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江味农居士《修净须知》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01日
来源:不详   作者:江味农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江味农居士《修净须知》

  修净土法门的,在一心念佛的时候,急遽不得、疑畏不得、放松不得、矜喜不得。这四句包含着八种意义,应分四层来看,一层深入一层。现在一层层分析说明如下: 第一层:急遽不得。急就是焦急,遽就是匆遽。在初用功时,往往都有这一现象,急于求成,恨不能立即得到灵感、神通,或一些什么效益。要知道,我们生活在大地上的凡夫,从无量劫来,所造的罪业,所有妄想,真要比恒河里的沙还多哩!要将这些罪业和妄想清除掉,那又谈何容易。若是不知道这一道理,一味想求得速效,是会欲速则不达的。有的人见到效果不快,于是产生焦急情绪,不知焦急是退悔的根,实是学道的大忌。所以说急不得。 还有,初发心的人,慕道心很切,恨不得将所有教理,在一日之中就融会贯通,将所有功德,在一个早晨全部做完。今天看到这部经很为稀有,就急切地想诵完它;明日听说某一咒不可思议,又急忙去持诵它。根本没有考虑到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是不是够得到?和自己所修的法门是不是夹杂?结果,导致终日忙忙碌碌,没有从容自得的情趣。由于头绪纷歧,虽然化了不少劳力,可是收效却很少。 还有,每当做功课之前,应该先静坐片刻,将游思杂念打扫打扫,然后再用功,那末,心就比较干净;若是刚做完一事,就匆匆进佛堂,作功课,这就会心头乱糟糟,一时安定不下来。所以说,遽不得。 第二层:疑畏不得。疑是忧疑,畏是怖畏。这是用功在渐进时所有的现象。在没有念佛之前,自己觉得心中没有杂念,念佛之后,反觉妄想很多等到用功越长久,越加紧,那妄念也随着越来越多。于是产生忧疑。这是什么道理呢?实不知,在没有念佛用功时,妄念原来是多得不可计数的,只因你自己不觉得罢了。现在能察觉到。比如日间处身在闹市中,虽然车来马往噪声很大,但不觉其闹;可是在夜深人静时,就是虫鸣鼠跳,也会嫌其烦扰,就是这个道理。如错误地生起忧疑的心,一定会阻碍修道的进步。所以说,疑不得。 功力日渐增进,或一日之间妄念很少,忽而明日又妄念很多,甚至怎么排遣也不肯去。这时不可强行抑制,只有极力提起正念,或高声念、或追顶念、或跪念、或拜念。时间稍久,妄念敌不过正念,就会逐渐退去。有时念佛念得很好,可是妄想会突然生起,就像是从天外飞来,甚至会是穷凶极恶的妄念,为生平所没有想到过的,这时切不可恐怖,须知这是多生以前曾经作过这种事,在八识田里种下的种子,现在幸亏得佛力冥熏,将它逼出。这时应向佛前痛切忏悔,哀求加护,使以前所造的罪业根本拔除,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因此生畏怯心,这就会妨碍功德。 还有,功夫加紧的时候,或忽觉眼前的山河大地以及自身空无所有。这也不必畏惧,只要极力念佛,求佛摄受,把空境置诸度外,不予理睬就是了。否则也会障碍修道进程。所以说,畏不得。 第三层:放松不得。放是放任,松是松驰。这是对用功渐纯时说的。念佛到了纯熟的时候,一句佛号冲口即出,本是好事,但如果认为已到了无念而念的境界,放开胸怀随口念去,像世欲所谓“滑口读过”那样,这又成为毛病了。病在什么地方呢?因为求佛摄受的心不切。这时必须声声着实,字字靠紧,应当聚精会神,一心悲仰,句句都从心中恳切流出。然后生西的愿才能着实有凭。所以说,放不得。 功夫越做越纯的时候,心里没有渣滓,遍体轻快,异常安适,这就是佛经里所说的“轻安”,但是不可一味悠游自在,自以为得;相反地,更应紧紧着力,更加勇猛,否则,不进则退,就连这既得的轻安也将失去了。应该知道,要想逆生死流而出轮回,岂可片刻松懈呢?所以说,松不得。 第四层:矜喜不得。矜就是自夸自大,喜就是欣喜。这是用功到了接近成功的时候,所容易发生的情况,绵密用功,精勤不息,忽而妄念暂销,心光发露,能够见到圣境,这时只可向真善知识密求印证,切忌逢人便说,到外宣扬,因为,你如果把这种事宣扬出去,就会引起各方面的称颂;同时,自己也会有不正确的想法,认为几经勤苦,而今终于得到了,这是多么幸运啊!若有这样的心念,那就是自矜。矜心起来,我慢心也就随着产生了,于是前功就会退坠。所以说,矜不得。 如能既不矜张,而还是勤密用功,那末,久而久之,就会自己己身趺坐在莲花上,或见三圣金容,或蒙弥陀放光摩顶,或自己列队在清净会之中。这样境界能经历一日二日,甚至数月经年现前不散,这时切不可欣欣自喜;喜心若起,念佛的心就已不专一,不专一就散乱了;这样,即将得到的念佛三昧就会因此失去。所以说,喜不得。 以上四层,只是依言说方便,排列次第,实际上,或前后互起,或一时同现,也有人念佛很久,并没有什么出入,或念虽久,境界却是很好的。这要看根性的利钝,业障的深浅,功行的勤怠,随人而异。总之,无论什么人、什么时、发现什么境界必须审察它的利弊,知道怎样修治,这是最要紧的。假使自己不能审知,就应当亲近真善知识。进一步说,用功固然应该求得念佛三昧,但不可着意去求,因为功到自然能证得,不是可以强求的。即使生前不能亲自证得,但只须真信切愿,老实力行,临终必能蒙佛接引,切不可自暴自弃,灰心丧志。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