澈达业的真谛 提升人我价值一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无常的变化中,没有一个永恒存在的实体。人活在世间,总有生老病死之苦;喜欢的东西,总有成住坏空之时;喜欢的人,总有生离死别之痛;朋友聚会欢宴,总有散场之刻;名和利的拥有,总有丧失之期。在这无常变化的人生中,我们只有如实如理地思维,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做“命运的主人”,才能爆发潜能、度化众生,才能具备人天师表的高尚道德、妙淇圆寂的美好心灵、内外通达诸法实相的净智。这些是无量有情必需树立的人生观。然而,这种人生观是以大乘自作业、自受果和业由心造、果由心变为理论依据而建立的,又是以努力止恶作善、舍染趋净、自觉觉他为条件的。本文拟从业报酬引与生命的价值建立内在的沟通,随缘展示业报酬引的现代丰姿。
一、业是生命之源
生命现象是一种十分神秘的现象,对生命的研究是人类探索的主题之一。在高科技的时代,象狗见粪,以之为美食,而人见之则疏远,这样看似简单的生命现象,科学家们却未能给予圆满的答复。科学界已共识:构成生命最基本的物质是基因。但佛教认为生命体由物质和精神两种智体组成。如果说生命是肉体,肉体可以长期保存,生命为何不能永恒存在呢?如果说生命是物质形体的功能,物质体可以用来进行人工加工,科学为何创造不出生命来?如果说生命是父精母血的结合体,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却有感情性格、智力反应、情趣爱好、寿命长短等不同呢?又倘若精神是由物质产生的,则特定的基因产生特定的、恒常的精神元素,为何同一基因既能产生善念,又能产生恶念呢?可见,现代科学对生命现象的研究存在两大局限性:一是局限于对生命色法的研究,不曾对心识和生命力作直接的研究,如高科技手段能分析人体的细胞、蛋白质,直至基因种种变化,但不曾对人体的知情意进行观察。二是局限于人体认识功能上,缺乏对潜意识的研究。现代科技的认识手段相当精明深湛,但却是人体认识功能的延伸,如电脑是人体智能的表现,显微镜是人体眼力的延伸,计算机是人体大脑的延伸,[1]等等。
英国科学家约翰·艾克理说:“神经细胞彼此之间有无形的沟通物质,这就是灵魂的构成。人体内蕴藏着一个非物质的思想与识力的‘我’,它控制着大脑,就好比人脑指挥电脑,它使大脑内的脑神经细胞发动工作,这种非物质的‘识我’,在肉体大脑死亡之后,仍然存在并仍能有生命活动形态,可以永生不灭”。[2]琼在《当今的灵魂问题》一书中说:“从这个充满生机的源头产生出有创造力的万物。”又说:“人类意识所创造的一切源出于下意识或潜意识的种子。”“本能这一术语仅只是所有可能产生的器官和精神因素的集合名词,它的性质还有很大的部分是我们所未知的。”[3]佛教通过内观现证,克服生命体的一切欲望,认识到这个潜意识生命流的本体是同一的。生命体存在的微妙心智,知情间的差异性都是由本体的牵引才生现行,然而,能使生命体呈现于世的本体就是“业识”。业识是生命之源,没有业识便没有生命。万物因缘而生,业识受生以业识为主因,父母为助缘,和合两者便感得难得之人身。同类业力便构成同类生命体,各别的业力便形成各别的生命体。假如某人造作种种善业,这业因是善的,当然要结善果;然而必须假藉于父母业缘,又须此父母有应得这个造善因受善果的报应的缘,然后才能够藉以受生。具这三种业的因缘,即是所谓的同业所感。业识犹如谷种,父母两业缘犹如土、水、日光、人工等,因缘具足而后可以发芽结果。正如《清净道论》所说:“在大千世界各个界处,圣徒看到的只不过是互相关联的因缘不断变现的精神、物质现象而已。除了心意造作的业(行为)之外,他看不到造业者;除了受业(异熟)之外,他看不到受业者。他深深懂得,聪明人只是利用假施设的语言,把业的造作说成作者,把业的果报说成受者。行为之外无作者,果报之外无受者;空有现象周而复,惟此认识是正见。造作受报行复行,互为因果无始终;情同种子和大树,孰先孰后辩不清。没有神仙与梵天,他们不主生之轮;空有现象周而复,互为因果创大千。”因此,众生就是随着各自的业识牵引而走上各自的旅程,一个人的死只不过是生命体中现有肉身短暂结束,但引发再生的业识并没有随着肉体离散而彻底断灭。临终时强大的业识,产生了另外一种既不是完全相同,也不是彻底相异的生命。正是由于此最后一念的延续,即再生之业决定了此人将投生何种善恶之地,生命的奥秘也由此而被揭开神秘的面纱。
--------------------------------------------------------------------------------
[1] 引自《广东佛教》,刊《浅谈生命力》。
[2] 引自《超越的自我意识》。
[3] 转引明果:《灵魂不灭的科学观》。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