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略谈广修诸善与往生净土的关系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20日
来源:不详   作者:牛延锋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略谈广修诸善与往生净土的关系

  牛延锋

  对于广修诸善与念佛往生西方净土是促进因素还是阻碍因素的问题,在不少净宗行人和非净土行者中存有或多或少的疑问,就是在许多网络上也有不少观点截然相反的争论。近日笔者在阅读古代净宗祖师大德的论著时,发现他们中有许多人早在那个时代就对这一问题作过周详明确的阐释,只要不是以染污心行诸善业,诸善万行对于求生西方净土是有莫大帮助的,是往生安养世界的一个重要助因。

  在净土经典中,对于行善和往生净土的关系,释迦世尊有明确的教导。《阿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1《观经》中的净业三福也说明了这一问题:“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2 净影寺慧远在《观无量寿经义疏》中这样解释道:

  依《涅槃经》,一切善业皆净土因,不可具列。粗要有四:一修戒为因,远离十恶,修行十善,自持净戒,不与犯重,同共止住,得生净国。二修施为因,旷路作井,种植菜林,施病医药,造立僧房,供持戒人及说法者,造像立塔,种种供养,如是一切悉得往生……依《维摩经》,八法为因。故彼经言,具足八法,行无疮疣,生于净土。何等为八?一饶益众生而不望报,此即是慈;二代一切生受诸苦恼,此即是悲;三所作功德尽以施之,此即是喜,由喜除嫉,故作功德尽以施之;四等心众生,谦下无碍,此即是舍,舍除怨亲,齐能卑敬,故等无碍。此四利他,后四白利……依此《观经》,因亦众多,粗要为四:一修观往生,观别十六备如上辨;二修业往生,净业有三亦如上说;三修心往生……3

  《十往生阿弥陀佛国经》的十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法门中,第三种就是:“三者正念,不害一生命,慈悲于一切,往生阿弥陀佛国”。4

  净土修行的三要素是信、愿、行,而愿的首要内容就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包含有广修万善的内容。道绰在《安乐集》中对发菩提心做了这样的三种分类:

  今谓行者,修因发心,具其三种:一者要须识达有无,从本已来自性清净。二者缘修万行,八万四千诸波罗蜜门等。三者大慈悲为本,恒拟运度为怀。此之三因,能与大菩提相应,故名发菩提心。又据《净土论》云:“今言发菩提心者,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今既愿生净土,故先须发菩提心也。”5

  在道绰大师看来,发菩提心就要发利益众生、广行六度万善的菩提心,这样才与阿弥陀佛的悲愿相应,才能和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才能往生西方净土,才是真正发菩提心。于是大师认为:“备修万行,能感菩提,得成佛。”佑 6 他进一步引用《往生论》道:

  依天亲《往生论》云:“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有其二义:一者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二者须知三种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顺菩提门者: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即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违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菩提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即便违菩提。是故拔一切众生苦,是顺菩提门。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则违菩提门。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要依大义门。大义门者,谓彼安乐佛国是也。故令一心专至,愿生彼国,欲使早会无上菩提也。”7

  净土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在《万善同归集》中也写道:“夫万善是菩萨入圣之资粮,众行乃诸佛助道之阶渐。若有目而无足,岂到清凉之池?得实而忘权,奚升自在之域?是以方便般若,常相辅翼;真空妙有,恒共成持。法华会三归一,万善悉向菩提。”8 永明大师也认为广行诸善会趋向菩提,往生净土。

  在《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中,遵式大师把念佛以外的福善事修和《观经》中的净业三福一样,称作“三世诸佛净土正因”9 。王日休在《龙舒增广净土文》卷九则写道,“人不可不兼修福慧。种种利物,常行方便,作一切善,戒一切恶,所谓修福也。知因果,识罪福。观释氏书,内明性理,观儒家书,外明世道,所谓修慧也。修福得富贵,修慧得明了。修慧不修福,明了而穷困;修福不修慧,富贵而愚痴;福慧若兼修,富贵而明了;二者皆不修,愚痴而穷困。佛以福慧兼修,故谓之两足尊,谓福慧两足也……偈云:兼修福与慧,又复念阿弥,九品莲华里,第一更何疑。斋戒明了人修者,必上品上生故也”。10 遵式大师和龙舒居士都把念佛和广行诸善看作是往生净土的因行条件,念佛并兼修福善,一定能够上品上生。

  由上述经典论著可以看出,对于净业行人应该广行众善,世尊和古代大师是持肯定态度的。那种以为修善会妨碍求生净土的观点,是对净宗理论没有完全理解导致的。而那种以为修不修善无所谓,持不持戒不要紧,即使一生作恶,只要临命终时十念或平时执持名号就能得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惟有十八愿重要,其他无所谓的观点,是没有真正了解净土法门的修行方法,应该予以澄清。

  既然对于净土法门有了真信切愿,又真实念佛修行,而念佛人又生活在世间,每天必然有许多行为造作,那么在日常的行为造作中,就应该众善奉行,诸恶莫做,力争做到身口意三业与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与西方净土的依正庄严相应。西方净土是诸上善人聚会之处,念佛人真信切愿念佛,并力行众善,身口意三业就完全与西方净土相应了,这样修行才容易得到感应道交,才是真实修行西方净业,才是真正积攒往生资粮,才能今生必了生死而得往生。

  净土法门的福善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观经》中的净业三福。净影慧远对净业三福是这样解释的,“欲往彼国当修三福是总劝也。别中初门共凡夫法,第二是其共二乘法,第三大乘不共之法。初门之中先明作善,孝养奉事师长敬上行也,慈心不杀慈下行也,修十善业是其止行,身除三邪口离四过意断三恶是其十也。广如别章,此应具论。第二门中受持三归在家戒也,此亦即是沙弥十戒。三归之义广如别章,此应具论之。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出家戒也。不犯四重名具众戒,离余轻过说为威仪。又离性罪名具众戒,谓离一切杀盗淫等离余遮过名不犯威仪,谓离一切饮酒过等。第三门中先修自利后明利他。前自利中发菩提心明起愿也。菩提是道佛果圆通说为菩提,起意趣向名发心,要而论之,如佛所得我亦当得如是等也。菩提心义广如别章,此应具辨。深信因果明修信也。读诵大乘明修解也。行能运通目之为乘,乘别有三,诸佛所乘余二不加是故言大。此前自利劝进行者是其利他,上来别列下总结叹,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是总结也,告韦提希此三种业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是叹辞也。”11 此外,《华严经》中的《净行品》也非常适合念佛人,净土七祖省常大师就是以《净行品》为常课,并创建净行社,引导众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的。佛弟子都需要行持的五戒十善六度四无量心和普贤菩萨十大行愿,念佛人也应该行持。总之,念佛人应该时时注意种福田,在父母长辈处尽孝尽敬是在恩田播种,对受苦人、穷人、病人、被宰杀的动物等兴起慈悲心并力行布施救度是在悲田播种,对三宝、师长恭敬供养是在敬田播种,这三福田能成长出无量的福德。当然,修行福善应该以清净心来修行,这样福德就转化成了功德,以染污心修善行回向净土求往生是不可取的。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就对此作出了批评,内容抄录如下,企以警惕:

  “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嗔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刹那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12

  净宗行人修福修善的行为,是以出世为最终目的的,但从世间的角度看,又是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世间法高度一致的,从而使净宗行人达到了世出世间的融合、医清.也为我们当前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做出了贡献。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一直是;争土宗人的奋斗目标,近百年来人间挣土思想的提出和发扬,反映了几代净土行人对人间佛教的理解和对现实人生的关注,反映了他们的和谐社会的理念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己故佛教协会会长赵朴老,提倡以菩萨行来净化世间,建设人间净土。要求佛教信徒从五戒十善做起,广行四摄六度,从而自然导向关怀社会、净化社会。这与净土宗广行诸善从而往生西方净土的观点是一致的。大陆佛教界以人间净土思想为共识,积极推进社会福利公益事业和救济工作,为社会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佛说阿弥陀经》,《大正藏》第12卷,第347页。

  2、《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大正藏》第12卷,第341页。

  3、慧远著,《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末,《大正藏》第37卷,第182—183页。

  4、《十往生阿弥陀佛国经》,《绗续藏经》第1卷,第365页。

  5、道绰著,《安乐集》卷上,《大正藏》第47卷,第7页。

  6、道绰著,《安乐集》卷上,《大正藏》第47卷,第7页。

  7、道绰著,《安乐集》卷上,《大正藏》第12卷,第7—8页。

  8、延寿著,《万善同归集》卷上,《大正藏》第48卷,第958页。

  9、遵式著,《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大正藏》第47卷,第147页。

  lO、王日休著,《龙舒增广净土文》卷九,《大正藏》第47卷,第280页。

  11、慧远著,《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本,《大正藏》第37卷,第178页。

  12、善导著,《观无量寿佛经疏》卷四,《大正藏》第37卷,第270—27l页。

  作者:牛延锋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