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警觉心起 不随妄牵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5日
来源:不详   作者:寄中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警觉心起 不随妄牵

  文 /寄中法师

  一、前言

  我是一个住在山上的人,平常极少下山,对于佛教界的应酬几乎没有参加,所以有关佛教的状况,仅能靠一些书报杂志和外担任教学工作、或是参与教团活动的师友提供。有些时候这些佛教讯息确实让我感到忧心,不禁令人思考佛教目前的状况对于真心想要修行的人,“它”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影响?而对整个佛教又会是一个怎么样的作用?

  大约一个星期前,法藏法师受邀到德山寺讲开示,法师在谈话中不断地提示到:“尽管藏传佛教一直吹向台湾,南藏传佛教也在台湾渐渐盛行了起来,但不可否认的,我们中国的出家人,我们禀持著中国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这是怎么都改换不掉的事实,我们要如何做个中国的出家人?”法师这一席话,令我心中颇有所省,可说是点中我心里长久积存的一个意念。没有错,从年轻到现在,我就一直在这样的意念下寻寻觅觅,不能否认的,我是一个“道地”的中国人,而且是中国的出家人,而我是不是完全清楚做个中国出家人必要修学的内涵?又是否能随逐此一内涵努力学习呢?这向来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既然出了家,就要走出一条路,充分地掌握一个正确的修行方向。

  我是一个凡夫僧,还有许多修行上的课题,各位是否也很多修行上的问题?每天我们“根”的活动,眼晴看东西,耳朵听东西,乃至心里面的酝酿翻腾…,如很多时候,明知不对但还是做了,做了之后虽后悔,但下次又犯同样的错误,我们的生命就在这种情形下不断地轮回,而修行一旦有这些状况,我们的内心就会浮动不安。其实我和各位一样充满了错误,经验了太多的跌跌爬爬,因此对“修行”实在感触良多。

  在自己的经验里,从做事或与同道、年轻朋友的互动关系中,我感觉到一个问题:修行就像是要进入一个堂宇,须要有一个入门处,如果进不了这个入门就不能有一番天地与见解。但是要进去也不是那么容易,若无法找到这个入门处,就像归鸟寻不到巢,从事教育工作时,清楚地看见孩子的不对,那么下去会有很多麻烦,可是他们硬是这样走下去,这要怎么办?看得愈深刻,就愈发现入门处的重要,也因为别人的问题我看到自己的盲点,从别人的问题中我有机会省思。所以今天到这里来,并不想引什么大经论,只想跟各位提一提这个入门的关键在哪这里,要如何进去。

  二、自警心起

  (一)对自己深重的误会

  我以前也很有个性,而这个个性会用自己的理想来支持修饰“它”,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在理想努力追求下,“自大”的习性干扰延伸,但是自己看不到,常常错而不自觉,这不但让我达不到那个理想,而且在还没有达到理想之前,早己经是错误连篇了。一直到从事了教育工作,这个工作是要看住别人的,带学生就看著学生,人,就是具有此一特长,看自己不清楚,但看著别人郤很明白:眼睛不能这样转,话不能这么说,这些我都看得很清楚。不过还好,就在看得清楚的时候,很幸运地忽然贯通了起来,我发现到他们转错,我也转错。从那时候起我的注意力不只放在同学身上,我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回自己,因为我跟学生一样,眼晴转错,心转错,手脚行动错。

  就这样,我一路的学习,愈走愈愉快,愈走愈感到充实,对出家也愈来愈肯定,常自觉得,今生最正确的选举就是出家。但是,各位不要忘记,我跟大家一样是很辛苦地走来,因为我是充满了那么多的错误,而这份对修行的喜悦正是从这儿开始的--从我真正看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开始。关键就是来自于那份对自己的不理解、对自己深重的误会,令我们无法跨越“入道”的门槛,所以我说“警觉心起”。为什么要警觉心起?在许多错误当中,我们不可能很清楚自己的错误,纵然偶尔知道好像会有错,或是某些因缘提示下自己好像知道错误,但这种情况通常只是刹那、瞬间的感觉而已。“它”不是能够生起持续的、强制的力量,有效的伴随著我们修道的旅程,永远发挥“引导我们”、“纠正我们”令我们改变的作用?因为这个错误本身太深厚、太严重了,这种情况下必须靠自己深密有力地提起警觉心。

  自已要有这样的认知:我会有错误,我可能是无知的可能会有很多偏差、缺点…,不断的自我提示,在这种自我提示的概念下,常常看著自己,引导自己,警惕自己,这就是“入门”的关键。但什么时候是引导自己的时机呢?就在我们深重误会自己的时候。若别人误会我们,我们会感到委屈,但我们不知道别人误会我们是有时尽,而我们误会自己,郤无绝啊!只是我们一直都不知道而已,别人不可能二十四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误会著我们吧!如果有的话,不是自己本身有著严重的问题,不然就是环境有问题,别人误会我们大致有特定的时间、特定的事情、特定的因缘,但是自己对自己的误会,郤是随时随地常相随,只要我们没有努力转过那一关,就会永远在那种深重误会自己的情况下,持续搞不清楚。

  仔细想想,很多时候,我们会不会看自己愈看愈不错?愈看愈满意?在德山寺有《唯识》的课程,在讲到“憍心所”的时候,有一个孩子来向我报告,她说:“老师!看到书上描写的‘憍’之后,我真的很清楚看到自己就是那个样子,老师!我是遍一切时,都会“你看这么不错”的“走路时”“你看走路这么好看”,做事时“你看这么能干”,说话时“你看这么好听”,总之就是“你看…”。老师!我那个‘你看’随时随地都会现起啊!”这一层深重的误会是非常难以揭开和剔除的,只要笼罩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添加了什么香料,什么好东西,最后都会变成臭的,因为误会的本身就是染污,而且经常让自己弄不清楚状况。这就是我们凡夫的实况,也包括我在内,只不过我有一点点注意到“它”而已。

  我们知道世间的贪名贪利是不对的,但我们常常是站在修行人的立场,自以为处在修行的意念下,郤忽略了回顾自己身心实况,缺乏实际踏实修正改变自己的工夫,就光只是“我要修行,我要成就”,内心酝酿著贪嗔痴而不自知。诚如刚刚说的“深重误会”,觉得自己不错,觉得自己很行,然后就看不到自己的无知,看不到自己的错误,看不到自己的染著性,看不到自己顽固,看不到自己的…,我们就在这种看不到的情况下错解了自己,因此造成修行上很大障碍。如果没有在这一关功夫,无论读了再多的经,再精勤的打坐,都有那个染污的自我,干扰性的自我在搅和;只要有染污性、干扰性存在,修行最终将一无所得。

  三、截流反观

  “自警心起”谈何容易!大时候我们看不到自己的情况。好比我现在在演讲,你们好像很认真的听我说,但是我在讲什么呢?你们不一定很清楚,因为我们妄想心炽盛,一下又想这跟我好像扯不上关系,结果演讲结束,我离开之后,你们还是依然故我,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因为我在出家这条路上,同样经验著多重的错误,也一一靠自己去突破。所以在这一关的问题,很恳切地向各位提出。

  (一)狂傲的自以为是

  通常愈觉得自己没有问题的,问题都愈严重。出家前,我是教书的,那时候的我狂傲得很,自认为没有教不来的学生。在我眼中没有什么调皮捣蛋的学生,愈调皮我愈有兴趣,因为这对我是个很好的挑战,是我学的机会,所以我不回避,也不讨厌。一直到我出了家,遇到一位出家人,她要来德山寺,本来没答应,后来答应了,就想办法带她结果没带成功,从那次以后,看看自己,哪有那么“行”?向来自许没有教不来的学生,这个我就教不来。

  从此以后,我降伏了自己,把“老师”丢掉,平实的回到修行的立场,才开始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是。体验到自己的不足,愈看自己问题愈多;认识的问题愈多,相对的修行的功课也日渐增多;今生的出家学习这才开始。所以自我误会不容易觉察,“它”深深潜伏在我们的概念知觉乃至行动当中。要常提醒自己是不圆满的,是充满许多错误的,唯有这样常常提醒自己、警愓自己,防护自己的行为,修行才有力量。而行为的防护有赖于“截流反观”,接下来我们就进入这个子题。

  (二)方向趋势汇集成流

  相续绵绵不断名曰流,好像水,一个水滴接一个水滴,一大片的相续,就变成水流,一旦中间一间断,流就不成流。我们身上也有几种流,业习有业习的流。譬如我们在看事情,必然是先经过认识然后明白它,而我们的认知也会有个人倾向的,这就是认知的流。对事情的理解、判断,各人都会有各人不同的趋势,相信吗?如果以前是做银行工作的,对钱的认知会特别特敏锐,对数目字的反应特别快速,这就是认知的流。

  感觉是一种感性的活动,这感性的活动也有一种趋势,有的人遇到某种情境,就很容易掉眼泪,遇到某些事很容易感动,而这些反应的内容各不相同,趋势亦不相同,这就是感觉的流。此外,透过认知感觉而反应出的具体行动,也有著特别的模式,它也会形成一个“流”。譬如有人走路,头习惯低低的不敢看人,有人则习惯两眼朝天而看不到人,这各有不同行为的流。事实上,在习惯中有太多数不尽的行为模式、行为气氛与层次,我们无始以来沉浸在这里,这就是种种“流”。我们看不到它,如同在水流里被水冲击著,随波逐浪地流动著,也看不到水流一样。就因为看不到,所以要断它是多么困难的一回事!但是修行不就是要断这个“流”吗?如经中不也说证初果如断四十里流。

  (三)跳出随根波动的心

  “截流”给我很大的提示,现在我们没有那个力量能彻底的断它,但是若奋力一跳,跳出这条“流”重新来看我们是怎么流动的,总可以吧!事实上目前我们没有办法把这个内容完全截止,断除灭尽,也不可能怎么样能马上转,心,也就是刚刚说的奋力跳出这一条流。

  警觉心起,引导自己跳出这个“流”,看自己是怎么认知的?看自己遇到事情是怎么感觉的?看著自己身、口、意行动的气氛行相是什么模式;换句话说,你如果是张三,就尽最大的可能跳出张三的立场来看张三,客观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一番行动,会比你自己站在自己的立场看得更清楚。而在这当下要看什么呢?不去另外制造境界,就看任何情况,任何处境当中,“根”起活动的内外因缘内容是什么。譬如我们的眼晴每天都会动,随著眼晴动,心地也就跟著动,造成困扰麻烦的就是根动时心也跟去了;一跟去,心马上生起变化,而生起变化的那个心就更连锁的造业了,就在这个时间奋力跳出来看著它,看著内心的反应倾向,看著外面的尘境,看著我们身口活动。

  截流所截的是我们六根的活动,使自己暂时不再往下浮沉,能够马上回身去看我们的三业。当正在行动的时候,正在讲话的时候,正在思考的时候,意念正在内心蠢动的时候,就有另一个我来著自己。这个功夫非常好用,为什么呢?因为每天眼晴都在用,耳朵都在用,乃至心都在动,纵然前五根不动,我们的内心对过去、未来都还会有所攀缘。跳出我们的立场重新看身、口、意,不但看著身、口、意的活动内容、形相、始未,而且还要看著身、口、意所对的外麈境界,用心观察,慢慢的终会跟它不同流。

  再明白地说,如果讲话的时候,能够跳出来看著那个讲话的我,是否说的得体,内容词句有无错误,甚至看到内心的起落有无过失,只要一看到便有功课可作。同时要知道我们身、口、意的行动是非常繁多,相续不断的展开的,只要功夫使用得当,修行机会就非常多,怎么会无聊,怎么会不知道要怎么用功呢?当然,这个“看”是有待层次的,修行人第一层所讲的善恶的道德性问题,也就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检讨自己所做之事是对吗?不对吗?不应该吗?会不会伤人伤己?这里所讲的道德性能调伏粗猛的错误,让我们在处众生活中得避免太多的高低起伏,过比较平静的生活。透过这个基础,再深一层地看,就看到善恶道德背后的真假虚实问题,那便到关系解脱的症结了。

  四、解脱的症结

  (一)层层纠结的生命错误

  几年前我跌断了手臂,请寺里的师父帮我刷背,刷呀刷的竟唱起“八一五水泥漆”。我从小住寺庙里,不晓得什么是“八一五”,但是“常识”告诉我,那是一种广告词,我一听知道这师父触到刷“相”了,马上请她站好,开始 跟她说唯识名言种子含的相义。生命不就是这般取相、堆积,使用再取相堆积使用的瀑流吗?唯识学说世间名言种子是生死种子,若抽离了这些名言种子就没有生死可言。这显示著我们生命内涵储存的就是这些东西,若能借境悟到这些唯相无实义而彻底舍下。也就在这一层,生灭相上看到生灭的真性,我们的解脱可能就有点消息了,但我们郤在这一层错解了生命,坚持不舍,难以放舍的依它为“自我存在”。如果能真正看到所谓的“自我内容”不过是这些东西,在虚幻的存在背后是这股错解的势力促成,并没有一个真正的“我”,那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二)学习对治法即是修行

  有一早上我想喝水,从热水瓶倒出来的水好热,我一嗜不能喝,就拿著吹,后来一想,等一下还要上课,吹著浪费力,于是就拿到窗边凉风。看著风吹,发现热烟往上冒,就在那个冒烟而又随风飘散时,当下生起了对治的感觉;风吹热气消散而冷却,不正是对治吗?有心修行的人,是必要培养对治自己业习的能力的,而每个人的对治工夫不同,所以每个人到达目标的时间也不同,有人早到,有人晚到,有人快到,有人慢到,若完全不努力的人最后就不晓得跑到哪里去了。设想今天是十二月天,从大陆下来冷气团,有摄氏四至五度的冷风,这样一杯热水一倒出来,大概不必几分钟就会迅速冷却。就在这里,这便是对治道的强弱,它与精进力有绝对的相关。

  前面说的“截流反观”有没有使上力,能不能快速达到目标,跟我们所下的对治功夫有关系,而推动这个功夫持续的力量就是“精进”。“精进力”愈猛烈愈持续,对治道的强度便愈强,对治的效果就愈佳。修行这样一路下来,一样可以成就定慧,虽说定慧修习有别方便,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定慧力量确也势必成长,只要有生活,只要动眼、耳、鼻、舌、身、意,就有修行的机会,这才是彻底实在的“生活就是修行”。

  生命活动的机会多,修行的机会也就跟著多,生活的内容多,修行的机会也同时增长,愈多的生活内容,就有愈多的修行材料,而机会就在每一刻生起当下,这当下不就是机会成遍吗?生活内容天天展开,就天天都在如此功夫下,生活也自然多采多姿,意趣盎然了;记得从前给学生出作文题目“如何使我的修行生意盎然”,要怎么盎然,其实当时我不也不懂。但是现在,我真的是生意盎然的。我个人虽然有很多错误,但是辛苦努力后的果实郤是真实愉悦的。

  如果常常训练,努力培养这样的观修,坚持地不随“流”转,待功夫成遍就能唤起一个非常有内容,非常有味道,非常踏实,也非常明了肯定的修行生活。截流的功夫是第一念、第二念、第三念乃至百千万之后都可以用的,看住自己根下的活动,掌握自己当下历练的机会。不断的“自我提示”、“自我警觉”便是真正的善根福德,最佳的精进力量,最确定的智慧泉源。

  五、结论

  各位可能会说;老师您讲起来一大串,而我要做实在是太困难了,因为我还不能理解,根性又差,环境也不好,我们的师长不合理,我的常住不如法…。关于这,我不禁要问,诸位曾克尽自己的修道责任吗?如果有,在你努力下,很多的不可能将会产生可能性出来,因为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德山寺今日的学风,是我们一群人齐心努力下竖立的,我们人人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缺点,然后一点一滴的努力改造自己,道场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改变了。因此我希望大家对自己的修行发心用功,也为真正护持三宝发心修行。而修行贵在工夫踏实,工夫在何处?在眼晴动的时候,在耳朵动的时候,…在心动的时候,根一动就把工夫提起来,这就是我刚刚说的一切。德山寺目前就在此一轨道上,包括我在内,我们跌趺爬爬的努力,我们知道还有很多的错误、无知,但每一个人都非常笃定喜悦;修行就是如此,就是这样的亲切实在,而点滴都可以自己亲尝。

  生命有限,人不会常常年轻,我也曾年轻,但不知不觉怎么这么老;现在想:如果自己还年轻,要更努力。当然,我知道这是妄心,不过我以走著的这条路,来供养各位,而且还在年轻的时候,趁早开始会比我更好。祝福大家善根增长,智慧增长,修行喜乐无边,充实肯定。阿弥陀佛!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生活之调和
下一篇:如何行走出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