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期诗僧云外云岫
安期诗僧云外云岫
安期乡是宋元时期舟山(当时叫昌国县)所辖四个乡之一,以秦时安期生来此隐居、炼丹而得名。其地为今普陀区六横、朱家尖、桃花、普陀山等岛一带,辖三山里及桃花、马秦、扶桑3村。
这一时期,昌国县出过许多历史名人,但有关安期乡的史料却甚少。元代中期,文人盛熙明写道:“梅福留丹赤如橘,安期送枣大于瓜。金仙对面无言说,春满幽岩小白花。”普陀的这些小岛给人印象更多的是一种神秘感。其实,这里同样有人间悲欢,小岛子弟中也出过有影响的人物。宋元诗僧云外云岫便是其中一位。
家居昌国安期乡
元朝泰定元年(1324年)八月二十二日,83岁的明州天童寺住持云外云岫端然而逝。天童寺是当时天下数一数二大寺,朝野上下哀悼高僧去世。其弟子整理出版《云外岫禅师语录》一书,称他“究名曹洞宗旨”,是一位“道德兼优者”。
书中称,高僧俗姓李氏,生于南宋淳祐二年(1242年),“世为明之昌国人。生而身裁眇少,精悍有馀”。18岁出家为僧。出家后名叫云岫,字云外,别号方岩。
十分难得的是,书中保留下云岫所作一百多首诗歌。其中一首为怀念父亲而作的诗透露,他是昌国县安期乡人。
这首诗前,云岫有一段很长的序言说,“岫家居昌国南海上,安期先生炼丹之地。乡曰安期。忆十岁时父携至于家山,嘱之曰:吾死当葬此地。南水上时正朝此处,可以荫汝。父死日,奉遗言而葬焉。家废后,岫出家从释为僧来,多病多难,幸不致死。今已六十二岁,虽学佛无所知,粗明善恶因果,不堕凡愚数中,实父遗言所及。今作一偈以代墓志云”。
诗歌仅有四句:“千家山裹阿爹坟,遥想年深草木昏。山外潮回南水上,遗言千古及儿孙。”
云岫这首诗写于1303年,而700年后依然能品味出浓浓的人情味。诗歌称父亲为“阿爹”,把早晚两次潮水叫做“南水”,现在还可看出是舟山人的口语。
云岫自叙家居“安期先生炼丹之地”,今朱家尖、桃花、普陀山都遗有安期生炼丹洞,云岫当年住在哪一个岛,笔者无法确定。
宏智古佛重出于世
云岫是宋元之间一大高僧,他在中国佛教禅宗著名宗派——曹洞宗史上有一席之地。
南宋初年,曹洞宗大师宏智正觉、真歇清了先后到浙东弘法。宏智奠定了天童寺在中国佛教史上重要地位。真歇在普陀山“易律为禅”,为创建观音道场奠定基础。这是曹洞宗中兴一大关键。
到宋元之间,云岫成了曹洞宗一大传人。他从直翁德举得度,并嗣其法。历住慈溪石门、象山、智门、天宁等寺。天童寺住持竺西坦去世后,云岫继任住持。他传承宏智学说,以学问人品之佳闻名于世,曹洞宗“一宗之传独赖之。三韩、日本诸师亦向风趋慕,四方访参者无虚日”(《云外岫禅师语录》)。
天童与普陀缘分最深。元初,普陀山高僧一山一宁被皇帝指派为国家使节出使日本。一宁早年也到过天童寺从名师参禅。云岫与一宁年龄相近,关系应十分密切。后来在普陀山盖起多宝塔的孚中也曾在天童寺修行。云岫十分欣赏孚中的学识。称其已成了“洞宗(曹洞宗)赤帜、济室(临济宗)白眉”,一流长老。孚中以后在普陀山宝陀寺当了十四年住持,果然如同云岫所说那样誉满天下。后来,云岫的弟子大方聘也当过宝陀寺住持。
天童、普陀同是日本、朝鲜半岛禅宗信仰者朝拜圣地。古代日本禅宗二十四个流派,其中就包括一宁所建的“一山派”、云岫的弟子东陵永屿所建的“东陵派”。直到今天,日本佛教主要有临济、曹洞等禅宗宗派,曹洞宗是最大的。
从宏智浙东弘法,到云岫端然而逝,这200年是曹洞宗黄金时期。元朝翰林待制柳贯为云岫作塔铭,称他是“宏智古佛重出于世”。这一评价是很高的。
柳贯是元代著名文学家,系后来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的老师。他曾到舟山任昌国州学正(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长)。
能文善书意境如画
云岫是一位诗僧,并且诗歌写得很美。这一点与宏智也很相似。宏智《航海之宝陀访真歇师兄》诗中描述夜航佛国的情景细腻形象:“潮痕拥岸棱棱雪,月魄浮波烂烂金。”写得十分生动。
云岫的诗歌许多是与佛教僧人的唱和,而语言朴实,哲理寓形象之中。其中《寄保宁无门讲主》一诗写得尤其优美,并且是写给舟山佛寺僧人的。
诗曰:“锦障桃花春色裹,白衣雪屋月明中。此时此意无人会,海上仙山第一峰。”
“海上仙山第一峰”点明,这座保宁寺应是一座海岛上的寺院。而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载,当时的安期乡有三座佛寺。其中一座在马秦山(今朱家尖),就叫做保宁寺,晋天福二年(937年)建。朱家尖佛教文化源远流长,笔者在《南宋朱家尖碧云庵佳话探寻——马耆禅师之来龙去脉》一文(见1月23日《舟山日报》)对此另有叙述,这里不再展开。
讲主是佛教界主持法会讲经说法的高僧。云岫写给这位无门讲主的诗歌意境如画,让人佩服。
云岫还留下许多与士大夫唱和的诗歌。宋代禅僧与士大夫交往密切。云岫继承了这一传统。
云岫出住天童寺,元代大诗人萨都剌寄文表示祝贺。这说明他们之间早有交往。云岫的另一位文友是诗人陈著,后者有《与天宁寺主僧云岫对坐偶成》《次韵僧云岫见寄》等诗。
陈著,字子微,鄞县人。南宋宝佑四年(1256年)文天祥同榜进士。宋亡,隐居四明山中卒,著有《历代纪统》《本堂集》。
云岫又是一位书画家,时常题画吟诗,有《正悟笔白衣观音图赞》《传因陀罗芦叶达磨图》,墨迹多帧。他的诗歌中有《画荷花二首》,也能证明这一点。
富有亲情的“孝僧”
从云岫这首62岁时为怀念父亲而作诗歌来看,他又是一位富有亲情的“孝僧”。他另有诗歌《忆母二首》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诗曰:“胞衣瓶葬海南边,匝地鲸波到眼前。有例可攀心未稳,蒲鞋卖不直多钱。”“天不高兮海不深,白云飞处定关心。蒲鞋能上时人眼,那更西风叶落金。”
诗中多次提到的“蒲鞋”是指一个典故:唐代僧人道纵出家后,不忘孝养母亲,但又不方便将母亲带到寺院居住,于是一肩担母,一肩担经书,四处行化。除弘法外,平常即以蒲草织鞋来养活母亲,因俗姓陈,所以人称“陈蒲鞋”。
云岫18岁出家为僧,应与父亲去世、家庭失去主要经济来源有关。那时,他的母亲在小岛上过着艰苦生活。云岫无法提供经济上的帮助,这成了他一生之痛。母亲去世,“胞衣瓶葬”,相当简陋。“天不高兮海不深,白云飞处定关心”,这使得他更加思念双亲恩情。
他同样敬重其他老人。诗歌《逢田叟》就体现了这么一种情感:“白发翁翁住那村,隔溪烟树竹篱门。今年八十浑无力,勉强牵牛替阿孙。”
重视孝道,尊老爱幼,这是中国传统儒家教育一大特色。云岫尽管是个出家人,受这一影响很深。他对南宋理学家朱熹深怀敬仰之情。诗歌《观晦庵先生桥图》写道:“桥上功名五十年,贪程谁肯顾危颠。世间多说行仁义,少似先生行得全。”
《光绪定海厅志》载,云岫成为大德高僧以后,依旧与僧众同甘共苦,“二时粥饭必同众赴堂。既卒,无余财”。这应与他早年接受父母的家教有关。他在《记梦二首》诗中说:“十分清白旧家风,明月堂前夜正中。四十一条桥暗事,眼头只作一桥通。”其弟子称他是一位“道德兼优者”,看来一点也不过分。
云岫的诗歌有助于我们了解宋元时期安期乡的社会风俗。云岫能文善书,有很高的文化水准,他至少在父亲在世时受过比较好的教育。另外,他的父亲对风水似有研究,看来也有一定文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的安期乡尽管地处小岛,依然有着不错的教育风气。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