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声明>> 文学>>正文内容

达摩祖师的故事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达义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达摩祖师的故事

  达义法师

  菩提达摩(通称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他在没有出家以前,本是南天竺(印度)国王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虽然他从小生长在贵族家庭,但对世俗的浮华和各种享受则淡然处之,反之对探讨心性佛理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与众不同的菩提达摩

  有一天,他的父王香至王邀请当时在印度十分有名的禅师般若多罗尊者在王宫讲解佛法,般若多罗尊者是印度佛教禅宗的二十七代祖师。香至王为了表示他对佛法的恭敬和护持,于是将大量的珠宝供养给般若多罗尊者,护持他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般若多罗尊者并没有将这些珍宝收藏起来,反而将它放在几案上,以此来考验香至王三位王子的智慧,他问着:「世间上还有什么物品比这些珠宝更珍贵呢?」香至王的大儿子和第二儿子都异口同声的说:「这些珠宝是世间上最好的物品了。」

  但是他的第三个儿子,亦即后来的菩提达摩却有其独特的看法。他不以为他家里的珠宝是世间上最珍贵的物品;反而说世间上最珍贵的宝应是佛法之宝;因为眼前这些珠宝所闪耀的光明,只是世间上的光,而最珍贵的应以智慧之光为上;世明则应以心明为上。而且这些珠宝的光明,不能自照,世人必须假着智光的明辨,才能够知道是珍贵的明珠;知道这是明珠以后,才能知道这是可贵的东西。还有,世间上最好的珠宝是经不起火灾、水灾、风灾以及地震天灾的摧毁;但唯有心中有佛法智慧之光,才能伴随自己,生生世世受用无穷。

  禅宗的第二十八代传人

  菩提达摩说完了他对珍宝的一番见解后,所有在场的王公大臣,个个都赞不绝口,说他讲得好极了。正因为菩提达摩从小就有这种超人的智慧和善根,后来在般若多罗尊者的影响下,舍弃了荣华富贵的王宫生活,走进了佛法宝藏的寺院去追随般若多罗尊者出家修行,因为菩提达摩悟性高超、修行精进,般若多罗尊者最后将禅宗的心法传给了菩提达摩,他便成了禅宗的第二十八代传人。自从出家以后,菩提达摩不负师望,用心办道、弘扬禅法。到了晚年,想起他的恩师般若多罗尊曾对他说过,六十年以后,他度化众生的缘分,将是在震旦(中国)。因此他不顾晚年将近,亦不怕迢迢万里,山海重阻的旅途,自已从南印度渡海来到了中国广州。

  与梁武帝没有缘分

  梁武帝是信奉佛教的中国皇帝,听到印度有一位佛教高僧航海而来到中国,心中十分欢喜,并下了一道诏书给广州刺史萧昂说:「着妥善护送法驾来京,朕当于正殿晤对」。

  菩提达摩从印度航海到达中国广州,是在梁武帝普通八年(公元五二七) 九月二十一日 。他于同年 十一月初一 日北上入京,到了建业(今南京),梁武帝立即派人接菩提达摩进入皇宫,以特别嘉宾的礼仪盛情款待。彼此寒暄一番以后,梁武帝开始十分认真地请教菩提达摩有关佛法的道理。

  梁武帝恭敬的请教菩提达摩说:「我自从即位以来对振兴佛教十分用心投入,诸如建寺、安僧、写经、造像等等利生事业,我这样做,究竟有什么功德?」

  菩提达摩很严萧地回答说:「没有功德!」

  梁武帝原意是希望得到菩提达摩的赞叹,但没想到令他如此的失望,便现出一副不愉快的语气追问说:「为什么会无功德呢?」

  菩提达摩很认真的回答说:「您所做的这些行为都是外在的表现,这都是属于世俗的有为法,称不上是真功德。」

  梁武帝又追问着说:「怎么做才是真功德?」

  菩提达摩回答说:「净智妙圆,体自空寂,这样的功德,不可以用世俗的心态所求得到的!」

  以上菩提达摩这一番的佛法真义,梁武帝好像一无所解,如同对牛弹琴,彼此没有感应。一个是在问世间上有分别相的俗谛,另外一个回答却是有关破除执着的出世间法(圣谛第一义),难怪会有答非所问的情景出现。

  当时,梁武帝又想出了第二个问题说:「什么是圣谛第一义?」

  菩提达摩随即回答说:「廓然无圣!」

  梁武帝此时真是有如丈六金刚,摸不着头。他提高语调的再问:「对朕者谁?」

  菩提达摩随声应答:「不认识!」

  这一席精采的问答,便为后人传诵的佳句。梁武帝不明菩提达摩话中之真义,只好无趣的离去。菩提达摩深深知道彼此话不投机半句多的道理,只有云游他方,于是离开梁武帝,一苇渡过长江往北到了洛阳。

  菩提达摩这种果断决定表现了出家人那种洒脱自在,不染俗麈的风格。所谓有缘即住,无缘即散的高超境界。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不少人无论到那里都喜欢跟人家争高低、论输赢。最后弄到大家鸡犬不宁、两败俱伤、后悔莫及。如果能像菩提达摩这样的性格,一切随缘。

  就能得到随缘大自在的境界,而且更能有如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另一番大作为了。

  面壁九年开创中国禅宗

  菩提达摩之所以在晚年不畏艰难,千里迢迢从印度来到中国,是为了实现其师父般若多罗尊者的预言:「六十年后您的法缘在中国」。没想到抵达中国的第一站,却

  遇到不明深义的梁武帝,令他非常之失望。最后他入了嵩山,来到了少林寺,在山上找到了一处僻静的小山洞,摒息杂念,万缘放下,面壁而坐。一坐就是九年之久,中国北方冬天虽然十分严寒和冰冻,却阻碍不住这位修行者内心的一股弘法热情;他虽然坐在那里静寂不动,但却是以不动制万动的原理,感动了当地的信众,少林寺也因为他的德行,而名声远扬。于是他后来在中国少林寺开创了禅宗,并编创出中国特有的少林功夫,如《达摩易筋经》等拳法;特别是他所开创的禅学思想,后来影响到中国宋代理学,亦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助了一臂之力。因此菩提达摩的功劳不仅在中国开创了禅宗,而是整个佛教、乃至于中国文化的发展。

  禅宗和少林功夫不仅影响到中国的文化,甚至更影响及全世界,这股潜在的力量,不断地在推展。他在中国的成就,还印证了他的师父般若多罗尊者的预言:「达摩

  法缘在震旦(中国)」,历史告诉我们,一点都没有错。

  后人传说菩提达摩在来中国以前,修行工夫已经非同凡响,所以当他决定离开建业(现今南京)以后,到了长江,他想北渡长江,但当时没有见到任何渡江船只供他

  北渡。最后只好显示神通,脚下踏着一支芦苇叶,飘然的渡过了长江,因此「一苇渡江」的典故,便成了后人作画的题材,隐藏着深远的禅意。

  慧可得法心传

  释迦牟尼佛为了将佛法传授给他的弟子,以示代代相传、普利群生。因此有一天,他在一个盛会上向大众宣布,他想将佛法眼藏传授给大众,于是手上拈着一朵花,什么都没有说,唯有大迦叶尊者会意微笑。佛陀知道他得佛慧眼,于是将如来大法传授给他,成为佛教禅宗的第一代大弟子,这种传法的方式,在于以心印心、心心相传。

  菩提达摩在中国少林寺阐扬禅门宗风,他以壁观作为修禅的入门方法,深得体悟,故有「壁观沙门」之称。但因年岁已高 ( 据说有一百多岁 ) ,亦是为了要满其师

  父般若多罗之愿,将禅法在中国弘扬;因此他召集弟子说:「我不久就要西归了,想证实一下你们的禅法境界到底怎么样,大家不妨说说,各人修禅的心得体会」。

  菩提达摩有不少在家的信众,还有三僧一尼是达摩的入室弟子。三僧是道副、道育和慧可;一尼,人称为尼总持。

  道副听到菩提达摩的开示,他首先发表他的意见说:「以我在师父处所学的禅法,是不应该执着文字,亦不舍弃文字,而是应该把文字当作入道的工具」。

  菩提达摩评论说:「你只能得到我的皮毛而已」!

  比丘尼总持知道道副的修行见解不彻底,于是说:「以我对禅的了解,就像庆喜见到阿_佛国,一见之后,便再也见不着了」。

  菩提达摩评论她说:「你只能得到我的血肉」。

  道育接着便说:「地、水、火、风的四大,本来是空的;色、受、想、行、识五蕴也非实有,整个世界无一法可得」。

  菩提达摩听完以后,高兴地说:「你的修行见解,比前二位又深了一层,可算得到我的骨骼」。

  最后轮到慧可的表示了,只见慧可站起来向菩提达摩行三拜礼,然后回位站着不动,亦不说话。菩提达摩看见慧可的这种表现以后,哈哈大笑说:「你已得到了我的神髓了!」他更接着说:「佛祖释迦牟尼,早年以大法眼藏,付嘱摩诃迦叶尊者,辗转相传,而至于我,我现在便将大法付嘱于你,你好好的传下去吧,不要使它断绝!」

  达摩祖师说完这一番话以后,便取出一件袈裟和一个钵授予了慧可,并说:「这衣钵是禅法传授的信物,因为我恐怕后世以我为异域之人,而不相信你的师承,故现

  传了这衣钵,以作证验,定为宗趣」。达摩继续说:「当我归西两百年以后,衣钵便须止而不传。佛法将会十分兴盛,不须用衣钵做信物了,因为到了那时候,人们亦会依教奉行」。

  菩提达摩的预见,就是后来的唐朝佛教,菩提达摩最后将一部楞伽经授予慧可,并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佛最重要的心法,以此法可以净化世人,还说出一个偈语: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他说出了自己从印度到中国的目的,现在将衣钵传授给慧可,亦可算大功告成,了却他多年来的心愿。

  结语

  菩提达摩传奇的一生好像是冥冥中之安排,他从一位享尽人间富贵的王子,变成了一位清心寡欲的禅师;再由一位身为禅宗第二十八代传人的行者,到了晚年不顾千

  山万水来到中国建业(南京),因为与梁武帝不投缘,让他有了这个殊胜的因缘去了嵩山少林寺,开创了禅门宗风,并自己觉得十分满意的将禅宗心法传授给了慧可。不但光耀着佛门,亦为少林拳术开创了别具一格的风范。并对后来的宋代理学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菩提达摩不仅是佛教的一位杰出教育家,同时也是丰富中国文化的思想家。每当我们看到今日佛教禅宗在全世界的流行,以及少林拳术名扬四海时,这无不让我们,不得不想起了中国第一代禅宗泰斗 ── 菩提达摩,他虽然----后来叶落归根回到了印度,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人间。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