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空不二
随着佛教成为中国人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佛经中的许多专门语汇也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袭用。“色空空色”便是一例。每当人们认为什么不值得争取,或不想去争取某种俗世利益,每当人们失去,或终归要失去某种自己所钟爱珍视的东西时,出于慰藉自己、说服自己,就会借用“色空空色”这四个字。
“色空空色”是佛教对于人世一切存在物发出的冷峻判断语,是至真不误的命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纵说千万句也未必发挥得透,而真正理会到个中究竟的人,当然也就受用不尽。任何读过《红楼梦》的人,当然不会忘记书中开章第一回虚拟一僧一道对《石头记》来由所作的交代。《红楼梦》一书究竟有些什么隐曲,研究者们自可见仁见智,想说什么说什么。但仅从这第一回,便流露了浓厚的关于“色空空色”的感慨。何以见得?那女娲氏炼石补天遗下的顽石央求两位师仙发一点慈心,携它去红尘中一游,也在富贵温柔乡中享受几年。“两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虽有些乐事,便不能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然后,待到空空道人来到大荒山无稽崖,从石头上读到编述文字时,“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人情,传情人色,白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从这段文字看,《红楼梦》真像是“色空空色”的绝妙注脚呢。
“色空空色”的原话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本出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汉译本多采用唐玄藏所翻的本子。经中说观世音菩萨悲智双运,对世间的一切存在作了深刻的观察思惟,得出了“五蕴体性悉皆是空”的结论。所谓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色是世间存在的物质方面的总称,也是我们这里要专门介绍的对象;至于受想行识,大致可以归人精神的、心理的、意识的一类,构成世间存在的另一半,在此我们不拟多谈。
从《般若心经》的字面意思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中的“色”,当然指色蕴,因为那下面紧接着就宣称了: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就是“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等等。那么,如何理解“色蕴”呢?蕴的意思是堆积,积聚,也就是聚合为一类的意思,套用现在的哲学术语,便是范畴。至于“色”,顾名恩义,当然有。颜色”的意义,但在佛教中,它兼有颜色与形色两者。任何物质性的东西,总会有某种颜色和形状的。再依据属唯识学体系的《大乘阿毗达磨集论》说,色有两大特征,一是触对变化,二是方所示现。方所示现,即是颜色形状位置等;触对变化,指任何物质均有一定质量,也就有一定体积,这样才可以成为感觉官能的对象;更为重要的是,任何物质存在物都有无常的性质,都是变化不居的,不断经历生住异灭的。
作为物质性存在的色蕴为什么会不断变易消灭呢?这是因为它并非自己规定自己的存在,它是由可分解的元素组成的,这些元素依据一定的条件暂时聚在一起,它便存在;条件改变了,元素分散了,它也便消灭了。色蕴为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构成。四大种,依据印度哲学,指地水火风四种基本元素,称地水火风四界。界就是范畴或类。古代印度人认为整个物质世界都成自地水火风,而任何物体都具有地界的坚硬性,或水界的流湿性,或火界的温热性,或风界的轻动性。事物表现出哪种性质,取决于哪一种元素于它中间居主导地位。至于四大种所造,便是以四大种为基础形成的。与人的认识活动相关的主客两面,主观方面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对象方面呢,便有色声香味触五种“尘”一五种外在物质对象。五种尘即五外色。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法处所摄色”,它不是感觉器官(五根)摄取的对象,而是“心”的理性可以通过分析来断定存在的认识对象,比如原子——印度人称之为“极微”,极其微小的粒子就在“法处所摄色”这一类中,因为眼睛等感官是不能得到极微的相状的。
解说完了色蕴的内涵之后,我们便知道,有的人将“色”仅仅理解为颜色或者女色,那是多么肤浅的狭隘的见地啊。“色”为什么会“空”呢?前面已经说了,“色”既然是聚合的产物,就会有依赖性,依存性,离开了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离开了维系它们的因缘条件,它也就消灭不存了,所以它是“空”。空是什么?空是相对性、有限性、依存性,依赖性,也就是无自性一没有自身的规定性。举例来说,一个人的权势地位不是他自己给的,他得依据他的主子,他得取得别人乐意不乐意的服从,他得有足以行使权势的健康身体,总之,得依据好多好多条件,缺少任何一点,他便一文不名。这种时间、地点、人物的限制是无法摆脱的,时过境迁,他便会失去一切。正是从任何事物都有依赖性、条件性这点看,佛教才宣布了“色即是空”。“空”并非真有一种什么可称为“空”的东西,那怕是像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或者是像什么都不容纳的“空虚”也没有。“空”就是依存性,条件性,也就是因缘性。
《心经》上说:“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观世音菩萨对舍利子的教导。“空”作为事物的本质,并非悬置于事物之外或可以从事物中分离出来的什么东西,离开事物便没有“空”。从“色”的一面来讲呢?“色”的本性便是它的相对性、因缘性,因而它转眼即逝,随生即来,而这就是“空”,所以。色”无异于“空”。
至此,我们说,“色空空色”的命题,从佛法本意上讲,并不是让人们在失望之际聊以自慰,或作阿Q似的自我解嘲。它含有一层更积极的意义。佛法真谛便是对空性的正确理解,懂得。空”不能离“色”,才知道何以佛法在世间,莫离世间外求佛法。懂得“色空空色”的道理,才会明白,何以佛菩萨一方面要破除我执与法执,另一方面又并不要人们鄙视或放弃这个世间,而是积极地参与人生,救助世人。佛教的真理,关于空性的认识并不能改变世界存在的本相,佛教的修持和伦理实践才有可能在改善世界的同时,改善我们自己的存在状况。我想,这才是世尊的慈悲本怀。因此,从“色空空色”以引出积极的人生观来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