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因果报应 警策世人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07日
来源:不详   作者:达义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因果报应 警策世人

  达义法师

  现代人处于经济急促成长,物质文明发达的社会里,由于功利思想的作祟,道德观念日益薄弱,人心不古,善良的本性渐渐迷失;往往因被物欲横流的诱惑,心很容易随境转。

  心究竟安住何处

  我们的心究竟是在身体之内?还是在身体之外?又或者是在内外之间?

  我们的心意识虽然没有安住在确定的场所,然而,以佛教的观点来看,每个人的心是周 十法界。所谓十法界就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四圣)、天、人、阿修罗、畜牲、饿鬼、地狱(六凡)十种迷悟境界,一念迷是凡夫,一念觉即圣人;迷、悟与否,就在我们一念之间,也可以说,我们的心,剎那间,忽而上逍遥于天堂,忽而下沦落于地狱。

  那一种贼最难捉

  明代大儒王阳明先生曾说:「擒山中贼易,捉心中贼难」。

  根据佛经上描述,我们的身体好比是一座村庄,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等五种感觉器官好比是门户,而妄想心是这个村庄的盗贼,心中的贼终日汲汲营营,追逐于财、色、名、食、睡等五欲尘劳,安住在贪、瞋、痴的根本烦恼上,窃取我们积聚的善业,有时更使我们身败名裂,罪业加重。因此,凡夫俗子若稍一不慎,不能摄持正念,挻而走险,造成了掠劫、犯罪、暴力等行为,为社会带来诸多挠乱不安的现象。

  一念贪欲业因 招感相应苦果

  一名独行贼,前日深夜斗胆从窗口潜入香港大屿山宝林寺大雄宝殿,疑贼人垂涎千手观音身上的金器而生起贪念,遂撬开保护佛龛的玻璃箱锁头,从一尊千手观音左手上掠去一条约值一万元的金手链,贼人得逞后,意犹未尽,贪得无厌,再走入一房间搜掠,被一名僧人撞破,双方纠缠间,僧人左手被打伤,贼人成功逃脱无踪 … 道生法师事后平静地表示,不会怪责贼人打伤他,「贼人也很可怜,他偷去佛堂的东西,自会得到报应。」

  ─(参阅2008年3月26日明报专讯)

  贼人能否永远逃脱无踪

  依据恒古至今存在中国人心中「因果自受,丝亳不爽」的因果观念,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业报的迟早,正如有一首诗偈:「行藏虚实自家知,祸福因由更问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随缘消旧业 切莫造新殃

  在佛陀时代,被称为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看到一只狗被人打断了腿,倒在地上不能走动,痛苦万分。原来这只狗的主人吩咐牠守夜看门口,但牠却因一时的贪食,便偷吃了主人的食物;主人发觉后很生气,以木棍打狗,打断了牠的脚后又把牠抛弃在野外。

  正当被弃的狗又饥又饿,面临垂死边缘时,舍利弗尊者慈悲带了食物给牠吃。狗真是感恩不尽,既得到食物充饥,又有机缘听闻尊者为牠说因果业报的佛法;狗顿时深心觉照到目前的苦果,是自己招来的现报,并以至诚心忏悔往昔诸恶业。狗在命终后,投生为人,出生在舍卫城中婆罗门人家。

  众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

  有一天,舍利弗尊者来到这个婆罗门家托钵,看到婆罗门的儿子聪明伶俐,即向婆罗门说:「我没有沙弥侍者,您能不能把儿子送给我出家当沙弥侍者?」婆罗门非常欢喜的接受了舍利弗尊者的要求,让他心爱的、刚满七岁的儿子均提出家为小沙弥。舍利弗尊者带均提回到只园精舍,替他剃度,并为他讲「超脱生死」的佛法大义,具有宿慧的均提沙弥,实时证得神通自在的阿罗汉果。

  证果之后的均提沙弥,以他的神通观察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才知道自己的前世是一只饿狗,曾蒙舍利弗尊者救度牠,今生才转为人身,并证道果。为了报答师恩,他发愿尽此生为舍利弗尊者的使者。

  均提沙弥还观察到自己之所以会出生为狗的原因,是失言造的口业所致。他的过去生是一位出家和尚,常自恃年纪轻,音声清雅很会唱赞,便骄傲自大,因而轻视不会唱念的比丘们。当时,有一位年老比丘,念经的音声滞钝,不太好听,均提即生轻慢心,讥笑老比丘说:「老师父唱念的声音好像狗吠一样!」已证得阿罗汉圣果的老比丘说:「我虽不会唱念,但我已证到超脱生死轮回的圣果。」

  当时的均提听了老比丘的话后,心生恐惧,自知失言而感到非常惭愧,急忙求哀忏悔!但口业已成,定受恶果。从此以后的五百世都要出生为狗,只为偿还一句口业的罪报。

  由于五百世以前,均提曾经出家修道,明白口业受苦无穷,随即「至诚忏悔」;所以在五百世的狗身之后,得蒙舍利弗尊者的救度,才有今生的福德因缘,得度出家。

  总括而言,以上的因果报应喻言启示我们:「业力不失,通于三世;造善恶之业,必招苦乐之果报」。佛教把我们身体、语言、思想的行为,分别称为身业、口业、意业,称为三业;就是身所作的杀、盗、淫;口所作的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心所起的欲求无厌的贪,迷乱忿怒的瞋,妄想颠倒的痴。故事内容警策世人在日常生活中,身口意三意的所作所为,每一个起心动念,都应当谨言慎行,三思而后行,常作自我反省,「善者勉之、恶者改之」。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