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日本佛教>>正文内容

天台宗和[日本784一1192年]真吉宗时代(1)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01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村上专精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天台宗和[日本784一1192年]真吉宗时代

  [日]村上专精

  第一章 天台宗和真言宗的创立以及两宗的入唐求法

  奈良朝末期的佛教,己经与政治脱离关系,政权移到藤原氏,留给佛教的事情,就是祈祷国家平安。这个过渡时期,可以说是从政教合一转变到政教并立,并且在桓武天皇[781一806]迁都以后,随着政治中心的移动,奈良佛教(注:即前期提到的,在奈良时代传入日本的三论、成实、法相、俱舍、华严、律。且因奈良在平安都南,故又称南都佛教)向来的地位也到了应当发生变革的时候。当时的佛教状态,一般是以朝廷的优厚待遇而夸耀,并自恃朝廷的支持而已有堕落的倾向,可见,奈良的佛教无疑是在颓败之中。即使那些以高行闻名的僧人,也有违背僧宪法令的,或没有公验(注:僧人受戒后由官府发给证书叫做“公验”)而冒充已死僧尼之名的。有的假托佛验制造邪说,诖误愚民,至于蓄妻养子从事生产的,则不可胜计。还有不少寺院专揎山林水泽之利,放债牟利,兼并土地。因此延历四年[785]天皇下旨,把违背法律的惑民妖僧赶到外地。此后在延历十四年[795],由于还有很多僧侣秽乱法门,并且违犯国法,天皇指示僧纲严加整顿;同时严行出家得度之法,制止随意出家,对各地国分寺的僧侣进行清理淘汰等;并几次下令戒饬僧尼。

  桓武天皇在延历三年[784]派人去长冈观察地形,并迁都至此,十三年[794]又在葛野郡宇多村建筑平安皇宫,把国都迁到这里。平安都城的市街区划,完全仿效唐朝长安的样式,从中央朱雀门过了朱雀大路是罗城门。延历十五年[796]在罗城门东西两侧创建二寺,称为东寺、西寺,又设置造寺司,任命造寺长官。这大概是佛教中心逐渐离开奈良转移到平安的象征。从称德天皇以来最重视的造法华寺司已在延历元年废除,到了延历八年又废除造东大寺司,相反,却在江州建立了梵释寺,并大力兴隆天智天皇时修建的崇福寺。这是佛教势力渐渐向北发展的一些现象。传教大师离开国分寺到比睿山建立比睿寺,也在此前后。

  在奈良佛教颓堕和远离政治中心、失去地利的时候,传教、弘法两位大师的出世,可以看成是新佛教在新都平安兴隆的开端。这两位大师开始都在南都研究性相之学,后来传教大师在东大寺得到鉴真和上带来的天台宗的教籍,此后深深皈依三谛一如的妙教,和徒弟义真一起入唐,求取天台宗没传到日本的经释典籍;弘法大师也同船入唐,探求真言密教的奥义。传教大师在唐一年,弘法大师在唐三年归国,一个以东寺为中心,一个以比睿山为基地,他们都与南都佛教相对立。传教大师依据折伏[制伏恶者]之道,弘法大师采取摄受[收容善者]之法。天台宗在以前已由鉴真、法进等人传过,行贺僧都也到唐朝学过。真言宗也由玄昉、道慈等人带回过一些典籍。但是,作为独立的宗派开创盛大的局面,则都是在这两位大师以后。

  天台宗在传教大师以后,有慈觉、智证两位大师入唐。此后虽然有智证大师的弟子成寻,和鸿誉之徒运昭、源信僧郡的弟子寂照等人入唐,但这三者的影响不大。当时,印度的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三藏来到中国,大力传播密教,使密教盛极一时。因此,日本的入唐者很少有不接受密教传授的,而弘法大师是其中最纯的。平安初期的佛教是以政教并立、镇护国家、除灾消厄为宗旨,而密教恰恰与这种趋势相适应。在比睿山,传教大师传授了密教之后,经过慈觉、智证予以推广,最后形成台密[天台宗密教]系统。从东密[东寺密]系统人唐求法的有常晓、圆行、慧运、宗睿等人。他们四人再加上传教、弘法、慈觉、智证并称为入唐八大家。此外,圆载离开睿山在唐三十余年,回国时因为船舶覆没而亡故。日本的留学生很少有比圆载在唐时间长的。真如亲王想从唐朝到印度去,在路上归寂。

  此后日本的佛教,几乎全根据密教加以变革。即在南都奈良,密教也以东大寺为中心风靡一时,而在睿山也唯有台密系统兴隆,终于以“理同事胜”进行教判。

  第二章 南都佛教的大势

  一进平安朝,南都佛教虽已现出衰落的征兆,但仍可出人官中,其余势仍然不是新宗派所能相比的。何况法相宗在本期反而更加得势,甚至在天台、真吉两宗达到极盛的时期,本宗仍涌现出很多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高僧。南寺出了护命僧正、仲继律师、明诠僧都,以及隆光、贤应、三修等;北寺出了贤憬、玄宾两大僧都、善珠僧正、行贺大僧都、明福大僧都、修圆已讲,以及松室的仲算、喜多院的真喜等,其数甚多。只有华严宗、三论宗颇为衰颓。延历二十二年[803],因为人们只祟尚法相宗,三论宗行将失传,所以天皇特下旨规定,每年由朝廷特许的受度出家者分配给这两宗各五人,由于第二年各寺的学生受度人三论宗的太少,所以又重行规定两宗受度者之人数,不使相争;到延历二十五年[806]根据传教大师奏言,为了不使各宗逐渐绝灭,规定各宗每年度者之数是:华严二人,律二人,三论二人,法相二人,因为俱舍、成实属于法相和三论二宗,所以各一人,又特别加上天台二人。这是在华严宗和三论宗行将绝灭用以维持其余脉的措施,由此可见当时南都佛教的状况,也可看出北京新宗己与南都佛教不相上下的情况了。

  法相宗的南寺[元兴寺]传,茌行基菩萨之下是胜虞大僧都。胜虞推举护命、守印等人为“上首”,被称为“门下得其人”。护命僧正以后有延祥僧正和仲继律师。护命僧正是美浓[今枝阜县]人,俗姓秦氏,开始时在吉野山葺茅屋苦行,后得到天皇的器重,被任为僧正,承和元年[834]寂于元兴寺小塔院,年八十五岁。其徒仲继,门下很多,而以音羽明诠僧都为首。他与秋窱善珠两人迄今尚为学人所敬仰。善珠僧正[北寺(兴福寺)的]是玄昉僧正之徒,俗姓阿部氏,京师人,著书很多,有关唯识、因明之学的著作,至今仍是楷模之作。延历十六年[797]七十五岁时圆寂。慈训僧都也同善珠一样,出于玄昉僧正之门。行贺僧正即慈训之徒,永严的弟子,在唐三十余年回国。从善珠经昌海、基继再传到空晴。空晴从延宾受学。延宾是宣教大师的法裔,宣教之后有贤憬、玄宾这两位僧都,贤憬之下又有明福、修圆。修圆门徒虽多,而以筑波的德一最为有名。空晴门下有仲算、真喜、守朝、平忍四高徒。仲算之后又有小岛真兴。真喜则三传而到隆禅大僧都,他是大乘院之祖。南寺从明诠僧都三传到一乘院之祖定昭。至此,南北两传都汇合于兴福寺,分为一乘、大乘二院,成为法相一宗的中心。

  三论宗虽然一时十分衰落,但在道慈律师之后有庆俊、善议二杰。善议之下有安澄及勤操赠僧正。这是大安寺一派。元兴寺一派则在智光之后有药宝、灵睿。灵睿之下有玄觉。再下有宣融、圆宗。宣融之下有玄耀·明澄。富贵道诠律师出自玄耀之门,法轮寺的道昌赠僧正则出于明澄之门。道昌俗姓秦氏,赞崎[今香川县]人,又从弘法大师学密教,是法轮寺的开祖,贞观十七年[875](注:这里的贞观可不是中国唐朝的贞观)七十八岁圆寂。道诠是武藏 [今东京、琦玉一带]人,姓谱不详,在法隆寺近四十年,大力颂扬空宗。晚年退居和州[大阪]富贵山。贞观十八年圆寂,年七十余岁。圣宝僧正是弘法大师的高徒,密教的泰斗,又从愿晓和宣融、圆宗学三论,汇总大安、元兴两寺之传创立东南院,以此为弘布三论的总基地。由此三论宗又稍见兴旺。但以后三论宗因常随密教传布而逐渐失去独立性。从灵宝到观理,又出了弟子裔然,他以入宋求法而闻名。此后觉树的门下最有成就。

  至于华严宗,进人平安朝后全宗的势力几乎濒于灭亡。从实忠和尚经等定、正进,仅能延续法系,而从正进之徒长岁及以后的道雄起,都归到弘法大师门下,接受密教灌顶仪式;弘法大师在弘仁元年[810]担任东大寺别当以后,华严宗的本寺一度移到真言宗手中,虽然道雄有不少高徒,但都兼受密教。以后,经基海到良绪,其弟子有光智大僧都。光智俗姓平氏,山城人,深通重重法界的教义,前后掌管东大寺四次,共十五年,致力于华严宗的兴隆,天历元年[947]建立尊胜院,作为弘布本宗的基地。华严宗由此才稍有起色。

  总之,法相宗在兴福寺有一乘、大乘二院。三论宗有东南院。华严宗有尊胜院。从平安中期以后,虽然各有基地,但三论、华严二宗几乎成为密教的附庸,特别是象东南院历代都兼奉空、密二宗,即如法相宗的定昭亦以宽空僧正的高徒闻名。尽管如此,法相宗仍依仗藤原氏的权威,势力很大。兴福寺的别当以及二院的法务,皆出自显贵之门,而非根据学德选任。住在这里就决定了升任大僧正的荣耀,其下又有武装的“奈良法师”(注:即僧兵)。南都僧众与北都僧众互相对峙,常常扰乱帝京,以后的南北佛教都离开正道了。

  第三章 传教大师及其门徒

  传教大师名最澄,俗姓三津首,幼名广野,父净足(百枝),江州 [近江]滋贺人。其祖先是后汉孝献帝的后代。大师生于称德天皇神护景云元年[767]。幼年跟随近江的国师行表高僧,后赴南都,开始学习鉴真和上带来的天台宗经释。二十岁时感慨末法(注:佛教在世间的传播据说有三个时期,即鼎盛的“正法”时期,延续的“像法”时期和衰微的“末法”时期)的浇漓,世态的无常,进人睿山无人之境,结草庵居住,独自冥想三观之理。延历七年自刻药师如来的尊像并营建佛殿安置。此即根本中堂,此后称为一乘止观院,也即比睿山寺。延历十三年[794]举行盛大供养法会,其仪式之隆重令人吃惊。他看到日本只有权教、小乘教而没有显彰一乘教奥妙教义的教派,就自怀大志,首先把南都的十高僧请到山上宣演法华十讲,以后亲临和气弘世等人的高雄山寺的法华会,担任证义者(注:法华会上断定与众问答是非的人),大力发挥天台宗的妙旨。善议、勤操等老僧都深服他对佛法造诣的高深。大师之名轰动一时,天皇也深受感动,在法华会进行不到一半之时,批准大师的奏言,命他做一年的还学生,由徒弟义真当求法翻译到唐朝求取天台宗教籍。

  义真和尚是相州人,俗姓丸子连,从小出家,在南都学习法相宗。后随传教大师学天台教义,因为他曾随东大寺慈贤学会汉语,所以在大师做“还学生”入唐之际,因大师之请,接受充当翻译的任命。延历二十二年[803]四月,大师随遣唐使藤原葛野麻吕,乘第二号船,从难波[大阪]出发,在海上遇到风暴折回;第二年七月又从筑紫[福冈]出发,又一次遭遇风波之难,在同年九月,才到达唐朝明州[宁波]的海岸。大师先到台州的天台山,从修禅寺的道邃、佛陇寺的行满学习圆教,又与义真一起从道邃和尚受菩萨大戒。道邃和行满都是荆溪的门下。这个期间,大师还另外从禅林寺的X然学得牛头山之禅。大师幼时的老师行表高僧,是从道X律师受北宗(注:禅宗北宗是神秀之后,南宗是慧能之后)之禅。因此睿山之禅以行表所传为正传,以大师为达磨付法十代的法孙,而以X然之禅为旁传。大师离开天台山以后,又到达越州龙兴寺,遇见顺晓阿X(注:外“门”内“者”)梨,与义真同受三昧灌顶,得授法文、图样、道具等。大师在唐一年,其所传的法门遍及圆、密、禅、戒四宗,称之为“四种相承”。延历二十四年[805]六月回国。

  七月,传教大师入京师,奉天皇敕命为南都八高僧讲授天台宗法门,又在高雄山寺建筑法坛,为道证、修圆、勤操、正能等八位大德授灌顶。这是日本有灌顶之始。传教大师又想扩展睿山规模,指定了建筑十六院的用地,而且要在日本国内建立六处宝塔院,各院放置《法华经》一千部,每日延续讲颂《金光明》、《仁王》二经,以祈求国家的安宁。延历二十五年[806]正月上表说,在历来的诸宗中要新加上天台法华这一宗,山上每年受度者二人,设置止观、遮那二业、以《法华》、《金光明》、《仁王》和《遮那》、《孔雀》、《守护》分别作为这二业的三部经,此外,睿山应脱离僧纲的统摄,舍弃南都的小乘戒而另在睿山建筑大乘圆顿戒的戒坛。对此,南都的僧纲以及东大寺的景深等人,都攻击大师,致使其奏言没被采纳。在弘仁十三年0[822]六月四日,大师将后事托付义真,于中道院圆寂,年五十六岁。清和天皇贞观八年[866]赠最澄“传教大师”的谥号。这是日本有大师号的开始。大师所著《显戒论》及《守护国界章》等,最为著名。

  大师灭后,天皇特别下达诏书,根据大师生前的奏状,准予传授大乘戒,而且赐以延历寺的敕额。最初大师的高足光定,经常为天皇承担文牍工作,天皇对他十分亲近。大师有关大乘戒的奏请的批准,光定出力不少。光定是伊豫[爱媛]风早郡人,跟大师及义真和尚学习天台宗教义,曾任后山的别当,人称别当大师。义真和尚在接受传授大乘戒敕后,在此年四月自任传戒师于中堂举行大乘的授戒会。天长元年[824]淳和天皇赐敕义真为天台一宗的“儒者”。这是睿山座主的起源。义真为了成就先大师的遗志,又建立了戎坛院,晚年更修建修禅院,并退居此地,天长十年五十三岁圆寂。他即修禅大师。

  义真和尚寂后,圆澄继承其位统管全山。圆澄也是大师的上首之徒,武州琦玉郡人,姓壬生氏,自幼跟随大师,大师赐名“澄”,承和元年[834]三月,担任延历寺的传法师。大概当时还没有座主的称号。圆澄继承先师之志,修建西塔院,弟子延最、增命等协力促其完成。这是六处宝塔院之一。他又建造寂光院居住,承和三年十月,五十六岁园寂。自谥为寂光大师。

  第四章 天台宗的起源及其教义

  日本的天台宗与中国的天台宗不同。它是在中国天台宗基础上又加上密·禅二宗以及菩萨圆戒而建成的更庄严的宗派,比起中国的天台宗更进一步。因此安然曾自赞说:在印度、中国都没见到这种盛宗。这是与奈良时代的六宗不同的地方,平安朝以后的宗派,不再是单纯的中国佛教,而是作为多元的日本佛教而兴盛发展的。尽管如此,日本的天台宗仍称天台宗。因为它以天台圆教之意来接受密、禅及圆戒,所以要了解日本天台宗的特色,首先就必须了解中国天台宗的概要。

  天台宗虽然在中国南北朝时由北齐的慧文所兴起,并由南岳的慧思禅师作过一些修正,但却是由天台山的智者大师[智X]成立的,所以据宗祖,确立了天台宗之名。其教义的要领,可归为教相门和止观门这两部分。所谓教相门,就是把释迦一代的说教予以分类,判断其方便、真实,论决哪些是作为释迦本怀而阐扬的真实说教。因此,这部分是对佛教的理论研究。而止观门则是实践躬行的方面,即客观地去认识在教相门中所研究的结果,不是把它当成死的东西,而要把它应用到我们的心中,去修成佛陀。因此可把教相和止观分别看作是智解和修行这两部分,正如眼晴和脚一样,二者缺一不可。

  天台宗以“五时八教”的范祷来判释教相。五时即华严时、鹿苑时、般若时、方等时、法华涅檗时,这是按时间进行分类用以了解释迦说教的顺序。所谓八教是指“化仪四教”,“化法四教”,两者合称为八教。“化仪”就是进行说教感化所需要的仪式方术,即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四种,总名为化仪四教;“化法”就是运用化仪四教去阐扬真理的分类,即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四种,合称为化法四教。从这种种方面来进行分类的目的,就是说明出世的《法华经》是作为释迦的本怀而加阐扬的真实教。凡是借用仪式方术的教义都是方便说,而不需要仪式方法的即为真实教。《法华》以前的说教都需要借用仪式方术。即无不夹杂有藏、通、别三教的东西。因此,《法华》以前的说教都是方便教而不是真实教。唯独《法华经》不使用仪式方术,即不杂有藏、通、别三教的东西,而是纯粹的圃教。所以,《法华》是纯圆独妙的真实教,是超八教的醍醐味(注:原话是“超八醍醐味”,即最上味的教义)的最完善的教义。这是天台宗教判的基本点。

  如此判择教相的结果,《法华》最后成为了真实教,而在为把《法华》圆教之旨应用到人们心里,为实际运用而设的止观门里面,又设立了“十乘的观法”,又以所谓六即的阶梯作为实践躬行这十乘观法的进步发达的顺序。十乘的观法是:一、观不思议境;二、真正发菩提心;三、善巧安心止观;四、破法偏;五、识通塞;六、道品调适;七、对治助开;八、知位次;九、能安忍;十、无法爱,这十科的要点,就是让人们的妄念乱动不止的心去了解彻悟四教的旨义。圆教之旨不是别的,就是空、假、中的“三谛圆融”,以及一起一念当中都含有三千圆满无缺的诸法实相这样的深刻教义。所谓六即,就是从未修这十乘观时起,到己修、修成为止的六个阶梯,一是理即,二是名字即,三是观行即,四是相似即,五是分证即,六是究竟即,假若今天我们不在第一的理即的阶梯,就不能到达第二名字即,至于第三观行即更是寥寥不可求。

  由传教大师辛苦经营,在睿山创立的日本的天台宗,给上述的天台宗又增添了一层光彩,即在智者大师的天台宗上面又合并了金刚智、不空的真言宗,达摩传来的禅宗,而使其成为一大圆教。大师之所以把这些教合并为一大圆教而命名为天台宗是因为天台宗是圆教宗,而圆教又是所谓空、假、中的三谛圆融之教,那末根据三谛圆融之旨是睨视密、禅二宗的,但是真言宗的事相“六大”,“四曼”,“三密”是圆教的“有门”,应当说这就是“假谛”;达摩传来的不立文字宗是圆教的“空门”,应当说这就是“空谛”;而兼有这“有、空”二门,融通这“空、假”二谛的,正是圆教的“中谛”,这就是天台宗。这样,从教相门来讲,台、密、禅三家门户虽异,但如果追寻其教旨,则不外是圆教的三谛,因为这个缘故,把它们合并使之全山兴隆,并以天台宗来命名。

  三宗一致的天台宗虽然本是传教大师英明地创立的,但也不是说没有其传承关系,从大师的传法承继关系来看,可分为教派的相承与教旨的相承。所谓教派的相承,就是跟随宗门不同的人个别接受台、密、禅的教相不同的教旨;所谓教旨的相承,就是跟随一师继承台、密、禅相一致的教旨。

  大师跟行满传承天台宗的教相,跟道邃接受天台宗的止观,并且受梵网戒。而道邃的止观传授,如同行满的教相传授一样都不是单纯的天台宗,而是复合的天台宗。就是说大师传受的是台、密、禅一致的天台宗。因此台密家传称:教相门始觉的传承者是行满,止观门本觉的传承者是道邃。这两种传承,以后分为慧心、檀那两个流派。

  大师在接受道邃、行满二师的传承的同时,还以自己的慧眼,在台、密、禅之上加上了圆戒,合四宗成为一个天台宗,奠立了睿山佛法的基础,尽管如此,他仍然没有对台密两教的异同进行教相判释。到了慈觉大师时,才以“随他意”、“随自意”来辨别显教、密教,以“理密”、“事密”来辨别《法华》、《大日》两经的异同;到了智证大师时,他最留心深入钻研密教,以“五时五教”来进行教判,最后判择为:“显劣密胜,理同事胜”。五大院的安然,取慈觉、智证之意,建立四一(一时、一佛、一处、一教)和十门(说、语、教、时、藏、分、部、法、制、开),大大地发展了“五时五教”的范祷。日本天台宗的教相判释,到了安然才可说最后完成。

  第五章 睿山戒坛的创立

  如把佛法戒律加以分类,有小乘戒和人乘戒两种。所谓小乘戒,是得到三师七证,经过白四羯磨的手续个别地接受二百五十戒;而大乘戒,是由一师授戒,经过一次羯磨手续接受十重戒四十八轻戒。在传教大师以前设置的四所戒坛,全是小乘戒坛。即便是道X、鉴真和上完全传授《梵网》的大乘戒,但也没能脱离小乘的羁绊。因此传教大师在《显戒论》中说:“这十重戒以前虽有传授,但仍属小律仪,而不知圆教,所以徒有其名而无其实。”大师大唐以后,以道邃为师受大乘戒,回国的第二年在睿山的止观院,对圆澄以下一百余僧授以大乘戒 (大同元年[806]二月),此后仍屡次授戒。尽管如此,大师仍然对当时内外的形势作了深刻的考虑,没有不请示官府的准许而随意舍弃小乘戒。但到归国后经过十三年,即弘仁九年[818](大师五十二岁)时,他下了决心,对弟子们说:“自今以后,我想学习大乘菩萨僧的威仪,而舍弃已往所受的小乘戒,停止学习小乘声闻的威仪。为此,我宗的学生也要脱离小乘下劣的戒定慧,而进修大乘圆顿的戒定慧。这是我的誓愿。”按当时佛教的状况来看,奈良的六宗已经与小乘声闻的威仪密切结合,因此大师起来反对,是必须有和当时所有的教派为敌的决心的。大师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事实上是全力以赴的。他常对弟子光定说:“我为了戒法,身命亦不足借。”大师晚年辛苦经营的事迹,确实足以激励后人。

  大师为兴隆大乘戒不惜付出身命,萁中还包含着更深刻的原因。当时比睿山的止观院其英权势、财力,本来就不能与奈良的各大寺相比。因此,假若圆顿大乘戒的独立得不到朝廷的许可,按照当时的制度,睿山之徒也都要到南都受戒得度,不能不接受反对天台宗的奈良僧纲的管理。而惑于名利之人乃古今之常情,因此在弘仁九年的学生名簿上可以看到,在大同二年以后(其间十一年)成业者二十人当中,为法相宗夺去的人达五人之多。大师生前尚且如此,若大乘戒得不到独立,则大师灭后睿山佛教又当如何呢!可见大乘戒能否独立对千睿山佛教确实有极为重大的利益关系。大师向朝廷,申请公开承认的理由有两个:一、镇护国家利益的是大乘,因此,要为国家的利益推行大乘佛法,必须培养大乘僧,而为了培养大乘僧就必须根据大乘的戒律传教;二、戒定慧是一个整体的法,如果定慧是小乘,那么戒也应是小乘,定慧是大乘,则戒也应是大乘,而我睿山是修大乘圆教的定慧之所,因而也必须用大乘的圆戒。

  基于这种情况和这种理由,大师从弘仁九年到弘仁十三年,一直为兴隆大乘戒而焦心苦虑。为此而担当上奏天皇之劳的,是弟子光定。他在弘仁九年[818]四月,借祈雨的机会,初次奏呈天皇,五月,又上奏六条规则和一篇奏文,同年八月,完成八条规则,第二年又上奏四条规则及一篇奏文。天皇于是咨询于僧纲。这些六宗的信徒,既已习惯于小乘戒,看到大师要舍弃小乘戒,就产生了象对待外道那样的感情,并且忧虑损害奈良佛教权势,因此一齐在朝廷起而对抗,驳斥大师的说法。大师进而在弘仁十一年作《显戒论》、《血脉谱》来反驳僧纲的非难,使奈良学者哑口无言,不久在十二年又起草了《显戒论缘起》上奏。然而朝廷仍有所顾虑,未能答应大师的请求。到了弘仁十三年,大师虽然没有如愿以偿而圆寂,但到六月十一日,朝廷向比睿山下达了关于得度授戒式及一纪十二年制的敕许官符。第二年又批准了大师的奏状,规定了天台宗每年受戒得度之数,在睿山可以授戒,并设置“俗别当”进行管理,使睿山处在南都僧纲的管理以外。茌这一年,睿山才得以公开进行授戒仪式,第二年(天长四年五月),又蒙敕许建筑戒坛院。至此,大师生前的素愿全部得以实现。此后,山上前后出了许多名僧,呈现出圆教之花烂漫、戒律之香馥郁的盛况,而象下野药师寺却因而趋于衰颓。但是,此后山上的圆戒也渐渐出现不振的局面,到慈慧僧正主持以后,才得重复旧观,尽管如此,由于比睿山与三井寺二门的倾轧,圆戒也渐渐失去原来的光泽而仅能照耀比睿山这一个角落而已。

  第六章 弘法大师及其门徒

  弘法大师与传教大师同世而出。大师在宝龟五年[774],即传教大师生后的第七年,出生在赞歧国多度郡屏风浦,俗姓佐伯氏,自动跟外舅阿部大足学习儒教,稍长,出游京都,入大学明经科,但并不以此满足。后致志于佛教,得《求闻持法》(1)一部,跋涉各地高山大川,求寂静无人之境精修练行,以后又回到京都,著《三教指归》三卷,在延历十七年[798]二十二岁时出家,投奈良的大安寺学三论宗。接着在延历二十三年[阳]三十一岁时与传教大师同行,随遣唐使入唐。在长安,他敬仰青龙寺的惠果阿阇梨,拜其为师,得受两部《大曼荼罗秘密法》,同时又从殷若三藏等人受学《悉昙》。弘法大师在唐二年,于大同元年[806]携带内典、外典等数百部书册回国。弘仁元年[810],经上奏天皇,他在传教大师曾建立毗庐遮那坛的高雄山寺严修《仁王经》的大法,为镇护国家进行祈祷。这是他首次建坛修法,以后德誉渐渐传到四方,诸大寺的学僧争相前来问学,承其教示者很多。此后,他虽然被任命为东大寺别当,但不久就辞职,再次幽居于高雄山寺。东大寺的杲邻、道雄,元雄寺的道昌等人前后投其门下,受灌顶成为弟子。传教大师也屡次访问高雄,谈法论义,并派弟子来学习真言宗教义。智泉、真绍、真雅、真然等人都是弘法大师在俗时的亲友,也先后到高雄寺接受灌顶。大师与这些弟子们一起在树林茂密的山中,日夜从事讲经说法。当时的嵯峨天皇酷爱文学艺术,对大师的诗文、书画十分喜爱,屡次下诏招请,大师也深感天皇之宠遇,把从唐朝带来的诗文集、书帖等物献上,以供天皇阅览,而且时时被召入宫,在方外清谈中甚至忘记尊卑之别。大师曾想远离城镇,据闲静地方另外创立道场。他在弘仁七年[816]离开高雄山寺,从大和出发巡行纪伊山中、来到高野观察山上地形,同年七月,蒙天皇敕许,带弟子实慧、圆明等人安排营建之事,经数年而成。此即高野山金刚峰寺。大师在这个工程完成之后,遍历东海诸地,到下野,登二荒山访胜道上人遗迹,不久又回到京师,接着到了赞歧[今香川],从事开凿万农池的工程。弘仁十四年[823],天皇下诏把东大寺赐给大师,特别安置真言宗僧五十人,作为传布真言宗的永久基地,赐号为"教王护国寺"。此后大师与弟子都在此居住,营建讲堂、层塔等。到天长三年前后,这项土木工程竣工。淳和天皇[823-832]最深信大师。天长元年[824],大师率领实慧、真济、真雅、真绍等弟子在神泉苑熏修请雨经法,结果灵验。天皇敕任少僧都,大师上表辞退,天皇不许。不久升任大僧都。这期间大师常住东寺,出入宫中,致力于为镇护国家的祈祷和弘布真言秘密的法门,天皇的妃子如意尼等多人都从他受法和灌顶。仁明天皇[833-849] 即位,在宫中设真官院,创办"后七日御修法(2),大师担任法会的大阿阇梨。此后,大师隐遁高野山,召集弟子留下数条遗戒,于承和二年[835]三月二十一日结跏跌坐圆寂于山中真言堂,时年六十二岁。后追赠法印大和尚位僧正,在醍醐天皇[897-929] 延喜二十一年[921]敕赐"弘法大师"的说号。其著作有《即身成佛义》、《十住心论》、《秘藏宝钥》、《般若心经秘键》、《二教论》、《声字实相义》、《吽字义》,以及关于其他事相的著作,数量很多。《性灵集》是弟子真济后来汇集成书的。弘法大师附法弟子有数十人,其中真济、真雅、实慧、道雄、圆明、真如、杲邻、泰范、智泉、忠延并称十大弟子。真济僧正继承高雄的神护寺,后人东寺;真雅、实慧在东寺继承遗业,他们都致力本宗的兴隆。实慧僧都与大师的俗姓生地相同,在弘仁元年从大师受传法和灌顶,世称日本的第二个阿阇梨。大师灭后,他受命管理东寺,作为长者而统理诸项事务,一切法会用不着请示治部省就能举行,一切和延历寺的例规相同。承和十年[843]十一月,实慧开始在灌顶院举办春秋二季的两次灌顶的仪式,此后年年举行灌顶。晚年他在河内桧尾附近建立法禅寺并居住其内。承和十四年[847]十一月六十二岁圆寂,民间称之为"道兴大师"。纪僧正真济,与实慧同住东寺,监督寺务。真济,俗姓纪氏,京师人。曾随大师担当大阿阇梨,受大师之禅,住高雄山寺,兼监宫中真言院。承和三年[836],准备入唐,因遇暴风没能遂愿,后担任东寺的二长者(3)、接着担任一长者,齐衡三年[856]受任僧正。这是本宗受任僧正的第一个人。贞观二年[860]二月,六十一岁圆寂。著书很多,有《曼荼罗次第》、《高雄口诀》、《金刚胎藏总行五部肝心记》等。实慧、真济灭后,真雅僧正继承长者之职,门下有不少英才。真雅僧正是大师的族弟,年刚九岁,在高雄随大师出家,接受两部(4)的秘密灌顶。嘉祥初年,拜受敕请,在宫中诵真言三十七尊的梵号。僧正曾跟大师学声明法(5),其声清亮委婉,听者深感喜悦和赞赏。天皇为此皈依更深,真雅僧正的声明法与慈觉流派在当时齐名。贞观二年[860],他越过二长者真绍成为一长者,五年,担任僧正,受补"法印大和尚位",诏许乘辇车入宫。真雅僧正是第一个作为僧侣身份而享此盛典的。贞观十四年,他七十二岁任法务之职。此职是推古天皇朝由观勒开始的,此后时断时续,自从护命一度担任此职以后,过了三十余年才又有任命。元庆三年[879],他以七十九岁圆寂。其附法弟子有真然、源仁、真如、载宝、慧宿等,门下枝叶繁盛。贞观寺,是他与藤原良房共同建立的。真如上人,是嵯峨天皇所废的太子高岳亲王,曾随弘法大师学法,后入唐,再从陆路到印度,在罗越国的旅途中去世。恒寂亲王以及壹演僧正都是真如上人之徒。除上述以外,室生山的坚慧、法轮寺的道昌等人,都是弘法大师门下的高徒,均以德高而为世所尊崇。

  ------------------------------------------------

  (1) 全名是《虚空藏菩萨能满所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

  (2) 每年正月8日一14日在真言院举行的真言宗的祈祷法会,称后七日御修法.

  (3) 长者",总管东寺,有"一长者","二长者"之别。

  (4) 指大日经和金刚顶经。

  (5) "声明法",也就是"声明业",梵语的"摄施苾驮"。此指"音曲",即诵偈念佛的音调。日本的"声明业"分天台宗、其言宗两家.下面提到的"菇觉波派",即指天台宗慈觉(圆仁)酌"声明业"。

  第七章 真言宗的起源及其教义

  正如传教大师的天台宗不可混同于中国的天台宗-样,也不应把弘法大师的真言宗同流行在印度、中国的密教看作是相同的。密教最初由印度的龙树、龙智兴起,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传到中国,在唐朝中叶颇为盛行,如前所述,在奈良时代已经传入日本,到了平安朝初期,有所谓八家的传入,但其中专修密教而且得到正统密诀的归国者却只有弘法大师空海。并且大师与其他密教家不同,为密教作了教相判译,说明了整个佛教对密教的关系,阐明了整个佛教的终极妙义在于密教。这正如传教大师的天台宗在印度、中国不见其类一样,弘法大师的真言宗在日本传播的盛况不能不说是在印度、中国前所未见的。

  大师以《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作为根本经典,以《释摩柯衍论》、《菩提心论》以及《大日经疏》作为扶助的论释,又参酌其他各种经论及仪轨,精致地判释教相,创立真言宗。真言宗也称密宗,完整地应称为"三秘密宗"。释迦的说教,因为全是"随他意"的说教,所以不可称为"真言":既然是"随他意'的,就是浅显易知的,因而可称为"显教"。大日如来的说教因为是"随自意"之语,所以可称为"真言";既然是"随自意'的,就是很难了解的,故也可称为"密教'。难,不仅仅是"语"的难以了解,就是身、意,也不全是显教之徒可以了解的,所以完整地讲称为"三秘密宗"。因为本宗是废显教、立密教的宗教,所以有真言宗或秘密宗的名称。大凡教门的优劣,以佛身论作为根本。而如果说佛有法、报、应的三身,那末教也应分为三类。"应身说"是小乘教,"报身说"是大乘教,"法身说'是秘密教。相对于"法身说'这个秘密教来说,报、应二身说的大乘、小乘,可以合称为显教。所以,从横的方面看,就可分为显密二教;显数浅近,密教深奥。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显、密二教深浅差别,大师又创立"十住心":一,异生羝羊心;二,愚童持斋心;三,婴童无畏心;四,唯蕴无我心;五,拔业因种心;六,他缘大乘心;七,觉心不生心:八,如实一道心;九,极无自性心:十,秘密庄严心。这是弘法大师领会了《大日经》住心品的含义.把当时各外道、各佛教分到十段之中,用以说明它们的深浅高下的差别,把显教分在前九心里,而把密教列为第十心。这样.真言的秘密教位于各种显教之上.而要登上这个最顶点的秘密台,不可不经过显教九心的阶梯。使密教有这样崇高的资格,确实是弘法大师的功绩,金刚智、不空没有这种论证,慈觉、智证的论证,也没有达到达种境地。

  真言宗的要领可以用"体、相、用"的"三大"来说明。地、水、火、风、空、识是'六大体大";大曼荼罗、三昧耶曼荼罗、法曼茶罗、羯磨曼荼罗是"四曼相大";身密、语密、意密是"三密用大"。如显教把万有的本体说成是真如、法性、黎耶、一心等等。既然它不是消极论,就是理想论。而现在密教以显明的地、水、火、风、空、识为万有的本体;佛是六大,鬼也是六大,天地也是六大,人们也是六大,虽然法界无限,但皆为六大所造。这就是"即事而真"。把此六大分开,则地、水、火、风.空属于胎藏界,识大属于金刚界。或者可把这两部分分为理、智,可分为色,心,可分为因、果。尽管如此,六大是无碍的,举一全收,所以胎藏金藏、理智、色心、因果是不二而二,二而不二的。

  这样胎、金两部的六大,也不是没有其固有的相貌。其相貌虽多而无数,但概括起来则不超出四类。第一是大曼荼罗,凡是诸佛、菩萨、诸神、诸鬼,以及人们的身形、万物的形象皆如是。第二是三昧耶曼荼罗,凡是诸佛、菩萨、诸神、诸鬼的印契,或如所用的东西,以及象人们的衣服等,皆属此类。第三是法曼荼罗,就是诸佛、菩萨、诸神.诸鬼等的名号。第四类羯磨曼荼罗,就是诸佛、菩萨、诸神、诸鬼的威仪、事业。以上统称为金、胎两部的曼荼罗;这四曼荼罗,是六大体中所本有的义相。而因为这无限的六大是互相涉入融通的,这四曼自然也是互相涉入融通的。即诸佛等的四曼人们部具备,而人们的四曼诸佛等也不可不具备。所谓曼荼罗具有"轮圆具足"之义。这样,表达这"大、三、法、羯"的义相的互''相涉入的法旨,名之为曼荼罗。而"四曼相大"之表现于人"身",例如手按照法则去结印契(1),此为身密;"口"诵各种真言陀罗尼(2),此为口密;"意"认识心、佛、众生三平等的观念,此为意密,统称为三密用大。如果成就了这三密,此身立即成佛。所以龙树说:"父母所生身,即证大觉位。"

  根据上述原理,真言宗提出三种即身成佛,称为"理具成佛"、"加持成佛"和"显得成佛"。所谓"理具成佛"就是依据"体"的六大,"加持成佛"是依据"相大"的四曼,"显得成佛"是依据"用大"的三密相应。而所求的不是"理具成佛",也不是"加持成佛",而在于"显得成佛"。以上只是关于真言宗的教相。此外,本宗虽也规定了仪规非常繁杂的事相,但这里略而不述。这是因为事相不应笔录的缘故。 -------------------------------------------

  (1) 指旗帜之类,即指各种特定的手势

  (2) "真言陀罗尼":陀罗尼,梵文Dharani的音译,"总持"之意,此为真言咒之意,主要有火界咒,慈救咒,心咒。

  第八章 真言宗分派的渊源

  弘法大师的门徒虽然很多,但只有实慧僧都为其上首,真雅僧正的门徒最多。真济以后,宗门不振。真如法亲王在外国寂灭以后,其他后来人唐者当中,常晓开法琳寺,修大元帅法;圆行住在灵岩寺,接着开了播磨的大山寺,又初次补任天王寺的别当(以上是弘法大师之徒)。慧运是实慧之徒,归国之后奉敕担任安祥寺的初代寺主。虽然这些高僧皆负一代之盛名,但对于后代的影响未必很大。只有宗睿僧正,继实慧、真绍之后,与真雅的法脉并立,这隐约形成真言宗分派的渊源。

  真绍僧正,俗姓池上氏,京师人,年十六岁投弘法大师门下。大师灭后,承和十年[843]为实慧附法的正嫡,是日本的第三阿阇梨。以后担任东寺的二长者,接着升任一长者。贞观五年[863]创立禅林寺,贞观十五年七月,七十七岁圆寂。门下宗睿僧正继承其法。宗睿僧正与真绍同姓,是他在俗时的外甥,自幼登睿山出家,跟义真和尚学天台教义,又跟慈觉、智证二大师传密教,后从实慧受金刚界的秘法,接着继承真绍之法成为日本的第四阿阇梨。贞观四年[862]曾与真如法亲王一起入唐,登天台山研究三观的玄妙教旨,由玄庆、法全等阿阇梨受灌顶,掌握了金、胎两部的奥义,又跟慈恩寺的造玄、兴善寺的慧轮等人承受奥秘,到洛阳拜访善无畏三藏的旧院,得到经论仪规等。他在唐五年,贞观八年[866]归国。最初清和天皇[858]幼时,宗睿僧正常侍于左右护持不怠,天皇即位以后对他与真雅僧正倚重至深。于是宗睿回国,天皇很高兴。宗睿在东寺开设灌顶坛,教授金、胎两部密教,四方学徒云集。十六年[874]向天皇授金刚三昧耶戒并以镇护国家为名在宫中安置金、胎两部的大曼荼罗。真雅灭后,宗容独受崇敬,元庆三年[879]担任东寺长者,官位至僧正。在此之前,天皇让位于皇太子,住清和院,此年又建筑了圆觉寺,跟宗睿僧正剃度受灌。第二年,清和上皇由宗睿陪同游览畿内名刹。元庆八年[884]三月。宗睿僧正以七十六岁圆寂于禅休寺。世称"后入唐僧正"。其附法弟子有峰敩、禅念、会理等,源仁、益信也属于其门下。

  真然僧正是真雅僧正的门下,与继承实慧法脉的宗睿等人并列。憎正是弘法大师的外甥,九岁皈依大师门下出家得度,大师入定时,根据遗命被任为金刚峰寺的后董,不久欲与真济等人一同入唐,但未能如愿。元庆八年[884]继宗睿僧正后任东寺长者,不久隐退高野山,专事经营金刚峰寺。仁和四年[888]奏请天皇设置金刚峰寺座主,举弟子寿长担任此职,晚年在山中创建中院,宽平三年[891]九月,于院内圆寂,年八十八岁。他的附法弟子有寿长、无空等。源仁、圣宝、增利,也归到他的门下。

  源仁僧都和真然僧正一起在真雅僧正的附法弟子中,都以学德特别受到推祟。他的俗姓生地不详。最初,他跟元兴寺的护命僧正学习法相宗,以后随真雅、宗睿学得密宗的奥秘。仁和初年被任为少僧都,与一长者真然同时补任二长者,在仁和三年[887]十一月七十三岁示寂。世称"南池院憎都"。其门徒中出了益信、圣宝二杰。

  弘法大师的弟子数目虽多,但到了实慧、真雅以后才见有长期的兴盛。实慧之徒宗睿随义真受天台教义,从慈觉、智证二大师学习密教,可以说宗睿是兼受东密、台密二传,在弘法大师的门下产生了一个异流。真雅之下由真然传法;而源仁僧都还吸取宗睿、真雅两派的法教,他虽然传法给益信、圣宝,但益信却独自亲近宗睿这一流派,而圣宝则亲近真雅门下这一流派。此后东密各流派中,唯独仁和寺与睿山的关系深厚,可知其有所由来。现将上述的附法就学的关系图示如下。(图缺)

  第九章 益信、圣宝二僧正及其门下

  真言宗自从出了益信、圣宝两位憎正之后,更加兴隆。当时门下的兴盛不可不推圣宝僧正,但益信僧正得到宇多上皇的皈依,为上皇灌顶,使真言宗在宫中益见盛行,上皇又兴建仁和寺,为真言宗增加了势力,并对平安朝佛教产生极大的影响。

  益信僧正俗姓品治氏,备后人,自幼投大安寺从明诠僧都学习法相宗,后来就宗睿僧正学习真言宗。不久之后,南池坊的源仁脱离法相宗投归真言宗、唱导"三密加持"灵验时;益信也离开法相宗投到源仁的门下,努力研究真言宗的奥秘,遂成其附法弟子,与圣宝一起被称为其门下二杰。源仁灭后,益信继其后,任东寺的二长者.后升任一长者,兼东大寺别当;圣宝同时任权法务职。此后东寺的势力巍然压倒南北各寺。宇多天皇[887-896年在位,后为上皇]特别皈依益信僧正,昌泰二年(1)[899]行幸仁和寺,召益信僧正受三归十戒,后又行幸东寺的灌顶院受灌顶,称"法皇",以至尊之身成为益信僧正的付法弟子;并跟增命、神日学密宗一家的奥秘。他又在仁和寺营建御室如法修行,法名"空理",灌顶名号是"金刚觉"。益信于延喜六年[906]三月寿八十岁圆寂。法皇继承其后,为真寂亲王及宽空授灌顶仪式。宽空僧正又继法皇之后管理仁和寺。他是河内人,姓文室,最初从灵岩寺的圆行及观贤、神日等受灌顶,后又从法皇重受灌项,并为其附法弟子。他深感法皇的恩德,在法皇驾崩之后,为报答法皇乃断绝一切细米饭食,进行苦练修行。他担任东寺长者并兼任金刚峰座主,接着又补任仁和寺别当,兼理法务,天德年间在宫中熏修《孔雀王法》、《不动王法》,因有灵验,升任僧正。他在仁寿殿安置两尊观世音像,每月十八日举行观音供。"观音供"本是弘法大师为护佑天皇圣体而一度供养在宫中的,但此后断续不常,到此时才成为惯例,被称为"二间供"。到了天禄元年[970],宽空辞去诸官职.三年二月八十九岁圆寂。附法弟子有宽朝.宽忠、定昭等人。宽朝继其后留住仁和寺,与醍醐寺的仁海同世。

  益信僧正的同门圣宝僧正,生于大和。也有人说他是赞州人,生于光仁天皇末年。还有人说他生于嵯峨天皇的末年。开始,他到东大寺,投拜真雅僧正出家,在元兴寺学三论宗,又跟东大寺的平仁传法相宗,从玄永学华严宗的玄旨。贞观十一年[869}则被推为兴福寺的维摩法讲师,创立三论宗的一个旨义,驳倒众议后他的名声更大。圣宝在研究了显教各宗之后,再归真雅僧正之门,学习真言宗,接受《秘密仪轨》,周游各地山川,在闲静的地方依照仪轨苦修。他特别敬慕役少角(2)之事迹,曾登上大和的各个高峰,在金蜂山的山顶修造和安置金刚藏王之像,并且又在吉野川设置渡船,开辟登山之路。由此,役少角的遗风大为盛行;因此被称为真言的修验道。贞观末年,圣宝在醍醐山中草创一寺,作为修行的道场,此即醍醐寺。真雅僧正圆寂之后,圣宝跟其附法弟子真然僧正受学两部灌顶,不久,又向源仁求教,进而掌握了真言的奥秘,他与益信二人都是源仁门下的名徒。宽平二年[890]由真然僧正推举,他继承真雅僧正担任贞观寺座主的职位,并兼东寺权法务,延喜二年[902]升任权僧正,与益信僧正并列。东寺有两个僧正,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当益信僧正接受字多上皇的皈依而出入宫廷的时候,圣宝僧正则常到南都奈良致力于营修东大寺。寺正门二丈的二天王像,即由圣宝僧正发愿修建的,他请了南北众僧一千二百余人举行二天王像的开光供养法会。延喜年间他在东大寺中建立东南院,作为三论宗的基地,自任第一祖。益信僧正圆寂后,他继为东寺一长者,升任僧正。他在东寺时,曾兴修各堂宇的土木工程,并修造、安置佛菩萨像,举行四天王的开光供养法会时,法皇曾亲临法会。延喜九年[909]六月,圣宝以老病辞退诸官职,退居深草的普明寺,不久到七月十六日就寂于本寺,寿七十八岁。天皇命众僧于圣宝灵前诵经,且布施调布二百端。圣宝僧正的门徒很多,显、密二教的法师中,有不少皆出于他的门下。延伸受三论宗成为东南院第二代祖,观贤和观宿等是真言宗附法弟子,在东寺、醍醐寺振兴他的遗业。其中观贤,被称为嫡传的高徒。在东山天皇[1687-1708]宝永四年(3)[1707]圣宝被赐以"理源大师'的谥号。

  观贤权僧正,俗姓秦氏,生在赞岐,圣宝僧正传教时经过该地,得其父母同意,把他带回收养。他最初传三论宗,后学真言宗,受灌顶。现贤在般若寺举办法席,宣讲显密二教,数次被推为维摩会讲师,盛誉传遍南北各大寺。圣宝僧正示寂以后,他成为东寺一长者,照例兼理法务,并且补任东大寺检校,受到南北僧徒的尊重。延喜十九年补任醍醐寺座主,振兴师业。这是醍醐寺有座主的开始。观贤在东寺首次举办供养御影(4)的法会,以称颂弘法大师的恩德。他还担任金刚峰寺座主,整修了弘法大师的灵迹,据传他曾开洞扉拜谒入定的弘法大师。这是东寺的长者兼任金刚峰座主的起源。真然僧正圆寂以后,只有东寺兴盛,而弘法大师入寂的灵迹之地金刚峰寺却浙渐荒废,到了现贤担任该寺座主的时候,才渐惭又恢复旧日的光彩。延长三年[925]六月,他七十五岁时圆寂。附法弟子中淳佑继其法统,在醍醐寺开张门户,陆续出了元杲、仁海这样的英俊。圣宝僧正的系统非常繁盛。

  ----------------------------------------------

  (1) 原书作昌平二年,"昌平"乃"昌泰"之讹

  (2) 役少角,即役小角,姓役公,名小角,生于630年,卒年不详。曾住在大和国葛城山,进行苦修,后被称为"修验道"之祖。修验道为日本佛教一流派,分为天台宗、真言宗两支。

  (3) 原书做永宝四年,永宝乃"宝永"之误。

  (4) 供奉御影:指供养弘法大师像。

  第十章 宽朝、仁海二僧正的出世

  益信、圣宝二僧正以后,真言宗形成了两大流派。如前所述,这两位僧正虽然都出于源仁僧都的门下,但他们的修学系统却有不同。益信最初跟兼传台密的宗睿僧正学习,以后又归于源仁门下并掌握了其教义的奥秘。而圣宝前后师事真雅、真然,只接受弘法大师一派的灌顶。益信僧正以后,宇多法皇又从宗睿的末流神日重学真言教义,并且跟智证大师之徒增命学习密教的奥秘,因此,仁和寺的流派,与作为弘法大师嫡系的圣宝僧正流派所传授的教法相比,其事相有所不同,他们互相比法;益信这一支,到了宽朝时兴盛起来,而圣宝这一支,到了仁海时才兴盛起来。

  宽朝大僧正是敦实亲王的次子,宇多法皇的皇孙。延长四年[926]刚十一岁时就投拜法皇门下出家,后景仰莲台的宽空僧正,在仁和寺的灌顶堂受两部灌顶,又从圣宝、观贤系统的壹定律师重受真言奥义,开辟了广泽的遍照寺,大力宣扬真言一家的教义。仁海比宽朝后进,当时还在高野山真雅之门学习,尚未为世所闻。康保四年[967]宽朝继承其师宽空僧正,担任仁和寺别当,不久兼东大寺别当、西寺别当、东寺二长者,并且还担任法务的重职。永观之初,根据敕请,宽朝担任圆融寺落庆供养法会的导师。作为奖赏,天皇布施结遍照寺"理趣三昧料封(1)一百户。此后,宽朝屡次进宫中参候天皇,熏修秘密法。在"平将门之乱"(2)时,他曾与南北诸高僧共同祈祷降伏此乱,以有灵验而闻名。宽和初年,圆融上皇出家时,他受敕担任戒师,第二年升任大僧正。弘法大师的后继者中担任这样高官的,宽朝是第一个。永祚元年[989],圆融上皇仿效宇多上皇的先例,行幸东寺的灌顶院,受两部的灌顶,由宽朝担任灌顶仪式的大阿阇梨。同年,他在遍照寺传法给弟子济信,长德四年[998]圆寂,寿八十三岁。济信大僧正继其后,一传至大御室性信大僧正,仁和寺此时兴旺到了顶点;再一传至宽助大僧正,其门下英俊云集。

  与宽朝大僧正并列的有仁海僧正。天历九年[955]生于和泉[今大阪],自幼出家,登高野山拜真雅为师,后投醍醐寺,跟石山寺的内供奉[僧官名,供奉内道场]淳祐的附法弟子元杲僧都传法受灌顶。宽朝圆寂后,仁海的声誉传扬开来。宽仁二年[1018]在神泉苑熏修请雨经法,受赏任权律师,不久被任为东寺的二长者、补任东大寺别当,后升任僧正。长元年间,他在醍醐寺的附近地方小野开辟一寺,安置两部的曼荼罗,称为曼荼罗寺,此后住在此处,传布自圣宝僧正以来的嫡系真言教义,门下甚多。仁和寺的性信大僧正也来问学受教。当时的天皇屡召仁海僧正,让他传习秘密法,特别是请雨经法,据说是弘法大师以来独家相传的,灵验显著。长久四年[1043]正月到五月的一百五十天内,各地缺雨,草木枯死,河井干涸。天皇敕命七大寺的僧众不间断地祈祷求雨,又在宫中建立大坛,今千僧读经修行,但毫无效验。于是,天皇特敕召仁海僧正,仁海以老病推辞。天皇再三召请,他难于辞谢,从六月八日开始在宫中修法,六天之后,大雨沛然而降,朝野为之惊喜,皆讴歌僧正的大德。天皇赏赐,许其乘辇车,并赐封七十户。此后,社会上称他"雨僧正"。永承元年[1046]五月,在曼荼罗寺圆寂,寿九十二岁。比宽朝晚四十八年。其附法弟子有成典、成尊等。成尊继承师业住在醍醐寺,与仁和寺的性信、宽助等相对峙。成尊之后,再传而至胜觉、严觉,宗门极其繁盛。

  -------------------------------------------

  (1)"理趣三味",指专心读不空译的"理趣经","理趣三昧料封"即读经赏封。料指资财,封指封土或封户。

  (2)平将门(?-940),平安中期的武将。镇守府将军平良将之子。天庆二年(939)谋反,占据关东一带,自称新皇,在下总国猿岛建皇宫,置文武百官,第三年被平贞盛讨平。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