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印顺佛学思想研究述评
当代印顺佛学思想研究述评
欧阳镇
印顺法师(1906—2005)是当代著名的中国佛教思想家。他早年追随太虚大师,后迁居台湾。他的著作基本上在台湾出版,大陆难以见到,因此他的佛学思想在大陆鲜为人知。郭朋在《印顺佛学思想研究》一书的后记中慨叹道:“具有如此博大精深思想体系的一位佛学大师——印公,自从他于全国(除台湾外)解放的前夕离开大陆之后,由于海峡两岸的长期隔离,几十年来,他在大陆鲜为人知——甚至在大陆的佛教界也鲜为人知,以致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的佛教词条里,甚至把并不属于佛教界的人物都收了进去,却没有收入印顺法师!这真是一件令人深感遗憾的事。”随着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的加强,大陆也出现了一些研究印顺佛学思想研究的成果,但“相对于台湾而言,中国大陆僧俗二界于《妙云集》的研习及阐扬者甚少,虽时有介绍印顺导师的文章刊出,但也多是只鳞片爪、零星散落,无法形成气候。”[1]但是,近年来,大陆僧俗二界都加强了对印顺佛学思想的研究,学术成果涉及面也越来越宽,在吸取台湾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将会向纵深发展。为了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印顺佛学思想,我们必须了解印顺佛学思想的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印顺著作及思想评价
印顺法师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他将自已的著作编集为《妙云集》(24册)、《华雨集》(5册)及其它专著十余部,总计有七百余万字。他的这些著作受到学术界高度赞扬。陈兵等编著的《人间佛教》中就记载:“印顺著述宏富,各种著作合计有七百多万字,若加其编订之作,则超过千万字,……为当代佛学著作最为丰硕者,与吕澂并称现代佛学研究的双璧。”黄夏年也指出:“印顺法师是当代最著名的佛教学者,他一生著述等身,撰有各种著作41部,涉及大小乘佛教,以及中印佛教的各个宗派。他的著作在佛教界和学术界影响甚大。他撰写的一些著作,是享誉于学术界和佛教界的重要著作,对推动当代中国佛教和中国佛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2]台湾星云法师认为:“印老的思想丰富,立论创新,他对佛学的阐释常有独特的见解,他的佛学著作具有深度,可以说是一位佛学上的开悟者。”[3]郭朋在所著的《印顺佛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的内容简介中说:“印顺是当代台湾著名学者,同时又是享有盛誉的佛教大师。他多年潜心研究佛学,在印度和中国的佛教思想与教派的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其论述多有独到之处。”印顺的著作在僧俗二界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释圣严在《印顺长老著述中的真常唯心论——读〈大乘起信论讲记〉》中指出:“他(印顺)为了将佛法作各种层面与各个角度理清给大家看,透过他的著作,可以让我们知道佛陀释迦世尊所留的遗教,主要是给人间用来离苦得乐的观念及方法。”李尚全认为:“他(印顺)的佛学著作泽被了两岸僧俗学人。”[4]
透过印顺法师的著作,可见其思想博大精深。印顺法师的佛学思想也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在关注中,既有对印顺法师佛学思想给予肯定评价的,也有给予质疑和批评的。我们从对印顺佛学思想给予肯定评价中,可以看出印顺佛学思想的价值和意义。郭朋认为:“印顺是佛教思想史上的一位划时代伟人。”并认为印顺“在佛教思想史的研究上,能够达到这样的理论高度的,又有几人!”[5]宏印法师认为印顺的“思想创见,可以说是为唐末会昌法难以来,缺乏新思想新活力的中国佛教,注入了一股新生命。”[6]罗颢也认为:“印顺导师是当今海内外所一致推崇的佛学大师,他在佛学研究上的许多贡献具有开创性意义。”[7]《印顺长老访谈录》中有:“学术界认为,二十世纪有系统的对传统佛教思想进行清理的,突出的是印顺导师和欧阳竟无二系统。”[8]蓝吉富评价印顺法师:“印公的思想,就象佛教历史路线上的路标。透过这一路标的指引,后人如果继承得宜,那么佛教史的发展,是很可能转向的;中国佛教史,是很可能有崭新的一章的。”接着蓝吉富还评价了印顺思想对台湾等地的影响。他认为印顺是从五十年代至今“在佛学思想上对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地华人佛教徒影响最深最大的出家人。”[9]印顺法师离开大陆后,主要居住在台湾,其思想对台湾佛教的影响巨大。在《妙云集导读之一》的总序中有:“印顺导师游心法海七十年,在佛教思想上,宗教精神上,对于近四、五十年的台湾佛教,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这已为海内外佛教界所公认。”
但是,印顺的佛学思想也受来自教内人士的质疑和批评。杨惠南就指出:“印顺导师的思想,受到误解和批评的,恐怕比受到谅解(不要说了解)和赞美的,来得还要多。”[10]邱敏捷也认为:“质疑、批评、诋毁印顺的人也不少。”[11]相对来说,温金柯对印顺的批评就较为具体。他认为印顺“所奠定的佛教风格,现代性有余,但是对于修证道的热情不足,也是明显的问题。这将使汉传佛教在不断往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含藏着俗化、浅化的倾向,甚至可能导致佛教面貌的模糊,与根本精神的沦丧。”[12]
从以上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印顺法师的著作量大,而且思想精深,学术界是比较一致赞同的。但是印顺的某些思想如净土思想、菩萨道修证思想等,受到少数人的指责和批评,这并不能否定印顺思想的价值,相反正说明了印顺思想不与人苟同的特色。
印顺人间佛教思想
关于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默雷在《法音》1997年第5期发表了一篇《台湾学术界对印顺法师人间佛教思想之研究》,全面叙述了印顺人间佛教思想的研究状况。此外,杨惠南于1990年写了一篇长达三万余字的《佛在人间——印顺之“人间佛教”的分析》,文中阐述了人间佛教的思想来源、人间佛教的内容和本质、印顺的佛身观、教判和净土思想等重要课题,是迄今最为系统的研究印顺人间佛教思想的力作。
本人根据近年来的最新有关印顺人间佛教的资料,对印顺人间佛教的研究现状作一概述。
有关印顺人间佛教思想之渊源,在现代学者著作中,多有论述,但归纳起来内容大同小异,主要有下面四种:1、杨惠南认为印顺人间佛教有五个来源,它们是:三论与唯识法门,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阿含经》和《广律》,日本佛教学者,以及梁漱溟等新儒家学者(《当代佛教思想展望》,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第182页)。2、邱敏捷在博士论文中,所概述的印顺人间佛教思想渊源,仍不出杨氏之说,唯将杨氏所列后三个来源于“超越三论与唯识思想期”中,综合论述(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论文《印顺佛教思想研究》,1998年,第63页)。3、李玉蝉在硕士论文中,将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的渊源,归纳为四点,亦雷同于杨氏所述(《当代人间佛教思想的探讨——兼论原始佛教的人间性格》,香港私立能仁学院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4年)。4、陈美华则跳脱前三者窠臼,从受到太虚大师思想的影响、佛教本身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和个人宗教观三个方面,论述印顺法师人间佛教思想渊源(《个人、历史与宗教——印顺法师人间佛教与其思想源流》,载台湾《中华佛学学报》第15期第436-444页)。[13]
学术界对印顺人间佛教的理论都一致表示肯定。《法音》2005年第6期第50页载有“印顺法师倡导和阐发的人间佛教思想,对当代汉传佛教界的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海内外佛门后学无不受其法乳沾溉。”王雷泉在《批判与适应——试论“人间佛教”的三个层面》中指出:“印顺法师阐扬的人间佛教思想,为佛教从信仰层圈出发,契入社会、文化层圈,完成佛教的现代转向奠下了理论基础。”《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1期上的《印顺长老访谈录》有“现今海峡两岸也都共同认同人间佛教此一理念,其中高举人生佛教进而推展到人间佛教思想体系并完成的就是印顺导师。”印顺人间佛教思想的影响集中表现在台湾佛教界。邱敏捷就认为:“印顺对当今台湾佛教影响最大者莫过于人间佛教思想。”[14]邓子美赞叹说:“印顺的人间佛教理论建构,特别是他与太虚基本一致并予以丰富发展的一面,既突出了人间佛法根本,也体现了时代潮流,加以印顺即使在那最艰难的日子里,也始终不渝地致力于人间佛教理念的推广。这些,终于使提倡人间佛教成为台湾佛教主流。”[15]正是由于印顺人间佛教思想产生了积极作用,因而大陆佛教界号召大家“应深入学习领会太虚大师、印顺法师和赵朴初居士等高僧大德关于人间佛教的思想,不宜将人间佛教仅仅作为一句口号,而应作广泛的讲解宣传和深入研究。”[16]不过,对印顺人间佛教的实践也有表示疑虑和批评意见的。江灿腾就认为:“印顺主张的人间佛教,固然对治了传统中国佛教常有的重经忏法会,喜神秘神通的流弊现象,但同时也削弱了宗教体验的成分,而建立在宗教实践基础上的禅定经验、宗教观,是不可能为文献学上的辨伪所说服的。”[17]李元松在《从为什么提倡现代禅到现代禅未来发展方向之我见》中认为:“印顺提倡的人间佛教即人乘的菩萨道或凡夫的菩萨行,浅化了大乘菩萨道。”
将印顺人间佛教与太虚人生佛教进行比较研究,在学术界也出现了一些新成果。一般都认为,印顺的人间佛教,是对太虚人生佛教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但也有一些新看法。江灿腾认为“印顺是在太虚人生佛教的‘旧瓶’里,装了自己的‘新酒’。”而且指出:“印顺法师的思想,绝非承袭太虚大师,而是对其批评,并展开自己的理论体系。如不理解这一点,纵然读尽印顺法师的所有著作,亦是枉然。”[18]魏道儒在《略谈人间佛教与新世纪中国人间佛教建设》一文中比较研究了太虚、印顺法师人间佛教思想的特点。他认为太虚倡导人生佛教最显著的特点,是在契理契机原则指导下,有选择地辩证继承以往佛教的优秀遗产,对佛教进行全面的变革,使佛教适应中国社会乃至世界潮流,建立现代化的中国佛教。印顺倡导的人间佛教理论有三个显著特点:其一,突出强调佛教适应社会的重要性。其二,从研究整体佛法中开发佛教最宝贵的精神资源。其三,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尊重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贯穿到人间佛教理论的始终。蒋九愚在《太虚、印顺人间佛教理路之歧异》一文认为太虚、印顺人间佛教理路上的“异”是“同中之异”,表现在二者思维路向、所宗经典、诠释内容等方面的侧重点不同。
上面从三个方面概述了印顺人间佛教的研究现状。人间佛教的渊源方面,虽然列举了多种情况,都是泛泛而论,没有突出重点,也没有从根本上进行理论上的阐述。人间佛教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印顺人间佛教的理论得到一致的认同,实践上的不足受到了指责。印顺人间佛教与太虚人生佛教的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突出印顺人间佛教的特点,而且有助于加深理解印顺人间佛教的思想。
印顺禅净思想
印顺的禅宗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的《中国禅宗史》一书中。1973年,印顺以该书在一向被视为世界禅学研究之重镇的日本,获得论文博士学位,并被日本禅学界有宗师之誉的关口真大教授赞扬,称“本论文是近代以来从敦煌或其他许多新资料的发现,因而就研究中国禅宗史而言,已进入一革新的阶段。以中国学者的见地,将立论的着眼点,放在禅宗的递嬗过程,是从印度禅演化为中华禅,从而形成了一部新的中国禅宗史之研究。”关口真大最后指出“总之,本论文对于须要究明的本旨,均能妥善的达成,其考证与论述的宗旨亦可称允当。本论文对旧有中国禅宗史将可以促成其根本而全面的更新。于是,本论文的问世对于学术界贡献了一部伟大而卓越的精心创作。”[19]印顺禅宗思想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大陆的学者。杨曾文在《考察禅中国化的卓越尝试——读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一文中认为:“七十年代,印顺法师在长期从事佛教和禅宗研究的基础上,并利用国内外最新发现的禅宗资料,撰写出《中国禅宗史》,填补了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他还进一步指出:“印顺法师的《中国禅宗史》至今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日本的年轻学者伊吹敦将此书译成日文,1997年由山喜房出版,认为此是‘不朽的名著’。”洪修平在《印顺法师与禅宗史研究》一文中,从禅宗史研究的角度概括印顺对禅宗思想的五点贡献:1、印顺法师提出“禅宗史研究,必须弄清楚超时空的自心体验,现实时空(历史)中的方便演化”,这对禅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2、印顺对楞伽师、楞伽禅的辨析,有助于理清中国禅宗形成和发展的脉络。3、印顺法师关于如来藏的看法,以及对道信“《楞伽》与《般若》合一”的禅法特色的概括等,对把握中国禅宗思想的基本特点及其演变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4、印顺法师对《坛经》及其作者和神会思想的研究,表现出了他以理服人、求实客观的学者风范。5、印顺法师对“印度禅”向“中华禅”演化的关注,提升了中国禅史研究的意义。麻天祥从禅宗史、禅宗研究方法等不同的角度将印顺法师与胡适、铃木大拙进行了比较,他写了两篇文章:一是《胡适·铃木大拙·印顺——禅宗史研究中具体问题之比较》;另一篇是《胡适·铃木大拙·印顺禅宗研究方法之比较》。在台湾,关于印顺批判禅和禅宗的思想意见分歧,褒贬不一。林朝成等认为:“印顺以佛法缘起的慧学与大乘的慈悲精神,批判中国禅宗,并严斥道家化、玄学化的禅,对研究中古时期思想的学者提出问题意识与挑战,这些都是有价值的研究成果。”[20]相反,李元松却认为:“我觉得印顺法师对禅(包括对密教、对净土)的批评并没有深及禅的内在生命。换句话说,印顺法师对禅的批评只停留在表面的思维层次。”[21]
印顺著有《净土新论》一书,这本书集中反映了他的净土思想,曾在台湾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对印顺的批评甚至达到人身攻击的地步。杨惠南就写道:“在台湾,他(指印顺)的《净土新论》一书,更引起某些传统净土信仰者的大力反弹;他们一方面展开焚烧《净土新论》的作为,二方面诬告印顺导师‘为匪宣传’。至于不曾形诸文字和行动的各种批评,至今依然不时传之于耳。”[22]释昭慧在《印顺导师对本生谈与西方净土思想的抉择》一文中分析印顺净土思想受到攻击的原因时,认为印顺“对于大乘佛教的净土观、佛陀观与菩萨观等,都有他独到的见地,而这也是传统佛教对他颇不谅解的地方,因为他们认为,印公的此诸看法,已经冲击到大乘行人的信仰。”
有关印顺净土思想的研究,杨惠南在《佛在人间》里面,认为印顺提倡创造净土与人间净土十分符合于人间佛教的理念。江灿腾在《台湾当代净土思想的新动向》一书中,一方面承认印顺《净土新论》是对传统净土信仰反省的最有系统、最深刻的杰出作品,但另一方面却指责印顺对中国文化的本质与因之而衍生中国佛教思想体系,缺乏同情。圣凯在《印顺法师的净土思想》一文中,以《净土新论》为基,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印顺的净土思想:1、从现实的时空理解净土;2、以人间净土为基础的净土观;3、万善同归的念佛观。既突出了印顺法师对传统净土信仰的反省,又提出了要纠正现代净土弘扬者所出现的偏差。
印顺的禅宗思想贡献,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赞同和肯定。相反,印顺的净土思想在台湾佛教界却引起了强烈反响,形成了鲜明对比和反差,但这也不能完全否定印顺净土思想的特有价值。
印顺中观思想
关于印顺中观思想的研究成果很少,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学术界目前还未看到研究印顺中观思想的专著出版,而研究其内容较为丰富的,只有郭朋的《印顺佛学思想研究》一书,他在这本书中专门列了一章分六节作了叙述,即书中的第九章中观思想(223-282页),约3万余字。另外只有零星的几篇相关文章。如蓝吉富编辑的《印顺导师的思想与学问——印顺导师八十寿庆论文集》(正闻出版社,1992年,四版)收录的文章:李恒钺的《我从导师所学到的中观》、许巍文的《〈中观今论〉读后赞》等。然而印顺中观思想在学术界受到高度的评价。游祥洲在《从印顺导师对空义的阐扬谈起》一文中认为:“就中国近五百年来的研究情形而论,能如当今印顺导师这样全面而有条理地对《阿含》、《般若》、《中观》的空义加以综贯阐扬的,似乎尚无第二人。”蓝吉富在倡印缘起中写道:“(印顺)对中观学(空义)的阐释与推演,为民国佛学界之一绝。事实上,从嘉祥吉藏以来,国人中很少人能象导师这样对缘起性空大义有如此透辟的认识。”[23]见心在《赵朴初会长会见印顺大师》中也赞叹印顺是“自宋迄今对中观的研究最有贡献的学者。”[24]印顺中观思想获得如此高的评价,这与他的佛学思想的渊源分不开。释圣严就认为:“印顺法师的佛学思想是渊源于《阿含经》、《中观论》,那就是以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为他的立足点,然后再去博涉印度的大小乘佛法以及中国的各宗派思想。”[25]
但是印顺中观思想不是十全十美,在某些方面也有不认同的意见。李元松认为:“印顺法师有过于注重缘起性空的形式意义的倾向,以至于对一些在形式上和般若中观系的风格略有不同的宗派,印顺法师便认彼宗有佛法以外的杂质。”关于这一点,他还认为印顺法师站在出家人的立场“比较缺乏跳出佛教圈的开阔式的思考和眼光。”[26]而宋泽莱认为印顺的中观思想完全背反《杂阿含经》教义,印顺所谓中观是《阿含经》的通论是站不住脚的[27]。印顺中观思想表现了印顺法师独特思维和理论特色,虽然有一些不认同的意见,但并不能掩盖印顺对中观理论研究的成就。
当前,僧俗二界对印顺佛学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上几个方面。同时,对印顺佛学思想的其它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也不可忽视。研究印顺原始和部派佛教思想、律学思想、如来藏思想、儒佛关系等,也出现了一些专著和论文。专著如:蒲长春著《印顺如来藏研究》(博士论文)、李嶷著《印顺法师佛学思想研究》(博士论文)、释清德著《印顺导师的律学思想》等。论文如:释开仁的《印顺导师对初期大乘菩萨观之抉择探源》、罗颢的《印顺对大乘佛教的判说》、杨惠南的《儒家在印顺导师之人间佛教中的地位》等。在这些研究成果中,也存在对印顺佛学思想看法不一致的地方。
【注 释】
[1] 福建佛学院师资进修班编订的《妙云集》教学大纲。
[2] 《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见《佛学研究》,2005年。
[3] 《值得尊崇的当代佛学泰斗——永怀印顺导师》,见《普门学报》第30期。
[4] 《印顺思想脉络论》,见《佛学研究》,2005年。
[5] 《印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页。
[6] 宏印法师主编《妙云集导读之一》总序,南普陀寺慈善会佛经赠送处印赠。
[7] 《印顺对大乘佛教的判说》,见《佛学研究》,1998年。
[8] 《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1期。
[9] 《二十世纪的中日佛教——印顺佛学思想的特质及历史意义》,第213页。
[10] 《当代佛教思想展望》,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第218页。
[11] 《印顺导师的佛教思想》,法界出版社,2001年。
[12] 《继承与批判印顺法师人间佛教思想——评性广法师〈人间佛教禅法及其当代实践〉》。
[13] 以上四种说法转引自黄富秀《人间佛教的思想与实践研究》第12页,南京大学哲学系2006年博士论文。
[14] 《印顺导师的佛教思想》,法界出版社,2001年,第5页。
[15] 《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智慧的结晶——人间佛教理论的建构与运作》,见《法音》1998年第6期。
[16] 陈星桥《关于当前佛教界几个思想理论问题的反思(上)》,见《法音》2006年第2期。
[17] 《人间净土的追寻——中国近世佛教思想研究》,稻香出版社,1989年,第204页。
[18] 《人间净土的追寻——中国近世佛教思想研究》,稻香出版社,1989年,第205页。
[19] 蓝吉富编辑《印顺导师的思想与学问》,正闻版1992年,第333页。
[20] 邱敏捷《印顺导师的佛教思想》,法界出版社,2001年,第12页。
[21] 《我有明珠一颗》,现代禅出版社,1993年,第26页。
[22] 《当代佛教思想展望》,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第218页。
[23] 蓝吉富编辑《印顺导师的思想与学问》,正闻版1992年。
[24] 《法音》1994年第10期。
[25] 《圣严法师学思历程》,正台书局,1999年,第200页。
[26] 《本地风光》第25期。
[27] 邱敏捷《印顺导师的佛教思想》,法界出版社,2001年,第10-11页。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