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佛教的称谓(上)
漫谈佛教的称谓(上)
◎智海
引 言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文化底蕴十分丰厚。从古至今,中国人都非常注重礼仪,在称谓方面亦十分讲究。皇宫有皇宫的称谓,儒家有儒家的称谓,道家有道家的称谓,我们佛教也是一样,有着我们佛教的称谓。而佛教的称谓和其他宗派的称谓大不相同,因为佛教的称谓多属中印合璧,不仅显得特殊,而且还颇具神秘色彩。随着历史的前进,改革的开放,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当前的佛教就象一朵盛开的花朵,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亲睐和喜爱。因而皈依佛教的信徒也越来越多,可是许多信徒的信仰虽然虔诚,认识的出家师父和在家佛友也很多,但由于对佛教称谓缺乏了解,往往会造成一些的笑话和麻烦,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为了让同参道友和在家居士们对佛教的称谓有所认识,今就佛教的一些称谓作一简要的介绍,以使有缘同修,互相了解,互相尊敬和互相交流。
一、七众弟子称谓
佛教的七众弟子是指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和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这是根据所受持戒律的不同而有区别,也是佛教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称谓。对于出家五众来说,男众称为僧,女众称为尼,一般的在家信徒都可称之为师傅。比丘、比丘尼有“弘扬佛法、普度有情、续佛慧命、绍隆佛种”的义务,而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应先学习沙弥戒和根本戒,次则登坛受戒。针对在家二众来说,男众称为优婆塞,女众称为优婆夷,他(她)们可受三皈、五戒、八关戒斋、菩萨戒等,具有供养三宝,修学、护持、弘扬佛法的义务。
比丘:梵语比丘,又称苾廿刍,意译为乞士、破恶、怖魔等,谓上于诸佛乞法,资益慧命;下于施主乞食。比丘是特指受过具足戒(比丘戒,约250条)的男性出家人。俗称僧人、大僧等。
比丘尼:梵语比丘尼,又称苾廿刍尼、比呼尼等,亦名除馑女、乞士女、沙门女,略称尼。比丘尼是特指受过具足戒(比丘尼戒,约348条)的女性出家人。俗称尼姑、二僧等。
据戒律规定,受过具足戒的出家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僧伽,可穿三衣(袈裟),具有收徒、授戒、传法、接受俗人供养的资格。受具足戒年龄一般在二十岁至六十岁之间。
沙弥:梵语沙弥,旧译息慈、息恶、行慈等。此云息慈,谓息恶行慈,息世染而慈济众生也。全称室罗摩拏洛迦、室罗末尼罗,又云勤策,又云求寂。沙弥是特指已经剃度、受过沙弥十戒,但尚未受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年龄多在七岁至二十岁之间。但二十岁以上、一直未受具足戒的沙弥也不少。
沙弥尼:术语,新译室罗摩拏理迦,也译为勤策女、息慈女。特指已剃度、仅受过沙弥十戒,尚未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即女性之沙弥也。
式叉摩尼:又名式叉摩那,意译为学法女、学戒女,新译正学女。特指欲受具足戒者、先修学两年四根本戒和六法阶段的沙弥尼。其间使自十八岁至二十岁满二年间别学六法,验胎之有无,且试行之是否真固也。
优婆塞:梵语邬波索迦、优婆娑迦等,意译为近事男、清信士、信男,特指皈依三宝(佛、法、僧)、信奉佛法、受持五戒或八戒的在家男信众,俗称男居士。
优婆夷:梵语邬波斯迦,意译为近事女、清信女、近宿女,特指皈依三宝、信奉佛法、受持五戒或八戒的在家女信众,俗称女居士。
此外,以上七众还有以下一些称谓:
沙门:亦称桑门、丧门、沙门那等。译曰息心、静志、修道等。意为息心修道、消除烦恼。为古印度对一切出家修行者的泛称,在我国则专指佛教僧侣。
和尚:亦称和上、和社、乌社,是安息国语,鸠摩罗什法师译为力生,谓师有能力,供给僧人四缘(衣、卧具、食、药)滋生色身。又有法味,教导僧众,增长法身慧命,故名力生。也意为“亲教师”或“师傅”之义。丛林中的习惯,祇有住持称为“和尚”。原指僧人对寺院方丈等长老的称呼或受戒者对授戒师的称呼。后来俗化,泛指男性出家人。
尼姑:尼姑是杂名,就是女僧也。释典名比丘尼,简称尼,俗称尼姑,为汉地对女性出家人之俗称。
喇嘛:义为最胜无上,广义上说相当于汉地的和尚、师傅的意思。一般在蒙古、青海和西藏等处,都称僧人叫做喇嘛。一般特指藏传佛教对男性出家人的统称。
僧伽:僧伽又作僧加、僧企耶等,简称僧,意为和合众,本指三人以上的僧团。后与道士相对,泛指佛教出家人。
头陀:译义抖擞,特指一类修十二种头陀苦行的苦行僧。
行者:行者是禅语,指方丈之侍者。本指在佛寺中服杂役、没有正式剃度的出家修行者。后泛指云游僧、禅僧或修行者。
缁素:为僧人与俗人之合称。因过去僧服多为缁(黑)色,而古印度俗人多穿白色(素色)衣服,故以缁代指僧人,以素代指俗人。
居士:为佛教在家男女信众的统称。在中国古代把有学问的隐士称为居士,转而为佛教所用,意为居家修道之士。
白衣:印度属热带地区,俗人多喜穿白色衣服,故佛教常以白衣指代俗人和居士。
在家人:与出家人相对应,指在家信徒或一般俗人。
二、寺院职务称谓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寺院的严格管理,是一个寺院稳定发展的保证,管理寺院首先要落实到人,因职务的不同而称谓也不同。如今一般的丛林制度,都是按照百丈禅师创立的“清规”为依靠,在丛林里,丛林职事人员之多寡,各依其规模建制大小而定。但都是按东西两序排列,一般大的丛林主要有四大班首(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和八大执事(监院、知客、僧值、维那、典座、寮元、衣钵、书记)。以下,将这些丛林执事的称谓做一整理,进行简单的介绍,让教界人士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上座:上座是术语,原始佛教将僧人依戒腊年限之长短分为下座(10年以下)、中座(十年至二十年)、上座(二十年以上)。后来转而为寺院职务之称。上座为一寺之长,主要是弘扬佛法,作僧中表率。唐代以后称为方丈或住持。也用于对有德行之僧或僧腊较高者的尊称。
法主:术语,指佛有诸法,故称法主。通指以说法知法之僧为法主。
寺主:位居上座之下,负责一寺实际事务。唐代以后也称寺监或监院,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当家。
住持:住持是表示僧团聚居处之首领,有能安住于世,而护持佛法者故名住持。也为一寺之长,有护持佛令久住世之意。
方丈:方丈是指禅林寺院中住持所居住的地方,别称堂头、函头。方丈来源于唐代王玄策至印度探迹,度量维摩居士石室,四方各长一丈。归国后传与人知,百丈禅师取而用之,订在百丈清规上,一直沿用至今,又因其所居之处为“方丈”室,故而得名。
首座:是指禅堂内的六头首之一,为一会大众的上首,也称为第一座座元、禅头等。也即西序居首者,凡年高德隆、戒行堪为师表者,为修行之模范,掌禅堂中号令之权。
西堂:西堂与东堂并称,又名西庵、东庵。为西堂首座,辅助方丈教导修行的僧人。
后堂:为后堂首座,简称为后堂,与前堂首座相对称,负责后堂修行之事务。
堂主:为延寿堂主的略称,居首座之下,负责禅堂、念佛堂之事务。
都监:位在监院之上,上辅住持,下匡监院,虽不如监院勤劳理事,而大端则须尽知,故名都监。
监院:是总领众僧的职称,为一寺之监督。即负责协助方丈或监管理寺院之事务,有权指挥,一切行政事宜。古称监寺、院主、主首、寺主,后为特尊住持而改称此名,俗名当家。大寺可设几名监院。
当家:为监院之俗称。
维那:维是汉语,纲维、统理之义。梵语“羯摩陀那”,后称“维那”。位居上座、寺主之下,管理众僧杂务,调和僧众纠纷,辨别度牒真伪等。又负责僧众纪律事务。唐代以后维那成为丛林八大执事之一,主要负责宗教仪轨、佛事唱念等。
知客:又称作典客、典宾,为客堂负责人,掌管全寺接待事宜,凡是来客的食宿、听法、拜谢等礼法,都是由知客引领。大丛林可设数名知客。
僧值:本为值日僧,又称“纠察”,负责监察僧人上殿过堂,管理清规执行情况及僧众威仪。僧值在开大静后,要由头山门到后山门各处巡查,防火、防偷等安全。
典座:为厨房、斋堂负责人,管理僧众伙食及信徒供斋等事务。受其支配的有饭头、粥头、米头、柴头、园头等。
寮元:为云水堂负责人,管理来寺挂单僧侣的事务。
衣钵:全称为衣钵侍者,为方丈室负责人,帮助住持处理一些日常事务。
书记:又称书状、记室、外史,是掌管寺内文书往来之事。
化主:一、指丛林中负责向施主募化的僧人。二、意为教化之主人,通常指丛林之住持。
侍者:指服侍住持之僧人。大丛林住持可有多位侍者,分为烧香侍者、书状侍者、请客侍者(帮助接待客人)、衣钵侍者(帮助掌管住持钱物)、汤药侍者(负责住持的饮食、医疗杂务)、衣物侍者(帮助浆洗衣物)等。
此外,大丛林中通常还设有副寺(管财会)、直岁(管农作)、知藏(亦名藏主,管藏经楼)、知浴(又名浴主,管浴池)、知殿(又名殿主,管殿堂香火、卫生)、庄主(管庄田、领地)、园主(管菜地,或称菜头)、塔主(管理塔院)、门头(负责门卫)、磨头(管理磨坊)、净头(管理环境卫生)、毛头(管理发)、司库(又名库头,掌管仓库)、参头(司掌法事礼仪)等等。(待续)■
参考书目:
1、《中国汉传佛教礼仪》,圣凯着;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二○○一年八月第一版。
2、《佛学大词典》,丁福宝编;上海佛学书局印行。
3、《中国的佛教仪规》业露华着;南海菩萨杂志社,台北,一九九四年。
4、《沙弥律仪要略集注》广化法师述;高雄文殊讲堂恭印,西元二○○三年九月。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