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智顗观音经注释研究文献回顾
天台智顗观音经注释研究文献回顾
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生
释大参
笔者所欲探讨的主题“智者大师《普门品》注释‘感应’义涵之研究”,由于第一手资料有《法华玄义》“感应妙”、《观音玄义》、《观音义疏》以及《法华文句.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四个文本,这四个文本中以《观音玄义》“性恶说”在中日学界的讨论最为热烈,由于《观音玄义》“性恶说”有作者归属的争议,因此笔者拟于下一小节专门探讨此课题的研究概况,并略述笔者之见,故以下文献介绍暂不讨论此课题。
检视国内外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尚未发现对本文所依据四个文本的“感应”课题的专门探讨。然而却发现不少《普门品》或观音信仰的研究,及少许天台个别文本的“感应说”或其他课题的研究,因此希望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寻找学界对智者大师《普门品》注释“感应”课题相关研究。
在本节探讨国内外学界相关研究成果,范围设定有四项:一、相关文献回顾介绍:包括法华经注释、观音研究、天台研究等。二、日本学界对智者大师《普门品》注释的研究概况。三、汉语系学界对智者大师《普门品》注释的研究概况。四、欧美学界对于对智者大师《普门品》注释的研究概况。
一、相关文献回顾介绍
笔者所搜集与本研究课题相关文献回顾,包括观音研究与《法华经》研究目录与《法华经》注释的文献回顾等,藉由文献回顾我们可以在短时间掌握相关课题的研究概况。
(一)观音研究的文献回顾
(1)潘亮文<有关观音相流传的研究成果和课题>[1]。(2)李利安<观音文化研究回顾>[2]。(3)速水 侑《观音信仰の研究成果と课题》一文,文中列举及分析日本战前与战后的观音研究成果,认为战前的研究叫具有入门书及启蒙书的色彩,学术性较不浓厚,对于史料的批判并不充分因此难以避免史实与传说的混淆。而战后美术学家以以崭新的方式对观音信仰史进行研究,获得丰硕的成果,其中小林太市郎《晋唐の观音》及左和隆研氏《观世音菩萨像の展开》为代表。[3]
(二)《法华经》注释研究的文献回顾
(1)法华研究方面:《法华经》研究在日本一直是显学,相关的研究成果很多,主要的研究目录与注释的文献回顾有:
1. 《法华经》主要的研究目录, Akira Yuyama 所作“ A Bibliography of the Sanskrit Texts of the Sanddharmapu??ar′kasètra”[4]一书。
本书是日本学界对《法华经》出土的各种版本的研究、以及《法华经》相关课题的探讨。其中渡边大涛著,《解说梵文观音经》,(东京:名古屋新闻社出版部 发行,昭和十六年十月二十日)一书,是唯一的《普门品》梵汉英日等七种对照,同时对于《普门品》经文有详细的解说。书中所谓七种对照是:(A)尼泊尔出土的梵文本的天成体。(B)梵文本的平假名音写。(C)梵文本的罗马字音写。(D)渡边大涛对梵文的逐字解析与翻译。(E)Katakana 的梵文英译本。(F)姚秦鸠摩罗什的汉译。(G)罗什本的日译。其中渡边大涛梵文解析及Katakana的英译将有助于吾人对《普门品》梵文原意的理解,此外由于罗什的汉译本是龟兹本,所以与尼泊尔本颇有差距。
Akira Yuyama所著目录第二部分收录了如横超慧日等人《法华经》相关的专题及哲学研究书目,以及上村真肇等人对《普门品》的研究,在本文中笔者对此丰硕的研究成果将适度地参阅与引用。
2. 《法华经》注释的文献回顾,有菅野博史著、张大柘译<日本对中国法华经疏的研究>[5]这篇文献回顾是与本研究最直接相关,因此下文中我们将列举相关书目及并略作重点分析。
二、日本学界对智者大师《普门品》注释的研究概况
日本学界在天台《法华经》注释方面的研究很多,尤其是“感应说”的探讨也有不少,因此以下分为两方面来讨论:(一)智者大师“感应说”相关研究成果(二)智者大师《普门品》注释相关研究成果。
(一)智者大师“感应说”相关研究成果
有关本章所探讨智者大师“感应说”相关的研究成果,最主要的有:
(1)村中祐生<宗教经验论としての感应道交>[6],本文主要将感应关系视为一种神秘的宗教经验,并认为如来感见一事是人人普遍的可能,此种可能是建立在人人皆有佛性以及法身常在的观念,因此他认为智者大师所说的“感应”也必须是建立在三昧发得与光明体验的宗教经验上。此外村中祐生还对日本学界相关研究作一简单回顾与评述。
(2)菅野博史,<第三节 道生における机と感应>[7],收录于《中国法华思想の研究(一)》,春秋社刊,页79-86。从菅野博史的研究可知,从竺道生开始“机应”便等同“感应”一词,而“机”是指众生,“应”是指佛教圣者。此外竺道生也已对“机应”的关系发展一些重要的观念,笔者认为智者大师的《法华玄义》“感应妙”深受竺道生“机应”思想的影响,这一点将在第二章时详细说明。
(3)安藤俊雄<法华经と天台教学>[8],笔者认为安藤俊雄这篇文章是与本文主题最为直接而且有相当的启发性。本文中除了略述《法华玄义》“感应妙”的重点外,安藤俊雄也从智者大师“感应说”的分析中,得出许多看法笔者归纳重点如下[9]:
1.智者大师对奇迹的态度与期许:智者大师深信佛神秘加被力一事,除了“感应说”中有所谓“冥应、显应”;“法身应、应身应”相信即使看不见也有感应的事实,此外他并不随便否定《法华经》一开始的很多神秘感应,而且从僧传中也常见他对奇迹深信不疑并屡屡追求神迹。虽然如此,但他却严厉地批判向来从奇迹信仰堕入空虚和迷信的风潮。因此,他想要以戒定慧三学修正这种奇迹迷信的风潮,安藤俊雄认为这智者大师教学的重要功绩。
2.相信人人皆有佛性:智者大师不认为佛对众生是绝对的超越性,因为即使如何伟大的佛,也是一切众生的模范、众生亦应以此为修道目标。
3.佛示现奇迹的目的:认为佛神秘奇迹的最高本质在于救度众生,而救度是以转无明烦恼、体证诸法实相的般若开发为目的。因此,感应的本质也是实现般若最强而有力的一点。故奇迹不单是以神变为本质,而是以般若的开发为目的,因此绝非一般的意义。
安藤俊雄这篇文章所阐明的智者大师“感应说”的精神,不仅十分贴切于《法华玄义》的“感应妙”,事实上智者大师在《普门品》注释中,宣扬观世音菩萨与众生的感应关系,主要也是朝著以上三个重点作更精彩的发挥。
(二)智者大师《普门品》注释相关研究成果
台湾与日本学界对《法华经》注释的重视,大多是著重在单一课题思想探讨的引证或比较。以中国《法华经》注释为重点的专门探讨,似乎非台湾学界兴趣所在,而在日本虽然有许多学者注意到这方面的价值,然其比重与其他法华研究课题相比,显然是零星而未成为一股潮流。学者中菅野博史在这方面的著作算是最丰富,而且有持续性的成果呈现。除了热衷于这方面的探讨,菅野博史还写了日本学界对中国注释研究的文献回顾[10],年代最近的一篇文章是<日本对中国法华经疏的研究>,2000年已由大陆学者张大柘翻译成中文,文中依年代列举二十一本相关研究[11]。
这些著作中最直接探讨《法华经》中《普门品》注释的文章,是佐藤哲英所著《天台大师的研究》(1961年)一书中的第四篇 第四章<观音经疏>一文[12],全章共分为八节:
第一节 普寂の观音玄义伪作说?その 反论
由于观音玄义是释经题,《观音义疏》是释经文,因此作者认为两书或许是同时成立的,并合称二疏为观音经疏。本节点出《观音玄义》作者[13]是否为智者大师本人在日本学界真伪两派的争论[14],对于此问题作者采文献学的角度来作探讨。
第二节 普门品の别行和智顗の讲说
作者据《出三藏记集》认为<普门品>的单行本在梁代之前就有了,其次,藉由鸠摩罗什译此经及东晋竺难陀译请观音经,说明观音信仰在南北朝时代似乎十分兴盛。而灵验记广出一事,可说明观音信仰在朝野间的流布,智者所说观音玄义、观音义疏中列举的旧释、旧解、有人、有师说,可证明观音经疏讲说前已有多种经疏存在,但目前未存,因此观音经疏便成了最早的《普门品》单行本注释,故极具史料价值。又在观音经疏的序中可知,智者大师的一生中曾多次宣讲《普门品》。此外,《观音玄义》中可见到与法华玄义同样以五重玄义来解经题,因此认为本疏著述时,灌顶曾以《法华玄义》为指南。对于知礼的《玄义记》说观音经疏中有灌顶个人思想部分,作者认为要仔细区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三节 法华玄义と观音经疏との关系
作者考定由于《观音玄义》中具有《法华玄义》相同的五重玄义,且《观音玄义》有十五处、《观音义疏》有一处引用“大本”(《法华玄义》),因此认为灌顶笔述时曾以《法华玄义》作为指南。
第四节 观音玄义の十双说について
作者认为《观音玄义》的十双说的“二的法门”(例:人法一双),与智者大师作品中惯用的“三的法门”(例:三般若)有极大不同,因此由和吉藏《法华玄论》中二十双的比较,及智者与吉藏二师的关系[15],还有《法华文句》中有数十处同于吉藏《法华玄论》与义疏,而考定此“二的法门”应是灌顶笔述时参考吉藏之作而得的暗示。作者以同样的研究进路,说明《观音玄义》中的“十普”,与吉藏玄论的“二普”和义疏中的“三普”,亦可能是灌顶受吉藏之影响。
第五节 法华文句と观音经疏の关系
藉由文献比对,作者推论《法华文句》的“十双”与“十普”皆是受到《观音玄义》的影响。在《法华文句》中提到,略摄“私记两卷”而释此题,作者认为“私记两卷”应指《观音玄义》与《观音义疏》,而非证真所说《观音玄义》两卷。由于《法华文句》<普门品>释的前半是释经题,后半是随文释,而此随文释与《观音义疏》的随文释相比较,只不过是二十分之一,虽然用语上有些差异,意义上几乎是一致的。又虽然《法华文句》是智者五十岁时,于陈祯明元年(587)在金陵光宅寺讲说,且坐下听经的灌顶才二十七岁,然《法华文句》成书却是在唐贞观三年(629),当时灌顶已经六十九岁了。因此作者认为灌顶在笔述文句的<普门品>时,必是参考他自己先前已完成的观音经疏二书。
第六节 观音经疏の成立年代とその流传
如前所说观音经疏有参考《法华玄义》之处,故考定其成立年代,作者首先由《法华玄义》入手。《法华玄义》是智者于隋开皇十三年(593),于荆州讲说,在灌顶著<智者大师别传>的大业元年(605)左右,《法华玄义》十卷的型态才大致产生,因此观音经疏的成立年代,必是在《法华玄义》形成(539-605)之后。其次,如前所证,现行的《法华文句》并非智者于陈祯明元年(587)原本的型态,乃灌顶于唐贞观三年(629)增删完成,而《法华文句》的<普门品>有参照观音经疏之处,故推论出观音经疏成立的年代应为西历(539-629)年。其次,由于《观音玄义》中如十双,有明显参照吉藏作品之处,因此作者并非智者;再者,他藉由《观音玄义》中提到性恶思想以及诸多文献,推论出《观音玄义》的作者应是灌顶。
第七节 性恶说の创唱者について
作者认为天台性恶思想的典籍以观音玄义和请观音经为代表,尤其是观音玄义最为明确,若观音玄义的作者为灌顶的话,则性恶思想的创唱者则应归于灌顶。[16]
第八节 结要
是对于前七节作重点式整理,归纳为十一点,内容大致如上。
通过对佐藤哲英一文的重点整理,很清楚地看到佐藤哲英以文献学为进路,关注于《观音玄义》作者的考定,及文本之间的关联、成立的年代等课题。而对于《观音玄义》、《观音义疏》、《法华文句》的《普门品》义理诠释的探讨,显然并非佐藤哲英所关注的课题。关于智者大师《普门品》注释的研究,在文献回顾的其他的书籍中,未见有专书或专门章节的探讨,仅零星地散见于许多章节中:
1、横超慧日编著的《法华思想》(1969年)第三章<在中国的法华思想史>,虽然逐一地介绍到智者大师对法华的研究,也多少提到他对法华的注释[17],但仍是以整部法华为著眼点。
2、坂本幸男编,《法华经在中国的展开》(1972年)中,第三章佐藤哲著<智顗的法华玄义.法华文句的研究>一文(页223-250),对于智者大师天台三大部的讲说与集成的时间略作考察,对于《法华文句》的介绍仍是著重于整部法华,特别是以解经的方式、科判、“本迹”二门为重点探讨。
3、平井俊荣著《关于法华文句成立的研究》(1985)一书,是探讨《法华文句》相关问题的专书。其<第二篇有关法华文句的成立和传承的批判>一文,对比智者的《法华文句》与吉藏《法华义疏》的科判,发现皆是一经分三科、且大致细部完全相同,《法华文句》较具特色的是把一经分本迹二门。而<普门品二十五>在《法华文句》中是属于本门的流通分,在《法华义疏》中是流通分的付嘱流通分。有关智者的《法华文句》与吉藏《法华玄论》《法华义疏》的作者问题、彼此的关联,大致上都是肯定佐藤哲英《天台大师的研究》一书的见解,并且同样以文献学的进路,对《法华文句》成立的时间等问题作更深入、且相关侧面的探讨。
4、其他:除了菅野博史<日本对中国法华经疏的研究>一文所列举的作者及书目外,许多日本学者如、菅野博史[18]、村中祐生[19]等人,在期刊上仍有发表与智者大师相关的《法华经》注释探讨,但并未直接地涉及到《普门品》的部分。
综合以上诸多学者的著作可以发现,日本学界还是著眼于整部《法华经》的研究较多,有关智者大师《普门品》注释的研究,在文献学研究方面以佐藤哲英的作品最为直接,他大多是从科判、作品关键字词、共同引用的几个小点(如十双、有人说)等相关文献来对作者、作品成立年代、作品彼此的关联进行考证工作,这显然是日本学者擅长的进路。上述诸多研究显然是偏向于注释研究的外围工作,至于内部义理的研究以安藤俊雄的研究与本文的主题最为接近,然安藤俊雄的研究也仅见于天台研究的某些章节中,并未有对智者大师《普门品》注释的专书研究,因此,不论是智者大师《普门品》注释或天台感应课题的研究有待开垦的地方还很多。
三、汉语系国家对智者大师《普门品》注释的研究概况
所谓汉语系国家,笔者主要设定为台湾与大陆学界。虽然两岸的天台研究都累积不少成果,但对于智者大师《普门品》注释的研究还是以下一小节将讨论的《观音玄义》“性恶说”及作者归属问题居多,“感应”课题的探讨可以说相当稀少。其中与本文最直接关系的有以下三本著作:
(一)林淑媛著《慈航普度--观音感应故事叙事模式及其宗教义涵》[20]。
林淑媛的博士论文主要是从文学的角度探讨观音感应故事,从而得出观音感应故事的写作模式、作者意图以及宗教义涵。如此的写作风格与详尽的论述,使我们对于观音灵感故事有一种崭新的认识。论文中还引用智者大师《法华玄义》卷六,佛与众生“冥机冥应、冥机显应、显机显应、显机冥应”四种感应关系,依此说明灵验故事是以宣教为编撰意图,所以在选材方面必须以强调灵验效果为考虑,林淑媛认为以智者大师的理论来说,灵验故事显然为第三种“显机显应”,因为在现世当前遭遇有所祈求,并能获得立即的回应,满足需求。
基本上,笔者也认同林淑媛以灵验故事为“显机显应”的说法,然而从智者大师《法华玄义》“感应妙”与《观音玄义》、《观音义疏》的“感应”呈现来看,智者大师对于观世音菩萨与众生的感应关系,似乎不是“冥显”等关系所能涵盖,他俨然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因此,笔者在第六章第三节中将尝试以智者大师的“感应说”来探讨此一相关课题,而中日学界对于观音灵验记的研究概况,也一并在第六章讨论。
(二)潘慧燕著《《观音玄义》思想研究--以“性”、“修”善恶为中心》[21]。
潘慧燕硕士论文〈第四章“感应”与法门〉,主要是以《观音玄义》为文献根据,参照《法华玄义》“感应妙”的说法、及《华严经》中“恶法门”度化众生的例子。
全章除了根据《法华玄义》探讨智者大师对“机”“应”的定义,并说明十法界机中的一阐提因同于诸佛菩萨的“性德之善”不断、且可能于无尽时空因缘中种善根,及根性不定三个理由,所以不论善恶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皆是诸佛菩萨救度之机。在能应者方面的说明,由于作者关心的是《观音玄义》中“恶法门”施设的理由及必要,所以作者先引用《观音玄义》的“十普”来说明《普门品》乃蕴含自行化他的大乘教义,并点出菩提道是利他为先,且诸佛佛萨因通达恶际即实际,故对某些特殊众生能运用“恶法门”度化他们,而不为恶所染。文中引用三则《华严经》以恶法门度化众生离于贪嗔痴三毒的例子,此说法其实是智者大师《观音义疏》以“观解”释三毒的“逆说三毒观”中所提及,内文主要是说强调菩萨虽未断无明惑,但能离于取舍两边行不取不舍的中道,故能以三毒为三法门而自行化他。
潘慧燕对于“感应”与“法门”的探讨,是基于《观音玄义》有所谓阐提不断性善思想的提出,因此作者对《法华玄义》“感应妙”及《观音义疏》引《华严经》“恶法门”例子的引用,主要也是作为此一思想的佐证。然而智者大师种种“感应”说是依据何种天台思想,作者并为进一步说明,基于本文关切重点为智者大师种种“感应”说在理论上的发展,因此智者大师不同文本“感应”说的定义、根据、特色及彼此同异等关系,就成为本文探讨的要项。
(三)朱封骜所著《天台宗史迹考察与典籍研究》一书。
笔者认为本书〈《普门品》与《观世音应验记》〉与〈天台宗之观音信仰义理发微〉[22]这两篇文章可以说言简意赅地阐述《普门品》、《观世音应验记》主要的思想,以及智者大师“感应说”的重点,虽属于通俗性的入门书,但所依据的文献与论述的清晰是值得参考的。
--------------------------------------------------------------------------------
[1]潘亮文,<有关观音相流传的研究成果和课题>,《艺术学》第十八期,民86年8月,页29-40。
[2]李利安,<观音文化研究回顾>,《中国佛学》第二卷一期,1999年4月,页399-345。
[3]参阅:速水?侑先生编,《观音信仰》(民众宗教史丛书?第七卷),(日本:雄山阁出版社),页327-341。
[4] Akira Yuyama 所作“ A Bibliography of the Sanskrit Texts of the Sanddharmapu??ar′kasètra”,Canberra:Centre of Oriental Studies in association with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1970.
[5]菅野博史著、张大柘译<日本对中国法华经疏的研究>,《世界宗教研究》,北京, 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2月,页137-141。
[6]村中祐生,<宗教经验论としての感应道交>,收录于《大乘の修观形成史研究》,山喜房佛书林刊,平成十年二月,页127-153。
[7]菅野博史,<第三节 道生における机と感应>,收录于《中国法华思想の研究(一)》,春秋社刊,页79-86。
[8]安藤俊雄,<法华经と天台教学>,收录于横超慧日编《法华思想》,平乐寺书店刊。本书是以法华经主体把握方面来解说“感应妙”。
[9]安藤俊雄,<法华经と天台教学>,收录于横超慧日编《法华思想》,平乐寺书店刊,页500。
[10] Kanno Hiroshi(菅野博史),An Overview of Research on Chinese Commentaries of the Lotus Sètra, Acta Asiatica,The Tˉhˉ Gakkai , Tokyo ,1994年.
[11]菅野博史 著; 张大柘 译,〈日本对中国法华经疏的研究〉,《世界宗教研究》,(北京, 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2月,页137-141。
1、山川智应,《法华思想史上的日莲圣人》,新潮社出版,1934/净妙全集刊行会,1978年。
2、日下大痴,《台学指针--法华玄义提纲》,兴教书院出版,1976年(1936/百华苑)。
3、盐田义逊著,《法华教学史的研究》,地方书院出版,1960年。
4、佐藤哲英,《天台大师的研究》,(京都:百华苑),1961年。
5、横超慧日编著,《法华思想》,(京都市:平乐寺书店),1969年。
6、坂本幸男编,《法华经在中国的展开》,(法华经研究; 4),(京都市:平乐寺书店), 1972年。
7、横超慧日编著,《法华思想的研究》,(京都市:平乐寺书店),1975年。
8、稻荷日宣著,《法华经一乘思想?研究》,(东京:山喜房佛书林), 1975年。
9、丸山孝雄,《法华教学研究序说--吉藏的容受与展开》,(京都市:平乐寺书店),1978年。
10、平井俊荣,《关于法华文句成立的研究》,春秋社出版,1985年。
11、多田孝正,《法华玄义》,大藏出版,1985年。
12、村中佑生,《天台观门的基调》,山喜房佛书林出版,1986年。
13、平井俊荣,《法华玄论注释的研究》,春秋社出版,1987年。
14、菅野博史,《何为法华--读<法华游意>》,春秋社出版,1992年。
15、菅野博史,《中国法华思想的研究》,春秋社出版,1993年。
16、菅野博史,《法华玄义上、中、下》,第三文明社出版,1995年。
17、菅野博史,《法华注释书集成2.法华义记》,大藏出版,1996年。
18、平井俊荣,《续法华玄论注释的研究》,春秋社出版,1996年。
19、菅野博史,《法华玄义入门》,第三文明社出版,1997年。
20、菅野博史,《法华经注释书集成6.法华统略》,大藏出版,1998年。
21、菅野博史,《法华经注释书集成7.法华统略》,大藏出版,近刊。
[12]此篇探讨在成书前曾发表于《印度学佛教学研究》v.5 n.1(=n.9),(东京, 日本: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1957.01.25,页10-21。成书后除了对原来的六节有增修外,又加上了第七、八节。
[13] 中日文现对此说法不一,笔者将书中列举的文献原文及出处如下:1、《传教大师将来台州录》视为皆是智者大师所出:“妙法莲华经观音品义一卷(智者大师出)(四十纸)。妙法莲华经观音品义疏二卷(智者大师出)(三十八纸)”《传教大师将来台州录》(T55, no. 2159, p. 1055, b) 2、“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观音义疏》(T34, no. 1728, p. 921, a);《观音玄义》(T34, no. 1726, p. 877, a) 3、宋 四明知礼亦认同此说法,且对此二疏作进一步的注释:《观音玄义记》“能说之人,即天台智者,既是门人记录所说,故不敢正斥其法讳也。” (T34, no. 1727, p. 892, a~b);另《观音义疏记》:“斯盖智者入法华三昧,于观行位中见第一义理,以此义理解今经文。” (T34, no. 1729, p. 936, a) 4、在日本古来皆视此二疏为灌顶所撰:今京都禅林寺所藏九安六年(1160)书写的观音经疏卷下中,有“天台顶法师记”的字样。又,长庆元年(1648)刊行的观音玄义中也有“天台顶法师记”的记录。
[14] 认为非智者所作的有江户中期的普寂(1707-1781)著的摩诃止观复真钞卷三、及四教仪集注诠要卷一中,有<观音玄义の真伪辨ず >专文探讨。持反论者有释清潭的<天台观音玄真伪论>;何野秀显所作<普寂律师の荆溪寺四明观を寻ねつに及ぶ>请参阅:佐藤哲英,《天台大师的研究》,(京都:百华苑),1961年,页476-477。
[15] 因为智者在金陵的光宅寺讲法华文句时的陈祯明元年(587)以前,吉藏的法华玄论和义疏尚未完成。请参阅:佐藤哲英,《天台大师的研究》,(京都:百华苑),1961年,页485。
[16] 关于观音玄义中的性恶思想探讨,陈英善对此有不同的观点。请参阅:陈英善,〈《观音玄义》性恶问题之探讨〉,《中华佛学学报第五期》,1992年,页173-189。
[17] 关于智者大师对法华研究的介绍,请参阅,智顗:页265-288。横超慧日编著,《法华思想》,平乐寺书店,1969。
[18]菅野博史,〈智顗と吉藏の法华经观の比较,三论教学の佛教诸思想〉:《平井俊荣博士古稀记念论集》,(东京, 日本:春秋社),2000年10月。
菅野博史,A Comparison of Zhiyi's 智顗 and Jizang's 吉藏 Views of the Lotus Sutra: Did Zhiyi, after all, Advocate a "Lotus Absolutism"?,创价大学 国际佛教学高等研究所年报v.3,(东京, 日本:创价大学 国际佛教学高等研究所),2000年3月,页125-147。
[19]村中祐生,〈中国佛教における法华经の信仰〉,《大正大学研究纪要v.74》,(东京, 日本:大正大学出版部),1989年2月,页1-34。
[20]林淑媛,《慈航普度--观音感应故事叙事模式及其宗教义涵》,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89年(2000),页16。
[21]潘慧燕,《观音玄义》思想研究--以“性”、“修”善恶为中心,硕士,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罗宗涛指导,民92(2003)。
[22]朱封骜,《天台宗史迹考察与典籍研究》,(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页263-295。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