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林子青与赵朴老的因缘种种(下)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林志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林子青与赵朴老的因缘种种(下)

  ◎林志明

  (接上期)

  改革开放后,朴老常到各地视察,去福建各地时常请父亲陪同,父亲不但陪同参观,而且向他及夫人介绍福建许多寺庙的历史以及现况。如到漳州时,父亲还特陪朴老去考察南山寺的古钟。

  新加坡的广洽老法师是父亲的师兄,属漳州南山清泰寺的临济宗喝云派。他们之间有极深厚的亲情和友情。洽老年轻时仰慕弘一大师盛名,十余年间,侍奉弘一大师,恭敬供养,过于师长。后来,还特与瑞今、学常诸师赴泉州开元寺跟弘一大师学律。洽老对弘一大师的崇敬也使父亲与他之间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一九八五年秋冬之间,父亲陪同洽老在全国各地参观访问。洽老到名山大刹多有布施供养,还特为北京、上海、福建等地多个佛学院各有五千元至二万元人民币的布施。而对庐山东林寺这个净土道场他慨然捐助外汇六万元。(后来一九九○年时,洽老以九十一岁高龄第二次专程到东林寺,捐赠新加坡币七万元、马来西亚币一万元、金箔折合黄金两斤,帮助重建莲社大殿。)在到北京时,洽老由父亲引见了赵朴老,父亲并汇报了洽老这一系列的无私援助,洽老当时又以一万元面交朴老转赠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为基金。朴老赞扬洽老对大陆佛教道场、佛教教育与文化事业的热心关怀,并嘱咐父亲要好好陪伴洽老到各地参观。在泉州时,正值陈珍珍居士等发起编《弘一大师全集》的时候,洽老闻之,欢喜赞叹,随即捐助二千元以为筹备基金。由于洽老之首倡,其后海外人士又陆续赞助,后来《全集》得以出版,亦应感谢洽老首倡之功。当时,编委会推选父亲担任主任,父亲在中国佛协和佛教文化研究所的工作尚未退休,然而他为编纂《全集》多次往返于闽南与北京之间,有时在闽南,一住就是三、五个月乃至半年,因此,《全集》十大册的出版,也是与朴老和吴立民所长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

  一九九三年,父亲经过四十八年的搜集、补充、整理而完成的《弘一大师新谱》共二十五万字,由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以作为大师圆寂五十周年的纪念著作。父亲将新作一册赠予当时正在住院治病的朴老,请他指教。朴老很快就给父亲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赞叹说:“……数十年搜集之勤,编撰之力,显彰先德,嘉惠后学,功德实非浅鲜,至堪钦佩。扉页所题小字,恰比蝇头,足见目力不让中年,可欣可贺。……”

  朴老常对佛协的一些工作人员说:“林老是部活字典,是我们中国佛教界的国宝!”由此可见他对父亲的信任和敬仰,也可看出朴老为人的谦逊。父亲深感知遇之恩,无论代笔、起草或校阅,祇要朴老指示一下,总是努力按时或甚至提前完成,使朴老在接待内外宾客时更加心中有数,总能应付自如而获得赞扬,父亲则甘当无名英雄,且为朴老的每次成功而欢喜。有时偶闻对朴老的微词,而父亲却以为中国大陆佛教事业得以复兴和发展,正法得以宏扬,固然与国家的开放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及各地缁素的努力有关,但朴老在这个历史时期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功绩是绝对不可低估的。

  父亲与朴老的交往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一九五六年以来,他们都住在北京,为工作或学术上的问题,常有书信往来,也会在佛协晤面,但父亲极少去朴老家,几十年来仅去访过可数的几次,且多半是因受人之托,其中仅有一次是父亲带我同往的。然而,朴老有病住院时,父亲有时会写信向他致意问候;父亲住院时,朴老则会派人送水果并附简函问候,关怀之情十分真切。

  父亲深知朴老身处要位,特别注意不要让朴老为难。比如,我家一九五六年因父亲的工作调动,不得不由沪迁京,先是在甘石桥西钭街租民房住,文革后曾先后搬到当时在北海附近的“三时学会”和法源寺后院的一个小偏房内居住,文革结束初期,惜继母一侄女(她因全家去美国而空出房来)在二里沟一居民楼五层顶楼一个两居室单元住了近十年,每次换煤气罐时,父亲还得自己抬上五楼。这一切生活上之不便,父亲从未向朴老或其他佛协领导申诉过。一九八七年,佛协在今塔院的晴冬园及朗秋园盖了一批单元房。一九八八年,许多佛协的工作人员已申请到并已迁入新房,父亲怕麻烦朴老,仍未有所表示,后来还是在当时佛协办公室主任李呈钧居士和国际部主任郑立新居士的多次提醒和催促下父亲才向朴老呈了一份住房申请信,朴老知道我们一家多年来在京没有安定而较舒适的居住条件之后,颇感歉疚,嘱有关方面给予妥善安排,此后,我家才得以迁入后来直至如今的三居室较宽敞的单元房。可以说,这是父亲唯一一次为了自己的私事而去麻烦朴老的。朴老也在百忙中给解决了父亲的住房问题。

  我和外子乔尚明自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八○年都在唐山煤炭科学研究院(简称为“唐山煤研所”)工作。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凌晨三时许唐山发生了八.三级特大地震,也波及津京等地。当时,我母亲因已有二十年未回上海,是年四月间返沪探亲,她本来就患有心脏病和高血压症,在沪与亲友久别重逢,一时激动,竟在沪中风而半身不遂,我曾赶去侍疾,经急救治疗,病情好转,便出院在上海亲戚家休养康复。父亲由于佛协和朴老的关照,仍留在上海照顾母亲。我因家中尚有三个幼小子女,而外子又经常出差搞课题,不得不尽快回唐山上班。发生地震时,外子正在吉林出差,我刚从上海回来不久,独自带着三个孩子,一时间房倒屋塌,幸好我们所住的房子是个长方形的三层楼房,有三个单元,这栋房子是从中间单元倒塌的,两头尚站立着,而我们住在一单元,所以未被压死,祇是十三岁的大儿子的身子被压在倒塌的一堵小墙的砖瓦堆中,我奋力将他扒出,幸好头部未伤,仅腿部皮肉受伤而已,但我们的单元门因变形而无法开启,祇得通过破墙洞进入隔壁人家的楼道,爬到该单元大门顶上的雨塔将三个孩子送下,自己最后跳下。一家四口这才离开了险境,成了幸存者。然而,这时的唐山无法与外界联系。三天后,北京煤研总院派人来救灾,我急匆匆地写了简短的报平安家信给我和外子双方的家人,托北京总院的老同学为我邮寄各方。家人得到我们报平安的信息大约是在八月五日左右。在此期间,父亲曾两度写信给朴老,朴老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给父亲回了两封信,关怀之深情,可见于书。如八月二日朴老的来信说:

  “子青居士:顷奉大函,承关念,至感。北京地震后,中央及市、区均立即采取各种防备措施,唐山、天津等地,亦已派工作组前去,相信必能胜利地担任抗震救灾工作。令媛情况,弟亦甚为驰念,目前电报不通,邮件亦恐不能及时到达,因可能疏散,一时不易寻得确实地址。尚望勿过于着急,善自保重。

  弟及荣熙、秉之圴全家暂迁广济寺,因此间院子大,易于趋邂。前院住附近居民七百余户,约二千余人。目前防震工作紧张,其它工作相应暂缓。余震未息,尚须保持警惕。

  尊夫人经医疗后激臻康复,甚可欣慰。根据目前身体情况及此间地震情况,自以暂住南方为好。

  专复 即颂 健康

  朴 初

  1976.8.2”

  荣熙、秉之均嘱笔致候

  父亲在收到我的平安家信后,即写信转告朴老,后者于八月十三日又特作书答复如下:

  “子青居士:

  顷得手书,欣悉令媛已有信报告平安,真可谓家书抵万金也。一星期前闻友人云唐山煤研除一人受伤外,余均无恙,因未经证实,故未函告。今得此喜讯,尊夫人病体当更易康复,诚可庆贺。

  此间防震工作仍在进行不懈。我与温、廖、赵、张诸公及李、陈二家均住后院(舍利阁前)帐篷中,一切均好。大作五古长篇(父亲在收到我的平安家信后,曾作一五古长诗——作者注)甚真切,已连同大函与李、陈二君阅,并已向王绍祐同志代为致意。诸君均嘱笔致候。咸以令媛一家平安为慰。

  匆致,并祝暑安!

  赵朴初

  8.13 (1976)”

  赵朴老与父亲之间的相互尊重、关怀和支持,从许多方面都可以体现。然而,唐山大地震后他们的相互牵挂乃至朴老对我一家爱屋及乌般的关怀,尤其令我感动又感激。从父亲随朴老一起活动的许多照片中可以看出,朴老总是那样慈眉善目、和霭可亲,而父亲又总是那样愉快地随从。应该说父亲对朴老是心悦诚服的,他给朴老所写的挽联可以体现他的真实心情:“数载亲承备闻教诲,一朝永诀不胜瞻依。”

  朴老遗嘱中有诗句曰:“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就像广钦老和尚所说的那样:“无来无去,无大事。”朴老不断生死也不着生死的禅者胸襟是永远值得我们佛家子弟缅怀和学习的。

  父亲与朴老间因缘深厚,却又如清风明月。他们为中国佛教及佛教文化所共同作出的贡献是我们这些后学所值得敬仰的。我在写这篇小文的过程中不断回忆着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拙文虽不免冗长,却仍不足以道出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互相关怀和支持之万一。此外,应该说,在我的一生中也不断地感受到了他们的关怀和影响,这也更加深了我对他们的怀念。■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