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寺碑文
南山寺碑文
杯茗
故荣禄大夫大司徒大承天护圣寺住持
前五台大万圣佑国寺住持宝云普门
宗主广慧妙弁树宗弘教人师印公碑铭
荣禄大夫大司徒寿安山大昭孝
弘圣寺住持释源宗主法洪撰
大承天护圣寺开演经律论三
学法主法贤旧题书丹
直隶正定府正定县恒山郡西北乡
居士字晏候李官印自蹊拙笔抄
录新题书丹
公讳慧印,张氏,陕西下弁人,父名光,母魏氏。公年八岁,从乡先生张君读孔氏书。依北禅永昌寺真慧大师为僧,从草堂忠公、久道常公、月岩称公学佛氏法。及东游,其兄可诫之曰:“珍宝之赆,孰与忠言。既为佛矣,当永其道。浮云富贵,何足置怀。”公拜而别,乃由关陕逾河而东,从普救寺月公学圆觉了义。又逾河而南,从白马寺大慧国师育公学华严圆极之教。又从许州栖岩益公、洛阳意公学唯识等论。鄢陵之会,从五峰信公受苾刍戒。时湍阳缘公为羯摩,益公为教授,定公、究公、庆公等为七证,皆一时望也。二十有三,鄢陵再会,资受具足戒。二十有四,从灵峰灿公之劝,嗣法於栖岩益公。因葛氏设百师会,升座说法,众会咸称第一,遂知名於世。又从律师秀公受四分律义。二十有五,从论师心崖和尚学因明等论。景德之会,僧录颖公为坛主,缘公为羯摩,益公为教授,五峰信公为和尚,重资大戒。二十有八,从大通寺验公学《华严大疏》。年三十,以僧录频公请讲唯识等论。凡受请讲说《华严》、《圆觉》、《楞严》等经、《因明》等论数十余次,三受资戒,饭僧十余万人。皇庆初,承太后旨,至京师於安国寺讲华严义疏。又以诏于弘法寺储校诸经钞疏。二年,於上都海宝寺讲《华严玄谈》及《甘露疏》。及还,於启明堂讲《圆觉》、《弥勒上生》二经。其年冬,奉圣旨及太后命,遣殊祥院使执礼和台送至五台山大万圣佑国寺,为长讲法王,赐以袈裟,衣服有加。延佑元年,诏殊祥院使伯颜帖木儿论旨,住持此寺,讲说秘奥,为国延厘。六年夏,受秘密之法於帝师。又从上士僧吉学《六支秘要>)。英宗皇帝幸台山,从上历诸寺,所至承顾问,访以至道。至南台上,以阴云瞒翳,不睹光瑞。命公於文殊像前,致上之诚祷焉。俄顷,睹庆云流彩,身光焕景。文殊之像依稀如在明镜之中,诏公记於石。又谕旨凡此山之寺皆统於公,赐币万五千缗、文殊像一、七宝数珠一束,帛有加。又以诏乘驿至京师,与诸德於大永福寺储校藏经。三年夏,上遣宗室益不花太子奉御旨至五台,设华严会,赐公手诏,代上行香,加赐御酒。其为眷遇如此。岁乙丑,帝师至此山,施以衣帽、钞币、白金五十两。岁丙寅,又从上士管加受《时论》、《六支秘要》之法。文宗登极,诏遣太禧院官乘驿致之京师住持大承天护圣寺授荣禄大夫大司徒,银印一晶,加赐金帛。上幸承天御仁寿殿,旨公曰:“而今而后,或有教门之事,汝可面奏。”公以嗣法於栖岩,承教於真慧,其道盖得之於栖岩之派的多和之师、益公之师也。三老皆望高於世,未有封号。因御史大夫撤迪公请於上,诏赐温公号曰多和国师、益公曰栖岩国师、广公曰真慧国师。公为人明敏好学,年二十余,已有盛名於时。公以其道见知於上,所得赐与之物於台山创寺曰普门,大都创寺曰宝云。至元三年丁丑五月二十三日癸亥殁。年六十七,门弟子二百余人,智安、了资、道佑,法贤、法量等首焉。火化,敛遗骨,建塔于西山之下。既葬,其徒状公出处之迹,谒铭于石。且佛氏之教,经莫大於华严,论莫奥於唯识,律莫详於大四分,至於百法,穷法相之本,因明著立破之规,此而通则三藏殊,文思过半矣。公之於佛,以学以行可谓博文绚礼者。夫纪之贞石,著之僧史,因无丑也。铭曰:
惟古明哲,遗世如屣。其讫于佛,必也有以。惟佛之大,其道孰此。遗言范世,百王是轨。
唯识唯心,万物终始。关键幽秘,非知莫启。惟公之明,爰究兹理。扬浅属深,遂穷渊底。
殷也超拔,遁也叠叠。听公瓴建,鲜不旗靡。匪义弗由,惟道之履。厥声孔嘉,升闻宸寰。
天龙荐及,如公其机。十科纪德,焕乎僧史。彼虽逢时,何足与此。有塔于林,西山之趾。
叶落归根,公其已矣。莫往莫来,孰生孰死。死而不亡,遗芳何已。
大元至元五年己卯八月吉日
大万圣佑国寺住持智安等立石
钦差敕建五台山
大万圣佑国禅寺碑记
浙江古杭天目山梁昭明
禅寺比丘僧人真定撰文
真定府定州,行唐县僧会
司封崇寺幼学如静书丹
夫如来出世,超生脱死之慈尊,拯拔群生之悲父。佛也者,灵觉之性也,自觉觉他,故名。佛无来无去,无生无灭,无老无少,无浊无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此乃无为佛也。然无为者,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方,威灵莫测,故如来也。
盖闻五台胜境,山名紫府,号称清凉。钟声响碧峰之中,楼台锁云霄之内。千古圣贤赞之而不尽,故三教圣人已大因缘,普化万有,使人隐恶扬善及其两端,已成觉道畏途之阶梯也。
夫善者,人所固有之理也。本来至善未尝有恶,有为恶者,自丧其善。然善恶有报,皆人自取焉。《易·坤》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智海虽多,量力而饮;福田虽广,度已而成。今据直隶真定府晋州南庞社鲁家庄茂谟,父姓贾,母朱氏之嗣舍,送于留箭过营寺受业师如清下为徒,名法亨,持捧《巾瓶尼经》数载。思予自入空门,虚生浪死,暗想忝方,谒于五顶。特闻大万圣佑国寺堂上方丈,自古称之,以为高尚。后踏南台,见五色之祥光,夜放金灯于慧炬,使我心身觉照,然后普发虔心。于嘉靖二十年,募化十方,各府州县善信檀那,系山东东昌府高唐州思县各乡村人等,信士吴守贵纠集一班善信,捐舍己资,纠工建立万人之碑。相继芳名之字。万古千秋而无毁矣。又将斋僧备供,功德难量,游台四海高僧禅衲,往来奉上谒之茶,上下待一饥之饭。自古龙蛇混杂,凡圣交参,有不见其真也。斋僧众寺,欲求出世之善因,须种今生之福果。人人具登觉岸,个个善达菩提。譬一滴水投于大海,终无干涸。其因何哉!冒渎云耳。
钦差兼大圆照寺弘慈翊教国师高庵,钦差提督五台山兼管番汉一带寺院僧录司左觉义明玄、都纲明绪、高僧明量等十一人,敕建大广宗寺赐紫沙门讲经法主祖印,敕谕大显通寺管理诸山住持显钦、显密,四方丈明聪等四人,中方丈显常等三人,执事僧志方等七人,敕赐广缘寺署印住持圆广,梵仙山巡检司巡检钱悌舍人真方,敕建文殊寺住持明德,镇海寺耆旧僧道志等九人,护国寺道安等五人,九龙岗寺翠峰,敕赐大塔院寺耆旧成秀,万寿寺耆旧通果等三人,殊祥寺圆真等二人,普济寺住持圆金,般若寺住持圆秀,华严寺维祥,万圣寺住持圆仓、圆花。
大明嘉靖岁次辛丑姑洗吉日立
南山寺碑文
南山寺建自梁代之间,唐、宋、元、明累代补葺重修。元时,大承天护圣寺住持、崇禄大夫、司徒、广公真慧国师重创建焉。明代,法亨祖师纠工重修,始言万圣,复曰佑国。良有以也。
我朝乾隆盛世,奎老禅师复兴。其中道光十年,玄化和尚又加补葺。咸丰六年,圣福和尚与徒教心亦添功修。至于光绪三年,本兰教化和尚发大愿力,奋然一新,大阐宗风。
考古万圣佑国,迄今日南山极乐。何也?抑知佛生西方净土,其国曰极乐世界。兹则释迦牟尼佛。原迹古刹,琳宫梵宇,十方衲子登临皆清凉极乐。诸佛云集,众祖来临,罗汉湛寂,圣僧圆常。南山有台,北台有莱,乐只君子,施舍资财,故曰万圣佑国南山极乐寺也。
于是刊石,大小二十七板,皆一时之望焉!并列姓氏,以彰其德,粗言浅语序由来,故云。
大清光绪玖年岁次癸未孟秋朔旦立
正定府(县)信士举子李自蹊撰文并及拙笔书丹
钦差敕建五台万圣佑国南山极乐寺传戒碑记
山西太原省宁武、太谷、河曲县,延庆、离相、香一观音寺三处
传戒方丈和尚智彻大禅师撰文
直隶正定府正定县黑寨村持戒弟子优婆塞李自蹊法名真裕书丹
盖闻佛法从西方而来,正教自东土而兴。五台山乃文殊菩萨所住,原来是千佛万圣出世现化之地,照万方诸佛菩萨罗汉圣僧来朝此山。经累朝圣主皇帝、文武官员、军民人等修善增福、念佛看经、供神求安、消灾延寿,此是拈香之坛。今大万圣佑国南山极乐禅寺,系文殊菩萨元体化身之光。迨成宗皇帝建立寺院,此广公真慧国师开山,历代方丈和尚立菩萨净修之道。为渡众生,建立大乘清凉戒坛。嗣法门人接绪元流宗兴传戒沙门,我朝奎衷则公和尚重修寺院,功满传戒。后有仁山和尚嗣法传戒。今有赵州宁晋县庞庄村李韶之子在五台山南山寺依静玉福公和尚祝发,法名教化,号普济。在京都法源寺依静涵涛公和尚圆具。又于本蓝嗣法,入院募化,十方善信资财重修寺宇,先留子孙,后立十方,功德圆满。为报四恩,诚为诸佛菩萨感应,上为当今祝延圣寿,中为万姓祈福保安,下为幽魂普行超度,并及四恩九有均沾利益,六道三涂同臻吉庆。谨择于光绪十年三月二十一日恭开宝函,检阅《大藏经》,尊经礼拜万佛道场。开坛传戒大和尚,此时普心渡众,以慈悲为本,方便为妙,念佛为主,修道为善,登坛说法。比如人天,此地云集;比如灵山,龙华大会建选佛场。传法门人一十二位,传戒弟子等分七众:比丘僧、比丘尼、贰义摩那、沙弥僧、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众二百余人。又传五戒,人等从开坛礼拜方佛,宝忏看《大藏经》至圆满菩萨大戒,扫塔出堂,期场一百雾八天。外有赶斋僧人,每日百数有余,吃饭贫人不计其数,道场圆满。又立清规,一半子孙,一半十方,在者不近,外来不远,共成佛道,为大善之事也。
署五台县正堂丁助银拾两;太子太保漕运总督部堂崧助壹佰两、署正定总镇统领马队步军各营潘助银二十两、正定府正堂王助银贰拾两、龙泉关都阃府冯助银五拾两。
本蓝传戒方丈和尚教化嗣法门人
清净庵 日丁、佛船寺 日喜、显通寺 日宽、南山寺 日城、益寿寺 日昌、白云洞 日道、明月池 日洅、显通寺 日淳、殊像寺 日乘、新城寺 日来、南山寺 日林。
大清光绪拾壹年岁次乙酉孟夏月上旬谷 旦
石匠 刘汉荣勒石
钦命五台山敉建万圣佑国南山极乐禅寺碑记
盖闻释迦之应世,佛法始自西天;菩萨之化身,大教传于东土。阐真如之密谛,设大会于无遮。林依双树之间,经翻贝叶;车说三乘之法,座涌莲花。是知,佛门神圣,则有文殊菩萨容成浩月,面现金华,眉生珠光之火,眼照莲蕊之花。味甘露惠水之浆,食同香积;披无垢离尘之服,衣着袈裟。自是我菩萨之神灵感应,经世代之帝王褒嘉,故于五台山之南敕建万圣佑国南山极乐禅寺。斯寺也,乃文殊菩萨现身圣境说法道场,庙貌巍焕于山南,色相度化夫塞北。广大灵感,佑国安民,上保文武官员位禄显贵,下扶军民僧俗福寿康强。推之青松绿草,共荫慈云;翠竹黄花,同沾法雨。盖其心发大慈,引慈航而咸登道岸,身成正觉,闻觉路而普渡迷聿者固已久矣。迨至英宗皇帝敕修,庙宇重新,并敕建大乘清凉戒坛,传戒后世。自我圣朝大清乾隆年间,因感菩萨之显佑,国泰民和。敕禅寺重修,功德无量。其时住持和尚奎衷,恪守清规,广求正教。鹿苑鸡园,常明法炬;鱼山鹫岭,静听梵音。后有仁山和尚法传三戒,道衍四禅,九根无碍,十行同圆。至圣福大和尚继禅灯于山寺,称领袖于沙门。当佛像已古,庙貌未新,兴修无力。适来善绅,则有蓝翎守备李公得胜,系直隶宁晋县人。同治年间投营,忠勇为国,屡著战功。历蒙钦命河南抚提部院李,钦差会办宁夏防剿事务、广东陆路提督张,钦命绥远城将军定保奏,奉旨李得胜着以蓝翎守备尽先补用。钦此。同治十二年告假回籍养亲,父母辞世,遂无志功名。光绪元年赴南山寺,皈依圣福禅师,法名普济,受戒修行,呈明抚提部院存案。一尘不染,二谛堪融。定入三摩之地,慧开四结之中。焚五香而清五浊,去六欲而得六通。立愿兴修禅寺,募化浩大工程。仰赖诸佛保佑,多蒙众善助成。嗣有花翎守备胡公治国,系徐州宿迁县人。自咸丰年间,久事戎行,多著战绩。历蒙钦差河南团练大臣毛,钦命河南抚提部院李,钦命绥远城将军定,钦差会办宁夏防剿事务、广东陆路提督张,钦差大臣陕甘爵阁督部堂左,钦差帮办新疆军务大臣金遽保汇奏,光绪五年奉旨花翎尽先补用副将,固勇巴图鲁胡治国着补副将。后以总兵尽先补用,并偿换哈齐香阿巴图鲁名号。钦此。至今功成身退,立志修行。闻普济禅师芳名,赴山拜谒,皈依为僧,法名隆法。自此弃职归山,已经奏明在案。身家不恋,名利难萦。慈航渡苦海,慧剑断尘情。悟七心之尽妄,扫八垢而皆空。显菩萨之灵感,成师徒之善行。永垂禅寺于不朽,故列碑记以列名。
普济禅师率徒隆法和尚暨护起和尚叩化
钦命头晶顶戴世袭承恩公、乾清门头等侍卫志锡敬立
大城县信士弟子刘维藩虔诚拜撰薰沐敬
光绪十八年菊月中旬谷 旦
五台山万圣佑国寺南山极乐寺香火斋田碑记
钦命二品衔曾任代办山西巡抚事署理布政使司雁平兵备使者他拉氏恩霖撰文
凡天下之事,要其终而后知;君子用心,要其成而始。见事功之济否?是以,君子之所为,识见既真,不避怨嫌,方能终其事矣。五台山极乐寺住持僧教化普济弃官为僧,祝发于此。见其沉心认理,严守清规。访察其寺院,向有斋田在小车沟地方,原有九龙岗、明月池、沐浴堂、南山寺香火之地。雍正八年,九龙岗僧典于菩萨顶。至乾隆十年,九龙岗住持僧通运、通盛、心福等无力赎小车沟之业。公立舍约舍典,恒亲王用代管沐浴堂。奎衷大和尚使叁佰捌拾两赎回拾贰股地,又与九龙岗还债银肆拾柒两。乾隆十三年,奎大和尚复用银伍佰贰拾柒两,将小车沟田地房屋全行赎回,议定为南山极乐寺万年香火。奎大和尚圆寂,遂葬安其所。余地二十余亩,讵料变出意外,复为明月池僧昌莅未通众知,典于塔院寺,并将奎大和尚之墓、余地亦皆属于他人。普济每念及此,五中难安,立愿苦化,赎还旧业,以便祭扫奎大和尚之墓,略报其于寺院众僧筹备香火慈心。丙申十年,余奉命赴菩萨顶勘验火灾毕,便道至其寺降香,普济和尚复言前事,余嘉其存心朴诚,允为极力襄助,当请其广为募化,共成善举。阅丁酉冬,共募化集,余拨赎价银仟陆佰伍拾两,外息银两壹佰零伍两,将前则、车沟地亩房屋同原当契卷,概行收回,山林树株并无遗漏,言明南山寺愿助明月池租粮拾石,菜籽壹石。经理其事者,为台怀巡检司杨君国梁、显通寺都纲司怡彻、塔院寺都纲司昌禄、圆照寺当家住持成济也。以后小车沟赎回之全庄地亩房屋,永为南山极乐寺中万年香火。善举既成,普济问余曰:。事创虽难而废之甚易,伏思昔本寺院祖师俭身约已始行置此庄田,迨后迭生枝节,复经奎大和尚再赎其它同房屋。今普济蓄愿有年,幸仗佛法与诸君护持,襄助为理,得遂初心。但恐他日僧众中再有如昌莅者,似不宜不预为之防也。”余答曰:“丛林古刹,斋田等物,不准私行典卖,违者治罪。例载明条,不容妄作也。”自此以后,凡寺僧众倘敢再将小车沟斋田房屋等妄生异念,一经官为访知,或为呈控,定将典卖各主一并治罪。普济和尚苦心惕励,有志竟成,且服深思远虑,尤堪嘉赏,遂书起讫,俾勒诸石,为他年息壤云时。
又二十七年二月十七日南山寺用银叁百两,将小车沟全庄一处从明月池照大四至买死,过割税契为凭,不言先事。
台邑陕月书丹
住持僧教化普济同众勒石
大清光绪二十四年桂月谷 旦
(摘自《五台山研究》1997.4)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