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海堂“观自在”
晋江市池店镇的池店村,有一座历史悠久的福海堂,堂中供奉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所以附近一带又叫做观音宫。
福海堂肇建于明代初间,历代以来,屡有修建。寺宇坐东向西,为三进三开间硬山顶式建筑,主要为砖木结构,屋脊作燕尾形,高屋建瓴,脊角飞翘,气势雄伟。寺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四周环境幽静,风光宜人,已被列为晋江市文化保护单位。
该寺奇特之处,在于十八尊罗汉之排放位置,与其他寺庙不同,一般寺庙,十八尊罗汉都是排列于观音佛像前侧两边靠壁的神座或佛龛中,而池店福海堂的十八罗汉,则和白猿鹦鹉等一起排放于观音雕像后面假山石窟式的罗汉台中,这是晋江现存仿效佛教石窟文化的寺庙。忖其原因,可能与明代著名慈善家李俊育(李五)有关。李五祖籍池店村人,曾到中原一带经商,受当地佛教文化影响,所以在家乡的福海堂的建设中,仿照北方石窟中佛像雕镌的样式,在福海堂的假山中雕刻了这些十八罗汉像。这无疑是佛教文化南北交流的结果,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福海堂大厅中观音雕像的上方,悬挂着一方明代万历年间头名状元庄际昌手写的巨匾,上刻苍劲有力的“观自在”三个大字,寺门外的“福海堂”寺匾为本村清康熙间进士李为观所书。门联:
福道十方,方方普济
海天一色,色色俱空
则系民国时期泉州著名书法家曾振仲所书。
福海堂大厅上之“观自在”巨匾,据传有一则颇为神奇的故事。庄际昌乃青阳人,少年时代曾到泉州读书。明代的古道,需由青阳出发,过潘湖吟啸桥,经过福海堂的大门口,至御辇的御史桥而到泉州男门,而当庄际昌每次经过福海堂之时,他总是看见寺内的观音佛像站了起来,幼年的庄际昌,对这情况百思不解,心里感到十分奇怪,便把这情况告诉母亲陈氏,陈氏听后,亦感到奇怪,心中将信将疑,将信者,因庄际昌为人老实,从来不说假话,将疑者,因福海堂的观音雕像分明是坐着的,怎会站起来呢?为了探个究竟,陈氏先吩咐人事先把几块小石子放在福海堂观音雕像的怀中。然后与庄际昌从福海堂门口经过,陈氏又立即进入寺中,果然看见那几块小石子已掉落地下。此时陈氏感到庄际昌所言不假,立即跪下许愿,小儿庄际昌日后果能出头,定必来寺重谢,望观音佛祖保佑。拜毕起来,心想儿子日后必然成器,以此观音十分客气,以礼相待。从此以后,陈氏加倍督促勉励庄际昌勤奋苦读,秋闱之期,庄际昌科场得意,高中状元。
庄状元回乡之时,遵照母亲交代,亲自到福海堂答谢观音佛祖,并在大厅之上,展笔泼墨,大书“观自在”三大字制成木匾悬挂厅上,其意是请观音菩萨今后不必客气多礼,如他从寺前经过或来寺中,尽管很“自在”地作着,不必再站起来。
关于此事,一传十,十传百,不胫而走,一时传遍周围四乡五里,都说观音既灵圣又十分客气,所以无论士农工商,各行业,赶考举子与贩贸商人,均到福海堂来祈请观音指点,庇佑和赐福。因而香火十分兴盛,此俗世代流传,寺中香烟长年繁昌不断。
福海堂又有“鲤鱼吐珠”之美誉,从前寺外乃古泉安大道,大道外侧一片稻田,田间沟渠密布,每逢大雨淋漓之时,福海堂天井中积水通过古道下暗沟排入田间沟渠,因鲤鱼性喜逆水而游,所以田沟中的鲤鱼便循古道底下暗沟游入福海堂的天井中,遨游戏水,蔚为奇观。鲤鱼本身有红绿青黛多种颜色,围观的观众纷纷扔下各种食物,鲤鱼群争先张口接食,摇头摇尾,翻滚戏水,口中慢慢吐出水珠,浮于天井水面,形成“鲤鱼吐珠”美妙奇观。待雨止水落,方纷纷游回沟中,而“鲤鱼吐珠”的美丽传说一直长久流传。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