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释道服饰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7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与道教,是中国的两大主要宗教。佛教僧侣和道教徒所穿的服装,在各处的教仪规范下,分别有不同的形制。 按中国佛教戒律规定,佛教徒出家,必须舍弃平常的服装,改穿僧侣之服。早期僧侣服可分两类:一为法服,专用于法事活动;一为常服,专用于日常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两者的界限渐趋模糊,有时区分得并不严格。 袈裟是僧侣法衣的总称。这个名称由梵文音译而来,原意是"不正色"及"坏色"。因佛教戒律规定,僧人法衣不得用青、黄、赤、白、黑五种"正色"及绯、红、紫、绿、碧五种"间色",只能用若青、若黑、若木兰(赤而带黑)等三种杂色,故有"不正色"之谓。另外在衣服制成之后,还要缝缀一块其他颜色的布,以破坏整件衣服的色彩统一,故又有"坏色"之谓。为了使僧侣放弃欲念,安心于朴素无华、清心寡欲的寒苦生活,早期的袈裟大多以零碎破旧的布片缝纳而成,故袈裟又称"纳衣"。后来条件有了改善,但在制作袈裟时仍遵循这一规则,将大幅布匹裁成小块,再经补缀成衣。

  袈裟的款式略有差异,但基本上都用直领敞袖,着时覆在左膊而掩于右腋,另在右肩下施一圆环,名"遮那环",以供扣搭之用。袈裟的颜色虽有规定,但实行情况并不尽然,就是印度佛教本身,由于部派的不同,所用服色也不一样。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各个时期所用的服色也有变异,如汉魏时以赤色为主;唐宋时,因官服以紫色为贵,朝廷有时也将紫色赐于有功的高僧,以示恩宠,这样就出现了紫色袈裟。唐齐已《寄情曾口寺文英大师》诗:"着紫袈裟名已贵,吟红菡萏价兼高。"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唐代以后,又出现了黑色袈裟,俗谓"缁衣"。

  明代佛教徒分禅僧、讲僧和教僧三类,僧服颜色多不统一。如《续文献通考》卷九十四记:"禅僧:茶褐常服,青绦,玉色袈裟;讲僧:玉色常服,绿绦,浅红袈裟;教僧:皂常服,黑绦,浅红袈裟。"和初期的袈裟形制已有很大的差异。 作为僧侣的法衣,袈裟又可分为三类:

  一类叫"僧伽梨",可意译为大衣、重衣等,以9条至25条布片缝制而成,多用于集会、见客和出入重要的场所。

  一类叫"郁多罗僧",可意译为上衣、中价衣等,以7条布片缝制而成,多用于诵经、听讲等。

  一类叫"安陀会",可意译为内衣、中宿衣等,以5条布片缝制而成,缝制时将布条纵横交错,呈"田"字形,多用于日常作业。3种袈裟合称"三衣"。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沙门法服,惟有三衣。"指的就是这3种服装。 按三衣相传为佛祖释迦牟尼亲自制定,较适合于印度特有的亚热带气候,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这种服制很难推行,特别在北方,气候寒冷,出家人即使将三衣合穿,也难以御寒过冬。于是,中国的僧侣根据本土情况,又创制了一些新的僧衣。其中包括偏衫、方袍、直裰等。 偏衫是一种宽衫,制有两肩双袖,但穿着时却如袈裟一样开脊接领,斜披于左肩,袒露右臂,因此有"偏衫"之名,也有称"一肩衣"者。据传出自于北魏。如赞宁《僧史略 服装法式》所记:"后魏宫中人见僧自恣,偏袒右肩,乃施一肩衣,号曰偏衫,全其两肩衿袖,失祗支之体,自魏始也。"宋元时期的戏文小说,对僧侣穿着偏衫的情况有较多描写,反映了当时的习俗。如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不念法华经,不礼梁皇忏。(风+三撇)了僧伽帽,袒下我这偏衫。"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六回:"那众和尚,真个齐齐整整,摆班出门迎接,有的披了袈裟,有的着了偏衫。" 方袍也称"方衣",是僧侣用于御寒过冬的一种僧衣,一般制为双层,中纳绵絮;其制为敞领大袖,下长过膝,因衣袖展开时略呈方形,没有弧度,故以名之。流行于唐代以后。后来也借指出家的僧人。如五代南唐刘崇远《金华子 杂编》卷下所称:"以南朝众寺,方袍且多,其中必有妙通《易》道者。" 与偏衫、方袍相比,直裰只能算作便服。这是一种宽大的长袍,以素布为之,对襟大袖,衣缘四周镶以黑边,穿时两臂纳入袖内。宋元时期较为流行。

  《水浒传》里的僧侣,平时就常穿这种服装。如第四回:"(鲁)智深穿了皂布直裰,系了鸦青绦,换了僧鞋,大踏步走出山门来。"第一一五回:"那宝光和尚怎生结束?但见:穿一领烈火猩红直裰,系一条虎筋打就圆绦,……"。 和上述僧衣配用的僧帽,有瓢帽、毗卢帽、僧伽帽、三布帽及一盏灯等,散见于诸家笔记及佛教经籍。 道士本来没有统一的服装,到了南朝宋时才基本制定,其制也可分为两类:一类用于法事,称"法服";一类为平常穿着,称"常服"。 法服之中以鹤氅为贵,那是一种大幅披风,没有领襟,也没有袖子,整个造型呈长方形。着时披搭在身背,用纽扣绾结于颈。在鹤氅上,通常还绣各种不同的纹样,以区别穿着者的地位高低。这种鹤氅在山西大同的一座金代墓中曾被发现,整件服装用褐黄色罗为之,上绣工整规矩的仙鹤云纹;全长237厘米,宽133厘米,边宽11。3厘米。上端缀有纽扣,以备绾结。据同墓出土墓志记载,死者阎德源,生前为当地道士,入葬年代在金大定年间。穿着鹤氅的道官形象,在宋代以后的人物画中也常有描绘。除鹤氅之外,道士的法服还有霞衣,因为被制成帔巾之状,也称"霞帔"。

  《金瓶梅词话》第六十六回,写西门庆请道士为李瓶儿做法事,主持道官所穿的法衣,就是这种霞衣。 道士平常所穿之服,也有各种不同形制以道袍最为常见。其制多做成对襟或大襟,两袖宽博,衣长至膝,所用材料以麻绵为主,颜色有灰、褐、青、白等多种,领、袖、裾则镶以缘边。通常制为双层,冬季所用者纳以绵絮。除男性道士外,女性道姑也可用之。另有月衣,以白色、玉色或茶褐色布帛为之,状如披袍,斜领广袖,四周缘以黑边。因摊开之时形如弓月,故以名之,多用于坐禅。 佛教徒出家,通常要行剃度之礼。所以不论是和尚还是尼姑,都以光头为尚。道教徒则与此不同,一般多将头发属梳掠至顶部,绾一小髻,然后用木料或玉石制成的道冠罩在髻 上,并以簪子固结。道冠之外,有时还加以巾帽,常用者有雷巾、紫阳巾、九阳巾、仙桃巾、冲和巾及莲花巾等。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