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教纲要 一
密教纲要 一(日本大僧正丰山大学长权田雷斧着/中华潮安圆五居士王弘愿(原名师愈)译)
第一编 密教之流传
第一章 印度之密教
摩诃毗卢遮那如来。于法界宫。以两部之传法灌顶授诸金刚萨埵。又使受持两部之大经。金刚萨埵既承传法之秘玺。遂结集两部大经各十万颂。纳之南天铁塔。
南天铁塔之存否。古来有议论。而其本据有金刚智三藏金刚顶经之义诀。又华严探玄记中日照三藏之说。僧祥法师之法华传。亦可为诚证。故余信其实在。
弘愿案:摩诃译言大。毗卢遮那。是日之别名。即除暗遍明之义也。然世间日光。有蔽则障。又昼出夜隐。如来智慧日光则不如是。遍一切处。作大照明。无有内外方所昼夜之别。平等开发一切众生善根。乃至世间出世间殊胜事业莫不由之成办。又如重阴昏蔽。日轮隐没。亦非坏灭。猛风吹云。日光显照。亦非始生。佛心之日亦复如是。虽为无明烦恼戏论重云之所覆障而无所减。究竟诸法实相而无所增。以如是种种因缘。世间之日。不可为喻。但取其少分相似。故加以大名。曰摩诃毗卢遮那。即法身如来。密教之教主也。
佛灭后八百年。龙猛菩萨(即龙树菩萨)应于佛之悬记而出世。开南天铁塔。亲受大法于金刚萨埵。又(月+娄)以两部之大经。龙猛授龙智。龙智授无畏及金刚智两三藏。而皆两部全传。然无畏三藏入密以前。于那兰陀寺修空宗。金刚智三藏入密以前。于那兰陀寺修唯识瑜伽等之法相学。二三藏者。既同投于龙智受两部之大法。尽其蕴奥矣。而传道故不可不鉴其对机也。当是时。中印度受无著天亲之教化。瑜伽唯识法相学盛行。人多信之。而金刚智三藏传道于此。故即其入密前所修之学解。本于多法界而弘通密教。及来中国。所译之本经仪轨。多用法相之术语也。其弟子不空三藏以效之。南印度由于龙树提婆之教化。空宗盛行。而无畏三藏则传道于南印度。故亦依先之所学而应其根机。本于一法界而弘布密教。及来中国。所译之本经仪轨。多用中论智度等之术语。此二三藏者。非好为立异也。应其时机。图教化之方便而已。
以上为印度之相承。若释迦所说之杂部密教。其相承之统系不能详。
弘愿案:所云应佛悬记者。盖本大乘入楞伽经。经云。大慧汝应知。善逝涅槃后。未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
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第二章 中华之密教
西晋永嘉年中。印度人帛尸梨密多罗来中华。译大灌顶经行之。是为杂部密教流传中华之始。其后东晋则有佛陀跋陀罗。三秦则有鸠摩罗什。元魏则有菩提留支。陈则有耶舍。隋则有阇那崛多。唐则有阿地瞿多等诸三藏。皆来中华。译传密经。然其相承系统不明了也。
传教大师有杂曼荼罗相承师师血脉谱一首。中有唐之菩提留支三藏传草堂比丘太素。太素传传教大师之说。又有唐之阿地瞿多三藏传国清寺惟象。惟象传传教大师之说。惟瞿多流支两三藏之所传何自。不可知也。
当唐玄宗之开元四年。善无畏三藏来中国。翼年译金刚顶虚空藏求闻持法。及十三年大日经三千颂之略本译本译成。遂开两部灌顶之曼荼罗。授之一行阿阇黎。是为两部曼荼罗系统之密教完全无阙传来中华之始。然一行禅师旋于开元十五年逝世。(年四十有五)未有嗣法之弟子。故善无畏之法脉断绝于中华。虽然。依于传教大师之胎藏曼荼罗血脉谱。则一行阿阇黎之法。传之灵岩寺之顺晓阿阇黎。顺晓阿阇黎传之传教大师。若然。则传教大师胎藏灌顶之行法。及秘印明。皆无畏一行之法也。但山门诸师承用此说与否。未能详焉。
金刚智三藏与其传法之弟子不空偕来中国。途遇风波。漂流海上者三年余。及开元八年乃达。后遂奉敕建两部曼荼罗。开灌顶之坛。使一行等浴五智之瓶水。更翻译略出经等。尽力于传道。此胎金两部系统之密教传来中华之第二次也。
无畏三藏亲受业于龙智菩萨。于两部及一多法界。虽双璧并承。了无余蕴。而以印度宣传一法界之故。来于中国。亦表大日经为宗。依于观行门。多宣传一法界。菩提三藏亦传法于龙智。尽得两部之秘诀。佩一多之印玺。以其于印度多弘扬多法界也。来中国亦表金刚界为宗。而弘多法界。然是二三藏者。恐末学之或生偏见也。则互相礼传其所受。自二师之互授。则后世之疑绝。而两部相资之理益明。后世称此互授之大事。为东密之相承也。今考其时。疑在无畏三藏译大日经之前。何以故。大日经疏既尝称引菩提三藏之说矣。
菩提三藏传之不空。不空之传颇众。青龙寺之惠果。其正嫡也。以上为中华之相承。
弘愿案:篇中所称菩提三藏。即金刚智三藏。盖智字梵音为菩提。故或称其译音耳。
于印度支那亦未尝无显密二教之建立也。密教之观行法。未常不传行于法相三论天台华严各宗之间。特无以立教开宗者耳。
第三章 日本之密教
日本密教之传。莫先于役之小角。大安寺之道慈律师。然律师修虚空藏求闻持法。小角持孔雀经。但一尊之念诵行轨而已。不可云完全之密教也。东大寺二月堂会式之作法。可云密教之作法矣。然本山秘其事。莫能详也。是故日本有完全密教两部大法之相承。在平安朝以后。此天台宗之传教、慈觉、智证三师。真言宗之弘法大师。小栗栖寺常晓灵岩寺圆行禅林寺宗睿安详寺惠运五师。所以称密教传灯之入唐八家也。至于今日。台宗觉大师之法。传于山门谷流尚盛也。智证之法。传于寺门亦盛也。而传教大师之法派。则有断续之疑问。盖比睿山下阪本之生源寺所相承之山家灌顶。虽云祖于传教大师。然余不能信。花山元庆寺亮雄阿阇黎所著之山家灌顶式论之矣。若真言宗五师之相承。常晓等四师之血脉已绝。惟弘法大师之法流。滔滔不竭。远弘润于今时。
弘愿案:役之小角云者。流役之小角也。小角。葛城郡茆原人。生于舒明帝六年。三十二岁。入葛城山岩穴。废火食。苦行修炼。三十余年。有大神验。韩国广足从之学。已而嫉其能。诬为妖妄惑众。因窜之于伊豆。越时免还。造摄津箕面寺居之。后不知所终。
第四章 弘法大师之所承
弘法大师者。日本真言密教传灯之高祖也。尝于大和久米寺塔中。感得汉译大日经七轴。及桓帝延历二十三年五月。衔命入唐。学于长安青龙寺惠果阿阇黎(原注延历二十四年二月以后)明年六月入胎藏法灌顶坛。七月入金刚界法灌顶坛。惠果阿阇黎知其为普门之大机。尝有不思议不思议之赞叹。遂授以两部大经而倾其蕴奥。学既成。审其堪为人天导师也。八月更为建灌顶曼荼罗。授以传法大阿阇黎之职位。遂以大同元年十二月。赍相承之仪轨本经数卷归国。而上奏之朝。
近日佛书刊行会。将大师赍来之经轨翻印颁布。共三十帖册子。其真笔之本尚藏仁和寺。真稀代之珍书也。
大师既归国。于高雄山寺开坛灌顶。广度人天。而以东寺为根本道场。于是真言密教遂开宗于日本。夫日本密宗之祖。传教大师本先于弘法而行灌顶修密法。然传法虽承密教。而以天台为本。故后世仰为密教之高祖者。弘法大师空海也。空海于承和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六十二岁。入寂于高野山。
弘愿案:空海初入唐。谒惠国阿阇黎。惠果谓其徒曰。此三地菩萨也。归朝后。尝会诸宗硕德于宫总。讨论宗义。空海立即身成佛之义。因入三摩地。现其灵验。临终将野山授弟子真济东寺传弟子实惠。
又案东寺本日本光仁帝所创建。至嵯峨帝时。以赐空海。称秘密传法弥勒山教王护国寺。以为密场。置比丘五十人习密教。故云东寺为根本道场。而后世亦称真言为东密也。
惠果阿阇黎之弟子众矣。而著者六人。曰河陵之辨弘。曰新罗之慧日。曰剑南之惟上。曰河北之义圆。曰义明供奉。其一则弘法大师也。然辨弘慧日。惟受胎藏之一界。惟上义圆。唯传金刚界之一法。义明供奉受两部灌顶。可谓嫡传弟子矣。而先于惠果而早世。故真传惠果阿阇黎之大法者。弘法大师也。又大师之秘藏记。皆笔受惠果之口传。事相教相。网罗无遗。故大师之立教开宗。以此书为根本。学密教者不可不读之书也。
入唐八家之中。传教大师得法于顺晓阿阇黎。惠果之法弟也。慈觉智证及常晓。则得法于法润义操义真法全。法润义操。惠果之弟子。义真法全。又惠果之再传弟子也。且皆非两部并传之嫡系。由是观之。台东两密之真谛。不得谓无浅深也。然其无大差异亦从可知矣。
弘愿案:传教大师名最澄。入唐谒天台国清寺道遂和尚。受学天台宗。又于越州龙兴寺谒顺晓阿阇黎。传授真言宗。于唐兴县谒翛然禅师。禀承禅宗。归国后。弘天台宗。为日本天台宗开祖。
第五章 血脉之等次
第五祖金刚智三藏。于唐之开元二十九年八月十五日示寂于东都荐福寺。其后不空三藏奉诏再往天竺。礼龙智为阿阇黎。重承两部大法之秘印。故依于金刚智不空之次第。至于大师是为八代。若依龙智不空之次第相承。则大师为七代。虽代数不同。而两部相等。然大师之血脉。则金刚界之传授。由于金刚不空之次第为八代。胎藏界之传授。由于龙智不空之次第为七代。盖金刚界与胎藏界之世次不同。而大师传受之血脉。亦以有异。然此乃不空三藏为明再到天竺之规模。而使金胎之世次不等。其实无他异说也。
第六章 立教开宗
案。两部大经及仪轨。虽有显密对辨之说。而在于印度中华。则但仰为镇护国家之大法。及观练薰修之行轨而已。密宗诸祖。无严于判教之著书也。及弘法大师乃一新其面目矣。弘法大师依金刚顶五秘密经金刚顶瑜伽经分别圣位经大日经金刚顶经楞伽经之六经。菩提心论智度论释摩诃衍论之三论。而着辨显密二教论。以横而判显密之二教。是书也。使天台华严之显教一乘。归于显教之分齐。又本大日经菩提心论而着十住心论及秘藏宝钥。以竖而判显密之二教。是书也。使显密二教之确然显其优劣之阶差。盖尝推求其故。彼印度之判教。无有以显教为一乘者。虽法华。虽华严。在于密教之本经仪轨。皆属之三乘教。故无畏三藏等之释经。亦无有一乘之区别。彼固未遑计及于天台华严之开宗于中华。故已尊为一乘也。是故弘法大师即横以判教。则以天台华严之一乘。摄于浅近之显教。即竖以判教。则以天台为第八。华严为第九。而必不许入于第十之秘密庄严心。故曰密教至于弘法大师一新其面目也。且印度之密教。尚不脱因缘。而大师则直指为自心内证。故其于大日经之解释。间有异于无畏三藏。于法身三密观。则且于一行阿阇黎有所非难也。读大师此书而不得此意。不可谓能读大师之书者也。台密之教相。依于慈觉大师之金刚顶经疏。其判教如大日经疏。以三乘教为显。一乘教为密。于是则法华华严皆为密教。然于其中又为理密与事理俱密之别。华严法华者。理密之密教也。大日所说之两部大经。则事理俱密之密教也。以此示其优劣。智证大师亦同之。然智证亦有称法华为显教者。
弘愿案:慈觉。智证。皆谥也。大师。封号也。慈觉名圆仁。智证名圆珍。二人皆曾入唐受学。而智证为台密之开祖。
五大院安然阿阇黎于所著教时义及菩提心义等。以法华华严之一乘教为佛之正说。大日经等则说事秘密之法门。故云事理俱密。法华华严。非不有事秘密之法门也。而结集者省之。故以结集之经而论。法华华严。诚理密而已。而既为佛之正说。则亦事理俱密矣。故其视于大日。无甚胜劣也。
至于后世。山门宝池坊证真师着天台真言二宗异同章。则谓二宗全同而无优劣。且真言为钝根之人。故多明有相之方便。而法华则说理观。故真言浅而法华深也。是说也。庐山之仁空阇黎破之。于其所著大日经义释搜诀钞曰。证真不知密教之有相方便。即为法身如来之三密。而妄贬为浅近。获罪深矣。
第七章 关于立教开宗之八宗论
八宗论者,世传为弘法大师之手着,又谓为弟子实慧真雅等之作。虽不见于史。而记于法三宫真寂亲王之孔雀经音义序,又记于吾祖兴
教大师之五轮九字秘释。其为事实。可无疑也。虽然,世有传记。乃不记当时论难之若何精锐。而但侈语怪变。若诸硕德之专以此矜奇者然。是可异也。今略掇其谬词而辟之。如所纪法相之护命僧正,入于唯识观,则宫中波涛大涨。三论之玄睿师。住八不中道观。则大火起。天台之义真阿阇黎。入一心三谛之观。南殿之橘。不时而开花也。华严之普机和尚。投铃于床。化为狮子。大吼而旋也;此皆不能无疑难。夫宫中大波。如何而可显示唯识中道之真理。火焦殿中。八不中道妙理何存。金铃化狮子而吼。亦何以显扬重重无尽四无碍之法界乎。又草木成佛。初不限于天台。而独以为功绩。不时花开。法华妙理。亦何从显哉。盖当论之。大师之判教。于显教既有轩轾。故招四大乘家之问难。而遂讨论于御前。理势之所应然者也。演此儿戏之伎俩。乃必无之事。然其致此之由。则以真寂亲王之序既记其事。好事者遂牵强附会。为小说家言。以悦愚俗之耳目。是故其记大师之神异也。当住一字顶轮王三昧现昆卢遮那身之前。先入(口蓝)字观。则宫中放火焰。次鍐字观。则殿内生大波。彼固以此而证言大师之德大。而不知其已投之怪诞之窝中也。诚可憾也。又大师现遮那身以服诸宗之硕德时。其所入之三摩地。乃五脏之三摩地。非一门一字顶轮王之三摩地也。
弘愿案:此所斥传记。不称其名。其所附会。则前案所引会诸宗硕德于宫中。讨论宗义之事也。
第八章 十大弟子
从高祖弘法大师受两部灌项之弟子数达数百人,而实慧。真稚。果邻。真济。道雄。圆明。真如。泰范。智泉。忠延之十人。尊称为十大弟子。所以称大弟子者,以其传两部灌顶之极秘。承一多法界之王玺也。然真济之八弟子。其传皆绝,惟实慧则以真昭。宗睿次第相承而传于南池院源仁。真雅则直传于源仁。两师之相承。萃于源仁之一身。故世称源仁为东密一多并禀之祖。
第九章 野泽十二派
详述于事相之下今略。
第十章 古义新义之分派
野山根来分派之原因。当让之于后。今略言之。距今六百年前。南山大传法院学头中性院赖瑜师。主张大日经教主加持身之新说。不会金刚峰寺法义。遂率其徒众移于根来。创根本道场。高树加持身教主之法幢。自此金刚峰寺之学称古义。根来之学称新义。甲论乙驳。冰炭已久。迨天明年间。吾丰山智幢房法住僧正。深探渊源事相之秘。和会新古之异义。着秘密因缘管弦相成义二卷。于是则新古而义会合。积年之异议。如醉梦之忽醒。
弘愿案:金刚峰寺在高野山。空海所创。
第二篇 密教之教相
第一章 显教与密教(附显密二教之起因)
显字之义为露,显也者,非奥深之谓也。又有浅近之意,显略之义。综而言之,则省略深玄幽邃之真理不说。而说浅显之法之谓也。何以如此。随其所被之机宜而为说。所谓随他意之法门者也。而此之法门。常应机而立义。故其高者。亦不能离于无明缘起。伽耶成道之释尊一代所说之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之五时教化即是也。
密之义为秘奥。为妙密。即奥隐之意也。佛教之真髓。奥妙而幽远,故传以此名。盖法身如来内证之法。虽等觉菩萨不能测知。唯佛与佛乃能知之。是则摩诃毗卢遮那如来所说之大日经金刚顶经之事理俱密教。是教也。为随自意之教。而非随他意之教。故为法界缘起。而非无明缘起。
弘法大师的二教论。尝以众生与如来释秘密之义。何以言之。一切众生身心实相。本与摩诃毗卢遮那平等平等。无一亳之差异。一切世间出世间之功德。无不成就。无不具足。然而以无明妄想盲厥智眼。至不能发现本自之光明。覆蔽自具之功德。秘密云者。众生之自秘密也。非他人之能秘密也。若乃如来。则固证知众生之身心与毗卢遮那同等矣。然以其法教甚深而不可思议。非浅机之所能信也。苟非其机。则反使其犯诽谤之罪。故其授法。必选其机。譬如父母之爱子。无论何物。皆无所吝。而必不授之以干将莫邪。何以故。童幼无知。固无能无自杀其身之恐也。此则如来之秘密也。
天台安然阿阇黎之教时问答。综合大日经义释之说。分为诸怫所秘。众生所秘。言语隐密。法体秘密之四种。初二同于弘法之所说。言语隐密者。密教为诸佛密语。言外有深义。若随文解义。则失佛意也。法体秘密者。此教之法体。唯佛与佛之境界。若离佛之加持。虽十地菩萨不能知也。
案。隐密语如经说男女交会成五尘大佛事是。(弘愿案。此所引经乃瑜伽广品。)盖男女云者。定慧之秘密语也。薄伽梵云女人。亦此例也。(弘愿案。薄伽梵多释。一为女人。)法体秘密者。密教以一切诸法之本有性德之六大为实体。故为秘密。然其实则真理弥满于宇宙间也。与天台所立之秘密教不同。何者。彼以同听异闻。又互不相知为秘密。此教则同听同闻。又互相相知。只就所说之法门称秘密而已。
密教之教主摩诃毗卢遮那。本地之法身也。显教之教主释迦如来。变化身而垂迹也。故就于义门。大日与释迦虽如二佛。而论其实际同体一佛也。显密本同为一佛之所说。然显教以伽耶成道之释迦为本。于其上立毗卢遮那。故即释迦佛身所具真如实相之理。云法身毗卢遮那。密教则以一切法根原之毗卢遮那为本。随于众生之机而应化之身立释迦。故毗卢遮那者。本地法身也。释迦外迹之身也。此为显密二教之异点。
今且就于易见。于释迦之一化。论显密二教之起因。盖释迦佛成道之后。于第一之七日。在于显教。则谓未说法而思惟。思惟者何也。思惟说法也。说自内证之法乎。所得法本不可思议。纵令说之。宁无明妄想蔽智之众生。所能理解者乎。若是则不转法轮。即日而入于涅槃乎。然不说则不度众生。不度众生则违本愿戾大悲。宁有不说之理也。不能不说。不可不说。则将以如何之方便而说乎。以如何之方法而说乎。于如何之时如何之地而说乎。熟虑周详。是以未说法也。此显教之说也。然在于密教。则无如是之说。成道以后。最初之一周。以本地毗卢遮那理法身。会久已通达之圣众金刚萨埵等于金刚法界官。流现大悲胎藏曼荼罗。自受法乐。说自内证之法门。即大日经王是也。金刚萨埵承法结集。广十万颂。善无畏三藏于唐开元十三年翻译之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其略本也。(弘愿案:大毗卢遮那译言大日。本书及密教所常引之大日经即此经也。)
如来住处曰金刚法界官。然如来有应化之处。无非此宫也。盖法身如来之住处。无非法身之净土。故不动菩提树下而即为法界宫。而此大日经便专为直往之机而说。何谓直往之机。在凡夫地。最初发心时。闻密教而直发心入真言门。此其根机,名直往之机也。 而此大日经者。为直往之机而说也。何谓直往之机。在凡夫地。最初发心时。闻密教而直发心入真言门。此其根机。名直往之机也。自非此机。则未堪听闻密教。自障隔其耳目。则但见如来之块坐思惟而已。此所谓盲者不见日月之光。聋者不闻雷霆之响者也。然法身大日如来以本有之大悲。悯劣机之无闻见。则化现丈六之释迦身。于印度八相成道。说华严阿含等随他意之教。经历五时。调练根机。以俟其熟。绵五十年。机缘已尽。则化为旃檀一片之烟。人以为涅槃也。入灭也。而如来则于色究竟天之净土。以本地毗卢遮那之身。为已熟之机。流现其身及四佛四波罗密十六大菩萨八供养菩萨四摄智菩萨之眷属。成金刚界五解脱轮之曼荼罗。而为说密教。即金刚顶经也。金刚手菩萨亦受法结集。广十万颂。金刚智三藏所译之金刚顶略出经。不空三藏所译之三卷教王经。皆其略本也。故金刚顶经者。为从显入密之机而说也。于显教调练根机既熟而示之以密。此之机也。名之曰迂回之机。夫两部大经之教体。皆以一切法之元法性六大为教体。而自其说相。不得不有差别。又法身毗卢遮那如来。周遍法界。无所不至。超脱三世。无有变易。故其说法。恒常无间。且其以六尘为教体。六尘即教体也。宁有一众生而不见闻触知此说法者乎。由此而言。宁得局其说法之时处者。然而今论其说时者。则对于其带迷之机也。
弘愿案:八相成道者。谓降兜率天。托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入涅槃也。然此为小乘之八相。若大乘则有住胎。无降魔。以了魔即佛也。
又案:五时者。天台智者大师以如来所说一代圣教。判为五时也。谓如来成道最初为大菩萨说华严经。是为华严时。次于鹿苑为接引二乘。说四阿含等经。是为鹿苑时。次于方等说楞伽等诸大乘经令诸二乘耻小乘而慕大法。是为方等时。次说般若经。遣除二乘情执。是为般若时。后说法华涅槃二经。开示众生。咸得作佛。是为法华涅槃时。故曰五时也。
又案:金刚智三藏所译之金刚顶经。名曰金刚顶瑜伽总略出念诵经。不空三藏所译者名曰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
又案:宋被印土沙门施护等译之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此书十九卷。北藏十七卷。第一分即不空三藏所译大教王经也。)则记如来说金刚顶经竟。乃从须弥山顶诣菩提场。示现成佛以说显教。与本书所论有异。疑此经未到日本也。然观权田阿阇黎所论。严守家法。或别有别。且法身如来说法无间。无不说时。故随机异见。本无所用其局执也。
以上为东密之所传。若台密之传。则以大日经亦为释尊入灭后之所说。智证大师大日经指归曰。大日如来应机现生于印度。示八相成道之化仪。说华严等五时之教。调练众生根机已毕。化身则入涅槃。归于毗卢遮那法身。于法界宫。说大日经之密教。平等利益一切众生。会释迦一代所说之显教。归于秘密菩提心之因根究竟三句。
夫密教虽云法身大日如来之所说。而释迦如来之说显教。亦时时杂说密教。盖释尊于五时说法之中。遘值密教之时机。亦时说其内证也。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心地观经。陀罗尼集经是也。依于守护国界经之意。释尊所说之密教。盖释迦佛列于法界宫大日如来之会。承传密教而来宣说于阎浮提也。然此等乃为显密杂部之密教。对于大日如来所说两部大经之密教为不完全也。
大日如来所说是密教。有单为胎藏部者。有单为金刚顶部者。而亦有两部复说者。所谓真言五部秘经中。大日经。金刚顶经。单说也。苏悉地经。瑜祗经。两部复说也。又如法华观智之轨。亦复说也。两部复说之密教云两部杂部。临文者当知之。
大日经之深旨。以一切众生本有净菩提心所具之无尽庄严藏。即本有本觉之曼茶罗为旨。以本性清净之莲华。即平等之真理为体。胎藏曼荼罗之中台八叶。专显此真理。即所谓若(据)本有俱时圆满也。然住心一品。实本经全部之巨集纲。初说净菩提心之正助二观。次循序说八心三劫十地六无畏等。以修生始觉之法门。明本有平等之真理。则金刚顶宗始觉修生之法门也。是果何故也。本有之法。平等不二。不寄诸修生差别之法。则不能显平等上之差别也。故大日经之文虽若为修生。而其实则是本有也。
金刚顶经以依三密加持显修生离垢清净菩提心智之曼茶罗为旨。以离垢清净之月轮。即修生始觉之佛智为体。五相成身之观。及五解脱轮之曼茶罗。显此深义也。然经之所说则多在本有。则是以金刚界修生之法门。而寄诸胎藏界本有之法相以显也。盖修生始觉之法。离于本有。固无从显示也。故金刚顶经之文虽多说本有。而其所铨。则修生差别之法也。由是而言。修生之法。即本有也。本有之法。即修生也。二经旨要之所归。开示本修之不二而已。
第二章 教相与事相
于大日经一部七卷三十六品之中。说示真言门之教相者。入真言门住心品也。云何教相。具缘品谓阿字门等是真言教相。即能教之相状也。其为相也。彻首彻尾。以阿字显诸法之本不生。而于此本不生之上。说八心三劫十地六无畏十喻。八心三劫十地者。真言行者于地前三劫间。度越难处而少休息之所也。十喻者观行中离着之方便观。即阿字净菩提心之助观。斯乃真言门之教相也。云何事相。具缘品云。又此行者于此众缘事相。皆以谛信行之。盖以教相所明阿字本不生之真理。而如实修行之事法。即具缘品以下及金刚顶略出经等之所明也。盖事相者。本诸教理。托事因缘。而欲使实现之作法也。教相者。于事相之所实修者。而说明其秘密之理者也。故教相与事相必不可相离。离教而修事。固盲修而寡得。若穷理甚精而不能实行。则亦所谓数邻人之宝而已。又事相之行而离于教相之学。则为无意味之动作。举手翘足。又何异儿戏之行为也哉。兴教大师曰。事相之行人,多訾教相为显露。教相之学者。多笑事相为无智。其实皆狃于一偏也。邪执也。故二相必不可不兼也。
弘愿案:所说八心三劫十地等。下文皆有说明。六无畏者。曰善无畏。曰身无畏。曰无我无畏。曰法无畏。曰法无我无畏。曰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十喻者。曰幻。曰阳焰。曰梦。曰影。曰乾闼婆城。曰响。曰水中月。曰浮泡。曰虚空花。曰旋火轮。皆见大日经。
第三章 教相之二大学派
教相有二大学派。曰本有学派。曰修生学派。
今先述本有学派之说曰。万有诸法。棋布宙合。蕃变无垠。即近至吾人之一举一动。一语一默。无论善。无论恶。无论无记。究其实。悉住于本不生际本有常住。皆自心本具之功德也。男女之恋爱者。本有之具德也。贪欲瞋恚者。本有之具德也。十善十恶。亦悉本有之具德而无一可断。夫将孰取而孰舍乎。一切诸法皆法界曼茶罗。一切众生之语默动作皆法身如来之三密也。夫又何修而何求乎。虽然。在于凡夫。则以其无始以来妄念妄执之染覆。昧本觉之光明。遂至曼茶罗之德相不能开显。而自心本具曼茶罗之庄严。竟沦弃为生死屋里之闲家俱矣。以是之故。窘逐于业烦恼之罗刹。漂流生死大海。跉跰三途恶路。而无有出离之缘。成阐提必死之人而不自知也。今始觉矣。发心修行。志于开显本有之德相。本觉之曼茶罗。然而当其未开显之时。以凡夫之罪恶三业。不但不得云功德不可舍而已。无宁谓恶不善法之不可不舍也。若夫机缘之已熟也。由于毗卢遮那之加持力。无明之妄执遣除。自心本具之曼茶罗开显。于法身之三密得自在。则男女情爱。现金刚萨埵五秘密之曼荼罗。瞋恚现大圣不动之曼茶罗。贪欲现爱染明王之曼荼罗。周遍法界。广利益一切众生。
如上所说。是密教本觉门之宗义也。野山之道范。东寺之三宝。劝修寺之道宝等。皆此学派之人也。
案:此派之义。虽探源本有。而实具修生。其真意在于实践转迷开悟之观行也。故为此学者。当小心研穷。苟错会微意。则易堕于邪径。后醍醐帝时。有观文者。有德之僧人也。以持戒坚谨。得帝之归依。补东寺长者。后以误解本有之宗义。至构成邪义。没落邪说。至于今日。蹈其覆辙者。犹未尝无人也。悲夫。
次修生学派之说曰。万有诸法及吾人之一举一动。悉皆本有之具德。曼茶罗之庄严。此其理自真凿无异议。然所谓本有者。惟理具而已。毫无功德之显发。虽曰德性与佛无二。而终不免为生死之凡夫。是故当深信法身如来三密之加持力。实践转迷开悟之观行。修养本有之功德。以使其速疾显现。故住心品说三劫十地修行证入之阶位。金刚顶经说十六大菩萨之位。又具缘品及略出经等。详实修之法也。夸本有而忽修生。诚不可也。
按:此派之义。甚重实修。而亦未尝忘本有。根来之赖瑜圣宪及南山之宥快上人等。皆此派也。此派虽(甚+少)堕落邪路之险。而稍误一步。则与显教无以异。关于此点。学者不可不精究也。但此二学派。不但其表面有异同而已。其内鉴亦不一致。故若夸本有之表德而怠于修生者。永无成佛之期也。若泥于修生无所得而忘本有乎。万行毕竟属于徒劳。
第四章 两部大经大意
一、大日经大意
欲说大日经大意。须先辨此经有三本之不同。
一、法尔恒常本
大日如来之正说。并非结集之本也。盖毗卢遮那如来者。法身如来也。周遍法界无所不至。超脱三世无有变易。其说法也。恒常无间无时处方所。一切众生亦无日不闻之。又其教体也以六尘。故吾辈见闻触知之境界。随处皆闻法身如来之说法。春风秋月夕岚朝雪皆法身如来之说法也。然而吾辈虽日日闻如来之说法。处处闻如来之说法。而闻若不闻者。迷耳。不得以众生之迷。而谓如来不说法。故如来之说法曰法尔恒常。
二、分流广本
金刚萨埵亲闻毗卢遮那佛之说法。结集为十万颂。置之南天铁塔者也。印度之法。以三十二字为一颂。
三、分流略本
龙猛菩萨入南天铁塔。亲从金刚萨埵传十万颂之广本。然以非劣机之所能堪受。采其要得三千五百颂。即善无畏译七卷之经也。世上所流布诸仪轨。其属于胎藏法者。多自广本中拔萃翻译。广本未传于中华。
次略述本经之大意。此经也。毗卢遮那佛以自性法身。在法界宫。一会而说之者也。其所说极广博矣。而概而括之。则开示阿字本不生之真理。一切众生本有之曼荼罗也。何以言之。一切诸法。无问情非情。皆本有之性德。未尝新生。亦永不灭。竖通三世。横该十方。彼不碍此。此不碍彼。如千灯互映而涉入无碍也。融会自在而无变易也。此乃本不生之真理也。斯乃本有本觉之胎藏界毗卢遮那如来而十界轮圆之曼茶罗也。诠显此之真理者以阿字。以阿字者。阿字为一切音之最初。而周遍于一切音也。或问曰。若一切法本来常住而不生不灭焉者。则人常为人。畜常为畜。同于外道之常见。不且与佛教之流转说违乎。曰。此粗解不生之理故生僻见耳。夫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融会无碍。故一切法悉互具交通。此之一法。具彼之一切法也。彼之一切法。具此之一切法也。举一全收。此所以称轮圆具足之曼茶罗也。以一切法。法法皆轮圆具足之曼茶罗。故吾之生而为人者。于曼茶罗中感人之缘而显人之法。使吾来生而为牛为马。则亦于曼荼罗中感牛马之缘而显牛马之法耳。于轮圆具足之法。虽感于各自事情之缘而作用有隐显。然而其法体者。不生不灭也。是故若法体非本有。则六道轮回转生之义不成。
烦恼也。菩提也。生死也。涅槃也。本来各别。而皆为本有之性德。是故烦恼不障菩提。菩提不断烦恼。且融会而无碍。生死涅槃也亦然。故流转之时。菩提虽随于烦恼而流转。而菩提之本性不改也。还灭之际,烦恼虽随于菩提而成正觉。而其面目亦无改也。故其于贪也。则显大贪之本性。成周遍法界德相之爱染明王。广爱众生而无差别。其于瞋也。显周遍法界本有之性德。示现大圣不动明王。降伏一切恶不善法。慈悲利益一切众生。如长者之钟爱其独子。是故曼荼罗会中之明王金刚天等。现忿怒卑劣之形者。烦恼成菩提之姿也。佛菩萨者。实现本有菩提之德相也。毒不改毒之性而为德相。药不改药之性而为德相。是故一切法皆为本有。无一可舍。是故不改面前之相。而是法界曼茶罗。如斯真理。是名菩提。众生者。覆于无明妄想。而不知此真理即或知之而不能证也。故缠绵于当前之境遇。虽欲显融会无碍之德而不能。然如说修行而期证真理。期断破隐吾周遍法界无碍之德之无明。虽当其未接真理之时。亦以一切法本有性德之故。称之曰凡夫之菩萨。及其少进而接一分真理之位者。曰圣位菩萨。全证真理而不二。是名佛陀。是故佛陀即真理也。真理即佛陀也。然而如斯功德之佛陀者。非可他求也。自心即佛陀也。故大日经云。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
二、金刚顶经大意
金刚顶经有三本之不同。亦如大日经。不空三藏译三卷之大教王经者。乃三千五百颂之略本也。略出经及莲华部心轨等。则自广本钞出译之。
毗卢遮那佛以自受用智身。普于天上人间十四处十八会而说此经。其大意以修证鍐字一切法自性言说不可得实相之理。开示始觉上转之智差别之曼茶罗为宗。盖对于胎藏曼茶罗之开示一切法本有不生之德。而示修证显得此真理之智之差别者。金刚界之曼荼罗也。夫理平等也。故曰若据本有。俱时圆满。智差别也。故云。若约次第有出现。有出现则修证者有十六大菩萨渐次之阶位也。以月为喻。则自朔至望之渐圆明也。而能证之智则有五。中央法界体性智也。东方大圆镜智也。南方平等性智也。西方妙观察智也。北方成所作智也。自然之道理也。其一智自具四方。故成五智。五智各具五智。所具五智之智。又各具五智。智智无边。遂成无量之智。云何须无量之智。所证之真理。既己遍无量一切法。能证之智。自与为无量也。示智智无边解脱烦恼之结缚而圆明无碍者。金刚界之曼茶罗也。如是之理。如是之智。而证契冥会也。则为理即智智即理之境界。理即智智即理之境界。如饮水者。冷暖自知。非可以言语说示他人者。故云一切法自性言说不可得也。自性。即真理也。悉昙之鍐字为嚩字与圆点合成。嚩者。言说相也。头上之圆点为大空之摩多。故鍐字之义。为言说空。即言说不可得。是则修生显得之金刚界毗庐遮那如来也。鍐字者。铨表证契真理之极位言说不可得之义。故曰以鍐字一切法自性言说不可得为宗也。故阿鍐二字为胎藏金刚曼茶罗之大宗。
弘愿案:为大空之摩多句。非略明悉昙字者不能明。盖大空为圆点之义。摩多者表韵之符。
第五章 两部大经之教主身土野山根来分派之原因
保延六年极月初八日。金刚峰寺之恶僧嫉兴教大师之徒众得受僧官也。聚众攻毁传教院。自后势成水火。骚击不绝。然而起于卑劣之俗情。于教义初无关涉也。教义之异论倡于根来中性院开祖之赖瑜法印。赖瑜于文永三年。补大傅法院之第八世学头职。树新案大日经教主身土加持门之义。其义与金刚峰寺所传之教主身土本地说有违。屡受危害。知南山传法院之不可树加持身教主之法幢也。假仁和法王之威力。遂于正应元年。移南山之大小传法院密严院等诸堂宇于根来之一乘山圆明寺。为大日经教主加持身说之根本道场。自是金刚峰寺之本地身教主说称古义。赖瑜之加持身教主说称新义。但公然称古义真言宗新义真言宗。则在德川幕府以后也。
弘愿案:兴教大师。名觉錽。肥前人。幼从兴福寺惠晓学唯识。入仁和寺受灌顶。入高野山见定尊。天性利根。加以苦行。于金胎两部秘(臣+责)。无不通晓。寂年四十九。谥兴教大师。仁和法王者。白河上皇之皇子也。出家名觉行。居仁和寺。堀河帝康和元年。。册为法亲王。
今试述新古异义之大意。应永年间。高野山宝性院门主宥快上人。由于高野明神之加护。大成本地身说。其大意本于无畏三藏大日经疏所释大日经教主成就薄伽梵句。而判毗卢遮那为本地法身。于大师二教论分别三身四身。而判密教之教主为自性身。自受法乐。各说三密。(原注以上教证)又毗卢遮那成怫自证之极位。(原注非化他门之位)体相用三大。苟非历然存在。则坠于显教遮情之空理。而表德之义且亡。故自证之极位。不可不完具六大。(原注体大)四曼(原注相大)三密(原注用大)也。既具六大四曼三密。则用大中之语密。非即如义真实语之说法而何乎。又若不许有色身。且何依而说法乎。况极位不说法则三密不齐。由是而言。则本地极位说法也。且因人亦得闻之。盖本地极位之说法。虽曰自受法乐。非以机感。然既有说法。则可得闻。可得发心修行。以其为密教之机故也。又此本地自证之位。因人有之。故得闻也。欲知其详。当考宥快之宗义抉择第九大日经教主之一假。又就于为机说经。则谓加持世界也。
弘愿案:所引大日经疏。录之以供参考。疏云薄伽梵即毗卢遮那本地法身。次云如来。是佛加持身。其所住处。名佛受用身。即以此身为佛加持住处。如来心王。诸佛住而住其中。既从遍一切处加持力生。即与无相法身。无二无别。而以自在神力。令一切众生见身密之色。闻语密之声。悟意密之法云云。
加持身教主之新义。大成于大传法院第十五世之学头中性院圣宪师。师于密教法门。分为遮情表德之二重。其表德门准于不思议法师之大日经供养法疏所说阿字三重之秘释。(原注深秘释秘中秘秘中极秘也。)而分为三重。一为有相之有相。即具缘品所说之择地造坛真言手印之法门。对于有相之劣机能被之教也。二为无相之有相。则举手动足皆成密印等无相三密之法门。对于无相胜机能被之教也。三为无相之无相。即本地自证之极位也。此位也。冷暖自知。离绝他之机缘。而无领解之相。故云无相。(原注与古义之立自证会有因人者。天殊地别也。)又此位虽非无相用。而入于体内。则法界寂然。故疏释此位为说者无言。观者无见。本地极位之非有说法也审矣。遮情者。显实之遮情。故遮情不离于表德。与显教之遣迷者异。然以浅略说。则为有相之无相也。以上称新义所立之四重秘释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