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达摩在金陵(南京)
菩提、达摩在金陵(南京)——陈徳溥教授
人类的历史:总是:屈死成为“神”。病死淹没历史烟雾中。但有一些亡国君例外,也常被后代传颂。你看:宋微宗(1O82一1135)即赵佶,北宋皇帝,政治腐败,艺术上多才多艺。书法瘦金体和狂草被,称书聖皇帝。他的工笔花鸟画如《芙蓉锦鸡》《池塘秋晚》如今价值连城。
李煜(937一978》五唐时南唐国主,词人、工书、善画通暁音律,虽被俘,受尽折磨。但他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咋夜又东风,故围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未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千古传颂。称他为词皇帝。
还有梁武帝,一生谦诚信佛。侯景叛乱,活活饿死台城,后被佛教界称为“佛”。
就是有名的菩提达摩大师,所谓东土禅宗初祖,在天平年间(534一537)以前死于洛阳。也有人说,达摩是被毒死致死的(不论真假,但他一生栖栖惶惶是真实)。自然也会成为佛一样而被传颂,国内有许多地方都有达摩的刻石。在百姓的心中,都当作“佛”朝拜。
而那些病死的帝王将相,在历史上,似滚滚长江向东流。如同烟雾般水气所淹没。
一、梁武帝信仰佛教,南京成为南朝佛教中心
梁武帝萧衍,字叔达(502一549)是南北期南梁的第一代皇帝,在位长达四十八年,是统治时间最长的。他是多才多艺、文武全能,史书中说他:“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梁书.武帝纪下),称帝后下沼宣布佛教为第一宗教。在历代皇帝中,他也是最为艰苦扑素的人。他曾四次舍身佛寺,並常开无遮大会、平等大会、盂兰盆会等。梁武帝广建寺塔,仅在建康(南京)一地就建佛寺500余所,僧尼十万余人,佛教在这一时期进入扱盛时代。《佛祖历代通載》之九,评论他说:“梁武帝幼年好学,六艺俱备。基登逸品。对于阴阳纬候,卜筮占决,草隶尺牍,骑射,都很精幑”。虽然登大位,万机多务,每天仍手捧释卷,然烛测光,尝至戊夜。
通儒佛道三家经义,曾著《孔子正言》、《老子讲疏》撰有《通史》六百卷、《金海》三十卷、《五经义注》、《讲疏》等”合二百余卷,赞序诏浩铭诔箴颂笺奏诸义,凡一百二十卷,晚奉佛道,每天日仅一食,膳无鲜膄,只是豆羹粗饭而已。衣,布衣,木棉皂帐,一冠三載,一被二年,自五十外,便断房室。不饮酒,不取音乐,非宗庙祭祀大会飨宴及诸法事,未尝举乐,勤于政事,每冬月四更天,把烛看事,执笔触寒,手为皱裂。从历史角度來看,梁武帝应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谦诚的皇帝,也是一个非常朴素勤俭皇帝,根据《佛祖统紀》由于过于仁爱,受佛教影响过分姑息,以致耄耋之年(公元549年)反被自已部将侯景起兵反叛,攻陷建康,梁武帝拒食,饿死台城。叛将侯景后世也非常凄楚。被杀垜成肉醬。我们对梁武帝感到兴趣是:他曾与达摩在南京的接触。
二、达摩到建康(南京)目的是考察
佛教是从印度传到中国來的。中国人接受了这一个外來的宗教以后,并不是墨守成规、原封不动地把它保留下來,而是加以改革和提高,加以发扬光大。在佛教义理方面,中国高僧在几百年的钻研与学习中,有了很多新的发展,有的又“倒流回印度。
达摩是天竺南印度国香至王第三子,父亲死后,他出了家。据《佛祖历代通载》当“正法眼藏”(普照一切根本佛法)由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传给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时,般若多罗传给第二十八祖菩提时,般若多罗对他说,希望你在我灭度以后六十年,将此正法眼藏传到中国去。我们感到兴趣是:南印度僧菩提达摩秉承般若多遗训,去见梁武帝(公元520一526)他不是从陆地到中国。而是航海而來,抵达南海(广州),当时南海刺史萧昂予以热诚欣迎。并上表梁武帝,梁武帝萧衍派人专程迎达摩到建康(今南京)。达摩是专程來南京,目的是考察当时南方佛教情况。“念震旦(中国)缘熟,行化时至”于是來到中国。梁武帝信佛,虚诚狂热的佛教信徒。大事营造寺院佛像,亲自敕建同泰、大爱敬、大智度、法王、仙窟、和开善等寺院和佛像。这些寺院规模宏大,殿宇巍峨,雄伟壮观,唐朝诗人杜牧曾描写过南朝佛教中心京都建康(南京):“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绝句)。实际上梁武帝时就有佛寺五百余所。对于南方佛教中心,达摩他是响往的。在敦煌禅籍中,达摩著作只有《二人四行论》(由达摩本人口述,弟子记述>中的一部分。“二人”,指理人、行人;“理人”指从禅理上悟人。“四行”是指“二人”中的“行人”意思是通过禅的实践获得解脱。四行是:报怨行、隨缘行、无所求行;是顺物。是“防护饥嫌”是对众苦的修持,“称法行”是指以“无所得为方便”而行大乘六度。从这里可以看菩提达摩奉的是佛教大乘。这个时期,中国到处是学大乘气象。《续高僧传》十六<菩提达磨传>里只说:南无竺婆罗门种,神慧疏朗,闻皆暁悟,志存大乘,冥心虚寂,志存大乘,冥心虚寂,通微彻数,定学高之,悲此边隅,以法相导,沒有讲到同中国的缘分。对中国的期望。
到了大同元年(535年)十月,据《佛祖统纪》说,达摩对自己选定的接班人惠可说:吾有《楞伽经》四卷,亦付与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门。吾自离南印,來此东土,见赤县神州有大乘气象,遂逾海越漠,力法求人,际会未谐,如愚若纳。今得汝传授,吾意已终。他这里说得明明白白,他到中国來是“为法求人”,这个“法”就是大乘。,他在中国看到大乘气象,找到了大乘传人,“吾意已终”他满意了。其实中国千余年來,崇奉的就是大乘。
在《佛祖历代通载》九之中,有一段事,讲到达摩示寂以后,明年(即大同二年,536年)魏使宋云西城回,遇达摩师在葱岭,手携只履,翩翩独迈。云问:‘师今何往?’曰:‘西天去。’及云归期,具言其事。到了洛阳打开墓穴,见是一只履在的空棺。达摩带着中国人学习佛教精神,又回到南印度,中国佛教倒流到印度,印度人认为中国人有学习并且发展佛教大乘的根器,这就给佛法倒流准备有利条件。中国和印度佛教历史上是互相交流的。可惜,达摩回印度的事迹不多。但他的佛法欲深深印在中国人的心中。
三、梁武帝与达摩关系
达摩的师父遗言说:“路行跨水复逢羊,独目栖栖暗渡江”前一句是从南印度乘船从海上到广州。后一句是到南朝与梁武帝见面,话不投机,因此就栖栖惶煌渡长江。(中国的画家,在元、明以后,喜欢画一个环眼碧睛而虬髯的胡僧,足踏一枝芦苇,站在滔滔的波浪间,作前进的恣态,那便是描写达摩大师由南朝暗渡长江而到后魏的典故。)公元520一526年达摩历经在海上的千辛万苦到了中国广州。梁武帝萧衍派人专程迎达摩到南京。仪式十分隆重。梁武帝在位时致力于建寺、写経、度僧、造像,所以一见到达摩便问,“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梁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答道:“这些是有为主事,不是实在功德。”梁武帝再问:“如何是圣谛笫一义?”达摩答“廊然无圣。”这个传说记載的最古文献是敦煌本佚《历代法宝记》和唐宗密《园经大疏钞》及后來宋代佛果园悟禅师《碧岩录》。把它作为第一则“颂古”流传。
据传,达摩离开宫廷后,梁武帝把他与达摩问答告知了他的师父志公(当达摩大师东來之前,中国本土大乘禅的代表人物,最著名的便是宝志和尚。宝志禅师世称志公和尚。保志,本姓朱,少出家,师事沙门僧俭为和尚,修习禅业)。志公听后,对梁武帝说,达摩的开示好极了。他便是观音菩萨乘愿再來,传佛心印。梁武帝深感懊悔,当下派人赶达摩。达摩正走到江边,回忽见一队人马赶來,于是隨手折一枝芦苇,掷于江中,脚踏芦苇,悠然渡江北去。
关于达摩离开金陵,我以为:是由于言语有误。(印度人语),他是太子,又千辛万苦而來,有些傲气,梁武帝看不惯,他带來的是大乘教义,在中国南方己普遍宣传大乗教,达摩感到无用武之地,而离开。梁武帝是有文化修养的人。就凭那几句对话。就容不下达摩是不可能。
胡适先生在《菩提达摩考》一文说:我们剔除神话,考证史料,不能不承认达摩是一个历史人物,但他的事迹远不如传说的那幺重要。在唐代道宣所著《续高僧传》中,“全无达摩见梁武帝之事,也没有折苇渡江一类的神话。作为历史人物的达摩,”今日所存最可据是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和道宣的《续高僧传》。达摩偷渡过江到北方去是不错,一枝芦苇來渡江,是把神僧“杯渡和尚”的故事,纳人达摩的事迹中。
四、达摩居住定山寺
达摩北去,是从长江乘度船,当初交通不方便,在定山寺暫时居住等待度船是可能的。在《梁史》和《浦口地方志》书中,都曾记載定山寺居住的故事。达摩北上,在定山寺停留几天或几个月是需要的。此次南京考古队挖掘定山寺遗址,加上“达摩画像石碑”,达摩画像石碑各地发现很多。因为禅宗后世影响很大。这块“达摩画像石碑”是明代弘治四年(l49l年)建立的。
在碑上,达摩络腮园眼,拱手站立在渡口芦茟上,这画像左侧篆刻着“大明弘活四年辛亥岁三月季春定山寺降子八十翁字拝。这个石碑是1491年由80岁的临济宗三十二世,住持高僧手绘的。
五、达摩驻住定山寺可信性,比少林寺达磨而壁九年大。
在较早的历史记载中,还未出现达摩曾在少林寺“面壁九年”之说,昙林序文只说达摩“远涉山海”游化汉魏”,道宣《续高僧传》也只是说他“北渡至魏,隨其所止,诲以禅教”。“游化嵩、洛”“游化为务,不测而终”。而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7l一476)为佛陀禅师(即佛陀扇多)所建的寺庙。佛陀为该寺笫一任寺主。继佛陀任寺主是僧倜(僧稠从僧实出家,从道房学禅,后入少林寺诣祖师佛陀。佛陀对他的禅学给予极高评价,认为,“自葱岭己东,禅学之最。汝其人矣”。此后,他受北魏孝明帝、孝武帝的礼遇)。达摩与佛陀、僧倜一系的禅在当时是水火不相容的。故达摩不可能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所谓“面壁九牟”的传说也纯属后人的作伪。误把少林寺佛陀的故事混作达摩故事。如今,达摩洞位于少林寺西北約2公里的五乳峰,传说达摩曾在此面壁9年。其身影也因此神奇地印在洞壁上。后人便作联曰:“一苇渡江何处去,九年面壁彼人來。”佛教精神和诗情画意“都给了达摩。
六、结语
达摩从南印度來传经,为增进中印友谊,起着重要作用。
达摩大师将要回国之前,曾对神光(慧可)说,我把我的袈裟(僧衣)一件作为传授的凭信,内在传授法印,以实证心地的法门。外加传付袈裟,表示建立禅宗宗旨;《楞伽经》便是直指众生心地法门的要典,开示一切众生,以此悟人。其实我离开南印度,东渡到中国來,是因为中国有大乘气象而來。
达摩被中国禅宗奉为祖师。得到尊者地位。
虽然少林寺面壁九年,有虚。但他为瑜伽行派推广起了很大作用。以调息、静虑而达到摄心修慧的宗教修行。虽和今天瑜伽加舞蹈大不相同。但瑜伽内在精神仍在。著名寺僧坐禅,仍在兴行。修心对健康大有好处。
如今定山寺,修建项目已经江苏宗教局批准。每个时代建筑都有自巳特点。梁代、唐代建筑风格大不相同。我看过许多庙宇,大致一样,(连佛都相同)。这种仿照,不知出在那个时代?千万不要像戏曲服装,不论那个年代,一律穿戴明代服装。庙宇有自巳的风格。望設计者注意。
文/陈德溥(社会科学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居士(法号):法亮)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