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教对人心的帮助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25日
来源:不详   作者:通融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对人心的帮助

  ◎香港佛教僧伽学院学僧 通融法师

  今日社会,无论中外,都遭受到一股物欲洪流的冲击,人在科技高度昌明与物质享受中迷失了自己,人人争名夺利、讹虞我诈、个个昏头胀脑,不知自己身在何方,不知自己在作些甚么;表面上豪吞狂饮,内心却空虚苦闷。对于道德的破坏、人性的堕落,人如果不找出自救之道,便祇有自我毁灭一途。而自救之道在甚么地方呢?“解铃还须系铃人”,还是在人自己本身。祇有透过人自身理性的觉醒,才能对于今日的世道人心,有所补偏救弊,对症下药。

  佛教的慈悲平等、自觉觉他、圆融无碍,对人性、人心有一番独特见解,他提出的药方是:人人要平心静虑,快乐不在外界,幸福在自我心中,透过静思熟虑,少欲知足。舍己为人,自己才能快乐,一切苦恼才会熄灭。先要风平浪静,水波方才不起,水波不起就明澄如镜,能够映照山光树影,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如此才能从迷失中找回自己,在此佛教对人性、人心的帮助,就显得明显易见了。

  第一、佛教可以使人获得正确 的人生观

  佛教详细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与乐观两种:

  (一)悲观——认为人生短暂,生命空虚,人活着就是等待死亡,因此整天愁眉苦脸,萎靡不振。

  (二)乐观——这一类人也不是真的“快快乐乐的过日子”,因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的和意义。他们祇是抱著「及时行乐”的观念,用狂欢、纵欲、热闹来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灵,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目的是甚么,他们漠不关心,他们也不知道。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的,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称他做:“中观”。

  甚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的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的虚度一生,是使人运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惑、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相,把握人生的方向。

  有人怀疑佛教是悲观的,因为它提倡“苦空无我”认为人生充满太多的苦恼,认为眼前的世界都是因缘暂时聚合而成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

  其实佛教祇是不“讳疾忌医”而已,并不是真正悲观的,你看人生不是充满苦恼吗?你看这个世界那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连孔子都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悲叹!

  佛教并不是一种不负责的宗教,它先让我们认识这个人生是为苦恼的人生,然后进一步地分析这些苦恼都是人自己的无知贪欲招来的,因此人人都可以自己克服这些苦恼。最后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希望人们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多为别人服务。佛教深信:自己要想快乐,一定不能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祇有全体众生都能幸福快乐,个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快乐。

  佛教认为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因此劝人不必太贪恋、太贪求;相反地劝人要布施,修福慧,要能看破,要能挣脱这些名枷利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财富的多少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精神的充实与否,祇有修养品德,净化心灵,才能欢度心安理得的人生。

  第二、佛教可以使人积极 奋发向上

  佛教在“否定”人生的一切之后,使人不再盲目地贪恋、追求,如此才能“积极”地为人群服务,再度地“肯定”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根据佛教三世轮回的因果规律,认为“命运由我不由天”,命运是掌握在我们自身手中,是好是坏就看我们现在造作的业,不认为命运操纵在神或者上天的手中,虽然过去世的业我们自己不能把握,但是将来的命运却是把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担,不要怨天尤人,因为怨恨的心将会影响我们愉快的心情,乃至影响到我们的命运。因此人人要刻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那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劝人要“少欲知足”,并没有要人逃避责任。佛教要人“铁肩担道义”,不能做独善其身的“自了汉”,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就是最好的说明。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僵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一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另一方面又能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是破戒,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如此:“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自私心理将不复存在,人人急公好义,古道热肠,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就是一个充满着爱与同情,公理与正义的人间了。

  第三、佛教可以净化社会人心

  我们每天打开报纸一看,整版的社会新闻,都是令人触目惊心的“杀、盗、淫、妄”。谁不会浩叹人心惟危呢?而一个佛教徒最少要严守下列五种基本戒律:

  一、 不杀生——不残害生灵。

  二、 不偷盗——不偷、不占有别人的财物。

  三、 不邪淫——正当的男女关系。不拈花惹草,不红杏出墙。

  四、 不妄语——说话句句真实,不虚伪,不说谎。

  五、 不饮酒——酒能乱性,使人失去理智,因此必须戒绝。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严重者,将为国法所不容,最后祇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

  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丑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犯罪;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醒,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下大祸。

  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