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所理解的佛教思想──以心性意涵与修持工夫为讨论中心
朱子所理解的佛教思想──以心性意涵与修持工夫为讨论中心
作者:黄莹暖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2000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1年
【文章标题】朱子所理解的佛教思想──以心性意涵与修持工夫为讨论中心
【英文标题】The Buddh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u-Hsi--- Based on reflecting original spirit and inner mind cultivating
【文章作者】黄莹暖
【指导教师】戴琏璋
【论文页数】416页
--------------------------------------------------------------------------------
【中文关键词】朱子|佛学|心性|工夫|格物致知|敬
【英文关键词】Chu-Hsi ; Buddhism ; Neo-Confucianism
【中文摘要】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本文研究动机与目的
由于文化上的落差与思想上的歧异,儒释之间的诤论,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即未曾间断。而由外在形◆的比较,以至思想层面的进一步交涉,是宋代儒释论议的发展实况。宋儒在交游禅僧、出入禅门的经历中,对佛教思想有所了解,也促成儒释论议的蓬勃与深化,而儒释论议又对宋儒的思想产生有形无形的影响,因此宋代儒学的兴起与佛教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已是众所公认的事实。儒释两家均重自我生命的提升与完美人格的圆成,因此实践工夫与工夫所依的主体概念──亦即心性意涵,便自然成为两家思想交涉的重点。在宋儒的儒释论议中,以朱子对佛教心性意涵与修行工夫的论议最多;根据陈荣捷先生的考察,朱子无论所读的佛经或所接触的佛教思想层面,均居当时宋儒之冠,因此朱子所论可以作为当时儒者对佛教思想理解的代表。再者,朱子对佛教心性意涵与修行工夫方面的探究,较诸其它的儒释议题,观点更为深入,因此最能表现他对佛教思想理解的深度,也最能凸显其间的误差。尤其朱子在这两方面的理解内容,更对他工夫理论的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以是朱子对佛教心性意涵与修行工夫的理解内容,实有研究的必要与价值。本文即由朱子的儒释论议中,整理出他在上述两方面的理解情形,并尝试举出佛教相关范畴的原义以为比对,从中探究朱子理解的相应程度与误差所在,而且找出误差原因,试加说明;进而讨论朱子的佛教理解在他思想形成过程中所造成的影响,旁及这份理解与朱子对儒家道统认定的关系,期能对朱子所理解的佛教心性意涵与修行工夫有更完整而全面的认识。
第二节 前人研究成果的省察
朱子思想的研究著作,足以汗牛充栋。目前对朱子思想解析得最为深入者,当属牟宗三先生的《心体与性体》一书。牟书体大思精,以三系说分判宋明思想,而视朱子系“别子为宗”,确为前人未发之论;不过在朱子理解佛教的问题上,只以“对逆觉义理型态的不契”和“对禅佛的心理忌讳”简单带过,未有详论。(见牟氏该书第三册,页一二七。)刘述先先生《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一书则对朱子之辟佛有专节讨论,他认为朱子“可能是当时儒者对于佛氏比较有理解者”,而且肯定朱子的严分儒释确实有一基本的慧识为其背景;不过篇幅中多为原典数据的引述,没有系统性的阐论;对于朱子所理解的佛教心性意涵与修行工夫,除了在第一、二、三章讨论朱子的思想演变时
,随顺文章主题而提带之外,亦未深论。(见刘氏该书一至三章,页一至一三八。刘氏亦有类同牟氏之论断,见前揭书,页九五。)钱穆先生《朱子新学案》五大册,资料搜罗详备,其中“朱子论禅学(上)(下)”、“朱子论禅学拾零”、“朱子从游延平始末”、“朱子论敬”、“朱子论格物”等章,对相关资料的搜集令人叹服,在义理的说释上亦有可采,可惜俱属随文的疏通,未有体系的建构,而其云“朱子于禅学,亦所探玩,其于禅,则实有极真切之了解。”亦与实情不符。(钱氏之语见《朱子新学案》第三册,页四八九。又上述相关篇章见钱氏前揭书第二、三册。)熊琬先生《宋代理学与佛学之探讨》一书,算是讨论宋代儒学与佛学关系最引人注目者;其副标题“朱子理学与佛学之探讨”,也标明了该书重点在于朱子思想与佛学的交涉上。书中从韩愈、李翱、周、张、二程思想谈起,探讨朱子理气、太极、心性、工夫等各方面的思想所受佛学的影响,并对朱子之辟佛有详细的讨论,引述丰富,用心至深,诚属不易;但是偏于佛教本位,将上述宋代诸儒之思想渊源概归佛学,又从佛教的观点来反驳朱子辟佛之诸般论议(包括心性及工夫方面),立场有失客观,最后判定朱子“所以论断佛氏为非者,固亦佛氏之所非;其所以为是者,固亦佛氏之所是也。”而言“(儒佛)二者之异在◆,而彼(朱子)所以攻排之(指佛教)者,亦在◆。”(见熊琬该书,页三六五。)的结论,尤见偏颇,诚属可惜。金春峰先生《朱熹哲学思想》一书有“朱熹思想与佛禅”专章,从“明心见性”、“一心开二门”及“渐修与顿悟”三方面取角,可谓掌握了儒释思想交涉中之“心性”与“工夫”二大重点;不过三方面的论述均主张朱子思想乃吸收消化佛教、或受禅宗说法启迪而来,有类熊琬先生之见,而无法展示朱子佛教理解与其思想的真实关系。(见金氏该书,页三七九─四○八。)蒋义斌先生《宋代儒释调和论及排佛论之演进》一书,虽有“大慧宗杲禅法之特色及其对朱熹之影响”一节,亦提醒朱子之不能接受李侗静中工夫,可能有来自宗杲反默照的影响(见蒋氏该书,页一四五。),不过该书着重历史脉络的追踪与讨论,对于思想内容未有深入的阐释,蒋氏另一本着作《宋儒与佛教》特点亦同。此外,陈师郁夫〈南宋新儒对禅佛的辟评〉一文,在朱子辟佛的观点上有言简意赅的厘清,对于朱子辟佛的影响亦有所提点,足为本文参考。(陈师该文载于台湾师大《国文学报》第十二期,一九八三年六月,页一○一─一二五。)冯耀明先生〈朱熹对儒佛之判分〉一文,融合了牟宗三、钱穆与刘述先诸人的观点,对朱子在佛教“性空”、“作用是性”与“心”等方面的理解上有所比对与论述。(冯文原载于《汉学研究》第六卷第二期,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今收入冯氏着《中国哲学的方法论问题》一书(台北市:允晨文化公司,一九八九年九月),页一一七─一五七。)蒋义斌先生〈朱熹排佛与参悟中和的经过〉一文对朱子何以在经历思想曲折后才有“敬”之主张提出质疑,的确抉发出问题所在,足见观察力之入微与思考之敏锐,可惜并未针对所提问题作切当解答。(蒋文见《史学汇刊》第十四期,一九八六年九月,页八三─一○二。又转载于《东方宗教研究》第一期。)以上所举为前人研究成果中较重要的部份。诸人研究各有所长,对于本文多有启迪与帮助;本文即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来展开论述,期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略有补充。
【英文摘要】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Buddhism and Confucianism are two very different identidy. The Confucianism is originates from China and has been guiding and influencing Chinese for quite a long period tiime. While the Buddhism is from outside Chinese but it is accepted widely and deeply by Chinese. The Buddhism however, is changed a lot by Chinese through our traditional discipline of Confucianism.
This paper is focused on a very fameous Sung Dynasty scholar-Chu-Hsi. Based on his very well-cultivated and profound knowledge stand for both Confucianism and Neo-Confucianism. It is to explore the perspective from this fameous Chinese master''s point of view. It also dealing with the impact and change toward Buddhism later on. In a word, Buddhism is intrinsically changed thu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o a Chinese Buddhism too.
--------------------------------------------------------------------------------
【论文目次】
封面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文研究动机与目的
第二节 前人研究成果的省察
第二章 宋代的儒释交涉
第一节 习俗的佛化倾向
一、礼仪的佛教化
二、火葬的渐趋普
第二节 士人的从学生活
一、儒释不分的学习环境
二、士人与僧侣的问学交游
第三节 学界的儒释论议
一、排佛
二、儒释调和
第三章 朱子所理解的佛教心性意涵
第一节 朱子所谓空虚无理之性及知觉运动是性
一、“空虚无理”之性
二、“知觉运动”是性
第二节 朱子所谓心理为二之人心
第四章 朱子所理解的佛教修持工夫
第一节 观心、识心与见性
第二节 顿悟与渐修
第三节 看话禅与默照禅
第五章 朱子的佛教理解与其思想形成的关系
第一节 就朱子“敬贯动静”的主张言
第二节 就朱子“格物致知”的思想言
第六章 结论
主要参考数据
一、参考书目
二、期刊论文
--------------------------------------------------------------------------------
【参考文献】
朱子研究方面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100卷,续集11卷,别集10卷,台北市:台湾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郭齐、尹波点校,《朱熹集》,四川省: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86年12月初版。
(宋)朱熹,《四书集注》,台北市:学海出版社,1984年9月初版。
(宋)朱熹集注,蒋伯潜广解,《语译广解四书读本》,台北市:启明书局,不着出版年月。
(宋)朱熹,《论语精义》,景正保四年刊本,(日)中文出版社,影印和刻近世汉籍丛刊,不着出版年月。
(宋)朱熹,《论语或问》,景正保四年刊本,(日)中文出版社影印和刻近世汉籍丛刊,不着版年月。
(宋)朱熹,《中庸或问》,(日)中文出版社影印和刻近世汉籍丛刊,不着出版年月。
(宋)朱熹,《大学或问》,(日)中文出版社影印和刻近世汉籍丛刊,不着出版年月。
(宋)朱熹,《孟子或问》,(日)中文出版社影印和刻近世汉籍丛刊,不着出年月。
(清)王懋竑,《朱子年谱》,台北市:世界书局,1984年3月三版。
钱穆,《朱子学提纲》,台北市: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2月三版。
钱穆,《朱子新学案》,台北市:三民书局,1989年11月三版。
陈荣捷,《朱子门人》,台北市:学生书局,1982年3月初版。
陈荣捷,《朱学论集》,台北市:学生书局,1988年4月增订再版。
陈荣捷,《朱熹》,台北市:东大图书公司,1990年2月初版。
陈荣捷,《朱子新探索》,台北市:学生书局,1988年4月初版。
陈荣捷,《近思录详注集评》,台北市:学生书局,1992年8月初版。
熊琬,《宋代理学与佛学之探讨》,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1年5月初版二刷。
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台北市:学生书局,1984年8月增订再版。
陈来,《朱熹哲学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0年12月初版。
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台北县:谷风出版社,1986年10月。
金春峰,《朱熹哲学思想》,台北市:东大图书公司,1998年5月初版。
(宋)朱熹编,(清)张伯行集解,《近思录》,台北市: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年5月台一版。
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筹备处,《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3年5月。
林庆彰主编,《朱子学研究书目》,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2年5月初版。
田浩,《朱熹的思维世界》,台北市:允晨文化公司,1996年5月初版。
黄莹暖,《朱子对孟子心性观及工夫论的理解》,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94年6月,戴师琏璋指导。又收入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九号,1995年6月。
刘树勋主编,《闽学源流》,杭州市: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初版。
宋明理学方面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台北市:正中书局。第一册:1989年5月初版八刷,第二册:1989年6月初版八刷,第三册:1990年8月初版九刷。
(宋)陆九渊,《象山全集》,台北市: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初版。
(宋)李侗着(宋)朱熹编,(明)周木补录,《延平答问》,(日)中文出版社出版,影印和刻近世汉籍丛刊(思想编),台北市:广文书局印行,1980年7月再版。
(宋)谢良佐,(宋)朱熹编,《上蔡语录》,中文出版社出版,影印和刻近世汉籍丛刊,台北市:广文书局印行,1980年7月再版。
(宋)谢良佐着(宋)朱熹编,《上蔡语录》;(宋)李侗,(宋)朱熹编,《延平答问》,二书合刊本)(日)中文出版社出版,广文书局发行,1980年7月再版。
(宋)张载着(明)王夫之注,《张子正蒙注》,台北市:河洛图书出版社,1975年10月初版。
(宋)朱熹编,《河南程氏遗书》,台北市:台湾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1968年3月台一版。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台北市:里仁书局(新校排印本),1982年3。
(宋)胡宏,《胡子知言》,(日)中文出版社出版,影印和刻近世汉籍丛刊思想续编,台北市:广文书局印行,不着出年月。
(宋)胡寅,《崇正辩》,(日)中文出版社出版,和刻本影印近世汉籍丛刊思想续,编台北市:广文书局印行,不着出年月。
(宋)陈淳,《北溪大全集》,《四库全书》珍本,台北市: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初版。
(金)李纯甫,《鸣道集说》,中文出版社,影印和刻近世汉籍丛刊思想三编,不着出版年月。
(元)脱脱,《宋史》,台北市:鼎文书局,1980年1月新校本。
(明)陈建,《学蔀通辨》,台北市:广文书局,1971年4月初版。
(明)黄绾,《明道编》,刘厚佑、张岂之标点,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北京市:中华书局1959年11月初版二刷。
(明)黄宗羲着(清)全祖望补《宋元学案》,台北市:世界书局,1991年9月五版。
于化民,《明中晚期理学的对峙与合流》,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年2月初版。
冯炳奎等,《宋明理学研究论集》,台北市: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3年7月初版。
刘子健,《两宋史研究汇编》,台北市: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初版。
陈荣捷,《宋明理学之概念与历史》,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6年6月初版。
张永◆,《二程学管见》,台北市:东大图书公司,1988年1月初版。
黄公伟,《宋明清理学体系论史》,台北市: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1年9。
钱穆,《宋明理学概述》,台北市:台湾学生书局,1977年4月修订重版。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7月第1版。
邓克铭,《宋代理概念之开展》,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年6月初版。
吴万居,《宋代书院与宋代学术之关系》,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9月初版。
刘复生,《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1年7月初版。
王开府,《胡五峰的心学》,台北市:台湾学生书局,1978年4月初版。
祝瑞开主编,《宋明思想和中华文明》,上海市:学林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
邓克铭,《宋代理概念之开展》,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年6月初版。
儒家思想方面
(汉)郑玄注,《礼记郑注》,(宋)绍熙建安余氏万卷堂校刊本,台北市:学海出版社,1979年5月初版。
苏轼,《苏东坡全集》,台北市:世界书局,1974年12月初版。
(宋)胡寅,《斐然集》,台北市:台湾商务印书馆(四库珍本初集)。
(清)顾炎武,《日知录》,台北市: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台一版。
吴怡,《中庸诚的哲学》,台北市: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10月五版。
杜维明,《儒家思想──以创造转化为自我认同》,台北市: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11月初版。
杨儒宾,《儒家身体观》,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6年11月初版。
王邦雄、曾昭旭、杨祖汉,《论语义理疏解》,台北市:鹅湖出版社,1994年3月五版。
王师开府,《四书的智慧》,台北市:万卷楼图书公司,1995年11月初版。
佛学方面
(梁)释慧皎,《高僧传》,台北市:文殊出版社,1988年初版。
(梁)僧佑,《弘明集》,《大正藏》第五十二卷,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3年版。
(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大正藏》第十四卷,台北市:新文丰出版社,1983年版。
(印)龙树着(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大正藏》第三十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社,1983年版。
(唐)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社,1983年版。
(唐)宗密,《原人论》,《大正藏》第四十五版,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版。
(唐)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续藏经》第一一○册,1967年版。
(唐)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卍续藏》第十四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社,1983年版。
(唐)道宣,《广弘明集》,《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版。
(唐)永嘉玄觉,《永嘉证道歌》,《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版。
(唐)慧然辑,《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正藏》第四七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版。
(宋)道元纂,《景德传灯录》,《大正藏》第五十一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版。
(宋)永明延寿,《宗镜录》,《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版。
(宋)永明延寿,《万善同归集》,《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版。
(宋)普济编,《五灯会元》,《卍续藏》第一三八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
(宋)契嵩,《镡津文集》,《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版。
(宋)契嵩,《辅教篇》,冠注本,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年10月。
(宋)颐藏主集,《古尊宿语录》,《卍续藏》第一一八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版。
(宋)志盘,《佛祖统纪》,《大正藏》第四十九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版。
(宋)蕴闻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大正藏》第四十七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版。
(宋)祖咏,《大慧普觉禅师年谱》,《中华大藏经》第二辑第四册,台北市:中华大藏经编辑委员会。
(宋)张商英,《护法论》,《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版。
(明)心泰编,《佛法金汤煸》,(16卷),《卍续藏》第148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
(明)朱时恩辑,《居士分灯录》,《卍续藏》第147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
(明)玄极,《续灯录》,《卍续藏》第一四二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版。
印顺,《性空学探源》,台北市:正闻出版社,1992年4月修订一版。
印顺,《如来藏之研究》,台北市:正闻出版社,1981年12月初版。
潘桂明,《中国禅宗思想历程》,北京市: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11月第一版。
何国铨,《中国禅学思想研究──宗密禅教一致理论与判摄问题的之探讨》,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87年4月初版。
赖永海,《中国佛性论》,高雄市:佛光出版社,1990年12月初版。
郭朋,《中国佛教史》,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年7月初版。
蓝吉富,《中印佛学泛论──傅伟勋教授六十大寿祝寿论文集》,台北市: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12月初版。
释圣严、释恒清、李志夫、蓝吉富、杨惠南编,《佛教的思想与文化──印顺导师八秩晋六寿庆论文集》,台北市:法光出版社,1991年4月初版。
周绍贤,《佛学概论》,台北市: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5月初版。
洪修平,《中国禅宗思想史》,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年4月初版。
洪修平,《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高雄市:佛光出版社,1991年10月初版。
黄启江,《北宋佛教史论稿》,台北市:台湾商务印书馆,1997年4月初版。
邓克铭,《大慧宗杲之禅法》,台北市:东初出版社,1990年7月三版。
《大慧禅师语录》,《佛光大藏经?禅藏?语录部》,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主编,高雄县大树乡:佛光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开济,《华严禅──大慧宗杲的思想特色》,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一刷。
张曼涛主编,《佛教与中国文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18册,台北市: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4月初版。
吴汝钧,《印度佛学的现代诠释》,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年6月初版二刷。
吴汝钧,《中国佛学的现代诠释》,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年6月初版。
吴汝钧,《佛教的概念与方法》,台北市: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9月初版。
吴汝钧,《佛学研究方法论》,台北市:台湾学生书局,1996年7月增订版。
(日)柳田圣山着、吴汝钧译,《中国禅思想史》,台北市: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9月二版。
牟宗三,《佛性与般若》,台北市:台湾学生书局,1997年5月修订版六刷。
(日)中村元等,《中国佛教发展史》,台北市:天华出版公司,1984年5月初版。
魏道儒,《宋代禅宗文化》,郑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初版。
任继愈、季羡林、蔡尚思等,《中国佛学论文集》,西安市: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初版。
陈沛然,《佛家哲理通析》,台北市: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10月初版。
傅伟勋,《从创造的诠释学到大乘佛学》,台北市:东大图书公司,1990年7月初版。
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台北市: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2月再版。
印顺,《中国禅宗史》,台北市:正闻出版社,1992年10月八版。
吕征,《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台北市:里仁书局,1985年1月初版。
(日)忽滑谷快天着、朱谦之译,《中国禅学思想史》,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
冉云华,《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台北市:东大图书公司印行,1995年11月初版。
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1版1刷。
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台北市:桂冠图书公司,1990年6月初版。
蓝吉富编,《中国佛教史料初编》,《现代佛学大系》第十二册,台北县:弥
勒出版社,1983年2月初版。
蓝吉富,《中国佛教泛论》,台北市:新文丰出版社,1993年8月台一版。
赵朴初、任继愈等,《佛教与中国文化》,台北市:国文天地杂志社,1990年3月初版。
杨惠南《禅史与禅思》,台北市: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4月初版。
(日)汤次了荣,丰子恺译《大乘起信论新释》,台北市:天华出版公司,1981年10月初版。
印顺讲,演培,续明记《大乘起信论讲记》,《妙云集》,上编之七,台北市:正闻出版社,1992年2月修订一版。
法海集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卷》,《大正藏》第四八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社,1983年版。
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第四八册,台北市:新文丰出版社,1983年版。
方东美,《华严宗哲学》(上)(下),台北市: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10月初版五刷。
冉云华《宗密》,台北市:东大图书公司,1988年5月。
李幸玲,《六朝神灭不灭论与佛教轮回主体之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高柏园教授指导,1994年7月。
吴汝钧编,《佛教思想大辞典》,台北市: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7月初版。
儒佛会通方面
(明)詹陵,《异端辨正》,(日)中文出版社出版,广文书局印行(据日本江户年间和刻本影印),未着出版年月。
华梵大学哲学系主编,《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县:华梵大学哲学系,1997年12月15日。
华梵大学文学院哲学系主编,《华梵大学第三次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县:华梵大学文学院、哲学系,1998年12月。
华梵大学哲学系主编,《华梵大学第四次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县:华梵大学哲学系,2000年5月。
华梵大学哲学系主编,《华梵大学第五次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县:华梵大学哲学系,2001年4月。
张清泉,《北宋契嵩的儒释融会思想》,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8年7月初版。
蒋义斌,《宋代儒释调和论及排佛论之演进》,台北市: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8月初版。
蒋义斌,《宋儒与佛教》,台北市: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9月初版。
林科棠,《宋儒与佛教》,蓝吉富主编《现代佛学大系》第26册,弥勒出版社,1984年5月出版。
赖永海,《佛学与儒学》,台北市:扬智文化事业公司,1995年4月初版。
曾锦坤,《儒佛异同与儒佛交涉》,台北市:谷风出版社,1990年4月初版。
邓克铭,《张九成思想之研究》,台北市:东初出版社,1990年10月初版。
傅伟勋主编,《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台北市:东大出版,三民总经销,1990年初版。
(日)道端良秀,释慧岳译,《佛教与儒家伦理》,台北县: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出版,1973年6月再版。
吴耀玉,《三教蠡测》,台北市:新文丰出版社,1976年6月初版。
杨儒宾,《儒家身体观》,台北市:中研院文哲所,1996年11月初版。
汤用彤,《理学·佛学·玄学》,台北市:淑馨出版社,1992年1月初版。
其 他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台北市:世界书局(影印1881年浙江书本),1974年6月三版。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台北县:文海出版社,1967年1月初。
(宋)俞文豹,《吹剑录》,台北市:新文丰出版社(丛书集成新编第八十七),1989年7月台一版。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1976年10月。
刘述先,《理想与现实的纠结》,台北市:台湾学生书局,1993年8月初版。
项退结,《中国哲学之路》,台北市: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4月初版。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台北市: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9月全集校订版。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台北市: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11月全集校订版。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台北市:台湾学生书局,1990年9月全集校订版。
牟宗三,《圆善论》,台北市: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7月初版。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台北市: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10月初版六刷。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台北市: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10月初版二刷。
余英时,《历史与思想》,台北市:联经出版社,1976年9月初版。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台北市: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4月三版。
冯耀明,《中国哲学的方法论问题》,台北市:允晨文化公司,1989年9月初版。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初版四刷。
中国孔子基金会编,《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海市:三联书店,1992年5月初版一刷。
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台北市: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6月第4版。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台北市:三民书局,第一册第二册:1987年9月增订三版,第三(上)册:1987年2月增订三版。
吴怡,《生命的转化》,台北市:东大图书公司,1996年10月初版。
张立文主编,《心》,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11月初版。
张立文主编,《性》,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初版二刷。
邓广铭、漆侠主编,《中日宋史研讨会 中方论文先编》,河北大学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
邓广铭、漆侠主编,《国际宋史研讨会文选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第一版。
蒙培元,《中国心性论》,台北市:台湾学生书局,1990年4月初版。
台大哲学系主编,《中国人性论》,台北市:东大图书公司,1990年3月初版。
(日)中村元着、徐复观译,《中国人之思维方法》,台北市:台湾学生书局。
姚瀛艇主编,《宋代文化史》,台北县:云龙出版社,1995年9月初版。
国际宋史研讨会秘书处编辑,《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市: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史研所出版,1988年9月。
汤用彤,《玄学·文化·佛教──汤锡予先生文集》,台北市:庐山出版社,1978年1月初版。
陶晋生,《宋史论文选集》,台北市:国立编译馆,1995年初版。
樊克政,《中国书院史》,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年9月初版。
杨布生、彭定国,《书院文化》,台北市:云龙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潘重规,《敦煌变文集新书》,台北市:中国文化大学,1983年7月初版。
钱穆,《国史大纲》,台北市: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年7月三版。
庄耀郎,《原气》,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戴师琏璋指导,1984年5月。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