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说起
从身说起
杨云唐
人生不管是有成就或无成就,只要是未证得诸法实相(平等、清净、无生…),则都在流浪,亦即都没能安住而会不断起心动念,而只要有念,就有做不完的事。流浪的人生即是不安的人生,不安催使人不断地动,于是生命就像不停的流水,有著百般的无奈,或像无岸的大海,充满著迷思。
人的不安常起于身体的存在,从出生开始,这身体就要吃、要睡,又会触境生受,一切都如此现实得不可避免,而且发生地如此理所当然,遂于此中生起“习以为常”的认同,于是“此身即我”便自然成立了。一切见闻觉知都发生在此身,没有人能将觉知移出身外,所以,所有的生命活动核心即不离此身,此身灭即名死亡。为了养护此身,人也渐听命于其需要,可是身却不会乖乖的回报,于是人生就有烦恼问题了。被身烦恼教训的人,有的放弃此身为我的认同,转而认为那能觉知的心是我,那“能”的作用就是我。有了“能”,人便与外境(所)分隔,中间产生了距离,距离致使我与非我、人与境成为非一体性,之间要经介绍或学习去认识,但因为这介绍与学习本身夹杂著大量的失真,并不合于本然的事实,于是导致人与境之间有错误的认识,此错误造成人与境是以取舍得失的关系互待著,由于长久下来未能审视其中,这种取舍关系也就被视为正常与合理的了。
相传经上说人是从光音天来的,本来没此四大的身体,因为动念好奇吃了地球上的五谷而有了重量,渐而累积成四大身。这应该是个寓言说法,它暗示著人本该自在无碍如光或音的流动,只因惹上尘埃又执取不舍,遂使清净本来面目,受制于世间五蕴的限碍。依佛法教示,此身其实是业报身,一般人都是不得已而来,且没法改变其相状,如今不得不需要吃和睡,而且不同众生吃不同的食物及有不同的需要,这皆是业习果报使然。人由业生又受制于业的牵引而起心动念,是以经上说“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由业”。由于此身由业化生,所以此身自然不免要随业缘而老病死,非我能改变,故本即非我、非我所的。若要息业,则要学得如何不再于世间妄染尘埃,亦即不得与贪嗔痴的习性相应。
除以身立我外,又有以“能”立我。由“能”立我比以身立我在观念上更不易超越。但若说“我能”是成立的,则“我不能”就不该成立。例如我能走路、能思考,那为何我不能飞?人能移动身体却不能飞,这说明“我”与“能”是不能划上等号的。从佛法上说,能是条件具足,而不能是条件不具足的呈现,这里并没有可自恃或骄慢的,当然“能”里也没有“我”,而只是因缘法的现起。其实能与不能之法性是平等的,皆是有为的生灭法,亦即都会有其饱和而呈现生灭(即有量),唯有非生灭因缘(如法性)才是无量的。是以无量慈悲或光明皆从无生法才能真正展现。
“无生”是不思议相应的,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人在不断流动的大海中,若体认无生,则能感受“静止的流水”的世界。在一片汪洋大海中,若有一滴水不堪平凡,想令“我”超诸海水,它的命运将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种种情执将会带给它无情的苦,这将会是一场落空的无生曲 ─ 无情不离无生。
人总是喜欢“有情”,连无情天都被人期望它站在我这边,疼惜我的存在。这次纽约911事件,很多人在问:“为何上帝让这件事发生?”若佛教徒也用此问去否认上帝的存在,等于是反过来说佛菩萨不存在一样。人不喜欢“无情”,可是这身体、这山河大地乃至无常的心,皆是无我的、无情的,人一直都活在无情里却一直想在无情天里找个有情来滋润,若没有情,则几乎所有的人都不能好好地活下去,于是另一种维持生命之食 ─ 识食,便又被取著。识食在生命中又再累积成一种重量,光音天人就更难以轻灵自在了。有情、无情从法性的立场来看并非二个,佛经上有“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之说,亦即草木虽无情,但它们本自解脱,我们的四大身亦然,这身体虽会老病,但它本身不起贪嗔无明,与所有人间佛的身体没有差别。或者说我们皆具有佛身,此身一直是解脱的,但我们还要栽赃,说它拖累我成佛,然后百般训练要它任督二脉打通、柔软相好,结果已解脱的依然解脱,未解脱的依然迷惑无明。
当然身体生病是会影响到未解脱的心,故身病也要医治,但若无病就不要花太多心力训练它。身病也是无情说法,它在说:“我一直都不是你的”,若我们能听得下去,放下对身的执取,即等于听佛说法,证得果位。反之,若活百岁却没听懂这无上大法,那是枉费我们具足人身。人身是来教导我们契入诸法实相的,不是用它来受苦,同样也不是用来取乐,又知此身是不得已(业报)而有,则我们是用此身来出离世间五蕴的束缚,绝不是作为它的奴隶,为它活一辈子。
威因法师开示说,修行人要把自己看成是病人,一个病人若治好病是正常的,故绝不会骄慢了不起。他附带说现代癌症治疗方法用割除、放射、化疗是有问题的,因为细胞亦有佛性,用粗暴方法治癌是不该的,就像你家孩子出错,该是教化之不是杀戮之。杀戮是暂时止恶却不正当,若从生活、饮食、物理上妥善照顾正常需要,配合学法修行,癌细胞即成好细胞。李丰医师对癌症人现身说“恭喜,若不得癌症,你不知改善生活习惯及内涵。”如何正确看待身体,将之提升为修行解脱的增上缘,这是智者的生活,若实在医不好,死亡就是最后的治疗,重要的是不要执身为我,致使死亡变成此生最后又无机会化解的迷情,带到下生成其先天性的负担。
人因为对诸相不清楚所以无明执著,诸相中以我相为根本,我相又以身见为本,所以四念处以身念处为基础。若整理成公式的话,即“凡存在皆生灭的,生灭故无常,无常故苦,苦故无情,无情故无我,无我故无愿无作,故解脱”。身病是苦,身与病皆不能商量,故无情,无情故根本无视于你我的呼喊求饶,故无我,无我故不作无谓的挣扎,不依己见面对世间一切而熄灭贪嗔痴,则为解脱。此时并不是变成无知不动的木石或要毁了身体,而是如虚空般,虽云起云灭,不以云为身。他了解修行原来是方便,没有凡圣、没有自性,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因没自性,所以他知道不会从无自性中生出自性,故也没有修出一个有不同于以前凡夫的自性,当下把修行与自我皆放下,不执著有圣果可得。虽然此身还会病痛,但此心是万里无云万里天。
买股票的人都知道,股票要懂得何时脱手,若该卖而不卖,则有被套牢的危险,我们对身的态度亦然。释迦佛是最于此果断的人,他累世为众生不分贵贱地舍身,真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不瞻前顾后,以血淋淋的投入结果,超劫成佛,所以让我们今天都受惠于他的大恩大德中,在无明人生中有明灯示路。亦即我们今天能学佛离苦都是他累劫的大无我施的结果,有如父母为子女贡献毕生,子女们才能顺利成长。然而若子女们成长后忘记父母苦心,互相争夺,这是罪过;而今佛教徒为了自我,却忘记佛陀头目脑髓的大恩,我们是该在佛前忏悔痛改,发愿不再诤斗,虽未能舍身为众生,却也愿不执身作恶。(注:此处以股票说明,但并非指抛售股票是正确的,在经济不佳社会里,若大部份人都不抛售股票,便有利于经济的稳定。从利世为民观点,应以出世间的态度去处理股票,因为买股票的钱本应是多余而是不需动用的,若因贪而买股票,这是个人投机问题,非出世间法。)
由于人与境是被维持在取舍上,所以人的世界是坑洼起伏,这世界之所以不是净土,主要是有太多的分别执著而造成,而经中所说的佛净土皆是于不二中所现,皆不离此清净的一心,没有分别。见诤是人类最大的惑源,你对我错,怎么也吞不下去,可以吞得下去的人,这世界就不再有牵制他的业力。对与错皆由念分别而来,由分别故便将原本的“不二”分裂为二,再加上念的执著,所分即凝成界相,故有三界六道,这便是“三界唯心”的事实。然而三界六道始终未离开原本不二的净土,只要护住正念,不随世间似是而非的理论,虽然身在江湖遭遇千变万化,自我心中不喃喃自语,任外境啁啁乱鸣,从如来藏自性中,那些都是能所不二,也无非是“处处闻啼鸟”的净土。修行人常常是道理已领会于心,但“无奈英雄是多情”,又被事相所惑,所以经中说“情不重不生娑婆”,情执不离于业系,人间就是此心业感应化现的情感剧场。演戏的人都是情场里奋战的英雄,所以敢来娑婆的菩萨皆为诸佛赞叹不已,若我们能以此为愿,那么面对荆棘入身时,就不应有所怨悔,当随缘安忍,化业缘为菩提,千生万死仍更坚强。
有情世间虽然可爱,但却充满陷阱,学佛人不应重情轻法,对无情的关闸要耐得住、看得清,才能熄诸妄念。当知一念妄起三界受生,眼前的世界一切不离此心,故佛经说“心生种种法生”。可是谁无心、谁无念?若要绝心泯念以取净,是如避影而劳形,终成痛苦的斗剧。辛勤以心止心的结果,总还是剩下一个后心在那里作怪不已,使此心永不得安。修行人要是把念头的有无看成二个,其修行注定是没完没了的。修行的根本即在修心,但若认为此心可修时,又落入取舍的知见上了,经上喻以“除波以静水,终徒自疲劳”,因为取舍本身就是心,而心本是无量的,它无大小、无内外、无方所,若不明白这点,则永远在生灭中讨活计。所谓修心其实是在明心,明心后,第二个心(妄心)即不是问题。由于我们常在妄心上分别有无、妄加取舍,所以经上也方便说有去除妄心之道,亦即经上所说“狂心顿歇”,此狂心若没虚妄情执,则无情本遍一切处的事实便展现在眼前,在无情事实里,那有我们多心余地。虽然狂心是难以顿歇,但想一想,若诸佛所说皆是亲证后的实相,你勤苦多劫修行的结果,有朝也会大叹“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而现在就是我们多劫后所说的“当初”,既然事实不依时空改变,现在岂离无始的本然,不管我知或不知,那是与事实无关,亦即是“他家的事,管他去的”,不随我的妄念攀缘,管他如口若悬河的说客,就是不听他的广告而附和,这就是重法轻情。所谓“早知如此”,就是佛经所说的实相,亦即所谓三法印﹝一切本生灭、本无我、本如幻,非实而法性常住﹞,不论我们知或不知,实相未曾更改,从法性身看,本无生灭、本皆一体不二。因此佛开悟后第一句话就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只相信执迷的分别,所以自陷苦恼、自取六道而求出无门,常要佛菩萨救拔却不知自性清净的事实。所以说与其现在迷情当前,有朝却早知如此,不如现在就笃定诸佛所说,所谓“信心不二,不二信心”,全心是信,如此则虚妄情执就能随时得以舒放,累劫赖以维生的身见与法执也随著时日得以销融在法海中。
此身当下是不离法身,此念当下不离无念,此心当下不离净土,以此笃定去面对周遭的问题,则一切烦恼是非皆变成“乡音不改的老人,遇到同乡的童子”,笑问客从何处来后无事去也。人生不需要有如此多的人情攀缘;或取身为我而顾影自怜,不妨任其云来云去本是客,事实上皆本自涅槃无生。有句诗说得好:“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直须尽,无复独多虑”,在一切生灭中,但自无我情执,即自无过。所以佛说:“于一切时不起妄念,于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这句话真是道出人在此大化中,最好的随顺不二之道。当知,世间的有为皆是随顺的方便施设,没必要多情攀缘地硬把平淡无二的法界,添饰成莫须有的三界六道,招感无量有情在里面啁啁乱鸣,弄著玩不完的是非,缠著脱不尽的烦恼,却不知都是演著无生的大戏,在有朝早知如此后,方知今日百般取舍皆是徒自辛劳。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