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08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

  应该说,在儒、释、道三教思想会通的大背景下,彼此之间在具体操作的内容上的互相借用也是难以避免的。儒、道二家可以“偷”释家的东西,而释家自然也可以“偷”儒、道二家的东西了。当然,照理说,作为发端于古代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即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之一的印度佛教的思想及其具体操作内容,当是您肆汪深、宏富而近冗繁的。它完全可以不去向儒、道两家借用什么的。但是,它既要扎根中土发芽开花结果,那就必须投石问路,入乡随俗,甚至要,不惜采用削足适履的办法去贴近中国文化,去贴近也同样拥有泱泱文明的中华民族的大众心理。

  释家借用儒家思想及其操作方式的情形前面谈得已很多了,现在再略举一点它借用道教东西的事例。

  佛、道二教本有相类之处,如佛说性空,道说无名,都说的是虚无之意。在对出世的向往上,道有神仙洞府,佛有极乐净土。又如道、佛彼此的静坐、禅定的修持方法,符策、咒语的法术等,亦多有相通之处。所以佛教在翻译及传播经典的过程中,便会情不自禁地借用道教的某些成说、语汇及实践方式。

  这里我们仅以唐代密宗为例。密宗在唐玄宗时开始在中国传播,至肃、代、德三朝大盛。密宗的借法,和道教有相同的地方,因此造成不少方术,彼此也相似。如道教崇拜北斗星,密宗称为妙见菩萨。道教的司命、司禄之神及泰山府君,也出现于密宗经文里。密宗又画道教的符,用以治病隐身,求财免灾。此外如七七、九九之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六甲禁讳,十二肖诸神等,都原属道教所有而为密宗“偷窃”。

  中国密宗的祖师之一,也是。“开元三大士”之一的不空于开元八年(720年)随师金刚智到中国译经弘法。天宝十年(751年),祟道皇帝唐玄宗下沼命不空返回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不料不空走到韶州时就病倒了,在那里住下养病。天宝十二年(753年)玄宗又降敕将不空追回,叫不空到河西去,他于是到了武威的开元寺里译经。从这时起直至安史之乱中唐朝收复长安,唐肃宗于乾元元年(758年)诏不空入京为也灌顶受戒,“在这五年中,不空大致一直在河西布道弘法,并极有可能去过敦煌。所以后来人们在敦煌石窟里发现不少密宗符印,发现许多推崇不空甚或刻亨“不空”字样的符印。根据高国藩先生在《敦煌古俗与民俗流变——中国民俗探微》一书里的介绍,这些以不空为宗师的密宗符印,在借用中国道教方面呈现出下列特点。

  第一,采用道士创作的“符印”形式而充以佛教密宗内容,可谓“旧瓶装新酒”。高国藩

  指出,这些密宗“符印”,十分强调采用我国民间传统使用的优质木料制作:1.桃木。因桃木驱鬼,已是我国原始宗教之发明,不仅道教符印,佛教符印也采用。2.檀木。周代已受到民间爱好,《诗·魏风·伐檀》就歌咏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3.柽木。也是在周代即受到民间爱好,《诗·大雅·皇矣》歌咏道:“启之辟之,其柽其据。”柽木又名柽柳,是落叶小乔木,很难长粗,故很名贵。当然,敦煌发现的这些密宗符印上的咒语,并没有道教勒令鬼神完成人指定使命时的那种强悍的精神,而是强调“非我力能”,“世尊蒙许”,体现出佛教教义上的平和色彩。

  第二,密宗符印咒语在形式上引进了道教神祗及中国民间传说人物。例如在敦煌出土写卷

  伯三八三五卷《大部禁方》中,有一密宗的《大部禁方龙树菩萨九天玄女咒》,高国藩指出:“此佛教符咒,保留着道教符咒诸多特色,基本上接受了我国传统文化之思想,也接受了道教供奉的神主。佛教在此符咒中,除了换了几个菩萨,可以说道教的模式、道教的构思全都没有变。”仅就这咒的题目来看,就是佛道结合,中西合壁的产物。龙树是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九天玄女(原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则是道教所信奉的女神,见载于《云笈七 ·九天玄女传》及《黄帝内传》。除此之外,《玄女咒》中还尊奉道教教主李老君以及敦煌民间传说人物孙宾、董仲等。另如敦煌出土伯三八三五、斯二六一五写卷中的一组《四方金刚咒》,也出现“六丁”等道教神祗以及“五丁”等中国民间传说人物。

  第三,金煌密宗的关于驱邪治病的符咒,如《四方金刚咒》及其附套的《破伤咒》,也采

  用道教咒语“急急如律令”形式,简捷明快,立竿见影的功利性极强。这同从印度本土传来的使人如坐九里云中的密宗真言(如前举“唵、嘛、呢、 叭、咪、吽)大相径庭。我们且来看看《破伤咒》中的第一咒:

  破伤方:日出东方,乍赤赤黄。上告天翁,下告地黄。地黄夫人,交吾禁疮。仙人提水,玉女洗疮。一禁便定,两禁平伏如常。铲呜马呜疮也,不惊天雷地加疮也。莫恐我是毗沙罗摄地虫。急急如律令,敕摄。

  若有破伤者,诵此咒四十九遍,初头喷三喷,诵咒一七遍,唾三唾。

  高国藩引《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地黄”附方说,地黄是一种能治疮的中国传统药

  草,如“丁肿乳痈:地黄捣敷之,热即易。性凉消肿,无不效。梅师方。痈恶肉:地黄三斤,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煎稠,涂纸上贴之,日三易。鬼遗方。一切痈疽:及打扑伤损、未破疼痛者。以生地黄杵如泥,瘫在上,掺木香末于中,又摊地黄泥一重贴之,不过三五度即内消也。”造《破伤咒》的密宗僧人大致深谙此道,因而在此咒中将地黄的功能演绎成“地黄夫人”教(交)人禁疮了。此方中的“仙人提水,玉女洗疮”之说,其实就是教患者在敷地黄前,应先将疮面洗净。这应该是很合乎医药卫生原理的。由此可见,佛教密宗符咒在一方面高诵“唵、嘛、呢、、叭、咪、吽”这些印度佛教原汤原汁的“陀罗尼”(咒)的同时,也将明白如话、讲求实用实效的咒语展示于广大信众,以取信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而在这方面,它实际是痛痛快快地向道教俯首学艺,并毫不遮掩地采用“拿来主义”(当然有改造)。

  不过,如果追溯起来,关于儒、释、道三教(家)互相借用、吸取、融摄、统合的思想当滥

  觞于汉魏六朝之际。《后汉书》、《弘明集》和《广弘明集》里,就记录了三教之间互相斗争的许多情况,也记载有不少儒生、憎侣关于“三教共辙”的论述。

  进入唐代以后,儒、释、道三教(家)都各自发展成熟,成为中国本土上鼎足而立的相对独

  立的强大的思想文化系统。他们都基本上站在维护本教(家)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摆出一副大决战的姿态,在“三教一家”的口号下力图以自己为中心去统一对方。赖永海在《中国佛性论》里这样描述说,“道教在‘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口号下面,没有放松对儒、佛的攻击和排斥,力图确保或夺回它高居于儒、佛之上的地位;佛教则在加快统一内部的禅教合一步伐的同时,进一步通过权实、方便究竟等说法,把儒、道二家变成隶属于直显真源之究竟教的权便说。而儒家凭借着自己在中华民族的心理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王道政治与宗法制度的优势,自觉或不自觉,暗地里或公开地把释、道二教的有关思想内容渐渐地纳入自己的学说体系与思想之中”。儒、释、道三教(家)的斗争方法,都表现为“既把对方视为异端邪说,贬得毫不足取;又自觉不自觉、私下或公开地从对方学说中吸取对自己有利的东西来丰富、充实和完善自己,力求使自己成为一个既包含对方,又超出对方的庞大的宗教学说或思想体系:这样一来,中土思想文化的发展就表现为三大思想潮流之间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既相互斗争,又相互融合,并且由总体上的互相排斥、斗争,逐渐走向三教合一的局面”。

  当然,儒、佛、道之间的互相借用、互相吸取、互相融合也是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因而亦得到官方默许、鼓励、纵容、支持。正如马晓宏在《天·神·人》一书里所识,儒教有处世为人的道理,道教有出世成仙的手段,佛教有往生乐土的方法;人界、仙界、极乐世界,纺织在一起形成对中国入精神世界的一张大网。儒、释、道三教理应都是中国封建社会思想统治的工具,而三教间的矛盾冲突,则只能减弱这些工具的作用;所以保持三教均衡,使各显其用,并相互补充,相互会通,便成为东晋以来中国封建统治者的一种基本国策。而宋金元之际儒教出现理学,道教出现全真,佛教出现禅教合流的局面,正是华夏大地上自东晋以来长达干余年的波澜起伏、有声有色的以三教会通为特点的文化整合运动的结果。当然,三教之间的吸收与融合越多,它们之间的差异也就越小,在人们的眼里也便愈来愈成为一回事而渐失去崇信的热情。明清时代佛、道二教同时趋于衰落,而理学也逐渐失去市场,其根源大致就在这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