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律宗>>正文内容

财色名见污蔽心,闻法识破好持戒--以戒为师 进趣菩提(中二)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3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财色名见污蔽心,闻法识破好持戒--以戒为师 进趣菩提(中二)

  八、财色名见污蔽心,闻法识破好持戒

  要把戒律守持好,除了对律典要有一定的闻思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善于面对现代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说,一定要牢牢把握住戒律的根本精神,同时要善巧方便运用佛法的智慧,来面对世间的林林总总、异彩纷呈的境界。如果不如理如法地去面对,是很难持好戒的。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老在《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上的报告》中说:“如何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形势下,保持佛教的清净庄严和佛教徒的正信正行,从而发挥佛教的优势,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是当今佛教界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对于出家人而言,必须突破四个难关:财、色、名、见,即物欲、情欲、名利、邪见。这四关能够过得去,戒律就容易持好。《羯磨疏济缘记·明出家授戒法》说:“【钞】道行何耶?一切无染者是也。良由众生无始封著‘是此、是彼,是得、是失’,因之起染,缠缚有狱,故世钝者多着财、色,少(稍)有利者多贪名、见。四科束之,鲜不收尽。终归死去,何事迷乎?!【记】财收八秽,色乃荒淫,名谓虚声,见即妄执。上二,常流所著,故为钝;下二,学者所求,故为利。此且一往分之,然有具四,或复互轻,不必一定。”(卷第二)

  (一)破财色

  世间人追求物欲,物欲的代表是钱财,从生到死都为了它,一生都被它绑得死死的。情欲就是男女之间的感情、欲望。出家人要能够淡化物欲、割绝情欲,持戒就比较容易。

  《净心诫观法》说:“夫欲修道,于三业中先断财、色二种。若不贪财,即无谄诤;若不贪色,即无热恼。经云:背舍离欲,顺菩提分,当修身观,精勤一心,除世贪爱,制伏垢恼,令心清净,以断财色,成无漏善根,熏本识中,成无贪种子,渐尽惑染,入贤圣位。今见解法人等仍贪财色,长养结使,与诸漏相应,恶业系缚,坠三恶道。……一切苦因果,财色为本;一切乐因果,戒定为本。然此因果悉在众生心微尘中,何故不禁余过,先诫财色?大乘经云:八万四千障道罪业,悉因财色以为根本。何以故?十方众生无始已来,为财相杀者过微尘数,为色相杀者数复过是。道俗二流为于财色,今现有一百二十六大地狱中,受千万种苦,经无量劫始入畜生、饿鬼。缁(僧)、素(俗)二人同为财色之所伤害,初持后犯,能免者稀。若有断者,名菩萨行,名真持戒,名为贤士,名佛弟子。财色二事相欲似轻,感罪尤重,河沙诳惑由财色起。此之二过能坏君臣、师徒、夫妇等,亦坏内外亲族、朋友知识。若离财色,更无世间,人天脱苦,圣凡同赞,诸漏灭尽,进至佛果。为此先诫财色二种。……色能障圣道,财能令行薄。审谛自看心,知贪是狂错。智避如火坑,顽愚不嫌恶。若犯当悔除,除已更勿作。”(卷上)

  《大智度论》说:“【经】当作方便,令是菩萨离于淫欲,从初发意常作童真,莫使与色欲共会。若受五欲,障生梵天,何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断淫欲出家者,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不断欲。【论】于五欲中,触为第一能系人心,如人堕在深泥,难可拯济。以是故,诸天方便令菩萨远离淫欲。复次,若受余欲,犹不失智慧,淫欲会时,身心慌迷,无所省觉,深著自没。以是故,诸天令菩萨离之。……梵行菩萨不著世间故,速成菩萨道。若淫欲者,譬如胶漆,难可得离。所以者何?身受欲乐,淫欲根深。是故出家法中,淫戒在初,又亦为重。……菩萨常以种种因缘毁訾五欲。欲为炽燃者,若未失时,三毒火燃;若其失时,无常火燃。二火燃故,名为炽燃,都无乐时。欲为秽恶者,诸佛、菩萨、阿罗汉等诸离欲者皆所秽贱。譬如人见狗食粪贱而愍之,不得好食而噉不净;受欲之人亦复如是,不得内心离欲之乐,而于色欲不净求乐。”(卷第三十五)

  特别是在中国汉地,社会传统对出家人沾染淫行非常讥嫌,如《(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二氏部汇考》载:“(元)泰定帝泰定元年,张珪等奏请:‘……僧道出家,屏绝妻孥,盖欲超出世表。是以国家优视,无所徭役,且处之宫寺,宜清净绝俗为心,诵经祝寿。比年僧道往往畜妻子,无异常人,……俾奉祠典,岂不亵天渎神?臣等议:僧道畜妻子者,宜罪。以旧制,罢遣为民。’……泰定四年,秋七月,籍僧道有妻者为民。……(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榜示僧道禁例:‘……僧道有妻妾者,许诸人赶逐。相容隐者,罪之。愿还俗者,听。’……(明成祖)永乐元年,令三年一给度牒。僧道娶妻妾者,杖八十,还俗。女家同罪,离异。寺观住持知情,与同罪。”(卷下)

  在中国汉传佛教近两千年的历史上,涉及淫行的大德高僧绝无仅有。东晋姚秦时期的鸠摩罗什大师是个特例。元朝念常法师编集的《佛祖历代通载》载:“姚秦弘始三年,……十二月二十日,迎师居逍遥园。兴(姚兴)以国师礼待之,甚见优宠。仍命译经论三百余卷。……一日王谓什(鸠摩罗什)曰:‘法师才明超悟,海内无双,可使法种不嗣哉?!’遂以宫嫔十人逼令受之。什亦自谓:‘每讲,有二小儿登吾肩,欲障也。’自是不住僧房,别立廨舍。诸僧有效之者,什聚针盈钵,谓曰:‘若相效,能食此者,乃可畜室耳。’举已,进针如常膳。诸僧愧止。……什尝升座,每曰:‘譬如臭泥,中生莲花,但取其花,勿取臭泥也。’”(卷第七)罗什大师被逼纳室,尚且要这样委曲解说,如果一般出家人主动去做,怎能不大受讥嫌!近现代就有这样的例子,某寺僧人行淫,周围民众议论纷纷,因此全寺僧众被军阀处死以平民心。亡身毁教,不可不慎!

  在中国汉地的出家人,如果特别因缘涉及淫行,至少应该先舍戒,最好还俗。特别现今时代,淫风炽盛,诲淫诲色,种种赞美,不知过患,不求出离,不觉羞耻,不顾伤害,成一大颠倒!《佛说法灭尽经》说:“法欲灭时,女人精进,恒作功德,男子懈慢,不用法语,眼见沙门,如视粪土,无有信心,法将殄没。登尔之时,诸天泣泪。……男子淫逸,精尽夭命,或寿六十。”《大宝积经》说:“女人行不善,皆亦入三途,如是事兴时,世间不安静。”(卷第三)因此需要有人示现出家离欲,对世人启发和拯拔,尚有离欲解脱之路可行,这也是随顺大慈悲,如《(六十卷)华严经》说:“若有不识出家法,乐著生死不求脱,是故菩萨舍国财,常乐出家求寂静。五欲所缚不离家,欲令众生解脱故,示现不乐处爱欲,是故出家求解脱。”(卷第六)如果决意断淫,现前就能得到身心的清净安乐,如《大智度论》说:“【经】众生等行十善业道,净修梵行,无诸瑕秽,淡然快乐。【论】有人行十善业道,不断淫。今更赞此行梵天行,断除淫欲故。言净修梵行、无诸瑕秽者,行淫之人身恶名臭,以是故赞断淫人言无诸瑕秽。淡然快乐者,问曰:此何等乐?答曰:是乐二种:内乐、涅槃乐。是乐不从五尘生,譬如石泉,水自中出,不从外来,心乐亦如是。”(卷第八)

  《四十二章经》说:“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左触岸,亦不右触岸,不为人所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其入海矣!人为道,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诳,精进无疑,吾保其得道矣!

  ”

  (二)破名利

  财色是比较粗的贪著,再细一点的是名利。在世间读书、工作,乃至出家,一级一级的,名与利往往联系在一起,对名利的追求会增长贪、嫉、瞋、慢等种种烦恼,也是持戒的一大障碍。

  《大宝积经》说:“威仪浊乱无恭敬,唯增我慢贪名誉,烦恼覆蔽心迷醉,此等远离妙菩提。耽著名利及懈怠,懈怠增长失正念,若无正念失持戒,若无持戒失善道。彼人生在贫穷家,得出家已著利养,如人弃舍于真金,担负草秽以为宝。为求名利住山林,至彼更求诸等侣,弃舍神通辩才智,求现名利及眷属。若彼命终堕恶道,或生贫穷下贱中,懈怠恶色无威德,斯等皆由我慢受。彼既远离诸善行,亦由放逸失正念,在于长远大恶道,亿千劫中未能脱。若求名利得菩提,提婆达多应是佛,毗岚猛风吹坏物,懈怠无戒亦复然。”(卷第八十)

  (三)破邪见

  最后一关是妄见偏执,其中最严重的是邪见,如《行事钞资持记·释沙弥篇》说:“【钞】《大宝积经》云:出家有二种缚:一、见缚;二、利养缚。有二痈疮:一者、求见他过;二者、自覆己罪。经中又言:有二毒箭双射其心:一、邪命为利;二、乐好衣钵。【记】《宝积经》二缚喻不自在,二痈喻不清净,二箭喻有所损。此三并喻自心,智者幸宜自照,慎勿自谩,谓是他也!见谓执见。”(卷下)《成实论》说:“行善者将命终时,生邪见心则堕地狱;行不善者死时,起正见心则生天上;当知意业为大。又经中说:于诸罪中,邪见最重。”(卷第九)《杂阿毗昙心论》说:“断善根故,邪见最大罪。”(卷第三)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说:“邪见者,谤因、谤果,或谤作用,或坏实事,或邪分别。诸忍欲觉观见为体,断善根为业,及不善根坚固所依为业,不善生起为业,善不生起为业。谤因者,谓无施与无爱乐、无祠祀、无妙行、无恶行等。谤果者,谓无妙行及恶行业所招异熟等。谤作用者,谓无此世间、无彼世间、无母、无父、无化生有情等,诽谤异世往来作用故,诽谤任持种子作用故,诽谤相续作用故。坏实事者,谓无世间阿罗汉等。邪分别者,谓余一切分别倒见。断善根者,谓由增上邪见,非一切种。”(卷第一)

  《行事钞·僧网大纲篇第七》说:“倒说四事(戒、见、威仪、正命),法说非法,犯言不犯。或不信善恶二因感苦乐二果。邪见在怀,障于学路。”(卷上)《毗尼作持续释》说:“若人能破重邪见,心无疑网,则具正念。”(卷第四)《成实论》说:“人得世间上正见,虽往来生死乃至百千岁,终不堕恶道。”(卷第九)

  邪见对我们的伤害最厉害,不信有前生后世,不信三世因果、六道轮回,那必定眼光短浅,天天追求的是现世安乐,蒙蔽道心,造作染业、恶业。哲学是科学之父,世间上能常常思考生死问题的人至少有哲学禀赋,而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早已将生死轮回问题解释得很清楚。现代物理学也早已论证空间、时间和物质的绝对性是人类认识的错觉。我们不能太相信自己和一般人的凡夫肉眼,认为自己亲眼看到的才真实,自己和一般人看不到的就不真实。《大智度论》说:“不见有二种,不可以不见故便言无。一者、事实有,以因缘覆故不见,譬如人姓族初及雪山斤两、恒河边沙数,有而不可知;二者、实无,无故不见,譬如第二头、第三手,无因缘覆而不见。”(卷第二)很多圣贤或有特别业缘的人说看到了前生后世、六道生灵,如赵朴老《在中国佛学院九三级学僧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法音》1993年第11期)中说:“中国佛教协会有一个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一九八七年我们刚成立的时候,还记得赤耐同志和当时的宗教局局长都到会了。不一定是佛教徒,凡是文化界同佛教有关系的人,都请作特约研究员,这里有雕塑家、美术家,我们都请作特约研究员。有一位梁漱溟先生,他九十四岁了,文化研究所成立那天,他第一个到,还第一个讲话,他说:‘我今天告诉大家,……一个人有前生,有今生,有来生。我的前生是一个和尚,是一个禅宗的和尚。’梁漱溟先生可是从不说假话的。”为什么不信呢?只有相信前生后世,才会深信业果,自然对戒律谨慎不犯,犯则悔过,就能将戒律守持好。(待续)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