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宝
挖宝
显辉
佛七圆满听继法师开示
◎因缘
二○○二年十二月首度到庄严寺参加佛七,圆满七天共修临下山时请庄严寺方丈继如法师开示如何用功,从何下手,法师非常慈悲开示如下:
◎诵经的本意
不论你诵什么经,要讲实际的效果,也就是你要用功但不能没有进度,如果你很用功,很努力却没看到成绩,这样你所用功的内容就有问题了。诵经我不贪多,我只受过六年的中文教育,我把经文背在脑袋里。古人修学佛法,一些老的传统教育有三大功用:一是常持诵、二是常守护、三是常忆念。“常持诵”,就是你还没背熟的一些重要教法,你要一一背诵,至于那些在经教中的人物、树木、花草,记它没有用,老是念什么地狱的、天堂的、他国的,这些是佛的现身,对你多好都起不了大作用,它只能让你对未来有个期望,在最痛苦时也会想到未来有个出处,把这个痛苦淡化,如此而已。但认真说来,释迦牟尼佛早年的教育并没这么繁杂,他也很少提到离开我们的感官世界。现实世间的一些烦恼,一般人没法了解这种境界,因此他很少讲这些东西。
据我所知,他说法四十多年,并没讲他方国土怎么样,也没叫我们去;释迦牟尼本身没有教,那是菩萨的教育,不是佛的教育。佛的教育都是教导我们感官世界碰到现实苦难时,把它分类、解决。 在那种情况之下,要用那一种方法来对治它;那一种情况之下,要用什么因缘来助长它;在那一些情况之下,要用什么样因缘来消减它,他都教这些现实的问题。所以我们要背熟,要常持诵,常守护着,不要等有什么问题时再去查资料,而是问题现前时,你满脑子都是资料,这样你才能从这里看清楚这个世间的真相。所以有了道理,就能从道理来看人生,再从自己的经验中慢慢突破。用经典所讲的种种去对治障碍,一一消减,这样你本身就慢慢进入越来越没有烦恼的境界。 如果从没有烦恼的境界来看人生,就等于说你本身是一个特殊的情况,你才能认真的见到这种境界和苦难;进一步见苦相而能发出喜悦。
我知道是凄苦,而发出怜悯心、发出一种想利他的心。至少不会去增加它的压力,不会去到那里都引起一些是是非非,这样人家见到你就怕,这类人并不是真正能守护佛法的人,也没办法去忆念佛法,他诵了经,但一放下来就满脑子是非。所以重要的不是诵那一部经,而是把一些重要的东西引到生命中、应用在自己的生命中,这叫做常忆念。忆念什么呢?当问题现前时,就能够忆念到对治的方法,这种人头脑很敏锐,并且相当有正念,因此问题一现前,佛法的道理不断浮现,他就能以佛法起作用。依这个目的去诵经,能诵出这种效果来才是诵经的本意。
◎经典的发展
早期世尊教的经都很短,并没什么长篇大论,所以经典是从短经开始才慢慢变成长行。因经文太深,怕有些人听不懂,或众生烦恼太重,佛又加以解说,解说之后,渐渐地发展成更大部,如般若经,楞严经,华严经,法华经都是经过一组人研究过好几个年代,然后整组人创作,结合成为部。这种叫“研究的效果”。到了这段时期,经典就由早期的记述文(佛在那里碰到三几个人,就开始说那一种法;对着两千多人又说了什么......。佛身边的常随众就把佛讲的记述下来,是为记述文),这些经典离开印度愈久,慢慢的变成描写文。所以像般若经,楞严经,华严经,法华经等大乘经典都是描写文,不是佛亲口宣讲,而是从佛法资料延伸过来的(upgraded)。
为了适应当地的文化和人物,像九品莲花,据我所知“九品”,是中国官位的阶位,印度并没“九品”这种文化的。所以你看经要懂得看,像我们在做佛事时敲的那个板,那是中国式的,和印度的关系不大。大和尚胸前挂的那串珠是朝珠──是清朝上朝用的,这和佛教的真正人格权威没有一点关系,我称这种珠为“大朝珠”,我们没有那种官运,我们和尚也不靠那条珠来突显他的深度和德行。所以大体上是我们不能往外面过于扩展及表现,应该往内心潜修,要能够忍隐,即使是一时的困难也要忍得住,深入佛法,净化生命,唯有生命净化了,自己才走得出去,才能协助别人。如果你不这样,你如何能说你见到的是佛教,你要行菩萨道?
中国佛教里很少人能真正了解罗汉的性质,罗汉的贪瞋痴,傲慢,怀疑都已熄灭,尤其是定慧俱修成的罗汉,他有三昧通。罗汉的境界很多,要了解罗汉的性质,就不要死在“字面”上,而是要去消化“字义”,吸收字义成为你的生命。不要浪费太多的时间去诵整部经,应该抄出重要的经文加以背诵。我学道理但不诵什么经,尤其是那些专讲地狱、讲鬼的东西我不太提倡,因为这会让人产生负面,让人感觉到他有罪恶感,佛法里很少讲到这种罪恶感,而是让人感到有希望。
那一方面也是我们经典里在卖弄,经典里讲到女人。其实佛陀对男人讲女人的过失,也对比丘尼讲男人的过失。是我们的大比丘有这种沙文主义,他们把这种文化带到偏远地方,让我们女众护持佛法、护持修行人,但是久久之后地位还是很卑微,这些都应该要改变的。
◎如何深入经教
学佛应该要深入经教。看经读经很重要,建议你们从三个方面切入:一是历史的次第,二是教理的次第,三是修行方法的次第。从这三点去把握,那一部份经典是之前,那一部份经典是之后要弄清楚。这些都有历史的痕迹,看要先广后深。不论从那一点切入,都要探源到印度去,了解印度人的观念,了解中国人信仰佛教之后的观念有什么不同?必需慎终追远,不能老是团团转,没有个出处而无法突破。其实这是一个死结,因应世俗需要大家都在敷衍,人的相处之道要淡化,能了解到这些,就减少许多承先启后的障碍。这是佛教在中国社会比较异常发展的结果,因而引起摩擦、形成许多障碍,这些都是不看经典、不懂经典的结果。越深入看经典,就越知道这些前车之鉴,就能延续佛法慧命。一个护持僧团的人,若不明经义,不懂把佛法用在自己身上,遇到问题时,引来烦恼、是非一大堆,这样你虽帮了僧团的小忙,却又增添僧团更大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发心,不清楚的不做,清楚的就做。做事要慎重其事,愈严谨就愈有条理,这些都是从修学中得来的体验。学得广,入得深,这样身口意才会谨慎,才不会大起大落。
道场不是一日可建成的,有些古寺开山祖师从住茅棚开始,到完成雄伟的殿堂,其间可能经过百年的时间,但他们能为后世培养一批佛门龙象。认真来讲要延续佛教,尤其是要在美国生根,培养弘法人才要花很多的时间。现阶段想找一位具备国际能力,现代能力,专业能力,本土能力,这种人才几乎是不太可能的。我们唯一能作的是,深入修学,唯有深入修学才知如何来护持道场,如何竖立典范;不深入修学你就不明白。修学从经论,从历史典故下手。经典发展大致可分:第一是阿含期,阿含期是佛早期的语录,你要看佛陀的生平只有在阿含经才看得出,这段期间佛讲的人物很少,菩萨众也不多,有的话都含藏在比丘。比丘有时表现罗汉的智慧,有时表现菩萨的心肠,有时表现洒脱,后来到了西域,才开始有些转轮圣王不亮出家相,像我们四大菩萨只有一位地藏菩萨是光头,其他都是有头发的。到了西域,因为那边有许多小国家,为了适应当地环境而创作出很多经典,大乘经典就是那边创作出来的,所以它有一个历史的规范。由此慢慢看来,后期的经典可引用前面的经典,前面的经典则没提到后面的经典,用心去读个三五年,应该可以了解。
在佛教今日的乱相中,看似一片兴盛,其实潜在着很大的危机,因为武器不锋利、粮草不足加上水土不服,这些都是兵家之忌呀!请想一想,未来佛教如何向前伸展呢?
摘自:《美佛慧讯》第84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