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护法天神来历考--汉化的诸天(2)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9日
来源:不详   作者:郑有为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护法天神来历考--汉化的诸天

  郑有为

  (接上期)

  第十一位:功德天,即吉祥天女。梵文Laksmi和svi的意译。音译为“罗乞什密”(吉祥)和“室利”(女)。出现甚早。“吠陀”系神话中已见端倪。原为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命运、财富、美丽女神。据说,她是神魔大战共同搅动乳海时产生的,故又名“乳海之女”。后乘她成为毗湿奴大神的妻子,爱神的母亲。常一手持莲花,一手洒金钱如流水。她的坐骑是迦楼罗(金翅鸟)或优楼迦(猫头鹰类动物),有两只白象相随。后被佛教吸收,列为护法天神。主要采取了她掌财富的特点,困为毗沙门天王原是财神,就说她是砒沙门天王的妹妹或妻子。以其施财散布吉祥,有大功德予众,故称“功德天”。汉化寺院中她的形象端庄美丽,常戴花冠,著多层各种天衣;佩饰繁多,有耳珰、镮钏,璎珞遍体。总之,极为雍容华贵。有时则汉装。作中国后妃宫样装束,那是彻底汉化的表现,常见于明中叶以后。她的典型姿态是,举左手捻如意宝珠,右手作施无畏印。背后有七宝山。头顶上现五色云,云上有一六牙白象,象鼻绞动一个玛瑙瓶,瓶中不断倾出种种宝物,她的左右(常为右边)一般紧跟著一位“咒师”,那是替她念咒使瓶中出宝的。此咒师大约出身西域,常作老年胡人相貌装束,著白衣(使人想起唐代著名的“波斯胡”商贾),手把长柄香炉。

  第十二位:韦驮天。

  第十三位:地天,又名坚牢地神。梵名比里底毗(Prthivi),据说是夫妇二人。

  在唐代,刚传来的地夭,还常以男天为代表,典型形象是手把宝瓶或,中置各色水陆鲜花。有作四臂形的,手持镰、斧、锄、锹、是一个农业劳动者的形象。可是,近代以来,在汉化寺院中常作女神形象,左手持盛鲜花的,或持谷穗,象征主管大地和一切植物生长。这女天别名“大地神女”。据说魔王曾问释迦牟尼佛,“汝之福业谁当证明?”释迦将右手直伸下垂,作触地印,表示这一切唯有大地能证明。这时,大地出现六种震动。地神由地中涌出上半身,唱言:“我是证明”魔王及其部下惊散。所以,地天是佛教中有代表性的护法神。这位可是男天。

  第十四位:菩提树神。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守护菩提树的天女就是此神。据说佛在菩提树下打坐时,如遇下雨,她就用树叶做伞为佛挡雨。据此,她应该是最早的护法神。在汉化寺院中,她的形象特点是手持带叶树枝,作中国青年妃主装束。

  第十五位,鬼子母,又名欢喜母,梵文Hariti的意译,音译“诃梨帝”。有关她的传说多而杂乱,现据《毗奈耶杂事》略速如下,王舍城里有一位独觉佛出世了,开大会庆祝。有五百人沐浴更衣一起去芳园开会。路遇一位怀孕的牧牛女,带著一桶奶酪。五百人鼓动她一起赴会。她一时高兴,跳起舞来,因而胎儿早产。五百人见开会时间已到,扔下这女郎不管,自己去了。女郎一个人困留,新生儿夭折,大为生气,就拿奶酪换了五百个当地产的“庵没罗果”(意译“奈”余甘子”),在独觉佛经过她身旁时,她用这些水果供养佛。同时,顶礼发恶誓:来世要生于王舍城,吃尽当地人的小孩,果然她来生生为王舍城娑多药叉的长女,与犍陀国的半发迦药叉结婚,生下五百鬼子。她天天吃城里人的小孩。释尊劝她别吃,她不干,释尊就施展法力,藏起她一个儿子。她哭著闹著找。佛说:“你有五百个儿子,只一个不见了,还怜爱寻觅不止。别人只有一个两个小孩,你吃了人家怎么办?”于是她皈依佛法。但提出:“今后吃什么?”佛说:“你勤心拥护佛寺和僧尼,作我教护法神。我叫弟子们每次吃饭时呼唤你和你儿子们的名字,叫你们来饱食。”在汉化寺院中,她常作中年汉族贵族妇女形象,手抚或怀抱她的五六岁小儿子,这孩子名毕哩孕迦。身边还常围绕著几个小孩。中国唐代以后,流传甚广的目莲救母故事中,在目莲的母亲身上,可以看到汉化了的鬼子母的影子。

  第十六位:摩利支天。梵文Marici(摩利支,意为“光”)--deva(提婆,意为“天”)的音加意译。由“光”的意义引伸附会出她会隐身法,说她出现在太阳之前,太阳看不见她,她能看见太阳。没有人能见到她,没有人能捉住她、欺诳她、加害于她。她能用此种隐身法救人苦难。她在神话中出身甚早,后被佛教吸收。在汉化寺院中,她面如日初出之色,身著红色天衣,身上装饰耳环、腕钏、宝带、璎珞,一应俱全,佩无忧花鬘,头顶宝塔(塔内有毗卢遮那佛)。三个头分向三面,各有三只眼。正面善相微笑,菩萨脸,左面猪容,有獠牙,伸舌头,皱眉,右面童女相,面似莲花。八臂,左四手持绢索、弓、无忧树花枝、线圈,右四手持金刚杵、针、、箭(手持物各像常有不同)。乘猪车,常作立或跪于车上三折腰舞蹈姿势。身边围绕著一群猪。大概因为猪的形象不美,所以常常连车省略,仅在她脚边站一雄壮野猪便了之。

  第十七位,日天。各族都有自已的太阳神,南亚次大陆神话中的老日神是Surya,音译“苏利耶”、“修利”、“修野”等,后来佛教经典意译为“日天”、“日官天子”、“宝光天子”、“宝日天子”等。据说,太阳里有他的官殿。自梨俱吠陀以来,他都是太阳神,他的恋人是拂晓女神Vsas(可意译为“红霞”) 。他是大神之一,乘金色马车巡行天上,驱除黑暗,注视著人类在下界的活动,洞烛幽隐。他的爱人“红霞”永远年轻美丽,有魅力,有朝气,保佑人们多福,多寿,多子孙,有名声。他们夫妇一威一柔,很受人们崇敬。可是后来,在印度教系统中,毗湿奴似乎兼任了太阳神之职,于是,苏利耶夫妇的影子逐渐变淡了,佛教却没有忘记苏利耶,承认他为日天,收他为护法神,打扮是赤红脸膛,手持莲花,乘四马驾的车。中世观世音信仰盛行后,中国僧人为《法华经》作注;附会说;观世音名宝意,日富天子就是观音的变化身。可-中国老神话中原有自己的日神。中国的日轮中,有乌鸦为标帜。近世汉化佛教寺院中的日天,就成为中外结合的混血儿,他常作中国中年帝王像,赤红脸,持莲花(常为红莲),冠上有一日轮,日轮中常出现乌鸦。

  第十八位:月天。各民族也都有自己的月神。南亚次大陆的月神,在发展中屡经变化。佛教认为的“月天”是Candra,音译“旃陀罗”、“战达罗”等。因为大势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胁侍,日宫天子已为观音变化身,所以,《法华经》的注释者就说,月宫天子是大势至的变化身,名宝吉祥。密宗给月天规定的打扮是白脸膛,持上有半月形的杖,驾三只鹅拉的车。他也有妃子,也是白脸,持青莲花。因为月中黑影太象免子的测影,所以各民族都有月中兔的传说。佛教的本生故事改造了古代神话,说释尊前生曾为兔,与猿、狐为友。帝释天要考验释尊(时居菩萨位)的德行,化为老夫,向三兽求食。狐衔鱼,猿献果,独兔无所得,乃投火自焚,以身贡献。帝释天受感动,就将兔身送入月轮,传乎后世。次大陆的月亮神话,远没有中国的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那一系列故事美丽、神奇与深入中国民心。为了与日天配对,也为了显示月华如水的幽静,月天,对中国人来说,也以女天为容易接受。所以,汉化寺院中的月天,以女天为多,想是从月天妃化来。若是男天,则作白脸中国帝王像,女天,则作中国中青年后妃像。冠上嵌满月,月中常有兔形。早期密宗像常乘白鹅车,近世也省去,

  第十九位:水天。梵文Varuna(水)的意译,音译“缚噜拏”,是一位在吠陀神话中已出现的老神,本来神权极大,掌管天上地下,是大神。后来权力逐渐被别的神取去,佛教产生前后,他只剩下一部分制海权,成为西方大海中海王国之神,也就是南亚次大陆的“龙王”。又有一说,指娑竭龙王。梵文Sagara,海名,音译“娑竭罗”、“娑竭罗龙”,音译是“咸海。这是另一位“龙王”,这位龙王本是南亚次大陆传说中掌管水蛇的海王。佛经中说,在他的官里供奉著法宝,如佛舍利、佛经之类,所以是护法神。不论原指水天还是娑竭罗,在中国近世都统一汉化成中国式的龙王。佛道两教所供形象差不多,常作中国龙头类造型,身穿帝王服。

  第二十位:阎摩罗王。梵文Yamaraja的音译。意译是“双王”。据说,他们是兄妹俩,都是管理地狱之王,兄治男犯,妹治女犯,故称”双王“。原为南亚次大陆神话中管理阴间之王。《梨俱吠陀》中即已出现,佛教沿用其说,称为管理地狱的魔王。中国民间所传说的阎罗王即来源于此,据说他属下有十八判官,分管十八地狱。

  中国人把阎王和地狱完全汉化,让它们和本土的泰山治鬼等神话传说相结合,再和佛教“六道轮回”说融合,通过迷信附会,造出许多新的吓人的事物来,如:奈河(奈何)桥、黄婆(黄酒的“黄”)送迷魂汤、望乡台、牛头、马面、无常、勾魂牌等。阎王像已彻底汉化,多作浓眉巨眼髯王者像。女王不合中国国情,早已暗中取消。在阎王身后常跟著几个中国籍的判官、牛头马面之类,手持毛笔、中式账簿、勾魂牌、锯齿大砍刀等中式道具。这些随从在壁画中常出现。

  近世汉族迷信的说教中有所谓“十殿阎王”和“十八层地狱”的说法,也有相应的汉化佛教经典为据。敦煌藏经洞所出写经《佛说十王经》,一卷,附彩绘插图,题“成都府沙藏川述”,是早期的对十殿阎王的纪录,内载十王和鬼魂过堂的时间是,

  第一七日过泰(按:后世写作“秦”)广王;

  第二七日过初江王;

  第三七日过宋帝王;

  第四七日过五官王;

  第五七日过阎罗王;

  第六七日过变成王;

  第七七日过太山王;

  第八百日过平正王;

  第九年过都市王;

  第十三年过转轮王。

  据后来的迷信传说,诸王的职责,第一殿是对亡魂进行接收。人死后,先至第一殿报到,秦广王乃按簿稽查其生前善恶。凡大善人,即勾销其轮回名籍,送其超生天界,凡善大于恶或善恶相抵者,即直接送交第十殿发落转世;凡恶大于善或恶贯满盈者,先上“孽镜台”,令其照见生前所造诸端恶业,使之认罪服罪,情愿受罚,然后押解至第二殿用刑。第二殿至第九殿,依次为实施各种酷刑之地狱,罪鬼至此,逐殿受刑。第十殿专管刑满释放事宜,驱令众鬼再次进入轮回投生,分别为男女贵贱以及胎卵湿化诸恶道。

  上述十殿,通常以著名的第五殿阎罗王为代表,统称为十殿阎罗、十殿阎君或十殿阎王。实际上是仿照人间官府升堂理案的模式,把冥界十王衙门化。十殿诸王,各有汉姓,亦有生辰,一律换成了中国人。至此,阎摩正式演化为中国式的阎王爷。地狱之梵语音译是那落迦(Naraka),又名泥犁,是佛门所谓十界与六道中之最底界与最恶道,为惩罚众生罪孽之所。据佛经,阎摩罗统属八大地狱,每一大狱下分设八炎火地狱,八寒冰地狱,合称十六小狱。按此建制,八大狱共有一百二十八小狱,连同大狱本身,为一百三十六狱,后来与汉地迷信传说结合,统一变化成十八层地狱。

  有一部《十八泥犁经》,专讲十八地狱内幕,极为怪诞。其第一狱以人间三千七百五十年为一日,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罪鬼在此狱服刑须经一万年,此数相当于人间一百三十五亿年。其第二狱以人间七百五十年为一日,罪鬼在此狱服刑须经两万年,此数相当于人间五百四十亿年。以下各狱之服刑时间,均以前一狱之刑期为基数递增两番。如此计算,第十八狱之刑期,相当于人间二十三亿亿亿年以上。纵观此十八层地狱,犹如一座倒置的时间金字塔,罪鬼堕入其中,永世不得翻身。

  一般寺院供奉的正规诸天,即指以上的二十位,总称“二十诸天”,简称“二十天”。在佛道争胜又互相融合的过程中,近代某些寺院将诸天的队伍加以扩充,成为“二十四天”。下面就把后加的四位略作介绍。

  第二十一位:紧那罗,梵文Kinnara的音译,意译“音乐天”、“歌神”。紧那罗不是一个,而是一族。在佛教中只能算二流神(二十天都可算第一流神),属“八部众系统。“八部众”是八种(八族)小神,它们是:天众、龙众、夜叉、乾闼婆(又名“香神”或“乐神”)、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紧那罗、摩喉罗迦(大蟒神)。其中神、鬼、动物夹杂,每族人数众多,地位均不高,但出身较早,历史情况复杂,属于佛教改编过来的杂牌队伍,外围组织。因以天众、龙众为首,故又称“天龙八部”、“龙神八部”。据说紧那罗象人,可是头上有一只角,所以又叫,“人非人”。又据说,紧那罗中的男性也有马头人身的。不论戴角还是马头,他们都能弹琴,会唱歌。他家的女孩子生得端庄美丽,能歌善舞。常嫁给门当户对的乐神乾闼婆家小伙子为妻。当紧那罗男性弹琴唱歌赞美佛法时,须弥山震动,诸天声闻不安于座。他家女人唱歌时,五百仙人在飞行中心醉落地。另据中国的传说,有一位紧那罗成佛后化为少林寺香积厨火头老和尚,教众僧使用三尺拨火棍退敌,传下少林棍法。过去少林寺所供即此形象。

  第二十二位:紫徽大帝,有的材料则作玉皇大帝,都是道教对天帝的一种尊称。常作中年帝王像。

  第二十三位:东岳大帝,中国古代早有泰山神,据说治鬼,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地府的主宰。道教又把他变成五岳尊神之首,称为东岳大帝。《封神演义》中又造出一个封为东岳大帝的武成王黄飞虎。这位天神就成为以上诸种因素成分不等的奇妙混合。常为苍老帝王像。

  第二十四位:雷神,就是雷公的头儿。南亚次大陆和中国古代神话中都有雷神。道教则认为雷神是原始天尊的第九个儿子-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在汉化佛寺与道观中,他的典型形象多为篷头怒发仁丹胡式鬼形,披甲,手持劈山斧。部下有打顺风旗的风伯,手持锤凿背生肉翅的雷公,手持两面钹式铜镜的电母等,都是从中古以降汉族迷信传说中衍化而出,被道教首先吸收发展改造过的。

  以上二十二至二十四三位,本属道教系统,被佛教借来装点门面,道教徒啧有烦言。有识的佛教徒也认为不必多此一举。所以,严肃认真的佛教徒都只承认“二十天”,而不承认,“二十四天”。■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