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雍正皇帝瞻礼五台山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2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崔正森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雍正皇帝瞻礼五台山
  崔正森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内容提要: 本文论述了清代雍正皇帝和佛教的关系及其佛学思想, 同时也指出了他对五台山佛教的尊崇礼谒。
  关键词: 雍正皇帝;  学佛缘起;  三教一致;  宗教一致;  五家一致;  瞻礼五台
  中图分类号: B9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6176 (1999) 04- 025- 028
  雍正皇帝, 名爱新觉罗· 胤 (1678——1735) , 为清圣祖玄烨第四子。康熙三十七年(1698) 封为贝勒, 四十八年(1709) 封为雍亲王, 六十一年(1722) 十一月, 玄烨逝世, 胤 即帝位, 次年改为雍正元年(1723)。在位期间, 屡兴文字狱, 严明章法, 加强君主专制; 重视发展生产, 实行摊丁入亩, 保证税收; 平定青海贵族叛乱, 划定中俄中段边界。这就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为康乾盛世起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思想文化上, 他以儒家学说为正统的统治思想, 但也崇佛敬僧, 尊崇喇嘛, 交接禅僧,参究禅理, 且自号“圆明居士”, 并著有《御选语录》十九卷、《御制拣魔辨异录》八卷。
  学佛缘起关于雍正皇帝与佛教的关系, 他在其《御选语录》卷十八的《御制后序》中说:
  朕少年时, 喜阅内典, 惟慕有为佛事; 于诸公案, 总是解路推求, 心轻禅宗, 谓如来正教, 不应如是。圣祖敕封“灌顶普慧广慈大国师”章嘉呼图克图喇嘛, 乃真再来人, 实大善知识也。梵行精纯, 圆通无碍, 西藏、蒙古中外诸土之所归依, 僧俗万众之所钦仰。藩邸清闲, 时接茶话者十余载, 得其善权方便, 因知究竟此事。壬辰(1712) 春正月, 延僧坐七、二十、二十一, 随喜同坐两日, 共五枝香, 即洞达本来, 方知唯此一事实之理。然自知未造究竟, 而迦陵性音乃踊跃赞叹, 遂谓已彻元微,笼统称许。叩问章嘉, 乃曰“若王所见,为针破纸窗, 从隙窥天。虽云见天, 然天体广大, 针隙中之见, 可谓遍见乎? 佛法无边, 当勉进步”??至明年癸巳(1713) 之正月二十一日, 复堂中坐静,无意中忽踏末后一关, 方达三身四智合一之理、物我一如本空之道。庆快平生,诣章嘉所礼谢。国师望见, 即曰: “王得大自在矣! ”朕更进问: “更有事也无?”
  国师乃笑, 展手云: “更有何事耶?”复用手从外向身挥云: “不过尚有恁么之理? 然易事耳。”此朕平生参究因缘, 章嘉呼图克图国师喇嘛, 实为朕证明恩师也。其他禅侣辈不过曾在朕藩邸往来??迦陵性音??柏林方丈??千佛音禅师??既见, 问难甚久, 其伎俩未能令朕发一疑情。
  满族和蒙族由于文化和宗教背景相似,所以, 早在长白山时就尊奉藏传佛教。雍正皇帝登极之后, 把他的藩邸舍为喇嘛庙, 更名为“雍和宫”, 且成为藏传佛教中品级最高的寺院, 一方面以示他对藏传佛教的崇奉,一方面也兼有怀柔蒙藏的意思。至于清代帝王的优礼禅僧、参禅悟道, 则是始于顺治皇帝召见憨璞性聪咨询禅要之事。因此说, 雍正皇帝的参禅, 则是先代之遗风; 雍正皇帝的悟道, 则是得之于二世章嘉呼图克图。至于雍正皇帝的佛学思想, 现就简述于下。
  三教一致自清朝定鼎之后, 它和明朝一样, 也把儒家思想作为了修齐治国平天下的指导思想, 特别是康熙皇帝自幼就熟读经史, 即位之后, 又主张尊孔读经, 积极整理儒家文化及各种学术成果, 如《康熙字典》、《数理精蕴》和《历象考成》等巨著的问世, 就说明他对儒家文化的重视。至于他对于佛教, 也是尊崇护持, 对于儒释关系则是抱着儒释一致的思想。雍正皇帝绳武圣祖, 同样把儒家思想作为其统治思想, 对于三教的关系, 他在其《御选语录》卷十二《上谕附录》中说:
  粤稽三教之名, 始于晋魏。后世拘泥崇儒之虚名, 遂有意诋黜二氏。朕思老子与孔子同时, 问礼之意, 犹龙之褒,载在史册, 非与孔子有异教也。佛生西域, 先孔子数十年。倘使释迦、孔子, 接迹同方, 自必交相敬礼。盖五典九经、三物六行, 治天下之大纲小纪, 固始自二帝二王, 而集成于我至圣。然必解脱诸相, 而后此心, 方能达万事万物之至理。
  此则其必然者。后世或以日月星比三教, 谓某为日, 谓某为月, 谓某为星。朕意不必如此, 作拘碍之见。但于日月星之本同一光处, 喻三教之异用同体可也。观紫阳真人之外集, 自可无疑于仙佛一贯之旨。道既一贯, 愈可以疑于三教并行不悖之说。爰附及于此, 使天下后世, 真实究竟性理之人, 屏去畛域, 广大识见。朕实有厚望焉。
  自两汉之际佛教传入我国之后, 到晋魏时期遂有儒教、道教、佛教等三教的称谓。到北周武帝建德二年(573) 十二月, 帝又召集群臣、沙门、道士等, 辩释三教先后, 结果“以儒教为先, 道教次之, 佛教为后”。①唐朝武德八年(625) , 高祖曾下诏: “老教孔教,此土元基。释教后兴, 宜从客礼。今可老先次孔末后释。”②到武则天时, “佛在道上”;到中宗神龙二年(706) 时, 则是儒、佛、道三教“齐班并集”。③三教名次的变化, 曾引起它们之间激烈的斗争。雍正皇帝以史为鉴, 遂以《史记》卷六十三《老子传》中“孔子适周, 将问礼于老子”的故事, 说明儒道二教之根本是相同的。又对《隋书》卷七十七《李士谦传》中说的:“佛日也, 道月也,儒五星也”的说法, 加以修正, 说明三教是同体异用。从而提出了“三教一致”的主张。
  当然, 他这一主张也是宋明以来三教合一的趋势使然。
  宗教一致前面提到在明代时候, 佛教内部就出现了许多窳败现象。其中之一就是讲教的重视义理, 忽视了真参实悟; 修禅的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轻视了言教义理。入清之后,还有许多狂禅之流。所以, 雍正皇帝又以“人王”和“法王”的身份出现, 在其《御选语录·御制序》中加以论述:
  汉明帝时, 佛法始入中国, 盛于晋宋间, 远公其殊盛者也。向传泥洹之旨,由远公而始, 闻于此土。然观莲社高贤传中, 所载远公之语, 远公固非洞明泥洹宗旨者, 徒闻其说耳。僧肇与远公同时, 晋有远公, 秦有僧肇。言净土者, 推远公。言讲经者, 推僧肇。宗徒皆视为小乘, 谓是菩提达摩以前时人, 震旦未闻教外别传之旨, 不得入祖席也。朕阅肇法师所作《般若无知》、《涅槃无名》、“空有不迁”、“形山秘宝”诸论, 非深明宗旨, 何能了了如斯? 以此讲经, 正是不立文字。诸佛慧命, 奚隔封疆, 有何古今? 岂得谓菩提达摩未来以前, 震旦无宗旨哉? 故册辑其要文, 序而刊行之。学者勿于长江一苇、葱岭只履边, 目起狂华, 则知菩提达摩见梁武帝时, 无所从来; 遇宋云时, 亦无所去也。
  雍正皇帝认为, 姚秦时候“解空第一”的僧肇法师的《宗本论》、《般若无知论》、《物不迁论》、《不真空论》和《涅 无名论》等论注的玄言幽趣, 就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宗旨, 这要比梁武帝时来华的菩提达摩传播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正法眼藏、涅 妙心的禅宗宗旨早得多, 而且已表达了宗教合一的思想。他号召诸宗僧人既要寻文解义, 又要真修实参, 一心念佛。所以, 他在《御选语录》卷十三中, 特选入了莲池大师的法语, 以矫正禅门的空洞之弊。在本卷《御制序》中, 他又说:
  达摩未到梁土以前, 北则什公弟子讲译经文, 南则莲社诸贤精修净土。迨后直指心传, 辉映震旦。宗门以教典寻文解义, 净土为著相菩提, 置而勿论。不知不觉话成两橛。朕于肇法师语录序,已详言宗教之合一矣。至于净土之旨,又岂有二? 这个如摩尼珠, 面面皆圆; 为宝丝网, 重重交映; 如大圆镜, 万有虚空, 不得而出; 如大火聚, 万有虚空, 不得而入。诚乃不无不有, 无欠无余。果能了悟, 则终日吃饭, 不曾嚼着一粒米;终日著衣, 不曾挂着一条丝。然则终日念佛, 岂有为念佛所挂碍哉? 如犹不能了悟, 则色空明暗、受想行识, 尽是一场大梦。又何必但许人恶梦, 而不许人善梦也? 曹溪十一传, 而至永明寿禅师,始以提持后学。而长芦北涧诸人, 亦作净土章句, 及明莲池大师, 专以此为家法, 倡导于浙之云栖。其所著《云栖法汇》一书, 于本分虽非彻底圆通之论, 然而已皆正知正见之说。朕欲表是净土一门, 使学人宴坐水月道场, 不致歧而视之, 误谤般若, 故择其言之融合贯通者,刊为外集, 以示后世。如学人宗旨不明,即将南无阿弥陀佛一句, 作无义味语,一念万年。与之抵对, 自然摸着鼻孔; 如其已得正悟, 则丈六金身, 是一茎草。三千世界, 是一微尘。延一刹那顷于万亿年, 护一毫毛端为四大部。宝池金地, 充塞现前。翠竹黄花, 无非正受。于此净土, 正可随喜。花开见佛, 岂不是直指心传也耶。
  雍正皇帝的《御选语录》是集录我国古今禅僧、居士及他自己语录的集子, 有正集十二卷、外集一卷、前集二卷、后集三卷、当今法会一卷。其中, 正集收有僧肇、玄觉、寒山、拾得、灵佑、慧寂、从谂、文偃、延寿、紫阳真人张平叔、重显、克勤、玉林、行森和雍亲王圆明居士(雍正) 等15 人的短篇语录, 外集收有云栖莲池的净土问答, 前集、后集收有历代禅师的语录。前有雍正十一年(1733) 的御制总序, 后有御制后序, 中间各师语录之前又冠以御制分序。其《御制后序》曰:
  朕愍诸有情无知愚陋, 恐其因此造诸谤般若大罪孽。不谈之意, 良非偶然。
  今圣日远, 宗风扫地。正法眼藏, 垂绝如线。又不忍当朕世听其滔滔日下也。
  乃选辑从上宗师吃紧为人之语, 刊示天下后世, 使之摆脱生死根尘, 掀翻轮回陷井。
  显然, 他是以不满意古今所编语录, 为了续佛慧命, 而编辑是书的。再从其前为什公高足僧肇, 中有历代禅师和由道入释的紫阳真人, 后附以净土祖师云栖法汇等编排次序来看, 他还有禅教净和合的思想。
  五家一致雍正皇帝和其祖父顺治皇帝一样, 对于禅门, 颇有造诣。他不仅集录了禅师语录中提持向上、直指心性的语录, 编辑成《御选语录》十九卷, 还将他与别人问答的语句, 辑入了其中第十二卷。从兹看来, 他也不乏明心见性的奇拔禅语。如:
  经教语句, 人人皆知为指月标、渡河筏。既见道已, 皆知标筏而舍之, 孰不知此乃外标筏也。如我此一见, 乃自身之内标筏, 而人不知舍也。何则?《经》云: “知见无见, 方是无漏真性。”
  又云: “见见之时, 见非是见。”所以道,迷时师渡, 悟时自渡。学者不可草草。
  玉骨冰肌得自由, 山川人物半轮收。收开捏聚浑闲事, 一度风生一度秋。
  浮生如梦幻, 梦幻即长生。长生离梦幻, 便是野狐精。
  自性自度, 洒脱自在, 随手拈来, 尽是如来一茎草。
  雍正皇帝不仅于参禅见性有所见地, 而且于禅门五宗的宗旨也有自己的看法。在《御选语录》卷十七《御制后序》中, 他说:
  五家宗旨, 同是曹溪一味。不过权移更换面目接人, 究之皆是无义味语。
  所为毒药醍醐, 搅成一器; 黄金瓦砾, 融作一团; 用处无差??达摩传衣偈云:“一花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后世附会其说, 以为五叶者五宗也??由可至能, 岂非五叶? 后来万派同源, 岂非结果自然成耶? 何得以五宗当之??五宗所明, 同是大圆觉性。宗若有五, 性亦当有五矣。古人专为剿情绝见, 唯恐一门路熟, 又复情见炽然, 是以别出一番手眼。
  禅宗在慧能之后, 分成两系: 一是南岳怀让, 一是青原行思。怀让以下又分成临济宗和沩仰宗。行思以下又分成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雍正皇帝认为: 五宗同源, 同是曹溪一味, 同是明的大圆觉性。只因为了剿情绝见, 恐怕一门路熟, 情见复然, 遂权宜方便, 更换手法。以其接人的方法、途径有别, 故分成了五个宗派。可见, 雍正皇帝是主张五宗一致的。
  瞻礼五台山康熙四十一年(1702) 二月, 当圣祖玄烨第四次巡幸五台山时, 雍正皇帝胤 曾以贝勒身分从行, 至五台山瞻礼圣容, 游览圣地。当他过龙泉关后, 写下了《恭谒五台过龙泉关偶题》①律诗一首。本诗既写出了五台圣地与世俗红尘的不同, 又反映了他对佛教的看法:“兵象销时崇佛像, 烽烟靖始扬炉烟。治平功效无生力, 赢得村翁自在眠。”在马上夺得天下后, 就要用佛教文化来治理国家。接着他又写下《将至五台山月下作》七言律诗一首。这首诗写出了五台山的夜景和喇嘛庙的生活特点。其中, “芍药栏边藏祖意”、“葡萄架里露天真”、“闻说台山蓦直路”等句, 表现出了浓郁的禅味。之后, 他又写下《清凉纪游一十四首》, 纪述了他在五台山的行履。由此看来, 他去过东台、南台、西台、北台、中台, 参观过那罗延窟、二圣对谈石、妙德庵、狮子窝、清凉石、真容院、碧山寺、广宗寺、台麓寺、涌泉寺等花宫、灵迹, 写出了五个台顶的特色和各个寺庙、灵迹的特点。情景交融, 琅琅上口, 歌颂了佛教圣地五台山, 反映了他对五台山佛教护持、利用的思想和对禅学研究的深厚功底。
  (摘自《五台山研究》1999.4)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