录19种,一一考其卷数、作者、内容、作时,以见唐宋佛教经录繁盛之情状。然见闻不广,搜讨难周,绠短汲深,纰漏不免,祈专家通人赐正焉。
一、唐代亡佚诸录
(一)《义善寺录》(约作于645年)
卷数未详,佚名撰。此录为《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多次引及。如卷二《大智度无极经》下注:“《义善寺录》云:出大品。”卷六《菩萨戒本经》下注:“右北凉沮渠蒙逊世,沙门昙无谶于姑臧译,出《义善寺录》。”
宋张礼《游城南记》“杜光村”条下张氏自注曰:“杜光村有义善寺,俗谓之杜光寺。贞观十九年建,盖杜顺禅师所生之地。”由此材料,似义善寺贞观十九年(645)始建。然志磐《佛祖统纪》载:“正观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杜顺)坐亡于南郊义善寺。”正观即贞观,由此却说明,贞观十四年即有义善寺,与《游城南记》相矛盾。又检《陕西通志》:“杜光寺,唐贞元十九年建,即隋义善寺。”可知,义善寺为隋代所建,后改为杜光寺。然此寺何时改为杜光寺,《游城南记》云贞观十九年,而《陕西通志》则云贞元十九年(803)。依笔者愚见,似以贞观十九年为确。义善寺改杜光寺,实为纪念华严初祖杜顺,而杜顺卒于贞观十四年(640)。将义善寺改为杜光寺,极可能在五年之后的贞观十九年,而不是150年之后的贞元十九年。
既然义善寺于贞观十九年改为杜光寺,则《义善寺录》当作于此年之前,或即为隋代之经录,亦未可知。
(二)《化度寺录》(作于619—695年间)
卷数未详,佚名撰。此录最早为明俭《大周刊定众经目录》(以下简称《大周录》)所引用。如卷一《净六波罗蜜经》下注:“右东晋代佛陀跋陀罗译,出《化度寺录》。”卷七《阿阁世王问五逆经》下注:“右后汉代沙门支谶译,出《化度寺录》。”据《大周刊定众经目录》所引,《化度寺录》所载经典既有汉代所译,亦有西东晋所译,当为一综合目录,故极可能为化度寺藏经目录。
据《长安志》卷一○“义宁坊”条载:“化度寺,本真寂寺。隋尚书左仆射齐国公高颍宅,开皇三年,颎舍宅奏立为寺。武德二年改化度寺,寺中有无尽藏院。”知此寺原为真寂寺,唐武德二年(619)后改“化度寺”名。《化度寺录》既为《大周录》所引,而《大周录》成于则天天册万岁元年(695),则此录必成于此年之前。而武德二年方有化度寺之名,故此录应成于此年之后。
(三)《唐众经目录》(约作于631年)
五卷,释玄琬撰。玄琬(562—636),俗姓杨,本为弘农华阴人,后迁居雍州新丰,15岁出家。贞观初年,朝廷诏其为太子诸王授菩萨戒,并造普光寺以安之。贞观十年(636),示寂于延兴寺,世寿七十五。玄琬善于讲说,长于著述,与当时重臣萧璃、萧璟、李百药、杜如晦、杜正伦皆有往来。著述甚富,计有《佛教后代国王赏罚三宝法》、《安养苍生论》、《三德论》、《人道方便门》、《镜喻论》等。生平见《续高僧传》卷二二“本传”、《佛祖统纪》卷三九、《释氏稽古略》卷三。
玄琬一生热心于佛教文化事业,《续高僧传》载其曾于隋代“造经四藏,备尽庄严,诸有缮写,皆资本据”。于唐代则“于苑内德业寺,为皇后写现在藏经。当即下令,于延兴寺更造藏经,并委其监护”。玄琬鉴于周武灭法以来,经籍散乱,乃率僧众进行校刊。《续高僧传》“本传”云:“自周季灭法,隋朝再兴,传度法本,但存卷秩。至于寻检文理,取会多乖。乃结义学沙门,雠勘正则。其有词旨不通者,并谘而取决,故得法宝无滥于疑伪,迷悟有分于本末,纲领贞明,自琬始也。可知其对佛教经籍索右研究。
道宣《大唐内典录》卷七《贤圣集传录》载:“《众经目录》(五卷九十纸),唐贞观初,普光寺玄琬撰。”未言作于贞观多少年。而据《释氏稽古略》卷三:“(贞观)辛卯五年……敕法师玄琬,于苑内德业寺为皇后写佛藏经,又于延兴寺更造藏经,并委琬监护。”可知玄琬为皇后写佛经在贞观五年(631),而其校刊佛经与编目即在此年前后,故可推知《唐众经目录》之作当在此时。
此录为《大唐内典录》所征引,名为《唐旧录》,然不久即亡佚。智升《开元释教录》卷一○《唐众经目录》下注:“右《内典录》中引用云:《唐旧录》,未见其本。”可知在智升时代,此录已“未见其本”,亡佚不存了。
(四)《西明寺录》(约作于659年)
三卷(或作一卷),又作《大唐京师西明寺所写正翻经律论宗乘传》,释道宣撰。道宣(596—667),又称南山律师、南山大师,为南山律宗之祖。浙江吴兴人,一说江苏润州丹徒人,俗姓钱,字法遍。16岁出家,后住于终南山仿掌谷,研究弘宣四分律。历住崇义寺、丰德寺、净业寺。显庆三年(658),奉敕任长安西明寺上座,参与玄奘之译场。乾封二年(-067)十月入寂,世寿72,法腊52。谥号“澄照”。道宣在佛教文史学上的贡献颇大,撰有《续高僧传》、《释迦方志》、《佛化东渐图赞》、《集古今佛道论衡》、《大唐内典录》、《广弘明集》等。生平见《宋高僧传》卷一四“本传”,《大唐内典录》卷五,《佛祖统纪》卷二九、卷三九、卷四二、卷四六,曹仕邦《中国佛教史学史》第五章。
初唐名僧云集之寺院首推慈恩寺、弘福寺与西明寺。西明寺位于长安延康坊。据宋敏求《长安志》载,原为隋尚书令越国公杨素宅,大业中素子玄感谋反,被诛。宅被没官。唐武德中为万春公主宅,贞观中又赐濮王秦。秦薨后,立为寺。高宗显庆元年(656)为孝敬太子祈福,立为西明寺。玄奘法师曾译经于此。西明寺不仅为初唐译经之所,且为初唐经藏结集之地。据静泰《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序》载:“显庆年际,西明寺成,御造藏经。”又曰:“贞观已来玄奘见所翻。显庆四年,西明寺奉敕写经,具录入目,施一十五部六百六十四卷。”由此可知,西明寺经藏为显庆四年(659)奉敕所写,其中不仅有过去之译经,且含有玄奘新译经。
道宣既撰有《大唐内典录》,又有此《西明寺录》,两者关系如何?汤用彤先生认为“道宣实撰有《西明寺录》”,又言“《内典录》或由《西明录》改造而成也”。而我国台湾地区学者陈雅贞又提出:“或《西明寺录》本非道宣的作品,是后人误认。”笔者认为汤先生所论为是,《西明寺录》确为道宣所作。
陈雅贞认为《西明寺录》作于《大唐内典录》前,然《大唐内典录》卷五所列道宣自己的18种著作中,并无《西明寺录》,故《西明寺录》为后人之误记。案《大唐内典录》卷五道宣作品为18部,确无《西明寺录》,然道世《法苑珠林》卷一○○所列道宣作品22部,其中即有《西明寺录》。道世与道宣同受戒于弘福寺智首,为师兄弟。后两人又同住于西明寺。宋赞宁《宋高僧传·道世传》记载两人在西明寺之情形云:“及为皇太子造西明寺,爰以英博,召入斯寺。时道宣律师,当涂行律,世且旁敷。同驱五部之车,共导三乘之轨。”道世与道宣相熟如此,故其记载当为有据,较为可信。然则,道宣何以于自己著述中不载此录?静泰《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序》云:“显庆年际,西明寺成,御造藏经。更令隐炼,区格尽尔,无所间然。律师道宣又为录序。殷因夏礼,无革前修。”由“殷因夏礼,无革前修”,说明《西明寺录》创造不多,或因此故,道宣在自己的著述不列此录。
静泰《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序》又载:“……(西明寺录)于三例(即经、律、论)外,附申杂藏。即《法苑》、《法集》、《高僧》、《僧史》之流是也。颇以毗赞有功,故载之云尔。”由此可见,《西明寺录》最大之特点是在传统佛教目录经、律、论三种分类之外记录了大量中土僧人之著述。而同在西明寺之道世于《法苑珠林》卷一○○详记中土僧人著述,恐与此录甚有关系。
(五)《福林寺录》(作于672—695年间)
卷数未详,佚名撰。此录亦为《大周刊定众经目录》所引。如卷六《菩萨五法忏悔经》下注:“右《福林寺录》云:后访得经律。”同卷《大乘三聚忏悔经》注云:“右隋开皇年阁那崛多及笈多于兴善寺译。出《福林寺录》。”宋敏求《长安志》卷一○“安定坊”条载:“福林寺,其地本隋律藏寺。武德元年,置太原寺于永兴坊,以义师初起太原,因以名寺。后移于此,咸亨三年改为福林寺。”此段材料记福林寺之沿革较为清楚。此寺原为隋律藏寺,武德元年移永兴坊太原寺于此,咸亨三年又改福林寺。咸亨三年即公元672年。
此录既以福林寺为名,当作于成亨三年(672)后,又为作于武后天册元年(695)之《大周录》所引,必作于此年之前。故知此录当作于672至695二十余年间。
(六)《开元内外经录》(约作于721年)
十卷,毋煲撰。毋焸(约668—744),河南洛阳人,历官鄂县尉、右率府胄曹参军、右补阙。开元五年与马怀素等奉敕编撰《群书四部录》,与韦述、余钦负责总辑部分,并与刘彦贞负责丙部之撰写。开元九年《群书四部录》修成,毋氏即指出《四部录》有五大缺点,并“审改旧疑,详开新制”,改正《四部录》中失者三百余条,增加新目六千余卷,编成《古今书录》,分经、史、子、集四录四十五家,且皆撰有小序与解题,至宋代其书亡佚。生平散见于《旧唐书·经籍志》、《旧唐书·元行冲传》、《元和姓纂》卷二、《大唐新语》卷一一。
《新唐书·艺文三》载:“毋煲《开元内外经录》十卷。道、释书二千五百余部,九千五百余卷。”。知此录兼收佛道两家,共收书二千五百余部,九千余卷。又据《旧唐书·经籍上》:“其外有释氏经律论疏,道家经戒符箓,凡二千五百余部,九千五百余卷,亦具翻释名氏,序述指归,又勒成目录十卷,名日《开元内外经录》……煲等《四部目》及《释道目》并有小序,及注撰人姓氏。”由此可知,此录所载之释道经典皆有小序与简单解题。
关于此录之撰作时间,史无明文。毋煲《古今书录》撰成于开元九年之后,此录当与其同时或稍后,当也在开元中。
(七)《般若三藏续古今翻译经图纪》(作于792—794年间)
两卷,又作《般若三藏续译图纪》,唐释圆照撰。赞宁《宋高僧传》卷一五圆照本传言其所著之书云:“著《大唐安国寺利涉法师传》十卷……《佥定律疏一行制表集》三卷、《般若三藏续古今翻译图纪》二卷、《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音义》二卷。”。可知圆照曾作《般若三藏续古今翻译图纪》。圆照《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卷二载:“《般若三藏续古今翻译经图纪》二卷。”
圆照,唐代僧人,生卒年不详,卒时82岁。京兆蓝田(陕西省蓝田县)人,俗姓张。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奉勒参与译经,曾助般若、牟尼室利、莲华、利涉等人译经。师一生编集、著述之书甚多,著有《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音义》、《五部律翻译年代传授人记》、《贞元续开元释教录》等。因其曾参与译场,故撰作有大量译经师传记,如《大唐安国寺利涉法师传》、《不空三藏碑表集》、《翻经大德翰林待诏光宅寺利言集》等。生平见《宋高僧传》卷一五“本传”、《佛祖统纪》卷四一、《律苑僧宝传》卷六等。
般若为北印度臦宾人,唐德宗建中二年人中土,曾译《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40卷《华严经》。又于贞元六年奉敕出使迦湿弥罗国,八年返长安。圆照曾参与般若译场,并为其新译《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撰作音义,与般若关系非常密切。
此录虽佚,然其部分遗文尚见于圆照《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中。《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卷一载般若三藏出使迦湿弥罗国,于贞元八年返抵长安后,言“此之所述,略举其由,委细而知,广如《般若三藏续译图纪》”。可知《般若三藏续译图纪》中记载有般若出使迦湿弥罗国事。同书卷一载般若译经,述叙般若生平亦多引其书。卷二良秀《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疏》下,记述良秀等人修疏之经过,亦云:“广如《续译经图纪》下卷中说”。从以上遗文来看,《般若三藏续翻译图纪》当是专记般若事迹与译经之专录。既然圆照《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已引《般若三藏续翻译经图纪》之文,当知此录必作于《续开元录》之前,亦即贞元十年(794)前。而据上引遗文,知此录载有贞元八年般若由北国返长
安事,故知此录当作于贞元八年(792)至十年(794)间。
(八)《开元崇福旧录》(约作于812年)
七卷,释义彤撰。义彤,生平不详,中晚唐浮槎寺僧人,曾作东林寺藏主。唐李肇《东林寺经藏碑铭并序》载:“初彤公受具于庐山浮槎寺,尝讨大藏,恶其部帙繁乱,将理之不可,遂发私誓。四十余夏,果得志焉。于是搜远近之逸函坠卷,目在辞亡者得之,互文合部者兼之,断品独行者类之,本同名异者存之,以伪乱真者标之。又病前贤编次,不以注疏入藏,非尊师之意;并开元庚午(开元十八年,730)之后,泊德宗神武孝文皇帝之季年(约德宗贞元末年,800—804),相继新译,大凡七目四千九百余卷,立为别藏,著杂录七卷以条贯之,命《开元崇福旧录》。总一万卷,举藏以志函,随函以命轴。”由此段材料,《开元崇福旧录》可得而言之者有如下二端:
第一,此录为庐山东林寺经藏中杂藏之目录,此藏为诗僧灵澈所造。李肇《东林寺经藏碑铭并序》云:“庐山山岳之神秀,而东、西林为海内名刹,有惠远、道安之遗风,四百余年,钟磬之音不绝。然而三藏经论,阙而无补。元和四年(809),云门僧灵澈,流窜而归,栖泊此山。将去,言于廉问武阳韦公,公应之如响。”知庐山东林寺虽自慧远以来,即为藏经之所,然元和四年之前,经典残亡。元和四年,灵澈始重新经营,而李肇碑文成于元和七年(812),可知东林寺藏经至此年前后方始齐备。
第二,此录所载经典为历代高僧之著述以及开元十八年至贞元末年之新译经。文中云:“又病前贤编次,不以注疏入藏,非尊师之意;并开元庚午(开元十八年,730)之后,洎德宗神武孝文皇帝之季年(当德宗建中末年,800—804),相继新译,大凡七目四千九百余卷,立为别藏,著杂录七卷以条贯之,命《开元崇福旧录》。”此录于正藏五千余卷外,收得新译经与中土著述四千九百余卷,故合正藏为万卷。
(九)《内典目录》(作于836年)
12卷,王彦威撰。王彦威(?-845),字子美,太原(今属山西)人。元和中,举明经甲科,补检讨官。后历任太常博士、祠部员外郎、谏议大夫。大和九年,为平卢军节度使。开成三年以检校礼部尚书,为忠武军节度使。会昌五年,卒,谥日靖。王氏博学,著书颇多。《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续古今谥法》、《唐典》、《占额图》、《元和曲台礼》,与苏景胤、杨汉公等合撰《穆宗实录》。生平见《旧唐书》卷一五七、《新唐书》卷一六四“本传”、《唐诗纪事》卷五一。
《新唐书·艺文三》载:“王彦威《内典目录》十二卷。”《册府元龟》卷五二载:“开成二年二月甲辰,王彦(冯案,此处脱一‘威’字)进准宣索《内典目录》十二卷。”开成为唐文宗年号,开成二年即公元836年,知此录撰成于此年。
(十)《天台智者大师所著经论章疏科目》(作于839年前)
一卷,佚名撰。日僧圆仁所撰《日本国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录》卷一载:“《天台智者大师所著经论章疏科目》,一卷。”圆仁之目录撰于唐开成四年(839),故知此录当成于此年之前。圆仁《入唐新求圣教目录》卷一亦载此录。
(十一)《大唐代州五台山大华严寺般若院比丘贞素所习天台智者大师教迹等目录》(作于849年前)
一卷,佚名撰。圆仁《入唐新求圣教目录》卷一载:“《大唐代州五台山大华严寺般若院比丘贞素所习天台智者大师教迹等目录》,一卷。”从题目看,此录与前所举《天台智者大师所著经论章疏科目》皆为载天台智者大师著述之目录,两者是否即是同一目录?然考此录与前录皆载于圆仁《入唐新求圣教目录》之同一卷中,故知两者并非一录。
又《人唐新求圣教目录》作于唐大中三年(849),知此录当作于此年之前。
(十二)《一切经源品次录》(作于855—860年间)
30卷,又作《贞元品次录》,唐释从梵编。南唐恒安《续贞元释教录》卷一载:“《一切经源品次录》三十卷,(元二十五行,成纸在贞元藏外)六百纸,[功][茂][实]。右一部三十卷,同三帙。(若施主开藏时,缘文字稍多,可计六帙数)。右一部三十卷,大唐宣宗朝,赵郡业律沙门从梵,依《贞元释教人藏录》,自大中九年乙亥岁止咸通元年庚辰岁集。”由此记载可知以下几点:第一,从梵为唐宣宗时赵郡人,为律学沙门。第二,此录作于唐宣宗大中九年(855)至唐懿宗咸通元年(860)之间。第三,此录乃依圆照《贞元释教录》编集,故恒安又称其为《贞元品次录》。第四,此录在恒安所处南唐时代为30卷,600纸。从“缘文字稍多”来看,此录卷帙颇大。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目录类”载:“《释书品次录》一卷,题唐僧从梵集。末有黎阳张晕跋,称大定丁未,盖北方板本也。”从名称与作者来看,当即《一切经源品次录》,然仅有一卷,不知是否宋时已有散佚,或为略出之节本欤?
(十三)《见定经入藏录》
卷数未详,佚名撰。此录仅见于《大唐内典录》之著录。《内典录》卷七《贤圣集传录》:“《见定经入藏录》(一十九纸),未详作者。”此录在《大唐内典录》中列于玄琬《唐众经目录》之后,当亦为唐代之人藏录。
(十四)《贞元舍拾录》
一卷,佚名撰。日本圆珍《青龙寺求法目录》卷一载:“《贞元舍拾录》,一卷。”据圆珍称,《贞元舍拾录》与其他多部密教经典,皆见于《贞元拾遗目录》中。《贞元拾遗目录》实即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二七《别录中补阙拾遗录》,然查大正新修大藏经本《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并无《贞元舍拾录》之名,不知圆珍据何而录此?待考。
二、宋代亡佚诸录
(一)《教藏随函目录》(约作于1024年)
卷数未详,宋释遵式撰。遵式(964—1032),台州I临海(浙江宁海)人,俗姓叶,字知白。18岁落发,20岁受具。雍熙元年(984),从宝云寺义通修学天台宗典籍。天禧四年,应王钦若之请,复兴天竺寺。真宗乾兴元年(1022),敕赐“慈云”之号。仁宗明道元年示寂,世寿六十九。哲宗、高宗时,分别追赠“法宝大师”、“忏主禅慧法师”之号。著有《大乘止观释要》、《肇论疏科》、《大弥陀忏仪》、《小弥陀忏仪》、《往生净土忏愿仪》等。师长于文翰,有《采遗》、《灵苑》二诗集,又有《金园集》、《天竺别集》等。生平见契嵩《杭州武林天竺寺故大法师慈云式公行业曲记》(《镡津集》),《佛祖统纪》卷一○本传,《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一等。
据方广铝先生研究,天台宗教典于隋唐之际即作为独立的文献群流行于大藏经之外,并渐次形成所谓“教典”、“教文”或“台宗典籍”。此一文献群初由灌顶大师结集,后唐、宋两代又有亡佚与增补。天台教典由于遵式之努力于宋仁宗天圣年间奉诏编人大藏。据《佛祖统纪》载,遵式曾两次上奏,请以天台教文入藏,至仁宗天圣二年(1024),天台教文得以人藏。约在此年前后,遵式撰成《教藏随函目录》。
关于此录之内容,《佛祖统纪》卷一○云:“师乃撰《教藏随函目录》,略述诸部文义。”可知此录“略述诸部文义”,为有解题之目录。同书卷二五《佛祖统记·山家教典志》载天圣二年入藏之教典,有南岳慧思、天台智者之著作29种,76卷,即遵式《教藏随函目录》所收之经典。《山家教典志》另引《教藏随函目录》日:“慈云《随函录》云:《法华玄义》者,唯解首题,统明五时,广辩八教,出世大意,菹在其中。《文句》者,以疏句分节经文。荆溪云:以由释题,大义委悉。故至经文,粗分章段。随部各有荆溪之记,犹五经之有正义也。《止观》者,定慧之异名,法华之行门也。前《玄义》、《文句》。皆明佛世当机得益之事,纵有托事附法,观心之文,非部正意,今《止观》正是智者说己心中所行法道。”此即遵式《教藏随函目录》中对智者大师《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及《摩诃止观》之解题。
(二)《元丰法宝录》(作于1078—1082间)
卷数未详,宋元绛、蔡确编。元绛(1008—1083),字厚之,其先为临川危氏,后迁杭州,易姓元。天圣二年进士,补淮阴主簿。天圣八年,再擢进士第。历江宁推官、江南西路运使。累迁翰林学士,拜参知政事,以太子少保致仕。元丰六年卒,年七十六,谥“章简”。著有《玉堂集》20卷,《玉堂诗》10卷。生平见苏颂《太子少保元章简公神道碑》(《苏魏公集》卷五二)、《宋史》卷三四三、《东都事略》卷八一。
蔡确(1037—1093),字持正,泉州晋江人。嘉韦占四年进士,擢监察御史,迁御史中丞,参知政事。元丰五年拜尚书右仆射。元祐八年卒,年五十七。赠太师,谥“忠怀”,追封清源郡王。生平见《宋史》卷四七一、《东都事略》卷八○。
元绛曾于嘉裙七年(1062)知福州,福州东禅寺开雕崇宁万寿大藏曾邀其为请主。崇宁藏“往”字函《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卷一九三尾有题记日:“都劝首住持传法慧空大师冲真,请主参知政事元绛。”可知元绛也是热心佛教之居士。
据《玉海》载:“元丰元年十月三日甲辰,命参政元绛参定《新编法宝录》。”可知在元丰元年,即命元绛修《新编法宝录》。又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神宗元丰五年夏四月“参知政事蔡确上《元丰法宝录》”。元绛于元丰二年被贬,同年蔡确任参知政事,故《法宝录》事由蔡确继任。至元丰五年编成,由蔡确上进。
(三)《内典总目》
卷数未详,宋周葵撰。周葵(1098—1174),常州宜兴人,字立义,又字敦义、悖义,号唯心居士。宣和六年(1124)擢进士甲科。南渡后为监察御史,以不肯依附秦桧,被劾落职。桧死,复直秘阁,知绍兴府。隆兴元年(1163)任参知政事,二年兼权知枢密院事。淳熙元年卒,年七十七。作《圣传诗》20篇,《文集》30卷,《奏议》5卷,谥曰“惠简”。生平见《宋史》卷三八五本传,《直斋书录解题》卷九。
周葵《翻译名义序》云:“余阅大藏,尝有意效《崇文总目》,撮取诸经要义,以为《内典总目》。见诸经中每用梵语,必搜检经教,具所译音义,表而出之,别为一编。然未及竟,而显亲深老示余平江景德寺普润大师法云所编《翻译名义》。余一见而喜曰:是余意也。他日总目成,别录可置矣。”可知周氏尝效《崇文总目》例,撮取经义,著《内典总目》。此文作于绍兴二十七年(1157),然由“他日总目成”之语,知在此年《总目》尚未编成。后此《内典总目》是否编成,不可知。
(四)《诸经提要》
两卷,佚名撰。此录仅见于《宋史》之著录。《宋史·艺文志》道家类附释氏载:“《诸经提要》二卷。”下注“并不知作者”。
(五)《释书目录》
两卷,佚名撰。叶德辉辑《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卷一“目录”载:“《释书目录》二卷。”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