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浅析修行(2)修行的三个层次两条路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10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浅析修行(2)修行的三个层次两条路

  因为众生的根基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圣者们也针对不同的众生创立了不同的法门。有的法门只摄受根基较浅的众生修“世间福报”。有些法门不但能摄受修“世间福报”的众生,还能授受修“天人福报”的。也有的法门是上,中,下,三根全都能摄受。

  虽然这些“有为法”各不相同,但其中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都在劝人行善积德,劝人要心胸宽广,能善待他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中的奥妙是什么???有没有人想过???

  第一个层次,修的是世间福报:

  这一个层次的人还谈不上是修行者,只能算得上是一个信仰者,这个层次的人所执行的道德水平是:“不论做什么事,都可以先为自己的利益所着想,然后再考虑他人的利益。这里面有一个底线是不永远不能超越的,那就是不能做‘损人利己’的事”,如果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讲,就是“先利己,后利人”。

  这个层次的人最终所得的果就是下辈子还能做人!!!不会坠入三恶道。 来源:

  第二个层次,修的是天人福报:

  这一个层次的修行者,虽然比修世间福报者的根基要深一点点,但还要通过‘积累福报’来为自己修高层次筑基。因为如果基础不建好,福报没修足,就说自己想超凡入圣,脱离三界,那是很可笑的。

  不要说什么看破红尘,不要说什么离家出走!!!看破红尘非看破,悟出三界方为真。如果你没有悟透,以为离家出走了,就能躲得开世间的烦恼了,那是一件很可笑的事,因为不论你走到哪里,都是脱离不了现实的!!!都是会有来自生存方面的压力的!!!

  而对于悟透红尘,我个人的初步理解是:“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虽然修行之人可以视钱财为粪土,但那只是用于心态上的调整,不要让自己为物质所缚束。因此还是有必要从修福报入手,为自己营造出一个较好的生存环境了,那才能有资格来谈“潜心修行”。

  这一个层次的修行者,虽然是在修福报,但因他人生目标的取向而决定了他的道德标准。这一个层次的道德标准是:“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一道德的标准简而言之就是“先利人,后利己”。

  第三个层次,修的是“清静,无为,忘我,无私”的超凡入圣的境界。

  从以上的理论里面我们可以得知,不论是哪一个层次的修行者,其修行的入手处是各不相同,但其中有一点都是相同的。那就是通过不同的手段来达到“心静”的目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为烦恼而不能证得。烦恼是障住你“道心”的尘土,去掉这层蒙住你“道心”的尘土,那你的真实本性也就显现出来了。

  所以圣者释伽说“以无分别心修一切善法,都能证得无上大道”。所以六祖说“法无大小,只因人有利钝之分”。

  虽然修行的层次可分为三,但入门的路才只有两条的。

  一条是“诚”之觉路:这条路是为那些思想单纯的人所准备的,思想复杂,不简纯的人,想走这条路,那是很难行得通的。

  在这里可以以净土宗为例,在净土宗的教义里面,说了这样的境界,那样的不可思议功德,那全是用来引你入清静心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一点。

  那当你只是因为自己前生的“业力”所致,一修持就出现一些境相,那你还以为是自己的修持得力,就在那里兴奋不已。或是听某个邪师(盲师)所说,以为那是“布施”而得的“果”,那你就会拼了命地去“布施”!!!((当然,我也不反对布施,只是觉得要“随喜功德”的好))如果你不能理解这里面的“真相”,只要一“着相”了,那可就入岔道了。

  曾经有一个修净土的人,他向我介绍,说修净土是最简单的法门,是人人都可修持的。我就考他:“你说这个简单,那你能说出修这个的要点与标准所在吗?”他答不上来,就问我:“那你知道吗?”我说我也不知道,但你只要将你的经书给我看看,我就知道了。于是他将书递给我,我只是翻了一下子,就找到了念佛成就的要义所在。那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那什么是都摄六根呢?六根者,眼,耳,口,鼻,舌,心,要使这些对外境全无贪恋,要使自己的心进入一种“清静,无为,淡泊”的境界,这才是算得上都摄六根。

  至于“净念相继”,我个人的理解是“以无杂念的“心”来念佛,当在念佛时进入了禅定的境界后,对看到的一些境相,心要无所执著。用禅宗的话来讲,那就是见佛诛佛,见魔诛魔。呵呵,如果用我的话来讲,就当是看电视一样吧,看过了就看过了,不要对此有执著”。

  如果真能做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一点,那离成就就很快了。人家周利磐佗伽他记性不好,记不住太多的经典。佛因此教他念‘扫帚,除尘’,他都还能因此成就呢,你都念佛了,佛还能不让你成就吗?

  另一条是“明”之觉路:这一条路,是参学之路,是多见广闻之路。在参学的过程当中,要不断地取长补短,不断地‘渐悟’。由‘渐悟’到‘顿悟’,由‘顿悟’到‘大彻大悟’。

  只是走这一条路的人,必须要做到一点,那就是要“一门深入”,通过“一门深入”之后再达到“一通百通”的境界。如果你走参学之路,而又不遵循“一门深入”这一规则,就是累死了,也是学不到半点有用的真东西。

  所以在古代,那些传法的老师们,会要求学人先在自己的身边学三年,这三年间不让学人接触他人的学说,待三年过后,这学人对本门的东西生起了无比的信心之后,才放他外出。

  这时候外出参学的人,对事物就会有自己的辩别能力。当遇到与本门知识有冲突的内容时,他会一笑而过,一笑了之。不会发生那种因为看不明白,就在那里叽哩咕噜地充当行家里手的事。

  也不会发生那种小猴子下山,看到芝麻丢掉西瓜的事。或是那种不论是垃圾还是是珍宝,都通通一古脑地搬回家,到最后他都分不清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没有用的,只是抱着那堆宝贝在发愣!!!

  当他遇到对本门的知识,只有补充而没有冲突时,他不只是简单地接受,而是只学对方的思维,会把对方的东西消化吸收了,变成了自己的。这才是一种正确的参学之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学得到真正的东西,才能有可能会成就!!!

  世间本无法,顿悟为法。

  世间本有法,渐悟为法。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寻觉悟,恰如寻兔角。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