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相应部选读·第八单元:六处相应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0日
来源:不详   作者:林惠胜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国立成功大学中文系“宗教与文化研究室”

  原始佛教读书会

  【相应部选读·第八单元:六处相应?2003/6/28】

  主讲人:林惠胜

  林惠胜:

  今天讲到第二〈鹿网品〉,第十,看到“大气寂静”原本以为是天地寂静的情形,但是有疑问,可不可以请蔡老师跟我们说明一下?

  蔡奇林:

  它是一个复合词,原文是“人”跟“风”跟“很少”结合起来 (人-风-少),意思是“人烟稀少”或“渺无人迹”,“人-风”复合有点难懂,不过就好像我们说“人气很旺”的“人气”一样,是一个惯用词。

  林惠胜:

  “弥迦奢罗!如是住之比丘,即使于林间、深林边土、声音稀少、大气寂静、远离世人之处而卧,虽适于独坐冥想,乐于居住,但彼仍称为随伴住者。”,所以这边提到的随伴住,是心的问题而不是环境。你在哪一个环境里头,即使远离人居,你还是可能是随伴住者,所以随伴只是一个比喻的用法。接下来“何以故?渴爱为彼之第二友伴者,彼于此尚未除灭故,彼仍称随伴住者。”,在日文译本里头没有“友伴”二字,但是渴爱的存在拟人化以后是一种友伴,所以用来解释伴随,有这样的渴爱心就是一个随伴住。接下来谈到“单独住者”,“弥迦奢罗!有眼所识之色,快意、可爱、乐、常喜爱、诱生欲念。比丘若不喜悦此、不赞美此、不存念恋著于此者,则于彼喜悦心灭,若无喜悦心者,则无爱染心,若无爱染心者,则无系缚。弥迦奢罗!于此悦喜系缚解脱之比丘,称为单独住者。”,我第一次看“悦喜系缚解脱”,能够从系缚中解脱出来,才能产生喜乐的比丘,如果单独看汉译就错了,配合日文本看,发现虽然它照著日译本但是把一些介词删掉,所以看不出来在讲什么。日文本的“系缚”底下还有“从”的意思,就是由悦喜系缚解脱的比丘,这样整个意义就很清楚。

  释智学:

  如果解释成由悦喜系缚获得解脱的比丘,就比较清楚。

  林惠胜:

  这样的比丘就叫做单独住者,两个正好可以做一个对比,对境、受产生执著的就叫做随伴住,能够解脱悦喜的系缚就叫做单独住。“弥迦奢罗!如是住之比丘,虽住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群之村内,但彼亦称为单独住者。”,即使住在繁华地区只要不执著于受,还是称为单独住者。单独住者、随伴住者最大的差别在于是不是执著眼耳鼻舌身意的享受。

  庄雅棠:篇名为什么叫“鹿网”?

  蔡奇林:因为请问的人名字意译就叫“鹿网”,“弥迦-奢罗”是音译,“鹿-网”是意译。

  释智学:为什么不翻成一样?

  林惠胜:杂阿含是翻成“鹿牛”。

  翁文娴:篇名“鹿网”跟内容是不是有特别的关系?或具有特别的意义?

  蔡奇林:

  “网”在佛典里被佛陀拿来讲是魔网等的意思,这样的说法是有的,可是这一篇原文就是一个人名而已,但是翻译以后就有音译和意译的差别,意译就有一个意象,容易引起联想,但这里似乎看不出跟经文的关系。

  林惠胜:

  汉字就有这个问题,字跟词的差别,词有意义,词素没有意义,举例来说“任天堂”,什么叫任天堂?我们就可以发挥想像,因为拿来以后可以任意玩,就像上天堂一样,多美的事。其实根本没这回事,但是牵扯在一起,就很有意思。“天”跟“堂”有意思吗?没有,但合在一起就有,这是中文麻烦的地方,词和词素分不清,虽然每个字都可以看懂,却不懂意思。

  庄雅棠:我想请问“住”的意思?

  蔡奇林:

  “住”的用法有好几种,好比这边的“住”,是一个普通的用法,常常有“…住”的用法,是表达一个状态,例如表示心灵的状态。要看这个词用在什么情况。

  林惠胜:

  那我今天印的那两篇“鹿网”,可以跟这篇对照来看,有相类似的地方把它取出来,对照的就是刚才的部分。

  接著看“海”,对照阿含在第二页最后一段,这个“海”还是一种比喻,“诸比丘!无闻之凡夫,所言:‘海、海’者,诸比丘!于圣者之教,此非海。诸比丘!此乃大水之积集,大水流。”,这两个海是不一样的,第一个是无闻凡夫所说的“海”,指的是大水之积集、大水流、大海,第二是圣者之教所说的海,在后面,指的是欲海。所以“诸比丘!眼所识之色快意”,对照日文本“色”的底下还有一个“的”,不是“色快意”一个词。“诸比丘!眼所识之色快意、可爱、乐、喜,诱生欲念,诸比丘!此于圣者之教称为海。”,就是由眼所识之色所生的快意、可爱、乐、喜,所产生的欲念,这才是所谓的欲海。“于此,含括于天、魔、梵之世界,含括于沙门、婆罗门、天、人间,多为沉没”,不只是比丘,包括沙门、婆罗门、天、人间,都会沉沦,像“縺丝、覆肿物、文邪草、婆罗婆草”,不知道用这些比喻有没有特殊的含意?可能要请蔡老师为我们说一下。如果从中文来说也许可以从环境的影响,也许是吗啡、FM2就可以立刻了解,这些东西对当地人来说恐怕是常见的而且可以令人沉沦的,“不得超越离去处、恶趣、极堕处、轮回。”,所以沉沦之后就陷入轮回。底下就从反面来说,从耳鼻舌身意来说明,用海来比喻“欲”,如果沉沦的话,就会堕入恶趣,永于轮回之中。这是“海”这章的内容,大家有没有意见?

  蔡奇林:

  刚刚的比喻我也看不出来,因为前面讲海,可是比喻却用丝、线球、草等,这些比较容易联想到的是绳索、系缚,可是跟海有什么关系?

  马森:

  既然是欲海,自然和丝丝网网分不开关系。

  蔡奇林:

  但要经过转折、引申。

  马森:

  翻译“文邪草”是否可以望文生义?

  蔡奇林:

  应该只是音译。

  翁文娴:

  “于圣人之教,此非海。”,“无闻之凡夫”的海对圣人之教来说,不认为大水为海吗?是否圣人之教的结果是海?

  林惠胜:

  我想这边的意思是在圣人之教所谈的海不是一般所谓的海,而是指欲海,而大水流的海只是自然现象,对圣人之教来说只是存在没有意义。

  庄雅棠:

  在原始佛经中除了这段还有没有别的地方也出现海?我这样提的原因是在圣经中的启示录,有提到“海也不再有”,也是把海当成邪恶的意义,不知道佛经里面有没有这样的意思?

  蔡奇林:

  佛陀用的是比较常识性的,一般海的危险性是大家都知道的,到大海可能会溺水等等,佛陀就用海对世间所具有的危险性来比喻,一般人对大海的恐惧,和圣人所说的欲海会使人沉沦的恐惧比起来,是比较小的。凡夫对于海的危险是有恐惧的,但是对圣人而言,没有警觉性的欲海危害更大。

  但是对于大海的比喻,不一定全是负面或正面的,例如常说的“法海”,还有佛陀也常把八正道比喻为流,汇入“涅槃大海”,这是要看使用时的需要,例如森林也是这样,没有特定正面或负面的用法,所以也常会说大海具有种种功德。

  林惠胜:

  接下来看“喜乐”,“诸比丘!具有三法之比丘,于现世多住于喜、乐。诸漏灭尽之原由彼亦具有。如何而为三法?乃护于诸根门、知节度于饮食、专心于觉醒。”这里讲到三法,就是护于诸根门、知节度于饮食、专心于觉醒。首先讲到护于诸根门,就先讲诸根门,就谈到眼耳鼻舌身意,下面谈到如何护于诸根门,“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以眼见色,不执总相,不执别相,彼若不摄护于眼根住者,因此则有贪、忧、恶不善之法来袭于彼,然彼为履行摄护其眼根,守眼根达成摄护眼根。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识法,不执总相,不执别相……达成摄护意根。”如果不执于眼见色之受,就不会有贪忧恶不善法,恶就是不善法。底下用驾驭马车的比喻很有趣,“诸比丘!恰如于平坦土地之四大路”,四大路就是四通八达的大路,“调适栓系良马大车所备之刺针”,看到“刺针”心想是什么?后来才知道是马鞭。

  蔡奇林:

  因为一般马鞭都有刺,为了打马用的。

  林惠胜:

  因为是驾驭要用的,“栓系良马大车”应该就是马车,“巧妙之马术师调驭跨乘其上,左手执手纲”,手纲就是缰绳,“右手握刺针,随己所欲,往返于所适之方位。”,就可以随你所欲驾驭那匹马,这里是说如果调适你的眼耳鼻舌身意让它不受外境的系缚,就像骑士拿著缰绳、马鞭驾驭马车一样,所以“比丘为守护修习此六根,为修习制止,为修习调御,为修习安息。”守护修习六根之门,就像骑士拿著缰绳、马鞭驾驭马车一样,因为缰绳是让它停止,马鞭是让它跑,所以要学习如何来控制,所以要修习制止,要修习调御,要修习安息,才能护诸根门。

  第二讲到“节度饮食”,“诸比丘!此处有比丘深为省虑摄取饮食物,不为戏奢,不为庄饰庄严,只为住此身,以维持于此,防范危害,为利益梵行。‘如是,除旧苦,不生新苦。余有生活之资,无过误,当有安乐住。’”,“戏奢”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大概是奢华的意思吧!

  蔡奇林:

  原文是游戏享乐的意思。

  林惠胜:

  如果要跟饮食扯上关系的话,是不是指划酒拳之类?

  蔡奇林:

  不是为了吃饱,是为了变花样。

  林惠胜:

  这是对饮食的看法,认为饮食只是为了维持此生,所以不能贪恋饮食。底下讲到一个比喻“恰如人有伤涂药,只为其愈,车轴注油,只为其运转。”,所以吃药也只是要伤好,“诸比丘!有比丘深为省虑摄取饮食,不为戏奢…安乐而住。”,“省虑”是要好好思考如何摄取饮食,这是讲到饮食量。

  接下来“专心于觉醒”,“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于日中经行安坐,心除诸障碍法。于夜初分经行安坐,心除诸障碍法。于夜中分以右胁作狮子卧,一足叠于一足,以正念正智而起床之想置于胸,而于夜之后分因起而出往经行、安坐,心除诸障碍法。”,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中还是要专心于觉醒,这是比较偏向于修行的。于夜中以正念正智而起床之想置于胸,是不是指不能睡太饱?那睡觉就不是睡觉了?

  吴文璋:

  就是睡觉的时候要随时想著待会儿就要起床,虽然睡得很熟但是时间一到就马上起床。

  庄雅棠:

  “经行”是什么意思?

  蔡奇林:

  有好几种说法,从原文的意思就是来回走动,修行者在来回走动的过程做一些禅观,跟“安坐”有些关联,因为坐的时候也在修禅观,这样交互搭配,才不会走得太累,也不会坐得太累。

  庄雅棠:

  夜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现在看起来像是三分。

  蔡奇林:

  对,白天、晚上各三分,晚上6:00~10:00是初夜,10:00~2:00最佳睡眠时段是中夜。2:00~6:00是后夜。

  庄雅棠:

  只睡四个小时?

  蔡奇林:

  睡四个小时然后起来,2:00就要起来。

  释智学:

  如果有禅修经验,睡眠时间其实很短的,现代有很多用这种方式禅修。

  蔡奇林:

  而且睡得正是时候,10:00~2:00、11:00~1:00,正好是生理最需要休息的时候。

  方素贞:

  道家的养肝时间,这段时间好好睡觉,其他时间没睡也没关系。

  马森:

  禅坐的时间不是越久越好?

  吴文璋:

  正规的坐法是禅坐一段时间,再经行一段时间,一般是一柱香的时间大约50分钟,这样交换才不会很累。

  马森:

  我本来以为要坐很久。

  吴文璋:

  那是高僧入定。

  庄雅棠:

  这篇的篇名是“喜乐”,是相对的?还是在解脱之上?

  蔡奇林:

  是相对的,现在的篇名是从该品后面的摄颂取一个相应的词来充当的。“摄颂”是古代结集、编辑时留下来的,就是大约十经为一品,各经取一个词编成一个偈颂,这样可以方便记忆,就像现在的目录一样。当然这个词在这一经里,大概有一个特别的意义,可以区隔不同经,容易联想。“喜乐”跟前面好像有矛盾,因为前面一直说不要喜乐,这经却说要用一些方法得到喜乐,这是没错的,因为佛陀讲的很多东西都是相对渐进的,好比说对于“受”,就是宁愿“乐”、“喜”而不要“苦”、“忧”,克服苦、忧之后再去超越乐、喜,最后是达到超越苦乐的“舍”的阶段。对一般人而言,要先超越苦受,才能达到乐,这里的“乐”跟前面的“乐”是不一样的,前面是更初等的乐。

  庄雅棠:

  刚才讲到马车的比喻,我想到柏拉图,把情欲比喻是劣马,理性比喻是良马,必须靠理性去控制,理性和情欲互相配合才能趋向善,我现在要问的是在这个比喻里马术师是谁?在柏拉图的比喻里是理性,这里呢?

  蔡奇林:

  大概也是理智,合理的思考。

  庄雅棠:

  那它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

  蔡奇林:

  那要看是什么样的“我”,绝对的我当然是从头到尾都没有,例如说“有走路,而没有走路者”,它是一个现象,佛陀并不否认,在这些现象之外并没有一个绝对操控的我。

  王慧昕:

  请问一下“诸漏灭尽之原由彼亦具有”,注释里说“诸漏灭尽,始为彼之起源。”,意思到底是?

  蔡奇林:

  yoni本来是胎、子宫的意思,可以起源、诞生的东西,这边的意思是在讲一个初步的法门。

  庄雅棠:

  “右胁作狮子卧”,是佛陀死掉的时候卧右胁吗?还是有什么比较合理的解释?

  方素贞:

  大概是心脏在左边,比较不会压迫心脏。

  庄雅棠:

  佛陀没有解释原因吗?

  蔡奇林:

  佛陀只说比较安稳,似乎没有进一步解释原因,例如也说打坐时双盘最安稳,这样的坐姿可以坐比较久。

  庄雅棠:

  再请教一下“护于诸根门”,后面还有摄护、受护,这三个是不是有什么不同?

  蔡奇林:

  都一样,原文有好几个词但是意思大概是一样的。

  林惠胜:

  今天谢谢大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