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殿泥塑中的稀世珍品
佛殿泥塑中的稀世珍品
明心
您可曾见过五台山普化寺所塑的十八尊罗汉群像吗?那些无声不语趺坐在三佛殿内两侧的塑像,金妆彩绘,神态古怪,造型奇特,工艺精湛。如果这些罗汉塑像突兀在观众眼前,就会立刻打破殿内阴森的寂静,激起一阵阵令人惊叹的赞扬。这不能说不是普化寺或五台山庙群中的惊世杰作,更不能说不是中国佛教艺苑中的一朵灿烂奇葩。它们为充满生机的普化寺平添了无限的神韵和风采,也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带去了东方艺术的菩提心愿。
普化寺三佛殿的十八罗汉塑制于1986年。当时,普化寺的当家和尚经过精挑细选,不拘资历,从本省代县请来能工巧匠。由青年艺人张兴平(时年33岁)担任殿内的总体设计师,其泥塑小组成员共十一人。他们是周计成(时年35岁)、施福科(时年35岁)、张华勇(时年27岁)、刘怀逾(时年26岁)、李国胜(时年26岁)、刘宝珊(时年25岁)、李晨(时年24岁)、刘芳(时年21岁)、张三候(时年20岁)、刘怀平(时年19岁)。他们都是在代县成长起来的泥塑新秀,从小热爱泥塑事业,曾拜全国著名的雕塑家梁立业为师,学艺多年。在梁立业的悉心指导下,他们勤学苦炼,潜心专研,终于打下了良好的基本功。之后,又专程分赴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湖北、河南、甘肃、内蒙等省的五十多处寺庙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大胆实践,融大江南北的传统雕塑技法子一身,并掌握了许多的宝贵资料,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他们技艺娴熟,敢想敢作,不落俗套,不断创新。正是由于他们群策群力,集思摄精,相互配合;共同进步,在其所塑的作品中,凝聚着集体的辛勤汗水和智慧。1985年7月,他们参加了全国民间塑像大赛,一举夺魁,争得了优异的成绩。1986年2月,他们又参加了全国民间绘画肖像比赛,再次连中魁首,轰动了艺坛。有关专家学者对他们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发出内心的赞扬,并给予厂充分的肯定。他们不仅成为全国民间泥塑专业队伍中的一枝新秀,也是我省寺庙塑像制作的一支骨干力量。当他们承接了普化寺三佛殿内塑像制作的任务后,为了避免长期以来各寺庙罗汉群像的一般化和雷同化,经过共同探讨,把工作重心放在塑造十八罗汉的塑像上,大胆提出新方案,以千百年来,连古人都不敢妄加采用的、唐末五代名僧贯休所绘的十六罗汉为范本,采用清代沿用至今的“钦定”的罗汉体例,运用传统的泥塑造型的线描技巧,融汇南北的塑像艺术风格,塑造出既符合佛教教义和《度量经》标准,又具有多民族的塑像风格和艺术趣味极浓的惊世杰作-这些罗汉群像不仅在五台山寺庙群中首屈一指,而且在全国佛寺中也甚为罕见。
十八罗汉对于很少涉及佛寺的游客来讲,自然缺乏了解他们的身世和来历。在此,我们就从普化寺三佛殿内的十八罗汉排列,一并分述如下。
罗汉,是古印度梵文“阿罗汉”的略称,原意是指依小乘佛教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即“阿罗汉果位”。达到此境界,就能破除一切烦恼,得以解脱生死轮回之苦,进入返本归真的涅槃妙境,故名“应真”,后来把得此果位的出家僧人称为罗汉。罗汉,亦称“声闻”,意思是“以佛道声,今一切闻”,即弘扬佛法之意。在汉地佛教中,通称罗汉为“尊者”。
罗汉在佛寺造像中极为普遍,常见的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在晚唐、五代时期,以十六罗汉为主。宋代以降,盛行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这两种形式一直被沿用到现代。据佛经讲,十六罗汉皆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在释迦佛灭度之后,他们受释迦佛的嘱咐,不入涅槃,常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为众生广作福业。他们分散在南瞻部洲、鹫峰山等十六处,等到弥勒佛出世之时才能完成使命。
我国最早出现的十六罗汉名单,见于十六国后秦高僧鸠摩罗什译的《阿弥陀经·序晶》:“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干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佛、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绨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骄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少/兔)罗陀,如是等诸大弟子”。这十六罗汉是作为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的代表而挑选出来的。它与唐代玄奘译《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简称《法住记》)截然不同,《法住记》的十六罗汉名次是:宾度罗跋罗惰阇、迦诺迦伐蹉、迦诺迦跋厘堕阇、苏频陀、诺矩罗、跋陀罗、迦理迦、伐罗弗多罗、戍博迦、半托迦、罗睺罗、那伽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注荼半托迦。《法住记》所列出的十六罗汉名次则是作为释迦涅槃后常住世间的传法者提出来的。此后流行的十六罗汉名列,均以《法住记》为准。
五代时期,禅月大师贯休所绘的十六罗汉像及题名,对佛教艺术中的塑像和画像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名列为:宾度罗跋罗惰阇、迦诺迦伐蹉,宾头卢颇罗堕誓、难提密多罗、拔诺迦、跋陀罗、迦理迦、伐阇那弗多、戍博迦、半托迦、罗睺罗、那伽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注茶半托迦。贯休将《法住记》的第三尊者改为宾头卢颇罗堕誓,实际上是宾度罗跋罗惰阉的重出;将第四尊者苏频陀改为难提密多罗,是因后者是《法住记》中作者之故;其余不曾变动。
1757年,清高宗乾隆南巡杭州时,在西湖圣因寺看到贯休所画的十六罗汉像,并亲自题跋语:“唐贯休画十六应真像,见《宣和画谱》,自广明至今垂千年,流传浙中,供藏于钱塘圣因寺。乾隆丁丑仲春南巡,驻西湖行宫,诣寺瞻礼,因一层观,信奇笔也。第尊者名号,沿译经之旧,未合梵夹本音,其名次前后,亦与章嘉国师据梵经所定互异。爱以今定同文韵统合音字并位次,注于原署标识之下。”此后,全国各佛寺内的十六罗汉塑像均以“钦定”为准。章嘉国师依据藏传《法住记》纠正了贯休的二处讹误,其名列为:因揭陀、阿氏多、伐那婆斯、迦理迦、伐阇罗弗多罗、跋陀罗、迦诺迦跋厘堕阇、迦诺迦伐蹉、拔诺迦、罗睺罗、注荼半托迦、宾度罗跋罗堕阇、半托迦、那伽犀那、戍博迦、苏频陀。此外又加了降龙、伏虎两尊罗汉。有人认为降龙罗汉是摩诃迦叶尊者,伏虎罗汉是弥勒尊者。藏传佛教则认为这两尊罗汉应是释迦牟尼之母摩耶夫人和弥勒。
普化寺三佛殿内两侧环卫的十八罗汉,左面是因揭陀、伐阇罗弗多罗、伐那婆斯、迦理迦、宾头卢颇罗堕、阿氏多、跋陀罗、迦诺迦伐蹉、降龙;右面是罗睺罗、诺矩罗、苏频陀、半托迦、注茶半托迦、那迦犀那、难提密多罗、戍博迦、伏虎。其排列与上述所不同外,基本上采用了“钦定”的十八罗汉名单,只是删掉了迦诺迦跋厘堕和跋诺迦,增加了《法住记》中的诺矩罗和贯休画像题名的《法住记》作者难提密多罗。
普化寺三佛殿内的十八罗汉是依禅月大师贯休所绘而塑制的。《宋高僧传》卷三十记载:“(贯)休善小笔,得六法,长于水墨,形似之状可观。受杭州众安桥张氏药肆请,出罗汉一堂,云每画一尊,必祈梦得应真貌方成之,与常体不同。”贯休所绘一堂的十六尊罗汉真形,原在杭州长明寺珍藏,“后被彭城李公夺之,送入西湖圣因寺供养,”(《冬心画佛题记》)《益州名画录》也说,贯休“画罗汉十六帧,庞眉大目者,朵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胡貌梵相,曲尽其能。或问之,谷云:‘休自梦中所睹尔。”’贯休怎样进行构思,怎样疾笔挥毫,画些什么,如何施彩、刻画和安排背景?五代后蜀词人欧阳炯在其《禅月大师应梦罗汉歌》中说:“西岳高僧名贯休,高情峭拔陵清秋。天教水墨画罗汉,魁岸古容生笔头。时帧大绢泥高壁,闪目焚香坐禅室。忽然梦里见真仪,脱下袈裟点神笔。高握节腕当空掷,窜宰毫端任狂逸。逡巡便是两三躯,不似画工虚费日。怪石安排嵌复松,真僧列坐连跏趺。形如瘦鹤精神健,骨似伏犀头骨粗。倚松根,傍岩缝,曲录腰身长欲动。看经弟子拟闻声,瞌睡山童欲成梦。不知夏腊几多年,一手托颐偏袒肩。口开或若共人语,身定复凝初坐禅。案前卧象低垂鼻,崖里老猿斜展臂。芭蕉花里刷轻红,苔藓文中晕深翠。硬节筇杖矮松床,雪色眉毛一寸长。绳开梵夹两三片,线补衲衣千万行。林间落叶纷纷堕,一印残香断烟火。皮穿木屐不曾拖,笋织蒲团镇长坐。”由此可见,贯休所画罗汉,奇形怪状,尤为生动,说明他十分重视罗汉精神面貌的刻画,其线描勾勒达到了传神写照的高度。北宋著名诗人苏轼在谪居海南时,曾见到贯休的十六罗汉画像,并为之作了赞文。如今,我们从普化寺三佛殿内的罗汉群像中,也不难看出贯休刻画罗汉的超凡入圣的神态,达到了引入入胜的境地。;例如那些罗汉深目大鼻,颧高唇厚,奇形古怪,既不象世间骨相,又把不同的修行者皈依佛法的面貌神态刻画的淋漓尽致,而且并非同一类型。既有印度僧人、西域僧人、汉族僧人,还有其它民族的僧人,其外貌特征各不相同,尤其是在虔诚的信仰下,各自的内心世界呈现出何等的复杂与奇特。
因揭陀,据佛经说,他原是一名捕蛇人,常携带布袋进山捕蛇。他捉住毒蛇后,便拔掉蛇的毒牙,然后将其放生。他以善心修得罗汉果位,世人便称他为“布袋罗汉”。大殿内的因揭陀塑像,右手掐念珠,左手托《般若经》,怀夹杖藜,垂头视经书,身着蓝袈裟,赤脚趺坐于岩石上。其表情似笑非笑,似看非看,一幅古怪模样。正如苏轼题赞此罗汉那样:“棒经持珠,杖则倚肩。植杖而起,经珠乃闲。不行不立,不坐不卧。向师此时,结杖何在?”
伐阉罗弗多罗,据佛经说,他原是一位猎人,出家后戒了杀生,修成罗汉。有两只小狮子因感激他放下屠刀,追随在他身边奉侍,故有“笑狮罗汉”之称。佛经还说,他曾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难说法。当时释迦灭寂不久,阿难云游至金刚村,村民闻讯后纷涌前来,围绕在阿难身旁,请他为众人说法。伐阁罗弗多罗正好也夹在人群中间,他心想,阿难尚未修成正果,故未离欲之念,便当即对阿难说:“山林静思惟,涅槃令入心。瞿昙禅无乱,不久息迹证。”阿难听后顿生愧色,便独自悄悄离去。从此,他坚持不懈地修行,获得正果后,便率领一千五百阿罗汉居住钵刺拿洲,守护佛法,教化众生。此塑像为:上身袒露,两臂相搭于右膝上,手掌下垂,身披红袈裟,趺坐岩石上。只见他高鼻深目,眉长搭肩,怒眼凝视身旁贝叶经,似在阅读经文。苏轼称赞此像:“两眼方用,两手自寂,用者注经,寂者寄膝。二法相忘,亦不相损,是四句偈,在我指端。”
伐那婆斯,佛经说,他出生时正逢天下大雨,雨珠打得后园芭蕉叶沙沙作响,故取名“伐那婆斯(意译为雨)。他出家后,经常在芭蕉树下修行正法,获得罗汉果位后,便有“芭蕉罗汉”的美称。佛经还说他率一千四百阿罗汉,居住在可住山,弘扬佛法,教化众生。此塑像为;身着通肩袈裟,跌坐于岩窟边,背衬山崖作景,两手隐于袖内,闭目禅定。苏轼赞文称:“心如死灰,形如槁木。神妙万物,苍岩骨肉。铁磬谁鸣,空谷传声。呼之不闻,不呼眼睁。”
迦理迦,佛经说,他本是一位驯象师,因象的力量大,耐劳能持久,故比作佛法,而称其为“骑象罗汉”。佛经还说,他率一千阿罗汉,住在僧伽荼洲,护持佛法,教化众生。这一塑像的最大特点是“长眉绕身,宴坐于岩石上,右手搭在右膝上,左手下抱左腿,身披红袈裟,双目凝视前方。苏轼赞文称其:“佛子三毛,发眉与须。既去其二,一则有余。因以示众,物无两遂。既得无生,则无生死。”
宾头卢颇罗堕,亦称宾度罗跋罗堕阇。据佛经说,他原是跋蹉国拘舍弥城优陀延王的丞相之子。自幼聪明慧达,博见广闻,出家学道后,证得罗汉果位,便经常骑鹿回乡度化亲朋故友。优陀延王曾听其说法而得悟,遂让位给太子,自己出家皈依佛门。世称其为“骑鹿罗汉”。也有的说,他出身舍卫城的婆罗门,因家境中落,饥寒交迫,便弃家修行,遂得罗汉果。他以神通见长。据《十诵律》记载,当释迦佛在王舍城时,有位树提居士,把旃檀木钵高高悬起,声称若有人不用梯杖取下此钵,便归其所有。宾头卢即入禅定,以其神力腾起空中,取下旃檀钵。佛知此事后,责备他不该在未受大戒之人面前卖弄神通,遂将他逐出阎浮提,让他去瞿陀尼洲,教化那里的男女信众。这尊塑像表现出宾头卢颇罗堕箕坐岩石上,眉骨外突,右手搭在左臂上,左手下拥左腿,袒胸露肩,身披袈衣,双目下垂,睥睨经书。苏轼赞文称其:“白(叠+毛)生膝,贝多在中。目视超然,忘经与人。面颅百皱,不受刀箭。无心扫除,留此残雪。”
阿氏多,佛经说,他一生下来,就有两条长白眉毛,所以他修成罗汉后,又称“长眉罗汉”,居住于鹫峰山,守护佛法,教化众生。此殿的阿氏多塑像,左手掐珠搭在右臂上,满脸怒相,凶似鬼王。苏轼称赞其:“劳我者皙,休我者黔。如晏如岳,鲜不僻淫。是哀骀它,澹台灭明。名妍于心,得法正眼。”
跋陀罗,据佛经讲,跋陀罗的母亲怀孕临产时,将他生在跋陀罗树(即“贤树”)下,故名跋陀罗。他出家后修成罗汉,曾乘船去东印度群岛传播佛教,因而又称他为“过江罗汉”。佛经还说,他率九百阿罗汉居住在耽没罗洲,护持佛法,教化众生。殿内此塑像为:身披袈裟,袒胸露肩,趺坐于岩石上,隆额丰颐,面略上仰,横眉瞪眼,满脸怒相,其右手持杖,左手搭在右手腕上。苏轼称赞为:“美狠恶婉,自昔所闻。不圆其辅,在圆者存。现亦报相,代众生极。使诸佛子,具佛相好。”
迦诺迦伐蹉,佛经说他曾亲耳聆听过释迦的言教,是“知一切善恶法之声闻”。他原是古印度的雄辨家,因其诚心向佛,心觉佛在,即生快乐,故称其为“喜庆罗汉”。佛经还说,他率领五百阿罗汉居住在北方的迦湿弥罗国,护持佛法,教化众生。此塑像为:身着法衣,跌坐岩石,双手结印,臂内夹一禅杖倚于肩头。只见他满脸皱纹,双眉下垂,头略仰视前方。苏轼赞文称:“耆年何老,粲然复少。我知其心,佛不妄笑。嗔喜虽幼,笑则非嗔,施此无忧,与无量人。”
罗睺罗,佛经说他是释迦牟尼唯一的儿子,后随父出家修道。他在沉思中觉悟,并能知众人所不知之事,故称“沉思罗汉”。佛经还说,他与一千一百名阿罗汉居住在毕利飏瞿洲,弘扬佛法,教化众生。据说他在母胎内六年才得以出生,成为母胎覆障,故以此名。还有的说,他诞生时,恰逢月亮被障蔽,所以称“罗喉罗”。相传他刚出家时,心性粗野狂暴,恶习甚多,经常以戏虐别人为乐,后来受到释迦的严厉呵责,并从严管教,才逐渐悔过自新,勤干修行,恪守戒律,成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并以能忍辱负重而著称。此尊塑像为:右手掐珠,左手搭膝,双目凝视,肉髻高耸,一幅温良恭顺的模样。苏轼赞文称其:“面门月圆,瞳子电烂。示和猛容,作威喜观。龙象之势,鱼鸟所惊。以是幼身,为护法城。”
诺矩罗,佛经说,他原是一名勇将,后来出家,释迦让他静坐修行,改掉从前的粗野性格。但他静坐仍显露其大力士的风度,故称“静坐罗汉。”佛经上还说,他率领八百阿罗汉,居住在南瞻部洲,护持佛法,教化众生。殿内的诺矩罗塑像,不同于五代禅月大师贯休所画的影像,而是端坐于岩石上,身披黑袈裟,右手抬起,指向前方,左手搭膝上,好似告诫众生,休做坏事,多积善果,这样才能胜造七级浮图,遂成正果。
苏频陀,据佛经讲,他是释迦牟尼生前度脱的最后一个也是最老的一个弟子。释迦在涅槃之前,曾于拘尸那城宣讲《涅槃经》,此经称:“佛告阿难,是婆罗林外有一梵志,名苏频陀,其年极老,已百二十,虽行五通,未舍骄慢。”当时,娑罗林外确实有位一百二十岁的婆罗门梵志在那里修道。此人即苏频陀,聪明多智,熟读四韦驮典,具有五种神通,道行很深,自视其高。那天夜里,他作了一场恶梦,梦见天崩地裂,众人眼瞎,太阳坠地,海枯石烂,狂风骤起,把支撑世界的须弥山吹得七零八落,有一巨石从远而近,向他砸来……。他突然惊醒,吓出一身冷汗,认为这是不祥之兆,思来想去,不得其解。于是,终日惶惶,难以安宁。第二天,有一位道行颇深的善知识从天而降,对苏频陀说:“汝莫恐惶,徒自纷扰。释迦佛于昨日讲经时已言,明日半夜当入无余涅槃。汝梦应此,非为汝身。”言讫不见其人。待天亮后,苏频陀匆匆赶来,要谒见释迦,却遭到阿难的百般阻拦。这时,释迦已经身心俱瘁,进入弥留状态。听到远处争执不休,知道是阿难阻止苏频陀前宋,便传话准见。苏频陀来到释迦榻边,施礼拜见,不禁肃然起敬,心想诸外道抛却妻儿,舍弃财宝,出家修道,皆不得道,唯独这瞿昙沙门得成正觉!便启口问佛:“此阎浮大地六师辈(外道),各自称为一切智人,其言实否?”释迦强打精神,为他说法。苏频陀听后顿然开悟,即得阿罗汉果。他又想,师尊释迦即将入于涅槃,我怎能于佛后涅槃,遂在佛前结跏跌坐,胸中喷火,自焚而灭。佛经还说他率领七百阿罗汉,居住在北俱卢洲,护持佛法,教化众生。此尊塑像为:苏频陀身着蓝袈裟,倚坐于岩石上,背后有一棵枯树。他的右手搭在右膝上,左手悬伸。苏轼称赞为:“聘耳垂肩,绮眉覆观。佛在世时,见此耆年。开口诵经,四十余齿,时闻雷雹,出一弹指。”
半托迦,佛经上说,他率领一千三百阿罗汉,居住在三十三天,护持佛法,教化众生。相传他是舍卫城婆罗门之子,聪明博达,擅长书算,精通唱诵音声。后因听受佛法,便立志出家修道,并将家事托付给弟弟。当他修得阿罗汉果位时,其弟注荼半托迦(周利般特)也闻法出家,后得正果。因其打坐时常用半跏趺坐法,打坐完毕即双手举起,长呼一口气,故称“探手罗汉”。此尊塑像为“半托迦盘坐于石岩上,身着袈裟,右手搭在右膝上,左手团拥着左腿,内夹禅杖。只见他头顶肉髻高耸,一脸怒相。苏轼称赞为:“垂头没肩,俯目注视。不知有经,而况字义。佛子云何,饱食昼眠。勤苦用功,诸佛亦然。”
注茶半托迦,佛经上说,他率领一千六百阿罗汉,居住于持轴山,弘扬佛法,教化众生。据么善见律毗婆沙》等经记载,有一婆罗门的女儿,与其家奴私奔出逃,后因怀孕而返家时,在途中生一男,遂后又生一男。于是,长兄名摩诃般陀(半托迦)、弟弟名周利般陀(注荼半托迦)。据说注荼半托迦生性鲁钝,受学诵读,悉皆忘失。所以被人称为“愚路”。后来兄长出家归佛,修行得道,他也尾随兄长出家。但因性钝,习经而不能诵,故佛令他每日为众比丘佛拭鞋履,只诵习简单的经句,逐步修习,后来果然:获得智慧,顿然启悟,证阿罗汉果位。此尊塑像为:身披墨绿袈裟,正面结跏趺坐于岩石上,双手捧经书,额头隆起,眉骨突出,一脸怒相。苏轼称赞为:“以口说法,法不可说。以手云人,手去法灭。生灭之中,自然真常。是故我法,不离色声。”
那伽犀那,佛经说他原是一位佛学理论家。他以人的感觉器官“耳根”立论阐述其说。佛教认为生死轮回、罪在六根,若要超脱生死,必须清除六根污垢,持戒精进,才能达到“六根清净”。所以,他的塑像常作挖月形状,故有“挖耳罗汉”之称。佛经上还说他率领一千二百阿罗汉,居住在半度波山,守护佛法,教化众生。普化寺三佛殿内的这尊塑像与众不同,而是倚坐于山石上,身旁置一木鱼。他面貌奇特,额头隆起,高鼻深目,两眼怒睁。脑后肉髻突出,双手抱拳柱于颔下。苏轼的赞文称:“以恶辘物,如火自燃。以信入佛,如水自湿。垂肩捧手,为谁虔敬。大师无德,水火无功。”
难提密多罗,汉译为庆友尊者,是释迦牟尼涅槃后八百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的一位高僧。他编著的《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详细介绍了十六罗汉的姓名和住处等,此书由唐玄奘译出后,对后世影响颇大。因此,佛教信徒将他与众罗汉并列,其塑像、画像也相断出现。殿内的这尊塑像是:难提密多罗侧身趺坐于岩石上,右手搭在膝上,左手握拳,额头肉髻隆起,双目圆睁,表现出一种忿满不平的神态;,以示其护卫佛法之意。
戍博迦,佛经说,他原是中印度的一位太子,因其弟欲夺王位,在国内作乱,戍博迦把弟弟请来,对他说:“我心中只有佛,根本就不想当国王。”遂解开衣襟,其弟见他心中果然现出一佛,便和好如初。戍博迦出家后,修成罗汉,率领九百阿罗汉,居住在香醉山,护持佛法,教化众生。普化寺三佛殿内的此尊塑像为:戊博迦趺坐于山石上,额顶肉髻隆起,眼光炯炯,凝视前方,口张似吼。右手屈指,左手持板,两足蹬地。苏轼称赞其:“一劫七日,刹那三世。何念之勤,屈指默计。屈者已住,信者未然,孰能住此,屈信之间。”
降龙、伏虎二罗汉塑像分别安置在佛座后的墙壁前两侧。降龙塑像是结跏趺坐,右手搭在膝上,左手夹持双珠,两眼睁圆,满脸怒相。身旁高塑一条卧龙,下设洞门。僧众从此洞门通过佛座背后,进入虎门。虎门上塑一只卧虎。伏虎罗汉安置在旁边。伏虎塑像面额隆起,高鼻厚唇,黑眉垂至胸前,嘴咧眼瞪,双手各抱着腿部,端坐于山石上。
在普化寺三佛殿的顶棚上,;还塑着一位济公和尚。他脚踏彩云,头戴破帽,身着破袈裟。脚穿破鞋,右手拿着酒葫芦,左手摇着破蕉扇,一幅疯疯癫癫的样子,格外富有风趣。尤其是他那张哭笑不得的面容,从左面看为悲相,右面看则为笑相。如果你留神细看,就会发现济公和尚手里的酒葫芦还在不停地朝下滴酒哩!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济公头顶部设有一件盛水容器,利用小管道流往济公手中的酒葫芦内,大约一分钟能滴三滴,除冬季外,春夏秋三季,不停地滴着“酒珠”。这种别开生面的设计,给整个殿堂增添了活泼的气氛,并能引起游客的好奇心。济公和尚,俗姓李,名心远,南宋僧人。他出生于台州(今浙江临海),出家于杭州灵隐寺,后移居净慧寺、虎跑寺。他以不守戒律、嗜肉善饮,滑稽多智而名扬江南,世称“济公”、“济癫”。民间根据他好行义勇、玩世不恭的德行,编写出许多关于他嫉恶如仇的故事,广为流传。佛教信徒把他视为罗汉降生,降龙出世,加以神话,因此,特意从降龙罗汉身后悬塑出一朵祥云,济公就是乘着这朵祥云直上天花板。
此外,殿内的四根柱子上塑有迦陵频伽鸟。这种鸟的头部长着美丽纯真、楚楚动人的少女头像,鸟身丰映,尾羽迎展犹如孔雀开屏,成为人头风身,人禽合一的奇特形像。体现出泥塑师们的丰富想象力,并给殿堂增加了活泼,欢快的感觉和美的享受。迦陵频伽鸟是佛国仙境的一种圣鸟,自由飞翔在佛光普照的净土上,以其美妙动听的歌喉,昼夜不停地唱着法音之曲。据《阿弥陀经》记载:“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寺内的僧侣们说,他们看见此鸟,既可产生一种崇拜菩萨的情感,又能一心念佛,护持正法。
总而言之,普化寺三佛殿内的罗汉群像,是用艺术的花朵,表达佛教思想的心声,其造型、色彩、背景等方面,虽然体现着南北两地的不同风格,但其精神却出自一个源泉。即都是来自勤劳智慧的手工艺人之手。
在大乘佛教中,对诸佛、菩萨、罗汉等天神,都赋于了超自然和神话的一面,这种夸张又是人类发展史册上记述的一部分。罗汉是古人理想化和神化的人物,他们的出现,几乎又是与佛陀及其弟子们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如果说这些罗汉是神化了的英雄,倒不如说是佛法的保护者,其意义也在于它们能够随时协助佛门弟子或为真正教义提供弘法利生的证据。这种将抽象概念化、艺术夸张化和象征具体化集于罗汉群像之中,也正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使这些体态各异、造型生动、线条流畅、色彩明快;具有含蓄的刚阳之美的罗汉群像,成为普化寺或五台山的精华之一,同时还能带给观众以无限的遐想。在公正的历史远景中,为了富有同情地理解今日仍然具有活力的佛教信仰,让我们记住这些怪涎而又文明的罗汉塑像吧。
(摘自《五台山研究》1995.2)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