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龙塘天问禅师
郑逢元,字天虞,贵州平溪(玉屏)人,明崇祯癸酉科(1633)中乡试举人。永历时期,任太仆寺卿,加尚书、左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都察院御史,总督滇、黔、楚、蜀军务。入清后,祝发滇之昆明宝台山,法名天问。后缁衣返里,隐居岑巩县茂龙塘。
郑逢元与临济宗破山派的禅师贵州遵义海龙山敏树如相、贵阳窦官堡观音院灵隐印文、贵州锦屏破石悟卓等有很深的交往。清人所作传记,曾叙述他抗拒清经略洪承畴屡次征聘,出家正是拒绝仕清的表现。称赞“其生平忠孝大节实足壮山河之气,与日月争光”。《锦屏破石卓禅师杂著》、《敏树相语录》、《灵隐文语录》都有可供研究其逃禅过程等问题的材料。这对于研究明末遗民的归宿问题,也有意义。
《黔诗纪略》卷23于郑逢元《痛哭》诗后引潘驯《丙戌纪事》,略云,南明时,有僧查显仁,与两门徒游食于黔之平、清间(今玉屏一带),冒称弘光帝,后被贵州总兵皮熊、四川巡抚米寿图擒斩。
天问撰诗集《谷口集》,乃郑逢元晚年归隐岑巩县茂龙塘后所作。雍正中玉屏令东阳杜兆丰及邑子田榕序刊以传。
隆武元年丙戌(1646)四月,擒沅州妖僧付有司,请旨诛之。有僧自称宏光帝者,自思州历平溪来,据沅道署为行宫,张官设卫。
辰沅道副使徐伟驰文报公,堵胤锡闻即曰:“此必假托者。奈何令诪张如是”!乃命监纪官某往辨之;谕以果伪,即擒付有司。监纪至沅,见兵道徐伟及李若星,皆以为无可拟议。
时若星监军郑逢元统兵二十余,又为之抚卫,俨然皇帝制。
适有米寿图以勤王道出沅州,故侍御旧臣也;监纪遂约郑逢元叩之,因相与谋诘朝见。预戒甲士环集门外,止携亲随数人以进马为名,裹甲藏刃而入。其僧朱衣幅巾,仅出半面;寿图拜阶下毕,即启曰:“侍卫退,臣有密语,请得上殿面奏”。左右卫侍环呼“无旨,不得上殿”!寿图等疾趋直上;出不意,手揭幅巾,大呼“非是”!亲随即掣刀上殿传呼门外甲士,各露刃弯弓,夺刀争前;捽妖僧衣领而下。
缚送辰州司李戴□刑鞫,具吐妖状:即沅州人,姓名查显仁。先是,饷部喻思恂等误以为真,飞章奏闻,廷臣莫决其真伪,议差官探问;未及行。至是,堵胤锡乃疏陈本末,请斩之;并言诸文武官为所惑者,宜置不问。六月中,疏达行在;从之。
永历元年丁亥(1647)春正月,李成栋陷肇庆,永历帝入桂林;是时,孙可望方自蜀溃入贵州,而丁魁楚败于岑溪见杀,平乐亦不守,桂林大恐。会刘承胤兵至全州,具疏迎驾,司礼监王坤请上幸其营。既入卫,即叱王坤为弄权;于众中殴兵科刘尧珍,以其讥讪太仆卿郑逢元。逢元,刘承胤戚也。
二月,兵科给事中刘尧珍过武冈。时太仆寺卿郑逢元以催粤饷驻武冈,见刘承胤兵盛,与刘承胤联姻。先是,沅州有妖僧查显仁假称弘光,常煽动地方;逢元亦具表称贺。至是,刘尧珍语讥之。逢元惭怒,以告刘承胤;次日,对众拳殴刘尧珍。
三月,车驾幸武冈,以岷府为行宫。进封承胤为武冈侯。以工部尚书吴炳为东阁大学士,入直;以贵州总督李若星为吏部尚书,以御史傅作霖为兵部左侍郎、管部事,加吴贞毓太常寺卿、仍管文选司事,加严起恒户部右侍郎、管布政司事。
锦衣卫指挥张同敞,江陵故相张居正之曾孙也;威宗以任子官中书。北都陷,张同敞怀牙牌间关入闽,隆武命袭锦衣世职。至是,举朝荐其才可大用;上素闻其贤,改翰林院侍读学士。太仆寺卿郑逢元以刘承胤姻亲,升兵部右侍郎,总督川、楚军务。
以刘达生为太仆寺卿,升翰林院简讨刘湘客为右春坊右谕德。改礼部主事刘鼒为翰林院庶吉士;寻复改御史,加给事中。以庶萃士刘鲁生为编修。
刘远生、刘湘客、刘鼒、刘鲁生四人皆以刘姓,与刘承胤认同宗兄弟,故皆得美官。
刘远生原任江西巡抚,丙戌年为清兵所执,逃回失官;至是,得复用。
刘湘客,即刘远生弟也。
刘鼒,四川人,颇能诗文;喜交游。
刘鲁生,楚人;丙戌五月,以贡生入闽廷试。隆武见翰林诸官皆不知书,每问故事,瞠然无以应;及命撰文,又浅俚不通。因选贡生二十人,命为萃士,附翰林院读书,准同庶吉士服。三年后,再加考试,如文理果通,方淮实授庶吉士;倘文理仍前不通,即与选州县等官。刘鲁生时亦与萃士之选;及福建之变,刘鲁生走回楚中,遂自称庶吉士也。又因六月间隆武生太子推恩,群臣各加一级,晋为庶吉士加一级,乃检讨也;遂自称翰林院检讨。朝廷当变乱之后,无能核其来历;兼鲁生谄交刘承胤认为同宗兄弟,即有知其非者,莫敢与辨,而刘鲁生又居然编修矣。
四月,加巡湖广堵胤锡兵部右侍郎,总督恢剿军务。先是,堵胤锡招抚李赤心、高必正等十营兵颇强,驻札楚界,声言欲入湖南就粮;刘承胤惧为所并,以为非堵胤锡莫能制。于是加堵胤锡衔,敕其督兵出江西。
永历八年甲午(1654)二月二十三日为钱邦芑诞辰,同人酿酒,可望使者复至;山阴胡凫奄在座赋诗,有“痛哭花前莫相讶,不如往泛五湖船”之句,钱邦芑乃祝发为僧。可望怒不已,拘于大兴寺。兵部尚书程源、都察院郑逢元二人固可望党,且尝为钱邦芑劾罢者也;钱邦芑察其不忘朝廷,乃私结之,教之以言词激发镇将。此辈朴鲁武人无避忌,酒酣耳热,骂可望曰:“剥一张贼皮,又生一张贼皮邪”!钱邦芑知其可用也。
永历十一年丁酉(1657)春,方于宣启可望曰:“今皇上在滇,定国辅之,人心渐属于彼;臣意请国主早正大统,封拜文武世爵,则人心自定矣”。秋九月,孙可望遂日夜谋犯阙,调练兵马。时钱邦芑为可望拘于大兴寺,心私忧之;孙可望兵部尚书程源与都察院郑逢元过钱邦芑寓,亦深以为虑。钱邦芑知其心事,与之计曰:“今马宝、马进忠、马维兴等三人虽隶可望麾下,皆朝廷旧勋臣,受国恩颇重;彼曾与我言及此事,彼自愤恨,欲图报朝廷而无路也。至于可望标下,惟白文选有心朝廷;我曾与之私誓,决不相负。可望率兵入滇,必用此数人为将;倘得从中用计,图可望如反掌耳。今被幽禁在此,烦二公可为致意之”!程源即商之文选,文选曰:“我矢心不负朝廷,只恐力难济事”。源曰:“马宝兄弟,有心人也”。文选然之。程源又与郑逢元私见马宝,相约既定。至八月初一日,孙可望誓师发兵,以白文选为大总统、以马宝为先锋,合兵十四万入滇。交水之役,钱邦芑实阴启焉。论功,擢都御史掌院事;马吉翔忌之。时督理晋王军事者,为金维新,秩左都御史,位在钱邦芑上;钱邦芑郁郁浮沈,朝请而已。上入缅后,以僧终;世所称大错和尚云。
永历十五年辛丑,灵隐印文禅师住贵筑竇官堡觀音院。
黔督台天虞郑公问:“禅师每日寻常作麽生?”师云:“披衣吃饭。”
公云:“父母未生前,光景胜妙。”师徵云:“那是父母未生前底光景?”
公云:“不敢妄对。”师云:“又言妙。”
公拟议。师云:“切莫放过。”公揖而别。
郑逢元诗选
茂龙塘即事(四首)
结庐云外不须迟,觅险寻幽费苦思。
四面有山堪作障,三方皆水不编篱。
聊将旧案参船子,懒押新诗付雪儿。
翠筱宜人随处是,寒光侵户绿漪漪。
山水多情笑我迟,狂吟随景快人思。
溪翻急湍凫依渚,花发幽香蝶绕篱。
苍鼠窜梁窥燕子,饥鹰穿水掠鱼儿。
闲悠尽付风吹去,漫拥长竿钓碧漪。
老病贪眠日起迟,蹉跎诗酒寄幽思。
闲挑野菜营晨爨,凭插山花伴短篱。
耕欲熟兮常问仆,文於佳处每呼儿。
从容晚眺秋江上,一片微风漾绿漪。
远树尘嚣已觉迟,一番闻见几回思。
山獐畏虎行穿岭,村犬迎人吠隔篱。
鬼谷著书堪号子,宁馨误世莫名儿。
美人不见伤迟暮,徒向河干俟直漪。
江岩架屋,题曰“续骚草堂”,漫赋
石磴幽栖自去年,乡心端不问归船。
半生豪气天涯外,一往仙风阆苑巅。
张旭草狂名播远,杜陵诗圣目空前。
黍离歌后无中秘,梦在琅嬛古洞边。
熙熙攘攘纷纭市,止止行行上下船。
一水绕门门在顶,群山当户户齐巅。
凫鸥伴我不飞远,烟雨侵人欲向前。
况赋灵均悲往事,雄溪亦是楚江边。
黄道司报余为里长,笑而漫赋
昔年专阃事如何?袖里弹文转见多。
今到衙门充里役,可将春梦笑东坡。
好读诗书病眼花,每从园圃作生涯。
若持官簿沿门走,荒尽东陵五色瓜。
由思州过余庆告坟
一见坟茔倍惨然,此番风景不如前。
滇山楚水三年梦,子意臣心两地牵。
国难不堪推灶尹,乡音常自叩筳篿。
半途未遂从龙愿,逆旅恒惊逐鹿言。
宦念久灰蒙主眷,禅心未了结僧缘。
绨袍恋恋犹承友,华发萧萧强去颠。
日望白云愁跛鳖,夜弹红血共啼鹃。
高明倾倒犹舒意,俗鬼揶揄亦哽咽。
未死一身皆是罪,开言半句总成諐。
空囊虑仆饥无力,持钵於人苦更煎。
神鼎已迁无死所,玉门终愧有生还。
含元远瞩悲愁草,凝碧遥看晃野烟。
残齿已经高犬马,微躯焉敢薄乌鸢。
山阳县里空闻笛,花萼楼中独听埙。
靖节有心培柳舍,东陵无计觅瓜田。
兼山号道思元晦,天问名僧仰屈原。
中立未能娱绿野,茂先何以梦琅嬛。
时将毫帛参迦舍,或念中黄叩偓佺。
尹谷仓忙行冠礼,钟仪颠沛奏南弦。
家人远仆坟前石,稚子昏除壁上联。
事业未亲崖海上,精神常在鼎湖边。
也知人事全无定,岂独天心不见怜。
黄壤未知王氏腊,青词犹写义熙年。
潸潸更触伤心事,顶上僧伽易进贤。
题万卷书崖
何年万轴置崖中,下有澄潭照影丰。
龙书一时读未尽,携来仍堕水晶宫。
注:此为郑逢元任吏部左侍郎时所题。
郑民安诗选
郑民安,贵州平溪(今贵州玉屏)人,郑逢元族侄。明末举人。曾任永从(今贵州黎平)、隆安(属广西)知县。升任湖广靖州(今湖南怀化市靖州)知州。
屏山野望
郊游直上屏峰尖,望里关河楚与黔。
楼接远江怀谢朓,柳垂荒岸忆陶潜。
春花历乱风前落,山色从容雨后添。
看到兴来随口咏,不妨诗律失森严。
游正平山
平山徐步看栖鸦,老树扶疏傍院斜。
林外白云迷野戌,檐前翠竹映窗纱。
潭澄影静天垂碧,色幻缘空月转华。
怪底白莲应有约,相思何日付仙槎。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