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殊胜的世界观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29日
来源:不详   作者:常进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宇宙人生因何而生?世界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人们围绕着诸类问题进行寻伺,形成了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即世界观。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世界观的基本问题。对何者为本原、何者为派生,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两大根本对立的派别,唯物论和唯心论。

  哲学家们只是用单纯的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来判断世界观的正误,往往执着于宇宙人生的一切诸法各有其实有的自性,从而不能客观真实的反映出世界的本质、宇宙人生的真谛。佛教的缘起观也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它能够如实地反映出世界的本质、宇宙人生的真谛。现仅以亚氏的四因说与佛教的缘起观作简略的比较,以显缘起观之殊胜。

  被称为“哲学之父”的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因说”,即:1、形式因,是指一件事物之实体或本质;2、质料因,是事物在形成过程中以特定的方式而运动;3、动力因,是事物因推动力的作用才会运动或停止;4、目的因,是事物都要朝向各自的目的而运动。譬如一栋房屋之建筑,将要建成之现实为目的因,建筑师或工匠是动力因,建造房屋所需材料如砖、木材等,则为质料因,至于建筑师心中所蕴藏的蓝图或观念则是形式因。亚氏认为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是一致的。形式因是事物的本质,而一个事物在运动中朝向的目的就是它所缺乏的形式、所应该有的本质。一个事物只能接受与它本质相同的东西的作用,凡夫认为这“四因”是客观实在的,是实有的。其实亚氏的形式因是内存因,是事物存在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是主因。动力因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质料因是自身固有的物质,在运动中继续存在。两者均是助缘。目的因具有预定性,是一种目标。

  佛教认为宇宙万物必须依赖各种因缘条件才能生起,若因缘条件离散则寂灭。《大智度论》云:“一切有为法无常者,新新生灭故,属因缘故。”“因”是主要的、决定性的条件,“缘”是次要的、辅助性的条件;“因”是生果的直接力,“缘”是生果的间接力。诸法的存在一定有其因果的循环性。如一棵树的“因”是种子,种子的基因决定了树的形状、大小、花色、果实,但这棵树要发芽、成长,则必须依仗众缘,如水份、土壤、阳光、人工等,种子才能在土壤中生根发芽,直到开花结果。假如将种子一直贮藏在仓库里,不给它以相应的缘,那么它将永远处于休眠状态,永远不会生根发芽,更谈不上开花结果。所以有因无缘,有缘无因,都不能生果,果对造因者则是报。

  亚氏与佛教均认为宇宙的形成是由于“因缘”的存在,产生的果是同类的,两者是一致的。亚氏认为宇宙的形成起主导作用的是形式因,而其余因起助缘作用,产生的果是质料因在运动中以不变的质料而存在。佛教认为,“因”起决定作用,“缘”起辅助作用,正如普觉巴在《因明学启蒙》中所言:“物之因又分为二种,谓物之近取及物之俱生助缘……主要能生物身之质流为物近之性相……非是物身的流而主要能生质为助缘之性相” 。某些因遇某些缘,产生某些果;“因”是生果的直接力,“缘”是生果的间接力。他还进一步指出:“物之因又分为二种,谓物之亲因及物之疏因……物之果分为二种,谓物之亲果及物之疏果” 。某学生退学了,三分之二的科目成绩不及格是直接因力,父亲失业、家境拮据、心情恶劣又是间接缘力,而世界经济不景气、工厂裁员等造成他父亲失业的因素是更间接的缘,如此层层推究,任何法的生灭都可推究到无穷无尽的因缘。

  亚氏将目的因在某种程度上是当作果。佛教认为有因必有果,因不即是果。若因缘相同,结果也一定相同,一千次、一万次都是如此,丝毫不爽,这非人为规定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原因和结果这两个概念,只有在应用于个别场合时才有其本来的意义;可是只要我们把这个别场合放在它和世界整体的总联系中考察,这两个概念就汇合在一起,融化在普遍相互作用的观念中,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原因与结果经常交换位置;在此时此地是结果,在彼时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然。”佛教认为质料因固然是因素,但心的因素更加重要。物质固然能引起心的作用,但心也能引起物质的变化。凡夫所作的业被心识所藏,遇缘则种子现行,产生相应果报。

  佛经中有一首著名的偈语:“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光明童子因缘经》)此偈有三层含义:1、作业的因,虽经很长的时间也不会自己消灭,好比牛顿的动力定律,说物体静则永静,动则永动,如无外力推动,不会自己改变一样。2、因不论久暂,遇缘则生果,如静物遇外力则动,动物遇外力则转向停止,或加速。3、自作因,自受果。一切祸福皆由自招,并非由天神赏罚,亦决不是自作他受,他作自受。

  现在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鸟兽以及一切环境,都是全世界人类共同业力所造的果,而这种业因有前世的,有现世的。因果律中无第一因,亦无最后果,因前复有因,推之无始,果后复有果,引之无终。《因果经》云:“欲知过去因者,见其现在果;欲知未来果者,见其现在因。”因果这个范畴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特约性,即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另一则是时间上的先后继起性,因一定在前,果一定在后,故可言由因预见果,亦可言,上果溯源因。因缘果的法则是极端真且超时空、万古常新的。有前世种的因至今世遇缘而成果者,有前世种的因至后世遇缘而成果者,有今世种的因须后世方能成果者,均视缘之具备与否为断。古人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世人往往误将前世造今生受之果报当作今所造,遂妄谓某人今生作善,反得恶报,某人今生作恶,反得福报,却不知恶报、福报造因在前,今生所种之因,尚未成果。

  缘起观的万有因果律反映了世间的殊胜,而出世间的殊胜则反映在缘起性空上。因缘决定了一切,主持了一切,这使得一切事物之本身,失去了自主性、独立性、绝对性、永恒性,于是佛言“性空”。“性空”是说一切事物的自性空幻不实。实性是一切事物的本性,即是说明一切事物的不定性、变化性、可塑性、灵动性、可作性、可灭性。宇宙内的事事物物并非不存在,故说“空”,而是说一切事物的存在,只是以“空”的方式存在,依“空”的原理而存在,依“空”才能显出万法的价值与作用。譬如一粒种子,单凭感觉判断似乎是独立存在的,是不待缘的。但仔细分析一番,就会发现一粒种子的存在也离不开外部条件,如温度、土壤、阳光、人工、水份等。因而种子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它的存在是依缘的,故它是缘起的。如果我们直接对种子的内存物质好比剥洋葱一样,再一层一层地剖析,必得出其是由无数的微粒组合的,根本没有一个实在的、不变的、不可分的本体,因而它又是性空的。

  世界如此多娇,包罗万象,是因为事物自性“空”的关系。龙树菩萨在《中论》中说:“因为有‘空’的原理,所以一切现象能够生成。如果没有‘空’的原理,一切现象就不能生成了。”佛教借助缘起性空世界观的利器,要彻底摧毁一切实有自性的我执、法执,从实有自性的二执中解脱出来,于法得自在。因为自性二执是生死的根本、六道轮回受生之源。如果众生不能体悟到无常性空的道理,就不会获解脱,得自在,成菩提。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这“性空”的原理,则一切法便无从生起,即使事事物物独立、固定、永恒、绝对地存在,宇宙也只能是死寂、刻板的状态,缘起和性空也只能是对立、矛盾。所以诸法缘起则必然性空,性空是对缘起观的升华。

  通过对亚氏“四因说”与佛教“缘起观”的比较对照,我们不难看出缘起法在世出世间的殊胜,可以说“佛教缘起世界观凌驾于诸世界观之上”。在此基础上,我们方能正确处理好宇宙、人生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起清净的世界和美好的人生。如实了知佛教的缘起观,就是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相。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