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造像碑和墓志铭
佛教造像碑和墓志铭
天水遗存的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碑和墓志铭
(一)精湛的造像碑
法国研究东方文化的著名学者雷纳·格鲁塞在《从希腊到中国》一书中,提到了一个饶有趣味的现象:佛教诞生在印度,而给佛造像的不是创立并信仰佛教的印度人,而是跑到印度居住的希腊人,以后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中国反倒成了世界上佛教造像最多的国家。接着他又解释了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根据古印度的传统思想,佛教徒不敢在今世用肉眼可看见的雕像去直接表现他们所敬仰的佛,为使信仰有所寄托,而采用借代的方式,这就是早期佛教中对佛的足印、佛塔、宝座等物的崇拜。公元前4世纪晚期希腊人来到印度,他们接受了佛教,又根据希腊文化传统,并借鉴西亚、埃及文化,开始了佛造像,这就是“犍跎罗”艺术。中国自古具有雕塑艺术传统和很高的造型艺术水平,在佛教和佛教造像艺术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出现了将佛教内容和中国表现形式融为一体的现象,结果是佛教造像中国化,并且将这一文化现象推向高潮。这一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从目前保存的佛教造像情况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不仅数量可观,而且艺术上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前述原因外,还得从社会深处分析。首先,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大动荡、大分裂的时期,战争连年不断,朝代更迭频繁,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人们纷纷寻找精神寄托,于是佛教乘虚而入,并广泛流行,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宗教迷狂时代。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为了乞求佛祖的庇祐和赐福,大造佛像,一时蔚然成风。其次,创造出秦兵马俑、汉兵马俑等伟大艺术作品的中国工匠,善于吸收外来艺术形式,创造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伟大作品。尤其对佛教信仰虔诚的工匠,在雕塑佛教造像时,更是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所以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等处的石雕造像数以万计,水平之高成为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南北朝时期,天水一带不仅建造出麦积山、水帘洞、木梯寺等石窟寺,而且在民间几乎家家供奉佛祖,户户有佛造像。既有石造像,也有铜造像,还有木刻佛像;既有佛造像塔,也有造像碑。它们以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寄托着人们的各种哀思、希冀和期盼。下面介绍几件这一时期的馆藏文物。
l千佛造像碑
这通1988年出土于张川县木河乡店子村的千佛造像碑,通高174厘米,宽70厘米,分碑额、碑身、底座三部分,两面开龛造像514尊。碑阳:碑首为两龙蟠曲。碑身上部造一龛,龛楣弧形,龛内主尊为佛,端坐方形台上,身后有舟形背光;两侧为二菩萨,端立于方台上,头部有背光。龛左右及碑身和碑底为21层小佛造像。碑阴佛龛为尖拱形,佛及菩萨头部有火形背光,龛左右下部各有一龛小造像;龛下为12层千佛造像。下层为发愿文,共18行,每行1l字,合198字,魏碑体,间楷草笔意,末尾题款为“大代永口年岁次”,经考证造于北魏年间(公元409—534年)。
千佛造像碑发愿文为:
夫道幽微口口年形圣虚玄明志感口今合生而莫迦开波若之口口证六建三宝之信口前迷口之三业弘三界之善祥施致运福今身不树善口口颠将来门之目大口口轩飞龙陇小国人口建善清信弟子使口将军都督武威王成子多口生口三有沉落幽俗处在轮是本风驰栖霜口拥世险龟辜遭口六行叶口口运庆莫烦口行息口恨誓巍巍减屈雇高口英口妙手仰为旷七此所生六道所趣远雅三八难有形之口口口口龙华物会果口口首寻发。大代永口年岁次此碑藏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
2麦积山十号造像碑
我国的造像碑既是作为寺庙中施主们功德的一种图像兼文字记录,又是石窟寺艺术中集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种以组画形式出现的情节生动的故事,不仅通俗易懂,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也为佛教艺术传统绘画的创作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并推动了古代建筑、装饰、雕塑、绘画多种创作题材的发展。
麦积山石窟33窟所藏10号造像碑,是中国佛教造像碑中的珍品。因其内容以佛主生平事迹为主,所以又称佛传碑。10号造像碑为灰色花岗岩,石质细腻宜于雕凿,碑通高1.36米,宽0.73米,厚0.10米。碑两侧及碑阴表层粗糙无任何造像痕迹。全碑可分为上、中、下三层造像,每层又分尺寸不等的小方块,三层造像由上而下逐渐变大。
该碑从释迦牟尼一生曲折的事迹中,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情节,视内容自上而下分层分块布局,精雕细琢。碑上共雕刻了100多个大小不等的佛、菩萨、弟子、飞天、供养菩萨、力士等人物,内容丰富,造型生动。为了达到预想的效果,艺术匠师们采用了高浮雕,浅浮雕和阴线刻等艺术手法,以灵活多变、寓理于情、融情于景、动静结合、虚实交替等艺术手法表现内容,因而产生非同凡响的艺术效果。例如“深山说法”中,树上戏耍的猴子,东张西望的猛虎,山中苦修的比丘,天空中冉冉飞降的飞天,其神情、形态都非常优美生动。在“降魔变”里以夸张的手法,简练而概括、粗犷的线条和浮雕刻画了张牙舞爪的魔众,对企图以美色诱惑释迦的三个魔女只在形体上稍加扭动就产生了一种动态美,没有丝毫矫柔做作之处。再如“布法掩泥,燃灯受记”中把成道前的菩萨向民女索买七茎莲花,借花献佛一节插入进来,把人世间青年男女一见钟情的情景恰到好处地揉合在一起。在“鹿野苑初转法轮”中,蜷曲四肢卧在地上的小鹿,那富有弹性的臀部夹着一条短小的尾巴,懒洋洋地、驯服地任小孩摆布,神态生动,惹人喜爱。
把10号造像碑同麦积山北魏时期的雕塑作一比较,它们在艺术和风格上有共同特点:人物造型已趋向于方中略圆,神情由庄严肃穆、宁静呆板转向富有个性和动态美;衣褶不再是轻薄透体而倾向于厚重,层次多富于变化以及追求繁缛的装饰趣味;服饰上为宽边翻领或高领束腰长袍;自菩萨肩上垂下又于腹部交叉的长璎珞,均属于这一时期的典型装饰;菩萨的长髻逐渐变得低矮,有的戴花冠,有的发髻作花瓣式,比例匀称,整体和谐优美。据此推测,10号造像碑是北魏景明以后,即公元502年一534年之间的作品,也是北魏佛教艺术中的精品。3石造像塔
这件石造像塔为西魏大统二年(公元536年)的作品,出土于天水市秦安县。石塔通高172厘米,塔身呈方形,为楼阁式。塔分三层,每层之上有塔檐覆盖;檐角平直,雕有瓦垄和屋脊。塔每层四面开龛,分别雕刻佛、菩萨、弟子、侍者及供养人。最下层为四方形塔基座,四周雕刻礼佛供养图,还有一篇发愿文,内有“大统二年岁次口口”句。带纪年的西魏造像塔存世不多,所以此碑对研究北魏和北周这一历史演变时期佛教艺术风格的嬗变,提供了具有标尺意义的实物资料。该造像塔现收藏甘肃省博物馆。
4鲁恭姬造像碑
图31 鲁恭姬造像碑
鲁恭姬造像碑,位于清水县城北赵充国墓东南角,高2米,宽85厘米,厚56厘米。造像碑右下角微缺。碑首呈拱形,碑正面中线刻一施大无畏印的释迦牟尼像立于莲台之上。佛像扁平肉髻,曲眉直目,高鼻小嘴,双耳自然下垂,面部近半圆,颈粗短;上身着通肩袈裟,衣纹自然流畅,干练利落;下着规则整齐线条长裙。释迦周围刻以背光、小佛、侍立菩萨等。整个造型既具飘逸之特征,又兼隋唐丰润之风,为标准的北周中期作品。碑的背面为魏体书文,共八行,自右向左,通行竖写,每行字数十三至十五不等。笔法既有隶书遒劲挺拔,造型峻峭,风格质朴的特点,又有楷书苍老凝重,纵横毓秀,刚如曲铁,艳若春云的气质。
碑文内容在《新通志稿》、《秦州志续编》、《陇右金石录》中均有记载,即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南阳、枹罕二郡功曹,郡平望清水句法袭为亡妻鲁恭姬造释迦定光并等身像的记事碑。此碑于道光初年出土,今定名为“鲁恭姬造像碑”,具有一定历史、考古、书法艺术等价值。
碑文如下:
天和二年六月十日口口口口口左员口侍郎南阳枹罕二郡太守郡功曹平望清水句法袭为亡妻鲁恭姬造释迦定光并等身像二躯自刺史蔡国公士曹从事功曹长晖次息侄遵僧允僧进显昌孙怀口杨氏妹风姜垣氏女永妃毕嫁女女保妃
5王令猥造像碑
图32王令猥造像碑
王令猥造像碑造于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1973年出土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关乡。碑通高113厘米,分碑额、碑身、碑底三部分。
碑首四龙蟠曲,两两成对,龙头朝下,碑阳龙躯下为一小龛,内有释迦牟尼佛一尊,双手抚膝,结跏趺坐。碑身为方形佛龛,龛楣为垂幕状,龛左右为束状帏幕及缨络穗饰;龛中释迦牟尼一尊,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下垂,结咖跌坐,端坐于方形台上;佛左右为二弟子倾听佛说法;佛龛下为二狮及二护法。碑阴碑身为二尖拱形龛,龛内为释迦牟尼,佛手施无畏印,端坐于方形台上,左右站立二菩萨。碑身下部为两人牵两辆牛车,两骑马人跟随于后的礼佛图,碑两侧上部各为一小龛,内中有佛,右侧佛结跏趺坐,手施无畏印,左侧佛手施无畏印端坐于方台上。碑下部左右及碑阳下部为发愿文。全文如下:
建德二年岁次癸已五月丙寅朔正信佛弟子堡主王令猬嘱值伯陆盈缩无常知德可舍知善可崇以减割妻子衣食之人为忘息延庆延明父母等敬造石铭壹区高四尺弥勒壹堪释迦门壹堪前有狮子伏令忘息等神生净土值愚诸佛龙花三会愿在祈首全家眷属一年以来百年以还众灾消灭含生之类普同斯愿佛弟子堡主王令猬卢旷理将军殿中司马别将嵩庆孙子颜子茂子开子初清信梁定姿清信张女妃清信权男婴清信权影女子晖口晖碑阴上部左右下部左右碑阴下层分别刻猥弟永以法口侄元庆弟王薄王安绍先孙何口。
猬清信息女口容清信女颜容清信口容供养
忘息女口女乘车供食佛时
忘息延庆乘马供养佛时
忘息延明乘车马供养佛时忘父元口供养佛时忘母皇甫男姦供养佛时忘息女香口供养佛时扶车奴口德北周王朝统一北方后,大量吸收中原文化,同时又积极与西域交往,其佛教文化受两者影响很深,其造像已向隋唐丰满圆润风格过渡。王令猥造像碑上的佛像既有南朝“秀骨清像”之遗风,又有西域形体健壮面相丰润的余韵,实为北周敦厚壮实、珠圆玉润的新艺术风格的典型之作。王令猥造像碑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6纪年铭文铜造像
北朝时期,流传下来的大量的佛造像中,有一部分上面有刻铸铭文,它们是我们了解佛教造像制作年代和研究北朝佛教文化的重要资料和依据。天水市各文博单位收藏着一批铸造精美的铜佛造像,其中,尤以天水市博物馆和清水县博物馆所藏的三件纪年铭文造像价值更高。
(1)太平真君二年铜菩萨(北魏)
33太平真君二年铜菩萨
造像高16厘米。菩萨头戴宝冠,双缯下垂,面瘦,鼻高,袒胸赤臂,缨络佩胸,下着羊肠形长裙,手提净瓶,立于凹角尺座上,头后背光四射。身背刻有铭文:“大魏太平真君二年正月十五日弟子锡京属令天水居家平安敬造佛像一尊供鉴。”现藏天水市博物馆。
(2)太和八年铜佛造像(北魏)
图34北魏铜造像 正
图34北魏铜造像 背
造像高2l厘米。佛像高肉髻,长方脸,双耳垂肩,细高颈,面带微笑,上着半披肩袈裟,双手作禅定印,结跏趺坐于凹角尺座上,身后光焰四射。侧饰百乳纹,背铭“太和八年四月二十七日清信仕张陵保造。”1954年收藏于清水县博物馆。
(3)北周天和六年铜造像碑碑高13厘米,宽8。5厘米。造像为释加牟尼如愿相,佛扁平肉髻,面容圆润,上着半披肩袈裟,结跏趺坐于乳钉纹圆座上。造像之上拱首处雕刻一行龙赶珠。周围用凸线勾出似背屏样的图案。背铭:“息至道冲灵必业以铨泉但众生受溺苦河之中轮转生死之域是以如来垂迹影布言原野晓示长远永垂烦惚佛弟子陈岁为亡父母时天和六年(公元571年)岁次辛卯六月丁丑朔日丙戌敬造释迦音像一尊愿为皇帝鉴。”该碑现珍藏于天水市博物馆。
(二)墓志碑
墓志碑是古代埋藏在墓室中的记事碑,一般以砖、石为材料,或刻或写,记述墓主人的生平、功绩,是我们研究历史、书法等的珍贵材料。天水出土的墓志碑较多,其中以王司徒、赵佺俭碑等最为珍贵。现将王司徒墓志碑介绍如下:
王司徒墓志碑共两块,出土时合在一处,成正方形,边长56.8厘米,厚7厘米,碑文两块相连,四十行,每行二十个字,共八百字,为魏碑形体,间有楷草风韵。从文字看别体字较多,且有少数错字。1972年3月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木河乡平王村出土。现存甘肃省博物馆。
墓志末尾有“大赵神平二年岁次己酉十一月戊寅朔十三日庚寅记。”查“大赵神平”这一国号和年号,史书失载,据秦明智、任步云二先生考证(见《文物》1975年第6期),年号为神平之“大赵”政权建立于北魏永安元年(公元528年),其建立者是高平镇匈奴人万俟忍奴。这合记有绝对年代的墓志是研究北魏晚期甘肃少数民族的政治活动的珍贵资料。
王司徒墓志铭文如下:
图35王司徒墓志
君讳真保秦州略阳人轩辕之裔后稷之胄盖降周豫霸者专征陈生嗟去护兆西域遂飞实武威别为王氏历戴名位左右贤王暨汉此大流诸国内属因朝入士鸣士玉两部后中国失的御魏晋造升或龙腾向志风金城所在立功图勋帝宝受晋带土遂家略阳高祖擢晋龙骧将军宁夷校尉赵显美侯石虎之子于时冲年立操二九登庸布萼蕃方联辉相袭分金益即片洼井野入服貂出任推彀兆难根海底即亦抽柯入汉后石室室告屯苻宗策马张氏承机抚剑河南,豪杰鼎峙于三方壮士偃蹇于斯年爵命缤纷竞溱如零公非义张祚东辕入秦明帝置席建师贤之礼分土南安托殊常之寄,翼赞之功未宣,较高奇这谋掩发,秦后痛之追谥日庄曾祖陵抚军梁叶刺史烈祖伏仁乞伏世祁连二郡太守父润陇西太守秦畿裔俗悠犷民负颠碍世为嘱虑乃是将锋之场帝王雕威之地世祖为之徘徊公于逊遁自代启基洮陇初开御险时难,其委以公器略渊明经方济时所托以为德人公体敦惠和邻南岐之风育海千里治口口欺之术示致仕患而薨民怀市哭之恋吏祭之哀魏苞余善赠龙骧将军交、高州刺史君气品渊澄资含质良工不能侥其修纶未足度深弱冠仕历政功曹史山阳公魏之懿德识亮相光举择必良彦自于时民豪列庭带带鳞葬公独被嘱盼留目厂宁即曹用强贞干在公请雅声驰北京嘉之策援广武将军城都侯公执操自每多慷慨志兼择翮之规情含矫鳞之风随之节未申腾雾之耽未举寝疾不然即此时年六十豪友痛之自魏终赵应则寻仁恋德望坟追赠持节大都督西道诸军骠骑大将军司徒公天水郡开国公太原王溢日懿使持节即柩宣策祭以大牢仰述美绩镌铭记德颂曰孤根特秀番条映日凄风雅至容不暂憩非霜不酷自有贞骨,倜傥不群资朗亦别颜颜荆山遏遏蓝田下积瑶琨上插雾闻,时遇善琢宝器在焉记斯明德响玉相绵金石永勒千载长宣大赵神平岁次己酉十一月戊寅朔十三日庚寅记。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