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隆祖业 续佛心灯——记普化寺妙生和尚
绍隆祖业 续佛心灯——记普化寺妙生和尚
心月
红烛摇曳,香烟缭绕,一队善男信女跪在观音大士像前,随着声声磬响,虔诚礼佛,一位年轻的法师,身披红色袈裟,神情庄严,口诵三皈五戒文,手中执棒,不时轻击安放在供桌上的圆磬,一声、二声……,伴着寺内钟楼里大钟的轰鸣,在蔼蔼暮色中相互交响,携带着人们的思绪向空旷的山谷、浩渺的天际飘去、飘去……。这是普化寺举行接收皈依弟子的仪式,那位年轻的法师,便是如今五台山普化寺住持妙生和尚,也是我们这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人。
一
妙生师,生于1964年,山西武乡人,俗姓郝,名兰生。其母一生奉道,曾入山中拜师隐修,常年净口茹素,修养性情。家世信仰;传统对于个体的人生经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生于斯,长于斯,自然受此信仰氛围之浸润,自小即勤于静思,于人生及生命之意义多有思索。他敏而好学。于小学、初中时,即为同辈中之佼佼者;少而聪慧,十三、四岁时便有出世隐修之想,但因缘未契。当时,有一修行老师父在极左年代,蒙冤入狱,对他震动很大。高中一年级时,这位老师父平反出狱。消息传宋,17岁的他深感这是因缘已熟,遂欲辍学出家修行。无奈惜才爱生的老师对这位酷爱文史的学生寄予很大的希望,不让他离校出走。他只好卷起铺盖行李,于傍晚悄悄溜走。
回家后,与母亲一说,母亲自然十分高兴。她觉得,在自己6个孩子中,数这个男孩(长子排行老三)体质瘦弱,出家入道,不但可以修心养性,参学悟道,而且于强身健体,亦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母亲为他收拾停当,便亲自送子上山,交待给老师父。妙生上得山来,心中多了几份自然真趣,少了许多尘市喧闹。他的性灵得到最充分的张扬,日与山鸡野兔为侣,夜有溪水小泉作伴。师徒二人开垦出大片土地,耕种五谷杂粮。夏日里葱绿一片;秋收时,金黄一色。满山遍野。仙桃瓜果,真是一派世外桃园的景色,清风明月夜,师徒时而谈经论道,时而静坐养心,一片祥和,一片静谧。至今说起,妙生师都觉得那.确是一段最难忘的日子。身边没有了那些烦恼之事,心中确实达到了一个超凡脱俗的境界,加之天天静坐练功,身体也日胜一日地健壮起来。
在他入道隐修的这一段时间,一个偶尔的机遇,使他的人生又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一天,一位曾经追随过虚云、谛闲等大德的空法师父(当时已还俗,住在武乡)路经此地,见妙生性情敦厚,慧根不浅,便坐下来,用浅近的语言讲解了佛教的微妙法门,告诉了他佛法的殊胜意义。妙生一闻之下,如他自己所说,真是“茅塞顿开”。决心改弦易张,舍道入佛。于普化寺这一净土道场,听住持妙生说这一番话,不由让人想起北魏时净土高僧昙鸾大师的一段经历。昙鸾大师为雁门(今山西代县)人,因家近五台山,自小就听闻有关文殊菩萨种种传说,14岁时便登山寻访灵迹,因而出家。出家后为注释佛经,积劳成疾,感生命短促,如果不获长年,很难完成自己的志愿,听说江南道士陶弘景精研神仙方术,知长生不老之方,便至其处请教。陶弘景教其调心练气,并授《仙经》十卷。昙鸾携经北返,途经洛阳时,遇到北印度三藏法师菩提流支,便问:“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者乎:”菩提流支回答说:“是何言欤!非相比也。此方何处有长生法!纵得长年,少时不死,终便轮回三有(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耳?”意思是说,道教不配与佛教相比,靠道教的《仙经》,即使能多活些年,终究是不能摆脱生死轮回,达到长生不老的。菩提流支把一部《观无量寿经》授给昙鸾,告诉他:“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昙鸾顶礼接受此经,当场把江南带回的十卷《仙经》烧掉,从此研究和弘扬净土信仰,成为净土宗的奠基者。日本的净土宗及净土真宗都奉昙鸾为中国净土宗的初祖。空法师对妙生的指教亦如菩提流支三藏对昙鸾大师的教诲。妙生义无反顾,弃案头抄写盈尺的道家方术经卷于不顾,携带了干粮盘缠,便踏上了寻师求佛的历程。
起先,他听说在河北省的涉县有一个法师在传法收徒,便涉水登山。风餐露宿,前往投师。去后方知足人们误传。又听当地人讲栾城有法师,便又打点行程起身,去后又未果。这次行程数百里的远行,虽然没有找到可以皈依的师父,但于他却是人生的一大体验。他感受到往古先德西行求法,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的艰辛,懂得了一颗坚固的道心确实是靠多次的磨练来铸就的。当然,这次的远行也使他这个从未远离家门的青年打开了眼界,增长了许多社会知识。
寻师求法,靠道听途说,分明是不行的,他又从河北返回太原,来到晋祠旅游区的龙山石窟。这处石窟是由元初全真道士宋德芳主持开凿的,是我国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道教胜迹,当时由晋祠文物管理所委派一名老僧人看管。这位老僧人便是在山西很有名气的正文老法师。妙生一见老法师,便生亲近之感,迫切地说出自己要出家,请师父收下的请求。但正文法师当时仅是被委派看管石窟,无权收徒,见年轻人求佛心切,态度虔诚,就把他介绍给了五台山普化寺的藏明法师。
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海内外享有极大的声誉。妙生说他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五台山。日后他入山隐修时,亦在翻阅经书典籍中看到过文殊菩萨圣迹的记载。如今,自己就要到五台山圣地出家为僧,想来真是莫大的福报。1982年秋季,妙生来到五台山普化寺,于藏明老和尚座下披剃出家,法名妙生,号宝住。佛经里讲,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妙生师终于实现了自己出家为僧的愿望。
二
妙生出家后,起先做老和尚的侍者,白天跟随老和尚或出坡劳动,农禅并重;或搬砖挑土,修建殿堂。晚上或打坐念佛,或学习经藏。结合寺院恢复不久的实际情况,努力在日常劳动生活中修行悟道。妙生是藏明和尚所收的第八个芣子,他凭着自己的聪明与勤奋,逐渐成为老和尚座下最为杰出的弟子,格外受老和尚的赏识。在出家的前两年,他在劳作之余,认真学习佛法大意,对救苦度世、了生脱死有了更为深切的理解和体验,特别是对净土法门的经典要义进行了研修,懂得在此末法时代,在佛教参禅、修密、观心、念佛等诸法门中,只有净土念佛一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适合众生根性的。莲宗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曾于《净土问答》一书赞扬净土宗说:“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当逊其奇特。十念一念,即登不退;历劫修证者,当仰其高风。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若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证大菩提。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是以华严海众,尽尊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如斯大力用,诸佛共宣扬,若此极发挥,诸祖皆如是。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谭,一乘无上之大教也!”妙生师最为服膺印光大师赞颂净土法门的这段话。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者为修持的条件。由起信而发愿,由发愿而实行。所谓实行,也就是行持,行持有正助二种。正是持念六字洪名的正因,助即是广行众善福德的助缘。妙生学习藏明老和尚勤苦修行的精神,发愿为众作务,踏实修行。他先至碧山寺,这里是十方丛林,平时往来僧众较多,能为十方僧众作苦役,这是对自己愿心的最好验证,也是对自己心志的最好磨炼。他充当火客,负责烧大火。古时,禅宗六祖能腰悬巨石,踏碓舂米,终得衣钵;近代,印光大师常常为众作务,打扫厕所,修为一代宗师。每一位祖师的出世,都要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过程,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在涉猎了净土宗基本典籍后,修行中,妙生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准则,他追随历代祖师的佛踪道影,又走上了游方参学的旅程。
23岁时,征得老和尚的同意,他外出参学。先来到文化古都西安。中国佛教繁荣兴旺曾在这里写下过辉煌的一笔,中国佛教的法难也在这里留下深深的叹息。当年,中国佛教各大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差不多都曾在这里驻锡弘法,留下足迹。他在这里瞻礼了玄奘法师的译经道场,朝拜了密宗发祥地大兴善寺,眺望巍巍大小雁塔,仿佛又见到其时祖师们为佛法兴盛而孜孜砣砣呕心沥血的情景。后又至终南山,拜谒了南山律主道宣法师的遗迹。再后又至江苏镇江的金山寺,扬州的高曼寺,最后来到江西九江市东林寺。东林寺处于庐山西北麓,出生于山西代县的东晋名僧慧远大师曾在此建寺讲经,并创设莲社,倡导“弥陀净土法门”,被后世推为净土宗始祖。东林寺景色宜人,山清水秀,既有庄严古朴的殿堂建筑,又有“虎溪三笑”的美丽传说。这里由国内净土高僧果一法师住持(果一法师圆寂后,现由曾任中国佛学院副院长的传印法师任住持),寺内整肃有序,道风纯正,是海内外著名的净土道场。妙生作为五台山净土宗普化寺的弟子,如今来到这一净土祖庭,自然如旅人归乡,游子见母,他在这里参学整整一年。妙生师回忆说,在他的学佛生涯中,这里是最为关键的一年。一年的时间里,他对净土的念诵法门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对寺院的生活有了更为真切纯正的体会。由于妙生唱腔清纯,拥有北方系五台山青庙音乐的独特唱诵韵味,所以,在成百上千人的法事仪式上,当家师常常让他领诵。这样,不仅培养了他的唱诵素质,也磨练出他在大庭广众之下神色自如的气度。在这一年里,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他对书法的真正迷恋。他小时本来就爱好书法,字写得很漂亮,上学期间,学校每次出墙报、板报,都是由他来策划书写。来庐山后,山水宜人,诗情画意常常充溢心中,加之东林寺内,藏有唐、明、清文物碑刻,以及李白、白居易、柳公权、陆游、王阳明等历代名上的题诗石碑,这样,因了每日念诵读经而疏远了的书法爱好,如今自然又重新在心中呼喊。妙生情不自禁地再次拿起了笔,每天于功课劳作之作,弄墨挥毫,点染江山。并报名参加了“书法函授专科学校”的学习,由于成绩优异,毕业时被评为优秀学员,参加了在无锡举行的优秀学员的表彰联欢会,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好评,本地新闻媒体曾作过详细报道。如今,妙生师的书法技艺已达一定境地,于普化寺内可以看到不少他的墨宝,山门外照壁上的“普化寺”三字,即是出于他的手笔。
妙生师说,在东林寺这样的环境中潜心修行,真有今夕不知是何年的感觉。不知不觉中,一年三百六十五个日子已悄然离去。一天,他在功课之余,收听电台新闻,突然听到记者在采访藏明法师。老和尚声音透着一些苍老,诉说着由于寺内人手缺乏,致使寺内管理工作运转困难等情况。妙生本来是抱有云游天下、四海为家的本怀,但此时听到老法师苍凉的语调,心头一阵阵热浪滚过,眼睛不由地湿润起来,老法师的音容笑貌顿时浮现于眼前。一瞬间,这道运载着老和尚消息的电波化为一条北回归线,妙生师立地便产生了北返的念头。心中一起念,便开始收拾行李,再赴行程。
妙生从庐山下宋,径直来到天津市保存完好、规模较大的大悲院。大悲院曾因珍藏有唐玄奘的灵骨而斐声海内外,妙生在这里继续参学。尽管天津离五台山也算关山远隔,但从心理上觉得同在华北辖区离老和尚仿佛近了许多。他在大悲院中,协助当家师处理一些寺务,这对于他日后的寺院管理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作用。在大悲院参学一年后,又赴北京,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广济寺、中国佛学院所在地——法源寺进行参拜,然后,从北京返回五台山。妙生从23岁开始行脚广参,到26岁返回,整整四年,从北到南,从西到东,行程数千里,完成了自己云游广参的心愿。
参学归来的妙生给普化寺带来了新的生机,沿途所见所闻,在各名山大寺的参学经验,使他显得更为持重成熟。藏明老和尚高兴得合不拢嘴,感到自己的事业后继有人。经过慎重考虑,他向宗教管理部门和五台山佛教协会,递交了要求退居而推荐妙生当家的申请书,经上级主管部门及佛协研究决定同意藏明老和尚的申请,于1990年正式任命妙生为普化寺住持。
做一个丛林住持,责任重大。明末清初禅宗大德破山海明曾在其《伏虎寺开学业禅堂缘起》一文中提出“丛林主”。应具备的素质:(1)要有使命感,即知道作为丛林主,“此位任大,毋自抑小”,不自卑自轻,要自尊自重。(2)要谦虚谨慎,即所谓“去高去慢,虚心待物。”(3)要有慈悲心,即“视此身为天下学人之父母,视天下学人皆我一家之子弟。”(4)要有寺院管理能力,即“内则为之聚粮、办衣,供油,以资岁月朝夕之需。”(5)要有灵活的外交能力,即“外则为之请出吐名宿,以作模范,薰之陶之,日益日损”。妙生接此重任,深感任重道远.他明白一个住持对一个寺院兴衰的关系,“佛法无主,要假人弘,得人则兴,失人则废”。普化寺这一净土道场的兴衰,从此就关乎自己一身。每念及此,常觉如履薄冰之上,深感自己荷担如来家业的责任重大,他继承和发扬藏明老和尚建寺护教的传统,在寺院建设、僧人管理、接待信众等方面都倾注了很大的精力。
普化寺是华北地区较大的一处净上专修道场,1983年时,藏明老法师曾因陋就简几间西房建成念佛堂,为寺里僧众念佛专修提供了场所,后来随着佛教事业的兴盛,寺内香火的旺盛,僧众及信众增加,每次举行念佛仪式,信众们济济一堂,行走不便,空气亦不流通,显然这座念佛堂已不能适应现在的需求。妙生接班以后,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建一个大型的念佛堂,这既可以改善寺里举行佛教仪式的条件,满足广大信众的要求,又能突出普化寺这座净土道场的特色建设。在广大信众和护法的捐资相助下,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如今一座进深10米,宽10间的念佛堂拔地而起,进入其中,迎面是“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的庄严法相,殿堂内宽敞明亮,采光及通风均好,打坐其中,确用安神定心之感,真正是人间净土。念佛堂对面的照壁上写着著名高僧弘一律师“南无阿弥陀佛”的手体,让人一见之下顿生亲近之感。妙生师自豪地对我们说,这是五台山目前最大的念佛堂。
离念佛堂不远处,又一座高大建筑物即是投入使用不久的五观堂。所谓五观堂,即是斋堂,因僧众有受食五观,故名五观堂。五观,就是僧众于食时应作的五种观想:(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指饭食粒粒皆辛苦,春种秋收,淘洗炊煮,费功甚多,加上施主节衣缩食,供养僧宝,故食时应作此观。(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如不坐禅诵经,营作三宝事,不持戒,受施则堕,故不宜受食。德行若全,则可应供受食。(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要防心离于三过,于上味食不起贪,于中味食不起痴,于下味食不起瞠。否则不知惭愧,堕三恶道。(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于人饥渴亦是病,须以食为药,不起贪着。(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人不食则饥渴病生,难成道业,饮食只为资身修道。这就是“五观”的意义,采访期间,曾于清晨5时30分参观五观堂用斋,五观堂进深十米,开间13间,灯火通明,条条排凳、食案,洁净整齐,500余人同坐一堂,同时用膳,肃静无声,场面确是壮观。
普化寺香火鼎盛,香客游人川流不息,许多信众愿意住在寺里,妙生在藏明老和尚修建的基础上,又新建客寮近百间,使普化寺的僧寮、居上寮多达近200间,每年均接待数万人次。仅去年七月间,一次安排居士900余人住宿,可想普化寺目前丛林规模之大。
五台山气候寒冷,所谓“披裘六月尚余寒”,为了改善僧众居住条件及方便香客信众接待,普化寺第一家购置及安装了供暖设备,可谓开风气之先。
在寺院主体建筑上,藏明老和尚修复重建了天王殿和三佛殿,惟有大雄宝殿没有修缮。妙生任住持后,积极筹集资金,对大雄宝殿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完成了藏明老和尚的心愿。在他的主持下,有一位女居士发心施舍净资修建了观音殿。此外,去年还投资修建了山门外的普化桥,方便了来往信众和游客。
为了适应社会,跟上时代的脚步,普化寺在寺院管理方面也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妙生继承老和尚敢为天下先的气度,扩大法物流通处,由原先的一处,扩建为“紫云阁”等四个流通点,成为五台山寺院中最大的法物流通处。各流通点房屋宽敞,法物齐全,主要经营佛教典籍、佛教通俗读物、佛教字画、念珠、法器、僧服、香袋、僧人用品及旅游纪念品。其中佛教书籍品类全、范围广,深受广大信众的称赞,据妙生师介绍,1991年5月,台湾著名佛教学者圣严法师来寺中访问,见流通处书架上摆着自己的著作《戒学讲座弁,十分高兴,对普化寺的佛书流通,勉励有加。今年五月,妙生又新开设了五台山寺院中第一家素食馆——“清凉素斋馆”,受到广大信众和游客的普遍欢迎。妙生介绍说,这些多种经营,既方便了广大香客、游人,又能收到以庙养庙的效益。
最后,妙生师在布置雅致的迎宾室里与我们进行了座谈,述说了自己对目前佛教的看法和日后的总体打算。他说,目前佛教事业的兴盛和繁荣,主要是政府政策对路,百姓安居乐业所致。宽容的社会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富裕,给佛教带来了繁荣发展的机遇,但同时也给寺院管理,僧人自身建设提出了空前的挑战,如今佛教界确实如赵朴初会长所说,内部还存在着忧患,尤其是信仰淡薄,道风不正,戒律松驰,学修不讲,追逐名利等问题,如不严肃对待,作为佛教徒来说,不但不能荷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且有损于“人天师表”的庄严形象。就普化寺来说,既缺乏对佛理义学有深刻领悟的僧才,也缺乏治寺理财的寺院管理人才。目前,寺里的总体打算是,加强僧人队伍建设,道风建设,信仰建设,坚持学修一体化教育,学戒持律教育,完善寺内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坚持普化寺多年来的优良传统,即于农历十月十九至腊月初八的集众共修制度,做到僧有僧样,寺有寺相。其次,发扬佛教界爱国爱教的传统,适应时代,利乐有情,庄严国土,努力通过僧众自己的辛勤工作,以寺养寺,自强自立。再次,加强丛林建设,光大普化寺净土道场的特色,完善自身建设,争取使普化寺成为海内外知名的净土丛林。
听着妙生师的介绍,望着室内四壁挂满的与日本、韩国、东南亚诸国佛教界友好往来的旗帜和照片,我们相信普化寺的愿望是会实现的,妙生师的梦是一定会圆的,今年8月,他将应新加坡佛教界的邀请前往访问参学。我们衷心祝愿普化寺成为一处学修一体、道风纯正的净土大丛林,祝愿普化寺山门清静,海众安和,弘扬正法,利国益民!
(摘自《五台山研究》1995.2)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