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基本法轮
佛陀的基本法轮
悟师父 大专佛学讲座开示
香光庄严二十一期/79年4月3日
我常听到许多同学说佛法浩瀚得像大海一样,想要汲取却不知用什么方法,既然大家希望研究佛法,那么必须在佛陀的一代时教里找到根本的道理所在。
什么是佛法的根本呢?那就是“四圣谛”。“四圣谛”为什么是佛法的根本呢?如果你看过佛传或对佛教的经典稍微有印象,就可以知道,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最初在鹿野苑说法度憍陈如等五比丘,那时所转的法轮就是“四圣谛”,至佛陀临入涅槃最后的教诫──遗教经,所转的仍然是﹁四圣谛﹂。纵观佛陀的一生,自刚成道至临入涅槃,所交代的都是“四圣谛”,这当中从阿含、方等、般若及至法华、涅槃,一切大小乘佛典都离不开“四圣谛”。由此可知,佛陀的根本法轮就是“四圣谛”。到了今日,对于我们而言,整个学佛的过程就是“四圣谛”的信、解、行、证的过程。
何谓“四圣谛”呢?就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就是真理,真实不虚的道理。为何叫“四圣谛”呢?因为它是圣人所悟的真理,只要依这个真理修行就可以超凡入圣,以下我就逐一向大家介绍。
第一圣谛──苦谛
世间的真理,无常即苦
第一个就是苦谛,有些人一听到“苦”,便马上联想到苦难、痛苦,就以为佛教是悲观的、消极的、没有希望的,其实大家是否曾经仔细想过“苦”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佛陀要说“苦”是一个真理呢?
佛教的产生以及终极的关怀便是要解决人间的痛苦,既要解决人生的问题,就要先看清世间的真象,“苦”就是佛陀对世间如实观察后所提出来的真理。佛陀说“苦”,并不是否认人生有乐趣,相反的,佛陀承认人有各种物质与精神的喜乐,如家庭和睦──亲子、人际之乐,资用具足──五欲摄受使用之乐,生命长寿──色力、健康之乐等等,可是这一切都包含在“苦”中,因为喜乐是无常、变易不居的。所以说“苦”不是通常所说的苦难,而是“无常即是苦”。“无常”是世间的真理,“苦”亦是真理。
佛陀所说的“苦”有三种:
苦苦──一般苦难的苦。
坏苦──由变易而坏所产生的苦。
行苦──见到诸法无常,而感逼恼所产生的苦。
人生的各种苦难,如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忧悲苦恼……凡此种种都包括在一般苦难的苦(苦苦)当中。大家都还很年轻,说老、死似乎还言之过早,但是你们是否曾经想过死后要到那里去,是否也曾想知道死去的亲人或友朋他们到那里去了?再近点想,下一刻自己要到那里去,相信大家也会感到一片迷惘,这也是一分“苦”。年轻的你们目前最迫切关心的可能就是感情问题了,有的他喜欢我而我不喜欢他,有的我喜欢他,而他又不领情,这种苦也是没来由的。
个人的“苦”不说,再看看我们生活的环境,空气污染、水源污染正严重地危害着人的健康。此外,青少年飙车、玩电玩、求刺激,只为要挣脱升学主义的压力,有人想不必工作只凭几个号码坐拥财富,却换来大家不乐、六合不彩的结果,甚至铤而走险,以身相许于绑票、抢劫的刑案中,这些都发生在你我的身边,人不仅有个人的苦,还得承受社会共业的苦迫。
生活中快乐的感觉和境遇是无常的,不永恒的,它改变的时候,就产生了痛苦、苦恼。举个例子,古人曾说人生的赏心乐事有四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与金榜题名时。如果这些真是赏心乐事,我要告诉各位,那比没有更苦,为什么呢?“久旱逢甘霖”,是要熬过多少个“旱”的日子,才能有获得甘霖的喜悦,若是来个霪雨不停,你想还有快乐吗?再说“他乡遇故知”,一个离乡背井的人,他要忍下多少乡愁,才有“遇故知”的快乐,但是他乡毕竟不是斯土,相遇也只是偶然啊!又大家在联考放榜时的那番欣喜,现在是否还余波荡漾?不管心理上的、外界人事上的,这一切都在不断的变易生灭之中,佛陀要告诉我们的“苦”就在这个地方。
生命的真相就是苦和无常,认识了这个道理,我们更要珍惜短暂的生命,把握、创造每个当下,也正因为一切都在变易当中,我们才有可能加上善的因缘而改变现况,我想这是佛陀告诉我们苦谛的真正用意吧!
第二圣谛──集谛
苦的生起、苦的根源
集谛讲的是苦的来源,“苦”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生的,它由谁来决定呢?其实谁也不能决定,自己的贪爱便是集谛的来源。
“集”有招感的意思,是引发我们的贪欲、瞋恨、愚昧、傲慢、疑惧、好逸恶劳……等烦恼去招感苦果的力量。有集谛不断的招感苦果,又再引发我们造作烦恼,生命于斯轮转不息。
举例来说,大家一定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站在路旁等车,看一辆辆车停下又开,都不是我要搭的车,您心里一定想:“车子怎么还没来?”或是看到好不容易等到的车跑了,你心里一定边生气边嘀咕:“车子怎么不停下来?”等到真有部车停下来,勉强挤上去了以后,快到下一站时,心里又会想:“车子已经这么挤了,最好不要再停车!”这便是烦恼,是一种“贪”的烦恼。
又如常见到有些父母亲每天为了儿女赚钱打拼,只想让孩子学得更多不落人后,表面是让孩子多才多艺,实际上只是自己夸耀的一项工具,不仅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自己也会因求不得而痛苦。
佛陀告诉我们:执着在什么地方,烦恼就在那儿生起,学着找出内心的执着,好好检省烦恼如何生起,就是去除苦迫最直接的方法了。但这不是说父母就不用再去照顾孩子,孩子也不必再读书学习,而是父母能耐心地辅导孩子,从生存、信力、兴趣的需要,以正确的心态去学习。
由第一圣谛“苦谛”到第二圣谛“集谛”,便是要引导我们真正正视生命的现实问题,如果想要从痛苦中解脱,就必须先找出苦的原因,而通常这些苦恼并不是用外力可以破除的。我常说美国可以把太空梭发射到太空去,这是人类透过智慧开发种种科技的成果,但是这些科技是否也能够把我们的烦恼也打到太空里去?佛陀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一切的烦恼不是靠外力可以解决的,必须从改善想法、自净其意做起。
第三圣谛─灭谛
苦的止息 体悟涅槃寂静
“灭”指的是涅槃,灭谛就是讲涅槃的真理。为什么“灭”是涅槃呢?因为“灭”就是超脱人我是非的纷杂诤乱,不受苦恼,对生死能自由自在。这里所说的“自由自在”是什么呢?或许同学会觉得自己现在不也自由自在的吗?想听讲便坐下来听,不想听就回去,这是不是自由自在呢?
佛门里有一则故事:有位老居士想要出家,便到寺院里请求剃度。师父问他:“你几岁了?”他说:“八十多岁而已!”师父便说:“这么大把年纪不宜出家,要出家还是年轻点较好!”听完这些话,这位老居士立即入定走了。隔了几年,有个小孩跑来跟师父要求出家,师父一看,几岁大的小孩,小不点一个,便笑着说:“你还这么小,怎么能出家呢?”他一听便理直气壮地说:“老的你嫌老,小的你又嫌小,你到底要什么?”
这才叫自由自在,对生死无有恐怖,对现前生命又能掌握,这是佛菩萨的自由自在,对我们而言,那全是别人的,也是想像的。佛陀告诉我们:不要以思惟的方式去揣摩涅槃是什么样子,如果涅槃是可用思惟、想像而得,那我们为什么还需要修行?“概念性涅槃”、“思想上涅槃”并不是真正的涅槃,真正的涅槃只有自己去亲证体悟!
省庵大师生了重病,弟子说:“师父你不要走!”他说:“没有关系,我去去就来!”“去去就来”正可说明生死自在、烦恼止息的涅槃是由智者内证的。如果我们能依着佛陀的教示,勤奋地恳切地锻炼、净化自己,必然能获得心灵的成长,一步步走向涅槃的大道。广钦老和尚圆寂时说:﹁来来去去无代志!﹂要如何才能达到﹁无代志﹂呢?佛陀在第四圣谛--道谛中便说明了达到涅槃的方法。
第四圣谛──道谛
能令苦迫止息的途径
“道”就是方法、道路,也就是出“苦”,灭“集”,证得涅槃而获解脱的方法。换句话说,“道”是去除“苦”、“集”,到达“灭”的途径。这是一种透过对生命真正的认识,而将自己的身心做一番改革的方法。
这个方法是佛陀将其亲自走过的路告诉我们,无数的高僧大德也是随着佛陀的足迹走在这条路上,具体的说有八正道:
正见──如实的知见
正思──正确的思惟
正语──正直的言语
正业──端正的行为
正命──正当的职业
正勤──正当的努力
正念──正净的忆念
正定──正确的禅定
除八正道之外,三十七道品、六度、四摄法等一切万行,最终的目的是要让我们能有一个智慧正觉的人生观,看清世间的实相,不执着、不迷惑、无有颠倒梦想,而这智慧的基础是要奠立在戒学之上的。
戒律是指导人行为的准则,也是定学、慧学的基础。最基本的就是五戒,藉由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来规范自己的身心,培养仁爱、慈悲、宽容的高尚情操以及理智的思考能力,进而对一切众生普遍爱护、慈悲摄持,把小我的执着一步步推出去,展开大我的包含,渴爱自然减少,苦便逐渐减少。
观看今日丛生的问题,不论是环境的、精神的、治安的、身心的、社会的种种不安与危害,不正是因人的贪、瞋、痴的欲望与愚昧而造作所汇集的共业与别业吗?所以“道谛”是人的生活方式,是人所必须遵行、修习的一种中道的人生观,它是身、口、意的自律、自我的开展与自我的净化!
四谛因果
了解世间的实相 才能找到用功的下手处
苦谛说明了人生的现相感受,集谛则归结出招感苦果的原因,所以苦、集二谛是世间现象的因果;灭谛是涅槃,是出世间的果,道谛是达到涅槃的资粮与途径,灭、道二谛是出世间的因果。
一般说因果,都先说因后再说果,有了某种原因,才导致了某种结论。然而佛陀说四圣谛,却是先说果,后说因,这是针对我们众生的习性而施设的。古德尝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对于自己的身心或是发生于周遭的事物通常是比较容易感受及了解的,厌离苦果亦是人之常情,因此从目前我们感受到最深的──苦果说起,然后分析造成苦果的原因,更为了要使人欣慕解脱的境界,而先说涅槃,才又说如何达到涅槃的方法,这是佛陀说法的善巧方便。
因此,我们修学佛法想要得到真实受用,唯一的方法就是必须先确信苦、集二谛,如果对苦、集二谛看得尚未清楚,无法了解世间的实相,又如何找到用功下手的方法呢?只因为要与不要都不知道。
四圣谛是佛陀的基本教法
菩萨兼修 四谛与六度
为什么说四圣谛是佛陀的基本教法?有些人说四圣谛是佛陀专为声闻行者开示的法门,其实,四圣谛是贯彻一切大小乘佛法的。如果从缘觉所修十二因缘法的生灭门来看,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一直到老死的整个生命相缘相生的过程,便是对苦、集二谛作了一个很详细的注脚。而我们常说的菩萨行者所修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及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皆是由四圣谛中的道谛所摄,所以四圣谛法并不限于声闻行者所修。但为什么一般会说四圣谛法是声闻人所修?那是因为声闻行者在苦、集二谛的观察与道、灭二谛的行持修道中,比较偏重自我了脱的诉求的缘故。
有的同学可能会问:菩萨修不修苦、集二谛?菩萨的苦、集二谛在那里?所谓的菩萨行者,是他能深深体会众生的苦迫,走进众生的苦难当中,然后发起深愿心,愿救度众生的人。假如菩萨自己没有从身心世界去体会世间的苦迫,又如何觉悟众生,知道别人确切的需要呢?即使有最好的物质支援,也只是徒劳而已,所以菩萨更要深入了解苦、集二谛,才能累积成佛的资粮,开创佛国的净土。
我之所以如此说:最主要的目的便是想提醒大家,唯有先认清生命的本来情况,才能知道要信佛、要学佛、人为何而来,这些都必须自己亲自去体会、去咀嚼的,有了这一层的认识,对佛法正知见的确立会有较稳固的基础。
所以说菩萨不只修六度,也是要修四谛的,我们可以从四弘誓愿中看到这个消息:
众生无边誓愿度──缘于对苦谛的体会。
烦恼无尽誓愿断──缘于对集谛的了解。
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对道谛的践行。
佛道无上誓愿成──成就圆满的灭谛。
因此,四圣谛不仅是自我的解脱,最后是要一切众生也都能解脱,这就是菩萨道和四弘誓愿。我们信佛、学佛,了解四圣谛,所应建立的即是一种大乘进取的人生观。
大家今天能有福报亲闻佛法,我谨以佛陀的基本法轮──四圣谛供养大家,希望每个人都能尽量地敞开胸怀汲取佛法的养分,在学佛的旅途中不拘大、小乘之说的隔碍,发大心践行四圣谛,共成佛道。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