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塔寺的金刚宝座塔
五塔寺的金刚宝座塔
<<郑明辉>>
北京西郊动物园后边的五塔寺,规模虽然不大,但历来名气却不小,地位也很高。自古以来,无论是达官贵入,还是平民百姓,都常来拈香膜拜。这倒不仅仅是因为它有一座造型独特的金刚宝座塔,玲珑美妙中展示着巍峨壮观,更重要的是,人们一直都把它当成最具吸引力的藏传佛教建筑看待,所以香火始终很旺。
由于藏传佛教与印度佛教,无论从历史上还是宗教理论上,都有一定的关联。所以,古人对天竺和西藏两地的僧人并不严格区分。因此,尽管五塔寺的建筑图样是一位天竺僧人所献,但该塔自明朝兴建之初,朝廷把它当成一座藏传佛教建筑,给予了较高的重视。到了清朝和民国时期,也都由于对藏传佛教的推崇和对西藏问题的重视,而对五塔寺进行了多次修缮和保护,以至于到今天,美丽的五塔寺依然完好如初。
五塔寺的沿革和五塔的意义
五塔寺原名真觉寺,后改名正觉寺,因为有五个小塔的缘故,所以一般人又把它叫做五塔寺。《帝京景物略》卷五“真觉寺条”载:“成祖文皇帝时,西番板的达(班迪达)来贡金佛五躯、金刚宝座规式。诏封大国师,赐金印,建寺居之,寺赐名真觉寺。成化九年,诏寺准中印度式,建宝座,累石台五丈,藏级于壁,左右蜗旋而上,顶平为台,列塔五,各二丈,塔刻梵像、梵字、梵宝、梵华,中塔刻两足印……”。日下旧闻考记载明宪宗成化九年御制真觉寺金刚宝座塔碑记(此碑在清乾隆时已失)略称:“永乐初,有西域梵僧班迪达大国师,贡金身诸佛之像,金刚宝座之式。由是择地西关外,建立真觉寺,创治金身宝座,弗克易就,于兹有年。朕念善果未完,必欲新之,命工督修殿宇,创金刚宝座,以石为之。基高数丈,上有五佛,分为五塔。其丈尺规矩,与中印土之宝座无以异也。成化癸巳十一月告成立石”。
从以上的文献记载证明五塔寺(真觉寺)及金刚宝座塔是在永乐初年开始兴建而至成化九年建成的。在塔正面券门上的“敕赐金刚宝座”匾额土,也刻著「大明成化九年十一月初二日建”的字样,查此匾额的字迹未曾被人动过,当是原物无疑。
清乾隆年间,曾大加修理,并改名正觉寺。鸿雪因缘图记:“五塔寺即明真觉寺,乾隆二十六年重修,易名大正觉寺。”至今在金刚宝座的东西两侧还竖立着两通石碑,东侧碑刻汉、满文,西侧碑刻蒙、藏文,都记载重修的事迹。民国初年,寺的大殿和后殿尚存在,至一九二七年,被军阀政府的蒙藏院以二千五百元售与黄姓管理。后来,寺被拆毁,仅有这精美的金刚宝座幸尚保存无恙。
现在的五塔寺除了这宝座以外,只剩下了空旷的围墙,入门处的两侧尚有门房数间,塔前面有殿基遗址一座,遗留下的只是一列石制须弥座,座上雕刻着梵文(古印度文)、八宝、金刚杵等,与宝座上的雕刻风格相同,当是同时代的建筑物。
寺址的位置,前临长河,背映西山,周围景色颇佳。原来的布局非常宏伟,据五城寺院册上记载:“大正觉寺,大殿五楹,后为金刚宝塔,塔后殿五楹,塔院之东为行殿”。从现存的围墙和塔前大殿的遗基来看,当时的总体布局大概是以宝座为中心,宝座的前面是大殿,宝座的后面有后殿,构成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两旁还有配殿围绕。这种布局方法与一般的寺庙不同,可能是因为以班迪达所进贡的金身五佛宝座为主题的缘故。
至于五塔的意义,据帝京景物略所引:“……按西域记五塔因缘,构尸那罗国(即中印土)娑罗林精舍有塔,是金刚神僻地处,次侧一塔是停棺七日处,次侧一塔是阿泥楼陀上告天母,母降哭佛处,次侧一塔是佛涅槃般那处。次侧一塔是佛为大伽叶波显现双足处……”。但是在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内称:娑罗林精舍尚有善贤窣堵坡(窣堵坡即塔)、雉火窣堵坡、八王分舍利窣堵坡等。由此可见娑罗林精舍的塔绝不止五塔,用它来解释五塔寺的意义,似难接近。
佛经金刚界有五部:佛部(中)、金刚部(东)、宝部(南)、莲花部(西)、羯磨部(北)。每部有部主,中为大日如来佛,东为阿 佛,南为宝生佛,西为阿弥陀佛,北为不空成就释迦佛。按秘藏记末称:“五佛座,金刚界五佛之宝座也,大日狮子座,阿 象座,宝生马座,阿弥陀孔雀座,不空成就迦楼罗座”。即是大日如来佛的宝座为狮子,阿 佛的宝座为象,宝生佛的宝座为马,阿弥陀佛的宝座为孔雀,不空成就释迦佛的宝座为迦楼罗。这一记载与五塔寺金刚宝座塔宝座的须弥座及五小塔须弥座的四周所雕刻的狮子、象、马、孔雀、迦楼罗五种动物为主要题材的形象,是完全符合的。因此班迪达所贡的金佛五躯,当即是金刚界五部部主的佛像;金刚宝座规式,当即是雕有狮子、象、马、孔雀、迦楼罗等五种形象的宝座规式,也即是成化碑记所谓“上有五佛,分为五塔”的意思。
金刚宝座塔
金刚宝座塔与印度现在的佛陀伽耶寺塔属于同一类型,也是我国现存的此种形式的塔中修建得最早的一个。据现在所知道的,除此塔外尚有三处:一、云南昆明妙堪寺妙应兰若塔,建于明代天顺年间;二、北京西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建于清乾隆十三年;三、北京安定门外西黄寺清静化麈塔,建于清乾隆五十年。因为在金刚宝座塔修建的当时,既按照了印度高僧班迪达进贡的规式,又有他亲自指导监修,所以它在造型上保存了最多的印度风格。然而尽管“其丈尺规矩,与中印度之宝座无异”,但是在塔的结构(如宝座上的短檐、斗拱和宝座顶上的罩亭等)及雕刻手法上,还显著地表现了中国建筑和雕刻艺术方面特有的传统风格。
1、金刚宝座塔的建筑
金刚宝座塔全部用砖和汉白玉石筑成,内部砌砖,外表甃石,底座为一高大的石台,台上分布着五个小塔和一圆形绿琉璃瓦的罩亭,组成了稳重而又玲珑活泼的建筑形式。
宝座的外观:宝座立于高约五十公分的低矮台基之上,由台基面至宝座顶共高七.七公尺。宝座分为须弥座及座身两部。须弥座由台基至上枋上皮共高一.七八公尺,分为圭脚、下枋、复莲、束腰、仰莲、上枋等几个部分。须弥座的上面,挑出短篷五层,檐头刻出椽子、沟头和滴水。每层檐下四周刻佛龛,龛内各刻佛坐像一尊。龛与龛之间,刻花瓶式柱子,柱顶上刻出一斗三升的斗栱。承托着挑出的枋、檀和短檐。
宝座南北正中辟门,皆用石发券,券基置于须弥座上,南面券门上正中,嵌“敕建金刚宝座”匾额一方,匾额边框,雕刻云龙等花纹。
宝座的平面布局:宝座下面的台基每面宽三.○五公尺,宝座须弥座下脚,南北长十八.六公尺,东西宽十五.七三公尺。南面券门内有一方形过室,上面复罩穹窿顶,穿过过室为一四方形环廊式的塔室,正中砌方形塔柱,塔柱的四面正中各有小龛一座,是供设佛像的地方,佛像在解放前已失去。
宝座顶上的五塔:前门过室的左右两旁,各有石梯四十四级,盘旋而上,出口是一座四方形圆顶绿琉璃瓦的砖砌罩亭,由亭子出去就是宝座的上层台面,台面形状与下层平面一致,皆为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但每面较下层约小半公尺,这样的造型可使宝座稳固,不易崩裂,同时从外观上也给人们一种庄严而安定的感觉。
宝座台面四周绕以高六十六公分、厚十二公分的石栏干。台面分立着五个小塔,就是前面所讲的班迪达进贡的五躯金佛的小塔。塔皆为四方形密檐式。中央一塔较高,自台面至刹顶计高八公尺余,塔的下部是须弥座,自第一层塔身以上刻出密檐十三层,檐下周匝刻小佛龛及佛像,相互毗连,塔顶冠以仰复莲花、相轮、华盖、宝珠等,与喇嘛塔的形式相似。此外,在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隅的小塔,也都是同样的形式,唯第一层塔身以上只施密檐十一层,高度也较中央塔低约一公尺。
2、金刚宝座塔的雕刻
在宝座和小塔的四周以及须弥座上,都密布着精致丰富的雕刻,主要内容有佛像、佛脚迹、五佛宝座、八宝、金刚杵、菩提树、轮、花瓶、天王、罗汉、梵文、卷草等,大多是属于密宗的题材。这种风尚,由于元代密宗的广泛傅播,到了明代更为普遍地采用。雕刻的手法,非常圆润流利,主要部分采用平整的凸出表现方法,有如营造法式石作制度中的“减地平钑”的作法。在凸出的主题上,用尖刀刻出细而流畅的线条,这是明代石雕,特别是建筑雕饰中的一种最流行的作法,在故宫和其它的明代建筑中都可以看到。兹将主要的雕刻部分和雕刻内容简略地分述如下:
宝座须弥座的雕刻
宝座须弥座的雕刻,以金刚界五佛座骑为主题,并辅以四大天王、罗汉、金刚杵、花瓶、轮、三牌等,构成了全部的题材。围绕须弥座周匝的下枋外皮上全雕刻着梵文,印度考古专家巧克拉瓦蒂先生来我国访问时,曾到此参观,据称梵文的内容除经文外,在宝座西面南端并有记述关于建塔的事迹。梵文之间夹以八宝等图案。
八宝——轮、螺、伞、盖、花、罐、鱼、长,是喇嘛教中常用的图案,或刻于石上,或绘于彩画之间,或供设在佛像之前。在北京的许多明清寺院中都可以看到。按佛经上说:八宝是佛前的陈设品,为表示献佛、祈佛、渡世的意思。法轮表示大法圆转,万世不息;法螺具菩萨意,妙音吉祥;宝伞表示张驰如如,曲复众生;白盖表示偏复三千,净一切业;莲花表示出五浊世,无所污着;宝罐表示福智圆满,具定无漏;金鱼表示坚固活泼,解脱坏劫;盘长表示回环贯彻,一切通明。
宝座的正面(即南面)有券门,宝座下部在券门两侧的须弥座的束腰部分,各以三钴金刚杵分为四个小间,每小间内,两面对称地雕刻着狮子、轮、象及三钴交叉金刚杵四种题材。狮子紧靠券门,互相对立,头略往回转,尾巴翘立,身上披一鞍,狮子周围雕有卷云缭绕,好像有升空之意,当是金刚五佛中大日如来佛的宝座。狮子的次间,雕一大轮置于莲座之上,左右有飘带缭绕,轮上刻梵文,轮的意义与八宝中的法轮同是佛教艺术中常见的一种图案。轮的次间雕一卧象,四肢拳卧,背上披一雕刻精细的鞍子,鼻前有一莲花,象的形态非常驯顺可爱,当是金刚五佛中阿 佛的宝座。象的次间刻有两只作十字相交状的金刚杵,当中的交叉点上刻方形莲花,周围飘带缭绕。
金刚杵原是印度的一种古代兵器,用以表示坚利,可以断烦恼、除恶魔。头上一根的叫独钴,三根的叫三钴。还有五钴、七钴、九钴的。
宝座的背面(即北面)也有券门,券门两侧的须弥座上的雕刻大体与正面相同,唯各小间内系对称地雕刻着狮子、孔雀、轮、金刚杵四种题材。靠近券门口也是两个狮子对峙,但姿态与南面略异,前后脚向下弯曲,有如准备行走之势。次间的孔雀,状如昂首前行,四周满布云气,当是金刚五佛中阿弥陀佛的座骑。交叉金刚杵及轮与南面同。
南北两面券门的券面上,均有精细的雕刻。正中为一大腹展肢的金翅鸟,两旁依次对称地雕刻着人身龙首的摩?罗迦(亦称大蟒神,为八众之一)、飞羊、座狮和象。此种题材,始见于元代居庸关云台券面上的雕刻,明代的建筑多袭用此制,在北京很多石券建筑中,均可看到,也是密宗常用的雕刻题材。
宝座东面的须弥座分凸出和凹入两个部分,南端凸出部分以金刚杵分隔为两间,南间刻广目天王,手持琵琶坐于莲座之上;北间刻持国天王,手持宝剑,亦坐莲座上。持国天王以北,即系凹入部分,首刻降龙罗汉(十六罗汉中的半托迦尊者),手持宝珠,面对云端恶龙,画面生动有趣。降龙罗汉的北侧,以金刚杵间隔为十一小间,以迦楼罗为主要题材。十一间内容的排列,是以轮为中心,轮的左右依次分刻迦楼罗、金刚杵、三牌、花瓶、金刚杵等,两两对称。
迦楼罗人首鸟足,背张两翅,两手合掌胸前,羽尾飘荡于云气中,脚踏云头,似飞翔于云端,当是金刚五佛中不空成就释迦佛的座骑。迦楼罗亦名金翅鸟,为八部众之一。依海龙王经谓:此鸟两翅相去三百六十万里,取龙为食,命欲终时,诸龙吐毒,不能食,至金刚顶山上,命终自焚,身肉消散,唯有心在,成为宝珠。又据文殊师利菩萨根本大教王经称:迦楼罗鸟,能除毒龙之害。
三牌置于莲座之上,穿以瓢带,周围绕拂,三牌的四周散放焰光。据敕修百丈清规券上祝厘章称:三牌系在寺庙内本尊佛像前所设的三个牌子,表示皇帝万岁、皇后齐年、太子千秋的意思。
宝座西面的须弥座也分凸出和凹入两个部分,形式大体与东面同。惟凸出的两小间内,南刻多闻天王,手中持蛇;北刻增长天王,手中持伞。增长天王的北侧即凹入部分,首刻伏虎罗汉(十六罗汉中的跋陀罗尊者),右手执禅丈,左手按虎头,面容微笑,表示出降伏猛虎的喜悦心情。伏虎罗汉的北侧,亦分十一小间,除主要题材变迦楼罗为马外,其余与东面完全相同。正中为轮,轮左右各有一马,两马和向卧,马的前肢。一跪一起,好似要站起的姿式,神情非常驯顺,当是金刚五佛中宝生佛的座骑。
五小塔的雕刻
五小塔的主要雕刻。集中在须弥座和第一层塔身之上。须弥座的下枋刻梵文,上枋刻卷草,并各夹刻八宝图案。
五塔须弥座的束腰部分,均以狮子、象、马、孔雀、迦楼罗为主要雕刻题材,并辅以金刚杵、花瓶、三牌、轮等图案,与宝座的须弥座同。唯在中央塔的南面的须弥座正中刻有佛的足迹,足迹大小与人足相似,两足置于莲花之上。亦是佛的象征,有佛迹遍天下之意。佛足迹四周,也刻着轮、螺、伞、盖、花、罐、鱼、长等八宝图案。须弥座之上为第一层塔身,塔身四面正中,各刻一佛龛,龛内各刻一佛坐像,龛的券面上也刻有金翅鸟、摩?罗迦、飞羊、狮子、象等,与宝座券门日相同。龛的两侧各刻菩萨一和菩提树一。
以上只是主要雕刻的概述,其余各种装饰图案和零星雕刻未作详细考证,仅供参考而已。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