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阿字观用心口诀浅释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5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弘愿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阿字观用心口诀浅释(潮安王弘愿述)

  阿字,所观之法也。观,能观之心也。阿字为法身如来种子;为一切众生本觉;故密教两部大经,皆诠此一字。不空三藏遗告弟子曰:本尊大印,了法不生。成就大觉,如指诸掌。了法不生,即阿字观也。心观阿字,能所双忘,观相顿绝;始本合一,冥本不生。故曰阿字观也。吾师天纵大僧正密教纲要曰:密教之观行,广有漫供灌顶四种五种之大法等。略有别行十八道七支五支等。其数甚多;然皆阿字观之广略而已。一切印明,无有出于阿字外者也。三劫十地因位之行人,以此观而圆满因行。果位之如来,以此观而满足化人之事业。故阿字观为密教之总持。用心者,总证此阿字本不生观之用心也。口诀者,亲受之师口之妙法门也。

  桧尾记

  此口诀为实惠和尚所记;言桧尾者,实惠和尚初居桧尾时之所记;故曰桧尾记也。和尚,日本赞岐多度郡人,俗姓佐伯氏,幼慧,勤学。闻一知十,出语常惊大儒。负笈南都,入大安寺;师事泰基法师,学唯识,尽其奥;称硕学。弘法大师自唐归朝,和尚从闻三密之教,即身成佛之深理,悟解精邃,唯大师亦重其为金刚大器也。年二十五岁,受金胎两部灌顶;传密法极意,及一切仪轨印契口传;授传法阿阇梨位。为日本第二之阿阇梨。既又授唯授一人之秘法。大师入定,附嘱东寺。御遗告云:我灭度,诸弟子依实惠受教;吾道兴,专在于此大德。以真言为本宗,以显教为末教。(中略)一大藏事,一向付此大德。和尚补东寺长者,修法如响,为朝廷礼重。又建观心寺于河内国锦部郡桧尾山。此寺为役小角创立;大师尝于此入定也。师尝任少僧都,世称桧尾僧都。

  先欲观此字者,天井四方,强不迫处。

  此示禅观之室也。大日经疏云:阿练若处,或独一无侣,或二三人;于寺外造小房等。今言天井四方强不迫处者,即此等小房之位置选择法也。阿练若,梵语,此翻闲静处。

  不暗不明坐。暗,妄念起。明,心散乱。夜,灯风,挑火向后。

  夜灯风者,夜应点灯,而须避风吹动也。挑火向后,不宜太明欤。

  座敷蒲团。结跏趺坐,或半跏坐。

  敷原在团下。此书虽用汉文,而多带日本语法;动词多在句末;略移位次,以便学者。后多仿此。无畏三藏禅要云:端身正住,半跏,以右押左;不须结全跏,全跏则多痛。若心缘痛境,即难得定。若先来全跏坐得者,最为妙也。吾师天纵大僧正曰:结跏趺坐者,佛坐。半跏趺坐者,菩萨坐。浅略释:佛住大寂定,故跏趺坐。菩萨给事佛,以立易故;半跏趺坐。其实则安住真如实相,不转不变者,结跏趺坐也。本体不变,而随缘发现者,半跏趺坐也。

  法界定印结。

  权田大僧正曰:法界定印者,佛部定印也。自然仰合二手,垂于丹田。其印义:法界万有之体性为六大。亦曰五大;五大六大,开合不同,其实无别也。左之五指,表众生界五大。右五指,表佛界五大。左下右上者,佛界在上,众生界在上也。两手重累四指,而二空相附属者,表佛界六大、众生界六大,融涉不二义也。六大无碍常瑜伽之义,此印显之。定印,故自然置诸脐下丹田。

  眼不开不闭。开,散动。闭,沉眠。唯细见不瞬。而两方瞳,可守鼻柱。

  沉眠原作眠沉。无畏三藏禅要云:莫缘外境,安坐讫,然可直头平望。彼所谓望者,即守鼻柱也。鼻柱,即鼻端也。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云:住意于鼻端微细金刚大柱,即指此也。赖瑜阿阇梨曰:初心行者,难直观内心;故当鼻端之程,假观圆明也。

  舌附腭,息自静也。腰不反不伏。直坐;助脉道也。血脉道差,病起;又心狂乱。

  附原作付,盖日本此字通用也。腭与腭同;龈也。无畏三藏禅要云:调气者,先想入息,从自身中一一支节筋脉,亦皆流注,然后从口徐徐而出,又想此气,色白如雪,润泽如乳,仍须知其所至远近,复还徐徐从鼻而入,还令遍身中,乃至筋脉,悉令周遍;各令至三。作此调息,令身无患冷热风等,悉皆安适,然后学定。无尽庄严藏次第云:若心散动,住数息观;是有三义。注云:一者止粗息。二者寂散心。三者调身体。……端身正念,住大观;从之至于证菩提心,为凝心定。宗祖兴教大师沙汰云:数息观,依深秘义,錽字观也。息,其体水性也。下从脐轮出。对五轮时,脐轮对水轮也。入观,身、息、心,三能定也。本师云:若依大日经宗,可观阿字门。大日经疏云:行者当坐时,少屈其头。低咽,当不令太曲,又不太直。惠照禅策云:师云:令脊骨相当;不太直,不太曲,亦不胁耸。以令血脉道无差为吉也。

  如此用心。

  此句结上生下:言欲入观时,调息坐法,当如此用心。下文乃言入阿字观之前方便也。

  先金刚合掌,唱五大愿。

  原唱字在末。两掌相合,十指初分相交,为金刚合掌。其义者,以左手行者之五大,入右手本尊之五大,以右手本尊之五大,加左手行者之五大。即生佛不二;迷悟一际;入我我入义也。五大愿可如禅要唱之。无畏禅要云:弟子某甲,始从今身,乃至当坐菩提道场;誓愿发无上大菩提心:众生无边誓愿度。福智无边誓愿集。法门无边誓愿学。如来无边誓愿仕。无上佛道誓愿成。今所发心,复当远离我法二执,显明本觉真如。平等正智现前;得善巧智;具足圆满普贤之心。唯愿十方一切诸佛菩萨,证知我等,至心忏悔。惠照禅策云:我法二相者,不知念念自心,即莲日两部圆坛;妄思凡夫迷情心品。不觉平生言声,全三部五部真言;迷为恶趣沉沦口业。此即为我相。虽修阿字,而能所观相未亡;未得不生金刚智。此法相也。亡绝是二相。显明秘密本觉真如;即是智月理莲也。

  复诵胎五字明百遍。

  原诵字在遍下。胎者,胎藏也。即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之曼荼罗也。五字明者,满足一切智智之五字明也。其文曰:阿味啰吽欠(平) 。源出大日经。大日经曰:尔时毗卢遮那如来,又复住于降伏四魔,金刚戏三昧;说降伏四魔,解脱六趣,满足一切智智金刚字句。南么三曼多勃陀喃。阿味啰吽欠。疏云:阿是行,所谓本不生行也。旁二点,是净除义;以此业能降伏四魔,除一切苦也。味是缚义,加上画是无缚三味,即不思义解脱也。啰是净六根义。由六根净故无尘也。吽有三义,即如来之解脱也。修行除障故而三解脱,而住大空。欠者,大空也。大日经又云:时佛入于一切如来一体速疾力三昧。于是世尊复告执金刚菩萨言;我觉本不生。出于语言道。诸过得解脱。远离于因缘。知空等虚空。是此明之大义也。弘法大师即身成佛义云:阿字诸法本不生者,即是地大。嚩字离言说,谓之水大。清净无垢尘者,是则啰字火大也。因业不可得者,诃字门风大也。等虚空者,欠字字相,即空大也。我觉者,识大。因位名识,果位谓智;智即觉故。此经号识为觉者,从强得名;因果之别,本末之异而已。此经偈约五佛三摩地作如是说。又金刚顶经云:诸法本不生。自性离言说。清净无垢染。因业等虚空。此亦同大日经。百遍者,诵此真言一百零八遍也。

  其后观:先观能诠字。次观所诠理。

  第二观字原在字下。思字原在理下。此说观法之大意。前文所云法界定印等,于此结之。

  能诠字者,自身胸中有月轮,如秋夜月晴。其中有阿字。

  大日经义释云:凡夫胸中有干栗驮心。有一肉团,体有八分,状如莲华。金刚顶宗,观此肉团为月;上观八叶莲华。干栗驮梵语,翻曰非情心。芬荼利,莲也。秋夜月晴者,秋夜晴朗无翳,则月明朗也。

  阿字,月轮种子。月轮阿字光。月轮与阿字全一也。胸中观之,自身成阿字;阿字即自心也。

  阿字,身心本体;故为月轮种子。月轮,阿字之光;故月轮与阿字全一也。莲华部心轨曰:藏性本无染,清净无瑕秽。由具福智故,自心如满月。诸佛皆告言:汝心本如是。为客尘所翳,菩提心为净。汝观净月轮,得证菩提心。大日经曰:修行诸菩萨,阿字为自身,内外悉同等。故胸中观之,自身为阿字;阿字即自心也。自身成阿字,则自身成毗卢遮那佛。阿字即自心,则自心为一切佛心也。

  如是心境不二,而缘虑亡绝。

  心者,能观行者之心也。境者,所观之月阿也。能观之心外,更无所观之法。故入此门者,速亡能所;于念念之心,证本不生之心莲心月。心莲开敷,心月圆净,见两部曼荼罗界会诸尊圣众也。大日经疏曰:一切心者,即阿字也。又曰:以不生故,则无能所之异。缘虑亡绝之深旨也。

  月轮自性清净故,能除贪欲垢。月轮清凉故,去嗔恚热。月轮光明故,照愚痴闇。如此,三毒自然清净,离散,湛然;自苦事无之。

  菩提心论曰:一切有情,悉含普贤之心。我见自心,形如月轮。此引金刚顶经证心之为月轮也。又曰:一切有情,于心质中,有一份净性,众行皆备,其体极微妙,乃至轮回六趣,亦不变易;如月十六分之一。无畏三藏禅要云:即此自性清净心,以三义故,犹如于月:一者自性清净义,离贪欲垢故。二者:清凉义,离嗔热恼故。三者光明义,离愚痴闇故。又月是四大所成,究竟坏去;是以月,世人共见,取以为喻,令其悟入。行者久久作此观,观习成就,不须延促,唯见明朗,更无一物。亦不见身之与心;万法不可得,犹如虚空;亦莫作空解。以无念等故,说如虚空;非谓空想。久久能熟,行住坐卧,作意与不作意,任运相应,无所挂碍;一切妄想,贪嗔痴等一切烦恼,不假断除,自然不起;性常清净。离散者,清净之用也。湛然者,清净之体也。三毒既清净离散,则业因感果之相,亦不可得也。

  入此观者,得安乐;离世间苦恼;是名解脱。

  世间苦,即上文所言苦事,即三界苦果也。恼,三毒烦恼也。大日经疏:菩萨住此道时,从妄想因缘,所有烦恼业苦,皆悉清净除灭;得安乐住此观。守护经等具出五种三昧:何等为五?一者刹那三昧;谓观月轮,刹那刹那,暂时相应,寻复还失。二者微尘三昧:谓于三昧少分相应。譬如有人不识蜜味,得微尘许,在其舌根,爱乐安乐,都忘饥渴疾病之念;但更专心希求多得。此三昧心亦复如是;少分相应,悉忘一切烦恼饥渴;心得安乐,转更求之,禅要谓之流注。三者渐现三昧:谓由少得爱乐安乐,渐渐增现,身毛皆竖,悲泣流泪;如黑物中见一白缕;此亦如是,此亦如是,由观月轮,得少分住,于无明闇烦恼之中,见少定心,微分显现。禅要谓之甜美。四者起伏三昧:谓观行未纯,或起或灭,如秤低昂;观成惑灭。观失惑生。禅要谓之摧散。五者安住三昧:由前四定,心得安住;悉能守护一切善法,增长新善;身心安乐,如盛夏中,远涉砂碛,极渴日久,忽得雪山清冷美水;所有热渴,忧苦皆除;此亦如是,得此三昧,业惑苦恼,一切皆遣;是为无上菩提芽生。禅要谓之明镜心也。菩提心论曰:当观圆明净识:若才见者,则名见真胜义谛。若常见者,则入菩萨初地。经之起伏三昧,即论之才见位。经之安住三昧,即论之初地常见位也。无畏禅要云:所以名初地者,为以证此法,昔所未得,而今始得,生大喜悦,是故初地名曰欢喜。故曰得安乐也。

  何况观达,于生死可自在;是为即身成佛。

  生死自在者,于生死无去来今相。此即阿字本不生不灭体;此即毗卢遮那平等智体;是即身成觉之人也。

  始一肘量月轮分齐观。

  阿字秘释瑜云:一肘即十六指量;即八寸也。疏五云:凡一切量法,皆用大母指上节侧而相捻;是其正数也。大母指侧即五分也。五分十六合之,即八寸也。即胸中莲月俱八寸量观之也。莲一肘十六指,即表胎八叶八金刚。月一肘十六指是显金十六大菩萨。二界十六,即统微尘数诸尊。胎,谓胎藏;胎藏曼荼罗虽有四重十三大院;而居中者为中台八叶院。法界标帜大莲华王。其中如来一切世间最尊特身。外八叶者,宝幢,开敷华,阿弥陀,天鼓雷音四佛。普贤,文殊,观音,弥勒,四菩萨也。八金刚者,马头金刚,大轮金刚,大笑金刚,步掷金刚,大威德金刚,降三世金刚,不动金刚,无能胜金刚也。金,金刚界曼荼罗。十六大菩萨者,萨王爱喜,为东方阿閦如来四亲近大菩萨。宝光幢笑,为南方宝生如来四亲近大菩萨。法利因语,为西方观自在王如来四亲近大菩萨。业护牙拳,为北方不空成就如来四亲近大菩萨。二界十六即统数诸尊者,曼荼罗诸尊,互为主伴,一一尊遍法界,况此十六尊,为二界之上首,故统尘数诸尊也。

  后渐渐舒,遍三千界;乃至法界宫。

  此广敛卷舒观也。文虽不言敛观,义实包含;其原盖出于金刚顶瑜伽。金刚顶瑜伽,说五相成身观。既观成菩提心轮之后。诸佛教行者观月轮有金刚。其金刚舒遍虚空法界,一切诸佛菩萨乃至六趣依正,皆在吾月轮金刚中;既复敛如自身,而自身成金刚;遍法界诸法,皆在吾身中也。如是入我我入故,自身成一切如来法身;速疾成佛。此虽说广遍,而义实苞函。故曰广敛卷舒观也。三千世界,一切佛所化之世界也,法界宫者,法身如来所住处也。大日经疏曰:法界者,广大金刚智体也。此智体者,所谓如来实相智身;以加持故,即是真实功德所庄严处;妙住之境,心王所都;故曰宫也。此宫是古佛成菩提处,所谓摩醯首罗天宫;释论云:第四禅五种那含住处,名净居天,过是以往,有十住菩萨住处;亦名净居;号曰大自在天王是也。今此宗明义,以自在加持神心所宅故,名曰自在天王宫也。谓随如来有应之处,无非此宫,不独在三界之表也。无畏三藏禅要曰:行者应当安心静住,莫缘一切诸境,假想一圆明,犹如净月,去身四尺;当前对面,不高不下;量同一肘,圆满具足,其色明朗,内外光洁,世无方比。初虽不见,久久精研,寻当彻见;已,即更观察,渐引令广,或四尺,如是倍增,乃至满三千大千世界。极令分明,将欲出观,如是渐略,还同本相。初观之时,如似于日,遍周之后,无复方圆。作是观已;即便证得解脱一切盖障三昧。此三昧者,名为地前三贤;依此渐进,遍周法界者,如经所说,名为初地。惠照禅策云:此初地者,横平等之本初不生心地;即佛地也。不同显教竖差别之初地也。

  次所诠理者,此阿字有空、有、不生三义。

  阿字为悉昙十二母韵最初之韵。此音为本生一切之梵语。大日经疏曰:阿字是一切法教之本,凡最初开口之音,皆有阿声,若离阿声,则无一切言说,故为众声之母。又曰:阿字为一切字之种子。阿字,菩提心义。为一切字之先。弘法大师吽字义曰:阿字实义者有三义:谓不生义;空义;有义。如梵本阿字有本初声;若有本初,则是因缘之法,故名为有。又阿字无生义。若法揽因缘成,则无有自性;是故为空。又不生义者,即是一实境界,即是中道。

  空者,森罗万法,皆无自性,是全空也。然依因缘假谛,现万法历然有之。譬如如意珠湛;七珍万宝,而随缘降;破玉,见中一物无之;虽然,随缘生实非无。是以知空有全一体也;是云常住。常住,则不生不灭也;是名阿字大空当体极理。我等胸中观此字,自然具足此三义;具此三义者,即大日法身也。

  原本万宝而下有如字。随缘降下有宝字。如意珠上无如字。观字原在此字之上。;略移字次,使文义明确也。大日经疏云:从粗至细,去广就略,乃至现在一念识,亦无住时。又从众缘生故,即空即假即中。远离一切戏论;至于本不生际。本不生际者,即是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即是阿字门。以心入阿字门故,当知一切法悉入阿字门也。吾师天纵大阿阇梨续弦秘曲释之曰:自粗至细,总有五假。一、自分假之总至显色等之分别。二、自显形诸色至味触法。三、自五尘至五蕴。四、去四蕴至识之一蕴。五、于其识蕴中,至一念之心。即以其此一念之妄心为观境。此之妄心从缘生故,即假。缘生无性故,即空。此之有空即不二故,即中。此三谛者,阿字之有,空,不生三义;即阿字门。如天台孤山等之判为真心可。然此心即泛尔所起之一念心,故如知礼等之谓为妄心亦可。吾密教之三谛,为阿字三义,此疏分明;勿以名称之同而混于天台。此之即空,标次之远离一切戏论等文,为显实之遮情,月轮质多心,金刚部般若也。即假者,自性清净心干粟大莲华,莲华部解脱也。为表德实相。即中者,阿字也。不二也。佛部法身也。如一念之心;一切法皆入阿字门。是为观成就也。弘愿向读此假释文,叹其精绝超绝,而勿混天台一语,却未能明白无疑;后读宗祖兴教大师阿字秘释,始悟密教三谛之高天台处。今敬录以审学者。秘释云:不二大乘三谛义:本者,中也。不者,空也。生者,有也。谓自他三密,事理诸法,法然互发生无量万德,以与众生;显示过恒法门,以化群类;机感因缘,显生非实生,是言生即是有谛也;此有非云假有,本有义;实有义也。空者,一切诸法,互相圆融摄入,无障无碍,犹如空;空即不义也,可知之。中者,如是空有二义,一时具足不相离故。常住者,阿字表德之义也。大涅槃经曰:佛乃常住。大日经疏曰:遍一切处者,谓大空也。空中之大,名为大空。三种悉地破地狱转业障出三界秘密陀罗尼法曰:阿字意甚深:空寂之体,取之不可取,舍之不可舍;法之母,大灌顶,阿字是也。般若寺疏钞曰:住阿字门义,亦是无相三昧也。此无相三昧,非他人所得,大觉世尊所得,故云大空也,大空为缘,得萨婆若果。

  入此观门行者,虽初心,生死轮回永绝;行住坐卧无离,皆是阿字观也。易行易修,而速疾顿悟也。

  弘法大师杂问答云:问:何教力深?何教力浅?答:显浅,密深。略浅门者。教力劣故;顿不能引初心凡夫。深秘门者,法力胜故;此生令得超升佛位。惠照禅策云:言深秘门者,不改凡夫现在一念迷情,即示阿字不生心月;令行不行,令到不到。于是有信,仅观一念念心,有金刚气声;佛光常圆融。凡情动心举目,声香味触,杂染思虑,不可废遣,不可认着,即得至大空性莲,满月明道,故云易行易修也。

  若既坐达,非必半跏,法界定印;行住坐卧,悉阿字事思。

  非必原作必非。跏作伽。弘法大师理观启白文云:在行在坐,观智不离。有眠有觉,道场即变。

  我等声生起事,开口最初,从胸中生阿,而当喉腭舌齿唇出,此五处,五部诸佛说法声。云喉舌唇时,胎藏三部也。

  从胸中生阿原作胸中从生阿。云原在唇下。大日经疏云:复阿字,是开口声也。若无阿声,即不能开口。若不开者,一切字皆无。是故阿字为一切字种子。又云:从阿生一切语言之声。当知此声,表种种差别。既从本不生义而生,见彼生表之时,即解本不生也。是故声出之时,理性显。惠照禅策云:师云:经五处三内,阿声转无量音声,表无量理性;即各各理性,生各各实相。能成神变加持不思议事。然统其妙用,即是不出三部五部性德也。胎藏三部,谓佛部,莲华部,金刚部。金刚界加宝部,羯磨部;故为五部。弘法大师理观启白文曰:我口轮出,陀罗尼门;一一文字,成金色佛。周遍法界;等同虚空。各以本誓,以随类音;演说正法。一切众生,开示悟入,阿字门中。

  如此知,徒事无之;恶口,两舌,妄语,绮语,皆经五处三内出音,即大日如来海印三昧王真言也。此理不知,皆成恶业,堕恶趣,受诸苦。知与不知差别也。

  如此知徒事无之,谓非徒知此理而无益也。大日经疏云:世人欲语时,咽口阿声转出,生善恶粗细等一切语言,愚人不解,闻此声而生三毒。智者照知,于善恶一切语言,心无染着,但随诸法实相。弘法大师声字实相义曰:此是文字,于愚能着能受,发贪嗔痴等种种烦恼,具造十恶五逆等。于智则能观因缘,不取不舍,能建立种种法界曼荼罗,作广大佛事业;上供诸佛,下利众生,自利利他,因兹圆满。故曰能悟。又曰:此真言诠何物?能呼诸法实相,不谬不妄,故名真言。其真言云何呼诸法名?虽云真言无量差别,极彼根源,不出大日尊海印三昧王真言。彼真言王云何?金刚顶及大日经所说字轮字母等是也。彼字母者,梵书阿字乃至诃字等是。此阿字等,则法身如来一一名字密号也。乃至天龙鬼等,亦具此名;名之根本。法身为根源,从彼流出,稍转为世流布言而已。若知真实义,则名真言。不知根源,名妄语。妄语则长夜受苦。真言则拔苦与乐。譬如药毒,迷悟损益不同。

  莲华三昧经云:胸中两部曼荼罗,坐列各下转神变。其中西方无量寿如来,守说法谈义德;常恒说法,其音自我口出,成声尘解脱利益也。

  列原作烈,引经为证也。大日经疏曰:佛从平等心地,开发无尽庄严大曼荼罗已,还用开发众生平等心地无尽庄严大曼荼罗。夫曰开发,则是本有,而非加入。故无尽庄严大曼荼罗者,在众生本有平等心中也。故曰胸中两部曼荼罗。两部,谓胎藏金刚界之无尽庄严大曼荼罗也。两部曼荼罗者,从本在众生心中,莲华,满月,金刚阿字,即此念念无尽庄严大曼荼罗集会圣众,各各自说三密;故我等平生言语,经三内出时,是心莲胎藏三部诸尊自受法乐之说法言音也。经五处出者,是心月金界五部诸尊自受法乐之说法言音也。于诸尊中,西方无量寿如来专主说法谈义德,故曰:常恒说法。其音自我口出,成声尘解脱利益也。下转者,从果向因也。凡从果向因为下转,从因向果为上转。胎藏,下转也,金刚界,上转也。实两部圆融。此主理性说,故曰坐列各下转。神变者,加持之意也。惠照禅策云:上转自利之功德,一念 阿字,法尔满足;故一一音声陀罗尼之功德,专为下转利他化用也。其义尤精。

  然凡夫不知之,我语思;被封我物执情;恒沙万德,无量密号名字功德,法门气声,只徒成恶趣业因,事诚可悲。

  所谓知与不知差别也。我语思者,执一切如来神变加持陀罗尼为我语也。

  是则自然道理陀罗尼,性海果分法门,本不生极理也。如海摄百川,一切善根,收此一字;故云海印三昧真言也。

  此结海印义也。一字,谓阿字也。大日经疏云:轮,谓阿字门,此一字中,入一切字。入此一字于一切法,旋转无碍也。华严经曰:众生形相各不同,行业音声亦无量;如是一切皆能现,海印三昧威神力。大集经曰:譬如阎浮提一切众生身及余外色,如是等色,海中皆有印像;以是故为大海印。喻佛如来法身性海普现一切妙用之光也。

  依之一度观此字,胜读诵八万佛教同时功德。

  原本胜读诵三字,在八万佛教同时下。兴教大师秘释云:三身唯说,阿字一法;诸经广赞,此法众德,闻名触耳,众罪冰消;唱声见字,万德云集。浅观但信,直游净土。深修圆智,现证佛果。

  广略秘观

  以上略明禅观大体,阿字能诠所诠毕。即是序分也。以下正示观法秘要,正宗分也。有人谓自初全是桧尾僧都记大师口诀,吾谓不然,此处标明广略秘观;下文明书御口云:可知御口以下,乃是记大师口说,以前则先序用心之作法,因并补其所未及耳。此实惠阿阇梨之意也。如欲自首皆指为记大师口说,则此处横标此四字,下文着御口云何为?

  御口云:真言观门虽多途,取要不过广略二观。

  御口者,尊称也。日本人凡尊称多用御字;不似中国古人,此字惟皇家所独。

  先略观者,大日经第一云:秘密主,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此文大日答金刚萨埵问知自心也。

  此文句原作此文对大日金刚萨埵问大日知自心答给也:语涉费解,故稍易之;俾易明;给者,日本人之敬词,凡对尊主必用之;亦非中华人所有也。大日经疏云:经云:秘密主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者,即是开示如来功德宝所也。如人虽闻宝藏,发意勤求,若不知其所在,无由进趣;故复指言,如上所明第一甚深微妙之法,乃至非一切智人则不能解者,此法从何处得耶?即是行者自心耳。若能如实观察,了了证知。是名成菩提。其实不由他悟。不从他得。又云:此阿字,即是一切佛心也。惠照禅策曰:师云:今经所说自心者,即是众生妄想心品也。是自心品,即阿字大空之性莲智月不二曼荼罗一法界心也。是故不思议疏云:自心平等者,无妄想也。又自心者,妄想之自心也。平等者,妄想之自心本不生也。妄想之自心,即本不生大空位心月。自知之时,更无差别染着之相,是即如实知自心也。

  疏七云:若见本不生际者,即是如实知自心。如实知自心者,自心即是一切智智。故经所说如实知自心者,见本不生际也。见本不生际,为一切智智。一切智智者,即大日也。

  大日经疏曰:梵云萨婆若那,即是一切智智。释论云:萨婆若多者,即一切智。一切谓名色等无量法门;各摄一切法。如是无量三四五六等,乃至阿僧祇法门,摄一切法。是一切法中,一相,异相,漏相,非漏相,作相,非作相等;一切各各相,各各力,各各因缘,各各果报,各各性,各各得,各各失,一切智慧力故,一切世,一切种,尽遍知解;是名萨婆若;谓一切智智,即是智中之智。非但以一切种遍知一法;亦知是法究竟实际常不坏相,不增不减,犹如金刚。如是自证之境,说者无言,观者无见,不同手中庵摩勒果,可转受他人也。若可以言语授人者,释迦菩萨蒙定光授诀之时,即应成佛;何故俱修方便。是待无师自觉,方名佛耶。大日者,摩诃毗卢遮那佛;即法身佛也。毗卢遮那,为日之别名,如来慧光,世间惟日尚少分可喻,故加摩诃字;而译言大日也。

  故真言教即身成佛者,见本不生也。

  惠照禅策曰:密教意:父母所生肉身,速成究竟圆满佛体。是云即身成佛;亦名不转肉身成佛。凡今宗深旨,六凡四圣肉身,即法身法尔妙色四曼三密庄严界会。是故婵娟相貌,无生来执所。萧散冢间,无死去著相。生老病死,并是阿字大空密严佛土。本有常住,性相历然。不转肉身妙理,即如斯矣。

  本不生际者,一切诸法,从本以来,不生不灭,本有常住也。烦恼,本不生烦恼;菩提,本不生菩提也。如此知名一切智智。

  大日经疏云:此阿字即有圆明之照也。将行者染欲之心,与真实慧心,而相和合;同于真而共一昧也。将行者染欲之心,与真实慧心,而相和合;同于真而共一昧也。如是观心者,即是如来。大师梵纲经开题曰:三毒五逆,自心佛之密号名字。秘释瑜云:贪爱等染心,与信慧等净心,无碍涉入;故妄染举体,即为不生圆德。本师大僧正天纵大和尚理趣经略诠概论,论此理最精透;文繁不引;需者检阅。

  然我等生灭去来,当眼易知;不生不灭,所不知也。如此诸法,本来不生不灭义,显教盛谈之。故此不生不灭名言,不密教不共读。

  不密教之不字作非字观,最易明晰。

  然今密教规模者所不及:凡夫见闻觉知,直显不生不灭体;种子,三摩耶形,今见知之,令修之,是显教都所不知也。

  直显原在体字下。大日经疏曰:三昧耶,平等义;本誓义;除障义;警觉义也。曼荼罗诸尊所持标帜,如金刚,刀,剑,轮,宝,莲花之类;是谓三摩耶形。

  所言本不生体者,种子,阿字。三摩耶形,八叶莲华。此八叶莲华者,大日经所说干栗驮心也。干栗驮心者,即是众生八分肉团也。

  大日经疏云:此心之处,即是凡夫肉心,最在于中,是干栗驮心也。义释云:凡夫胸中有干栗驮心,有一肉团,有八分等。干栗驮译云处中心,法界一实理性也。此呼云心;即性义也。又翻曰草木心,显诸法色性,非虑知心也。

  同疏五云:内心妙白莲者,此是众生本心妙法芬陀利华秘密标帜。华台八叶,圆满均等,如正开敷之形。此莲华台,是实相自然智慧。莲华叶者,是大悲也。正以此藏为大悲胎藏曼荼罗之体。

  芬陀利梵语,此译云莲。标帜者,八叶中台,即显示胎藏九尊三摩耶性德不思议妙形也。心莲华之华台,即大日普门三摩耶形也。八叶,四佛四菩萨三摩耶形也。中台八叶,即法佛法尔智悲之二翼,胎藏一曼荼罗之本体也。

  其余三重,是从此自证功德,流出诸善知识入法界门耳。

  胎藏曼荼罗,中心为中台八叶院,即上文所说内心妙白莲也。第二重为观音院;金刚手院;遍智院;五大院。第三重为文殊院;除盖障院;虚空藏院;地藏院。第四重为释迦牟尼及外金刚部诸天也。中台不计,故曰其余三重也。曼荼罗义曰轮圆具足,十界圆备;其皆佛心所流出;故曰是从此自证功德流出诸善知识入法界门耳。善知识,是曼荼罗中佛至天鬼都名也。

  此曼荼罗极少之量,齐十六指;大则无限也。

  曼荼罗本体,只在一肘十六指量之心莲华。大时,法界宫皆四重曼荼罗。故云大则无限也。

  今此文内心妙白莲者,此是众生本心妙法芬陀利华之干栗驮心也。

  此大师证疏之释经,而指明其为行者之心也。

  此心莲可观也。

  此殷勤劝策也。

  其观想样,心中可观有八叶莲华。莲华形,如世间莲华计可观也。八叶莲华者,干栗驮心是也。

  如字原在世间下。此莲华观。

  质多心住此莲华。此二心暂时不离故,莲华上可观月轮。

  此月轮观也。梵云质多,此翻虑知。即众生日用攀缘尘境之心也。菩提心论说:众生于心质中有一分净性。心质,即干栗驮心,心莲也。净性者,质多心;心月也。

  月轮者,质多心也。质多心形,实如月轮形也。

  阿字禅策云:月轮称号,有当体譬喻二义。譬喻义:智心照德,比世月为名。此义非秘教深旨。当体义:胸中虑知心形,实团圆,常住大空位;素光照法界。故名月轮。更不假世名。此实义也。莲华二义准知。

  月轮形,圆形事,如比精珠等。又莲华种子,阿字也。故月轮中可观阿字。

  菩提心论云:八叶白莲一肘间,炳现阿字素光色。赖瑜阿阇梨秘释云:心莲华,胎藏;理也。一肘者,月轮量也。即金刚;智也。智依理起,故莲上观月也。阿字,理智冥合,不二总体也。素光色,白色;即阿字色也。众色本故。又按:此观有二法:月轮中有莲花,此金刚界之曼荼罗也。莲花上有月轮,此胎藏法之曼荼罗也。

  阿字形,如常书形,回四方可有也。常书,是一方计也。上下无其形。一切梵字形四方事。以阿字可准知之。

  惠照阿阇梨阿字禅策云:凡行者依身,实五轮相貌;全阿字之五大五智金刚性相也。然亦如疏十六云:然此字形体亦方也;观此字正方,而作金刚之色,遍满行者之肉身。即行者举体全是方形阿字性相。观此时,行者从左右腰至两肩,其形体即方形也。头即阿字之点形也;疏十二云:观字点为行者头,余为身分四支。今言阿字方形者即是也。弘愿谨案疏之原文,肉身本作内身,又阿字有点;应作闇字,疏十二之所说正是闇字也。本师多闻院大僧正告示云:阿字形四方面事:四方面共平等可观阿字形。所有梵字皆尔。虽然,初心行者,可观一方面;何者?难观故也。熟达自然可成就四方观也。如是,则回字当作周匝义解。

  今此阿字莲华月轮之中;若莲华计观。若莲华月轮观。若莲华阿字可观。可任行者意也。

  此言观法可随意乐详略。

  月轮势一肘也;不可减此量。

  又付此略观有二样:一,先一肘观八叶莲华。如此,彼此相对历然观之。其后,前一肘所观莲花,可召入自身中。是如常入我我入观也。

  入我者,佛身口意三密入我身口意三业也。我入者,我身口意三业入佛身口意三密也。是为密教秘要观门。

  一,先前一肘观莲华。观念无退转;经年月勤修之。所观莲华等,闭目见程,观后,自身可召入之。

  莲华等,等月轮阿字也。月轮阿字可同观也。闭目见程者,闭目间观见莲华之程度也。观后者,闭目观见莲华之后也。自身召入者,召入莲华于自心月轮也。此假与前假意同,不过前假一坐之间,自始已作入我我入观。此则莲华观成后,乃作入我我入观耳。大日经疏云:先观本尊心上圆明净镜,净无比中,有种子字,一心正观此种子字,即是诵彼字也。从此得见其心。又见己身如本尊体相,在佛心中。若观自心上圆明,亦是如来本尊在中。如是辗转相现,不相妨碍,平等清净,离诸分别。名见菩提之心;为初成佛等子也。所言不相妨碍,为地前影成就位。平等清净已下,初地佛树牙生位也。

  问:此阿字莲华者,显本不生际实体事也。作此观时,此种子,三形,义理,观之乎?口云:观法时,别不思维义理,唯其形色,如法历然观之计也。

  显字原在体字下。此所谓行起解绝也。有空等一切义趣,已寓于月莲阿字中,圆明性上,法尔本有;观成智显。禅观中妄思惟是等义理,则其心难成无相空寂心月。故当一心注观本尊月莲阿形色,口诵本尊素光之阿字;此外更不可有他念也。

  又云:此阿字世间多书置之。故人轻之,常事样思。是大僻按也。

  大日经疏云:悉昙字母,童皆亦诵持。而今此真言门,所独成秘密者,以真实义所加持耳。若知真言是诸佛如来加持书写文字,是诸如来一切智智,一切如来自福智力,自愿智力,一切法界力,随顺众生,如其种类,开示真言教法者,则自无此僻按矣。故经云:谓诸真言,真言法尔故。

  此阿字,即净菩提心实体,即身成佛肝心者也。

  兴教大师菩提心论释曰:夫此阿者,不二平等,遍一切处,无尽庄严,本地法身;佛顶遍照种子真言。法界体性大菩提心是也。身语意密,本有平等,声字实相,湛寂凝然。不二三大,无有数量,一如万德,尘滴非喻。各住自性,镇说三平等之妙法。同趋化他,常现五秘密之神通。既非缘起假谛,谁言理性识变。显教真如之能生;权乘实理之所依;只此阿字也。一切诸字母,一切诸佛师,一切真言王,一切理智王,一切定慧本,一切功德源,又是此阿。

  以上略观毕。

  次广观者:义释云:若行者见一切从缘起法,皆是毗卢遮那法界身,尔时十方通同为一佛国;是名究竟净菩提心。

  大日经义释,大日经疏之异本也。与疏大同小异。其书共十四卷,为日本慈觉大师从唐携回者,故台密以义释为主。

  今此释意,对一切缘起诸法,皆照毗卢遮那法身。

  大日经疏云:入阿字门一念法界,是毗卢遮那三昧也。

  其故一切诸法,不出色心二法;色心二法,即是六大也。六大,即是毗卢遮那也。

  大日经疏云:一切众生,色心实相。从本际以来,常是毗卢遮那平等智身。兴教大师五轮九字秘释引而释之曰:色者,色蕴;开为五轮。心者,识大;合为四蕴。是则六大法身法界体性智。大师即身成佛义云:六大为能生,四法身三世间为所生;此所生法,上达法身,下及六道,虽粗细有隔,大小有差,然犹不出六大;故佛说六大为法界体性。诸显教中,以四大等为非情,密教则说为如来三摩耶身。四大等不离心大,心色虽异,其性即同;色即心;心即色,无障无碍。智即境;境即智;智即理;理即智;无碍自在。虽有能所二生,都绝能所。法尔道理,有何造作。能所等名,皆是密号。执常途浅略义,不可作种种戏论。如是六大法界体性所成之身,无障无碍,互相涉入相应,常住不变,同住实际;故颂曰六大无碍常瑜伽。此义明六大为法界体性毗卢遮那法身之理,最为透切明备也。

  尔时十方通同为一佛国者,既押一切缘起诸法,直照毗卢遮那法身。故十方净土,六道秽所,无有差别,同一法界宫也。

  菩提心论云:此观若成,十方国土,若净若秽;六道含识,三乘行位;及三世国土成坏;众生业差别;菩萨因地行相;三世诸佛;悉于中现。证本尊身,满足普贤一切行愿。

  心静时住略观;散乱时可住广观。此二观门,是极秘也。

  此示广略二观用时也。大日经疏云:是故秘密主:真言门菩萨等欲见诸佛者,谓欲见一切佛净法身也。欲供养者,谓游一切佛刹,供养承事修行之。欲证发菩提心者,谓证菩提,令心净也。欲与诸菩萨同会者,谓与那罗延菩萨等共一处,受现法乐也。欲利众生者。谓如毗卢遮那,常为一切众生作大佛事,种种成就之也。欲求悉地者,此中最上成就,所谓佛身尚可疾得;况余成就耶。欲求一切智智者,然此阿字门,一切义利,无不成辨,以要言之,欲求一切智智,亦决定得也。此诸佛心勤而修之者,佛言如上所列之事,汝欲求者,更无他术;但当勤修此阿字之门也。是故大师曰:此二观门,是极秘也。

  行住坐卧,无懈精进修行,速可开显净菩提心者也。已上秘观也。

  释不思议大日经疏云:欲睡眠时,出入息中,以用种子字在其中也。何以故。睡眠自作本尊三昧睡故。本尊息即是真言故。若如是睡者,尘砂三昧,从睡得故。眠觉不离佛海故。此人即是金刚法界宫中人也。大师理趣启白文云:在行在坐,观智不离。在眠在觉,道场即变。大日密印品云:身分举动住止,应知皆是密印。舌相所转众多言说,应知皆是真言。

  诸佛功德无边量 一念阿字悉圆满

  回此功德施群生 自然普遍成刹那

  金刚佛子王弘愿 那莫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