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万佛洞石窟
明清时期的万佛洞石窟
万佛洞石窟地处西峰区西15公里的蒲河河川,五十年代修巴家咀水库,这座陇东文化宝库被淹没水底,变成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的地下文物。万佛洞石窟位于北石窟寺上游,与北石窟寺遥相呼应,交映生辉。它在明清时期香火曾经盛极一时,据康熙三年(1664年)的《重修万佛洞碑记》中讲,“其祠枕昆仑,面泰岱,左控奇岚,右扶终南,德水逞祥,群山拱瑞,诚中土之福地,竺乾之胜概也。”
碑记中说,万佛洞石窟最初开凿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当时有一位虔诚的叶姓信士因为“祷佛获效”,于是发心造像礼佛,开凿了白衣殿、三官殿、圣母殿、龙王殿等,被称做叶家寺。白衣殿供奉着龙王,三官殿尊奉天地水三神及十方阎君,圣母殿则供奉着三霄娘娘。从殿堂的名称及供主可以看出当时的佛教神道混合的倾向。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僧人明鉴、明知、真怀、真玉等在叶家寺原来佛殿的基础上,创建了阿弥陀佛殿、药王殿、观音殿等,扩大了窟群的规模。万历十四年(1612年),真玉和如静等发心向佛,创建了禅堂三座,佛窟一座,将佛窟命名为万佛洞,后来人们便以此作为蒲河川中这一石窟群的名称。这项工程断断续续,持续了二十五年时间,耗费了大量的财力、人力。崇祯十年(1637年),洪承畴、左光先、曹变蛟等明朝将领追击李自成起义军来到庆阳,一度击败李自成。他们率军路过石窟时,乘幸游览了正在修造的窟区,捐资助造佛像,使这项工程得以竣工。碑记记载道:“崇祯之十载(1637)洪制台、曹总裁、赵总戎、左总戎路经其处,随喜而捐金资,以襄圣果,工已告竣。”时隔不久,农民起义卷土重来,纵横于陇东各地,百姓纷纷逃避战火,寺院无人供奉。万佛洞石窟的僧人也匆忙逃遁,致使万佛洞石窟十多年间“寺功沦野火荒烟”,许多佛像毁于兵燹,断垣残碑,随处可见。
顺治五年(1648年),清朝已经控制了陇东的局面,社会秩序趋于稳定,真玉、如静等返回佛寺,在一些官僚家属的大力捐助下,重塑佛像,补造金身,使各东窟面貌焕然一新,更显得庄严肃穆,《重修万佛洞碑记》中说:“佛国慈悲之景色,与庄严之法界。及其历诸刹,宛转层折,拾级而上,见其石宝咸豁,四楹高耸,内设佛像万尊,金花闪烁,宝色迷离,非复人间世,令人仰瞻之而思敬。”慕寿祺《重修镇原县志》中也说:“万佛寺,一名万佛洞,县东北七十里蒲河川,亦窍石为之者,金碧辉煌,工费巨万”
万佛洞石窟的开凿比北石窟寺晚一千多年,但它一经凿成,即有与北石窟寺平分秋色之势。青山绿水环绕其周围,佛殿依山雄立,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成为蒲河川一道靓丽的文化景观:“若夫时而鸟啼朝霞,时而炊烟雨岫,时而香花莹如月,时而玉树映睾花。”万佛洞石窟的佛事及由此引发的庙会活动,声势也与北石窟寺不相上下。每年的二月十九日是佛教中观音菩萨的诞生日,这里进行重大的佛事活动,与之相伴举行庙会。庙会期间,游人香客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四方远近布散联络而来,朝礼者如归市,若男,若女,若士庶绅矜(缙),若商贾贸易,日以万计。”到这里游览佛寺,跟庙会,购买物品,会友遣兴成为远近民众经济、文化和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重修万佛洞碑记》的碑文撰者不无自豪地将说:“是天下有三大道场,兼此而四矣。”这里显然是撰写者记忆之误,明清时期被世人津津乐道的是四大道场而不是三大道场。将万佛洞石窟与天下闻名的诸大道场并称,虽然不免有些夸张,但也确实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万佛洞石窟的盛况。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