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日本佛教>>正文内容

天台宗和[日本784一1192年]真吉宗时代(2)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01日
来源:不详   作者:[日]村上专精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第十一章 东密事相的分派

  在益信、圣宝二僧正以后,产生了东密事相的分派。益信之后称为广泽派,圣宝之后称为小野派。以后又渐惭产生分派,以致有所谓"野、泽十二派三十六支派"之说。圣宝之下有般若寺的观贤,观贤之下有石山寺的淳祐,淳祐之下有延命院的元杲。元杲从益信的继承者宽空、宽朝处受学传法,学德兼优。他的下面出了小野的仁海僧正,仁海在小野开曼荼罗寺,以请雨经法闻名.仁海与广泽的遍照寺的宽朝僧正同时在世,形成对峙。这就是被称为小野派、广泽派的来由。仁海门下如云,曾盛极一时,而小野的成尊僧都继其后管理曼荼罗寺,也同样以请雨法见闻名。成尊之下有义范、范俊、明算等。其中义范、范使二师,并负盛誉,互相比赛加持祈祷(1)的效验。义范在醍醐寺也以请雨法闻名,范俊留住劝修寺屡次修习大佛顶法,在这二师以后,小野派开始发生分裂。范俊继承曼荼罗寺,下面有严觉。严觉的门下产生了所谓小野三派。即宽信继承严觉之后兴劝修寺派,增俊开随心院派,宗意创安祥寺派。义范之下有三宝院的胜觉权僧正,世称为圣宝以来的嫡派。胜觉最初以定贤为师,后归义觉之门,从范俊得到奥秘的传受,据说有八十余法,日日暗诵。他特别修持请雨法、孔雀王法,以法验而闻名于世。其门下如市,所谓醍醐三派就是在他以后产生的,与小野三派相对峙。这三派是:定海大僧正继承胜觉之后倡导三宝院派,贤觉创立理性院派,圣贤开创金刚王院派。以上小野的三派、醍醐的三派都是产生于圣宝以后的系统,所以总称为小野的六派。这六派之下又产生数十个分派,这就是源运的照阿院派;一海的松桥派;成贤的地藏院派;定济的宝池院派;定晓的妙法院派;玄庆的岳西院派等,都传播到后世。另外,义范、范俊的同门明算,在受学于成尊以后上了高野山,重兴颓废的金刚峰寺,另外成为中院派之祖。良禅、兼贤等相传承,到了觉善,又出了引接院派,经过道范、贤定,到仁然时又产生了正智院派,都盛行于后世。

  益信僧正,如前所述,把源仁传承之法传付给宽平法皇,法皇住在仁和寺宫殿,附法于宽空僧正。宽空之下有宽朝、宽忠等。宽朝住广泽的遍照寺,有"广泽派"之名。宽朝之后有济信,济信之下有大御室性信亲王,大大地振兴了宗门。亲王修孔雀王法,据说前后达二十余次。他传法给成就院宽助大僧正。世称"佛法关白"(2)。其法名轰动一时,受法的门徒,仅记名的就有几十名之多。于是,广泽以后也产生了分派,觉法亲王传给仁和寺派,平等房的永严创保寿院派,信证开西院派,合称为仁和寺三派。圣慧亲王同样是宽助的门徒,又是觉法亲王的皇弟,住在华藏院,开创华藏院派。宽遍由宽助僧正受灌顶,上大和登忍辱山专事修练,以灵德闻名,因他住在忍辱山,所以把宽遍派称为忍辱山派。以上二派加上传法院的觉*的传法院派,合称广泽三派。而与圣宝的继承者相对应,广泽、仁和各派合称为广泽六派。宽助的门下有真誉,开创持明院派,此不在广泽六派之中,但此派在后世也大为传播。------------------------------------- 

  (1) 加持祈祷,即俗称的"祈祷保佑"。"加",谓佛加力于人,"持",谓人受佛助。

  (2)关白:平安时期的官职,位于太政大臣之上。887年,字多天皇讲:"政事万机,概关白于太政大臣。"此太政大臣即指藤原基经,他当时担任摄政,此后以"摄政关白"连用,终平安朝皆由藤原氏把持.

  第十二章 密教的兴盛和修法法会

  八家入唐传受密教,致使平安佛教成为密教的时代。朝廷屡次召请诸高僧修加持祈祷,保佑消灾增益,并且奖励各地的讲师、读师专修密教;因此,当时的朝野都信仰此教的灵验,从宽平[889-898]、昌泰[898-901]年间到长和[1012一1017]、宽仁[1017-10211年间,密教兴盛到了顶点。

  大概在奈良朝以前,加持祈祷已经逐渐盛行,而在奈良朝,已经有了如意轮法和吉祥天法等的传布。然而当时建坛修法的仪规尚未完备,到了平安朝,传教大师才首次在宫中修演毗卢遮那法,不久弘法大师又根据《秘密仪轨》如法修行仁王经法、请雨经法等,由于显现出灵验,上下更加信仰,而在宫中设立真言院,实际是密教兴隆繁荣的中心。承和元年[834]十一月,弘法大师上奏说,应仿照唐朝的神龙道场的例子,在宫中设立如法修行的真官道场,为国家的安宁进行祈祷;根据这一奏请,第二年正月,在中务省创建曼荼罗坛,从正月八日到十四日这七天里,大师亲自熏修真言法。这就是所谓"后七日御修法"。此后成为惯例。每年由东寺长者担任大阿阇梨,虔诚地修行真言秘法。据说大师一生建坛修法达五十一次。弘法大师之后,山门[指睿山]的慈觉大师,从唐朝传来大炽盛光法、七佛药师法、大安镇法、佛顶法等;智证大师传人了尊星法等;此外,小栗栖的常晓传来了大元帅法,从仁寿二年[852]以后在法琳寺每年熏修此法,诸事都遵照宫中真言院的御修法。山门的相应、喜庆则盛修不动法。振兴寺门[指三井寺]事相的余庆,也同时修不动法。从宽空、宽朝以来的仁和寺的法匠,皆以修孔雀王法而闻名,自从"雨僧正"仁海以来,醍醐寺以修请雨法而著名。仁海之时,有池上的皇庆阿阇梨,他兼传"东台两密",大力地发展山门的事相,屡次熏修普贤的延命法。这样一来,山门、寺门、东寺各有大法、准大法、秘法、通途法的类别,其种类日益增多,碰到天变、地妖、降贼、治病等情况,即可按事如法修行。

  除此以外,还有一字金轮、佛眼、降三世、军荼利、大威德、金刚夜叉、五坛法等等,不下数十余种。而这些法,随时可修演,几乎可日夜不间断地进行。

  既然讲了真言法,也要讲讲与此同时奉行的宫廷佛事法会。更在宫中举行的最重大的佛事法会,就是御斋会、仁王会等。御斋会是在太极殿讲颂《最胜王经》的仪式,其开端是在称德天皇的天平神护三年[767]。仁王会的起源是早在齐明天皇[655-660]的时候。此外有维摩会,在齐明天皇的朝代,由于藤原镰足有病,召请法明尼讲《维摩经》,这是开端,但在承和元年t8343以后,照例每年必修。天长六年[829]首次在药师寺举办最胜会。社会上把宫中御斋会、兴福寺的维摩会、药师寺的最胜会会称为"南都的三大会"。法华会是南北一起盛行的,南京奈良的法华会,在弘仁八年[817]才在兴福寺举行,北京平安的法华会,在延久四年[1072]十月于圆宗寺开始举办。承历二年[1078]在法胜寺开设大乘会,永保二年[1082] 在圆宗寺开设最胜会,这是与南京的三大会相对应的称之为北京的三大会。延历寺还有十一月会(或叫霜月会)、六月会,都按照御斋会的样式举办;在东寺,例年的仪式都准照敕会的样式。佛名会是由于承和五年[838]静安的奏请而开始的,这是从天长年间静安.道昌等人被召进宫中诵《佛名经》而来的。这一年的十二月,召清静安、愿安、实敏、愿定、道昌等人在清凉殿诵颂《佛名经》,以后成为惯例。承和十二年[845]天皇诏敕各地都要举办佛名会,贞观末年,又向各地颁发佛像图画,进一步予以奖励。在承和七年[840],紧接着佛名会又兴起了浴佛会(1)。浴佛会又叫佛生会,其初虽始于古代推古天皇朝代,但此时又是由于静安的奏请而在清凉殿隆重举行的,以后也成了惯例。到宽平三年,更在宫中设立浴佛道场,仪式年年都很盛大。此外,二月、八月二季的宫中读经,早在奈良朝已开始了,但从贞观前后,每季一定召请高僧到宫中隆重举行,长期未断。其他如文殊会、合利会、涅磐会、常乐会、法华八讲、十讲、二十讲等,在各大寺都有举办,其种类甚多,兹不一一列举。

  ------------------------------------------ 

  (1)浴佛会,原文是"灌佛会",此即于每年四月人口所谓"佛诞节"举行的浴佛法会,取法传说中"佛生时,龙喷香雨浴佛"的故事。

  第十三章 慈觉大师及其门徒

  慈觉大师名圆仁,俗姓壬生氏,下野人,年十五投传教大师门下,深得其钟爱,彻悟圆教之奥旨,兼受传法灌顶。传教大师最初在山上设置四种三昧时,让慈觉大师创设常坐三昧堂(后成为文殊楼院)。传教大师圆寂后,慈觉按照先师的本愿进住堂内,修行一行三昧,打算十二年间深锁山门,然因山众的再三请求未能如愿,便在六年后出外传教。四十岁的时候,因感到身体疲惫寿命不会太久,乃于山上北部幽深之地,进行三年的隐居修练。这个地方就是横川首楞严院的根本如法堂。此后他身体逐渐恢复健康,在承和四年[837]由义真和尚推举,山上僧众的拥戴,获选人唐"请益"。第二年,楞严院制出九条式袈裟,而且在六波罗密、三德的九峰、以及兜率等的四院,设置安禅房舍,确定各处检校人员,由安慧作总检校.等待慈觉大师的归国。

  这一年,慈觉大师与遣唐大使藤原常嗣一起从难波出发,但因为得不到顺风在太宰府停留了两年,承和五年[838]才解缆出发,七月二日到达扬州的海陵县。大师本来就想巡游天台山、五台山的圣迹,寻求教法。但是当时的唐帝因故不许,仅在场州与宗睿邂逅相遇,跟他学习汉梵二语,又跟全雅受灌顶,并得到金刚大教及曼荼罗,第二年想与大使一起回国。但因海上遇风又回到扬州。慈觉大师对于自己没有达到入唐的本愿而遗憾,禀请大使下了船。扬州刺史又让他乘入唐使的第二只船。第二船又遇逆风漂荡,大师再次回到登州海岸。他与徒弟惟晓等共同发誓,再次出游,到了赤山的法华院,共同祈祷山神的保佑。由于州的军将登咏(1)的帮助,才得到许可去巡拜圣地。他们想去五台山,路过当州,从居土萧敬中传受教外之旨[禅宗]。到达五台山以后,朝拜了文殊菩萨圣容,许愿建造文殊阁。八月,他们终于到了长安。皇帝诏敕其住在资圣寺。慈觉大师在长安期间,会见了元政、义真、法全、元侃、宝月、义操、法润等人。他在唐朝所受到的密灌,一般称之为"十三重的灌顶"。他还跟净影寺的惟谨学习密教,与五台山的志达、玄鉴、以及醴泉寺的宗颖一起传学圆教止观的玄旨,并跟宝月三藏学习悉昙[梵字学]。慈觉在唐前后十年,渐渐思归,正在准备回国之际,碰上会昌[唐武宗年号,破佛是五年,即845年]破佛的法难,因装扮成俗人得免,离开京城,在承和十四年[847]从越州出发到达了太宰府。

  慈觉大师回国以后,由于山上的请求,特别上奏天皇举行灌顶。到淳和天皇驾崩,文德天皇即位后,又奏请仿照唐朝按照新密法设立皇帝本命的道场,修炽盛光法,祈祷宝祚的长久;并没设总持院,置十四僧,以镇护国基。在大师入唐前,按照仁明天皇[833-849]的本愿已建设了定心院。在承和十四年,首次设置十禅师,而文殊楼院、法华三昧院、常行三昧院(在四三昧院之中)等,都到慈觉大师时才完成了先师所留下的这些遗业。此外,他首次在食堂设置天台大师供,在总持院发起舍利会,又效仿五合山竹林寺之风。修净土院庙供,改传法华忏法,兴起不断念佛。总之,传教大师的事业,可以说都到慈觉大师时才得到完成,而睿山的基础,至此才惭渐巩固。仁寿四年[854],上奏天皇,以安慧、慧亮二人为三部大法的阿阇梨。这是以朝廷之命设置传法灌项阿阇梨的开始。贞观二年[860],慈睿、承云、性海、南忠四人,也受到这种任命。此外加上长意、常济、元誉三人,合称为大师面授灌项的九人。慧亮最初是义真和尚之徒,慈觉大师归国后慧亮归于他的门下。世上尊他为"大乐大师"。最初是西塔宝幢院的院主。九人之外,象遍照、安然、相应等人,也都是大师的上首弟子。遍照是良峰安世之子,仁明天皇时,官至"藏人头"(2)。天皇驾崩,他哀悲不已,登睿山归依慈觉大师门下,逐次升至僧正,创元庆寺,补任座主。世上称他为"花山僧正"。安然,跟着慈觉及遍照受显、密二教,学识深远,建立五大院幽居,不争名位,世上尊称他是"五大院的先德"。他著有《菩提心义》、《教时问答》、《悉昙藏》等,著书很多,睿山的佛教至此集而大成。世称"阿觉大师"。相应和尚,从慈觉大师学不动别仪护摩法,据说他修练精勤,最有成果。他受慈觉大师的遗命,移建常行堂,又刻等身不动的尊像。在贞观六年[864]建立了无动寺予以安置。因此,人称"建立大师"或"南山大师"。大师的其他门学也有成就,虽然不能一一列举,而圆密一致的教法,从此蔚然大兴。

  慈觉大师在仁寿四年[854]成为延历寺座主。这是有"座主"公称的开始。大师坚决辞退,但推辞不了。在治理睿山十年以后,于贞观六年[864]正月十六日圆寂,寿七十一岁。贞观八年,根据相应和尚的奏状,天皇在赐"传教大师"谥号的同时,赐圆仁以"慈觉大师"的谥号。文德[850-857]、清和[858-876]二帝,淳和(正子内亲王)、仁明(五条后顺子)两太后,皆从大师受菩萨大戒。至于大臣百僚受戒者,不知其数。大师寂后,由金轮院的安慧任第四代座主,露地房的长意,以后成为第九代座主。大师临寂时遗言,在净土院庙之外禁止在山上造修诸人之庙。慈觉大师之墓在横川花芳峰,所以也称"花芳大师",大师常住之处称为"前唐院"。

  ---------------------------------------------- 

  (1) 圆仁《入唐求注巡礼行记》开成四年七月八日作"新罗通事押衙待张咏".

  (2) 藏人头,主管财政,相当于财政部长。

  第十五章 睿山的兴盛及慈慧僧正的出世

  睿山的佛教,自传教大师创立以来虽由慈觉大师大成其事业,但在智证大师以后的七十余年间,几乎全是智证的法孙在山上掌权,而慈觉的法孙则在山外的法性寺、元庆寺等地保有其势力,然而到了慈慧僧正时,他大大地振兴了楞严院的家风。当时特别是右大臣藤原师辅皈依慈慧僧正的法教,在横川建立了法华三昧堂,为藤原的家运兴旺祈祷,其子藤原兼家等也尊崇之,开创了慧心院;慈觉大师入灭以后横川颇为冷落,楞严院的主僧仅有一两个人。到这时常住的僧侣多至二百多人,大大地发展了慈觉门派的力量。加上在承平五年[953]三月(座主是尊意),睿山的中堂、钟堂、食堂等四十余所房屋,全部被火烧毁;此后又经过了三十年,到康保三年[966](座主是喜庆)。睿山又发生火灾,把讲堂、钟楼、文殊楼院、常行堂、法华堂和所属的其他房舍,大多化为灰烬,满山极其荒凉。从尊意和尚以后经历了五代座主的更替,在天元三年[980]才举行重建根本中堂的供养法会,承平的火灾以后经过了四十余年,山上的规模才渐渐恢复旧观。这完全是由于慈慧僧正的努力。慈慧僧正又大力严格"笼山结界"的制度(1),才戒饬了违背此规的笼山僧,并制定二十六条式,作为一山之规。有人说:他养了许多僧兵,举用愚钝无才的僧侣,作为武装徒众,用以维护正法。打击"权教";此即所谓"像季的对治悉檀"(2);并说这是天台僧兵的起源。这大概是后人托词于僧正,以掩盖自己之谬说?慈慧僧正官至大僧正,其徒寻禅同时担任权僧正。他的门徒当中有豪放的,有深沉的,有洒洒落落的,有奇伟的,有贵族,也有贱民,门下蔚然成林,人才济济。圆、密、戒三法,都因而兴盛,此时可称为"睿山的极盛时代"。传教、慈觉、智证三位大师,再加上安然和慈慧,被称为"三圣二师",在古代日本的天台宗中特别受重视,自然不是偶然的。

  慈慧僧正,名良源,俗姓木津氏,近江国浅井郡人。自幼跟随即梵释寺的觉慧,十二岁时登睿山,投归理仙大师门下。五年后,理仙因寂,跟相应和尚登坛受戒,后受学于相应、觉慧、喜庆、云晴等人,学业卓著,特别在承平七年[937]的维摩会上,以不满二十六岁的年龄驳倒了南京[奈良]的俊才义昭,在应和三年[963]的法华会上,竟使法相宗的耆宿法藏箝口无言。由此名声大振。应和四年,座主延昌寂灭,天皇诏敕由他嗣后,他辞而不就。同年不久,镇朝座主圆寂,慈慧再次受命,他仍谦退不受。此年他任内供奉,第二年担任权律师,第三年被任为法性寺座主,接着担任天台座主,兼律师,次年升任权少僧都.天延三年[975]任少僧都,第二年任大僧都,贞元二年[977]改任僧正,天元四年[981]天皇有病,他修法有效验。七年间多次进升而为大僧正。自从圣武天皇时行基菩萨受任大僧正的职位以来,至此历二百三十余年之久,才又有这个任命。共在当时受敬崇的情景,可想而知。

  东塔、西塔以及横川,古来称为"三塔'或"三院'。横川能够达到与东塔、西塔相并的地步,固然是依靠慈慧僧正的力量,但无容置疑,藤原大臣-家的在外护持是最主要的原因。寻禅和尚是右大臣藤原师辅的第十爱子,受教于慈慧僧正而成为其弟子,并成为"一身阿阇梨",被直接任为权少僧都,进而升为权僧正。这是大臣之子受任僧纲的开端,也是"一身阿阇梨"的起源。慈慧僧正还在横川开了定心房、寂定院等,并在此居住,又在饭室谷创设妙香院,但工程进行不到一半而于宽和元年[985]正月三日圆寂,寿七十四岁。遗嘱把妙香院托付给寻禅僧正。让他完成。天皇依照寻禅的奏请,赠以"慈慧"的谥号。下面的人尊称他为"大师"、也称"元三大师',或"御庙大师"。

  僧正之徒古来称为三千、得意弟子七十,以此与古时的孔子相比拟。其中源信、寻禅、觉运、觉超被称为四杰,而只有源信得到师教的真髓。寻禅僧正在慈慧灭后,拜受座主之任,治山五年上奏辞谢座主和权僧正的职位,隐遁到饭室,又建成妙音院。世称他为"妙音院座主"或"饭室先德",寂后敕谥为"慈忍"。其他如书写山的性空上人、多武峰的增贺先德、丹后的宽印先德安海、明豪诸大德,和暹贺、觉庆、院源等各座主,都出于慈慧僧正的下。而性空、增贺、安海等人,都名闻后世。-------------------------------------------- 

  (1)笼山结界,比睿山和高野山执行过的制度,规定修行僧在一定时间内不许下山,专事修行。

  (2)像季,所谓像法的末季,传说佛灭后五百年是正法,正法以后一千年是像法,"像季"其意通"末季"。"对治悉檀",对贪欲多者教慈心,对愚痴多者教因缘观,等等,这种对治教法叫对治悉檀。悉檀,梵文Siddham的音译,成就之意。

  第十六章 山、寺二门的分立

  根本大师传教的高徒虽然不止一两个,但在后代最有名的,是义其、慈觉二人。义真和尚回国以后,曾大力帮助传教大师进行教化,在传教大师寂后,又在山上建立大乘戒坛、创立戒坛院,可惜不久就去世了;因此传教大师的规划全靠慈觉完成的。然而智证大师从义真门下出现时,就与道誉、慈觉处于并列地位,而慈觉、智证两位大师的门下,当时也都是英俊辈出的。慈慧僧正出于慈觉的门徒,在他当山门[睿山]座主的时候,门下出了不少俊杰;而当时智证的门徒当中,也有不少高僧接踵而出。其中的余庆僧正与慈慧僧正名声不相上下,他的门下有劝修、穆算等名僧。于是两门的倾轧加深,最终关系破裂。

  慈觉大师以后,金轮院的安慧当了第四代座主,接着是智证大师继安慧任五代座主,此后直到十三代的座主,除了长意一人之外,全由智证大师的门徒担任,而从义海开始,经过延昌、镇朗、喜庆到慈慧僧正时,都担任天台座主,才渐渐地巩固了慈觉门徒的基础。等到慈慧僧正寂后,余庆僧正继寻禅被命为天台座主时,两门之间从此非常嫉视。以致最后智证的门徒不得已逃避到山外去。 由此看来慈觉大师的门下虽然不乏其人,但很明显,长久以来山门全由智证的门徒负责管理。直到慈慧僧正,再次扩张慈觉门徒的势力,其势披靡山上,他们竭力排斥智证门徒,而到了余庆僧正等人要重新掌权时,争端的再开己成自然之势。

  余庆僧正,筑前[在今福冈县]早良人,其事迹不详。他在天元二年[979]担任国城寺长吏,四年受任为法性寺座主。他被称为"智辨大师'或"观音院僧正'。一船把劝修、胜算、穆算、庆祚称为余庆门下的四杰。劝修即智静僧正。劝修、庆祚以下有志贺僧正明尊,再下面有行尊,当时还有三并寺的增誉,天台宗的修验道就是由他们兴起的。最初余庆僧正担任法性寺座主时,慈觉的门徒到朝廷诉说:"贞信公[忠平]创设法性寺以来,已经历九代座主,慈觉的门徒常受此任,现在忽然以智证的门徒担任此职,是没有道理的。"喧扰纷争,事不易决。天皇(圆融)大怒,说:"忠平开法性寺,未必付诸慈觉一门,现余庆虽出于智证之门,但已有智行之誉。败德之徒,徒事喧嚣,毕竟非清静僧侣之事!"下诏停止一百六十余人的封职。从此以后,两门之间的不和更形表面化了。

  以后两门之间逐渐互相倾轧,智证的门徒渐渐离开睿山分散了。当时流言四出,有的说座主良源[即"慈慧"]嗾使其徒要烧千手院,要杀死余庆及穆算等。朝廷大惊,敕命守卫干手院的经藏,并且谕示座主停止这种行动。慈慧僧正上表说明这是无稽流言。此后,山上的智证门徒,由余庆率其门徒数百人一起下山住到观音院,胜算、劝修、穆算等也各率门徒分别下山居住。其余留在干手院的众僧,仅有百余人。然而到了永祚元年[989],寻禅辞去了座主之职,余庆受敕任天台座主职。于是,慈觉的门徒进行抗拒,坚闭讲堂的门户,并在路上驱逐朝廷的命使。朝廷不得已再次派遣使官上山,让检非违使(1)予以保护,在前唐院宣布诏命,并且祭告慈觉大师之灵。因为众徒行为暴戾,诏命中有称众徒为"狮子身上之虫'的话。这就是有名的"永祚宣命"。余庆担任座主仅仅三个月,因山门僧众不服而辞职。到了正历四年[993],由于观音院一个叫做成算的童子的事情,慈觉门徒一哄而起,烧了千手院的房合,把胜算所管的四所房舍化为灰烬,连同莲华院(由冷泉天皇发愿建造)、佛眼院,以及已故良勇、房算的房屋、穆算所管的房舍共四十余间,全都烧毁,山上的一千余智证门徒都被赶出。庆祚等和其门徒一起移住三井寺。从此,山门(睿山)、寺门(三井寺)完全分立,长期没有相和。

  ----------------------------------------

  (1)检非违使,日本古代管名,掌京师的治安、追捕、听讼、断罪之责。

  第十七章 慧心院、檀那院的二僧都及慧、檀两派教义的差别

  慈慧僧正门徒中,深解密教旨义的尚有性空上人,通达显教旨义的尚有安海大德,然而唯独源信、觉运两位僧都门派繁盛,所谓慈、檀两派教义的差别,正是由此产生的。有人说"慧心院源信、檀那院觉运二人同是一师之徒,如说当时教义已有二派的差别存在,是不足信的。这或许是后世争相传扬他们的名声假托于二师而编的。"但事实未必如此。

  源信僧都,大和[令奈良县]葛木郡人,俗姓卜部氏,少年登睿山师慈慧僧正,才智超众,显、密二教无不精通,对于五种法师(1)、四种三昧都有很深的造诣。源信住慈心院教授门徒,厌弃世上荣华而深居院内从事著述。他又最向往西方净土,编著《往生要集》三卷。此书依照念佛这一门,编集了经论的重要文篇,以表达厌离秽土,欣求净土的旨义,阐明"往生极乐之教行,浊世末代之目足(2)的道理。其他著作约有七十余部,一百五十余卷。其中《一乘要决》,说明众生成佛之义,驳斥定性无性的偏执,详细阐明了一乘是真实之理,而五乘是方便之说。宽和二年[986]],托便船把《往生要集》送往宋朝。台州商人周文德收到后把此书送到天台山国清寺,寺僧盛赞源信的功德。以后,当他的弟子寂照(圆通大师)要渡海入宋的时候,他提出关于天台宗教义的二十七个疑点,让他转请四明山的知礼解疑。知礼感叹他研习精深,并作了答释。但源信得到这些答释的时候,认为许多地方不合自己的意思。后世传说,这只是源信僧都故意试问一下外国学匠而已。宽仁元年[I017]六月十日.他端坐念佛而寂,行年七十六岁。 觉运僧都。京师人。俗姓藤原氏,东官大夫贞雅之子。又跟随慈慧僧正研习天台教,讲场中常超出众人。居住檀那院时,曾大量接待来学者。他最初从静真学密教,静真灭后,屈身受学于皇庆。官至权大僧都。宽弘四年十月圆寂。他的著作大部散失不传。其事迹亦不得其详。

  檀那院觉运的门下,以遍救僧都最突出,桓舜、长算等人也有名。慧心院源信的门下,有觉超、宽印、明豪等人,都是慈慧僧正的高徒。慈慧灭后,归于慧心的门下。此外如寂心、寂照等人也都是慧心门下的名僧。觉超僧郡是泉州人,被称为慈慧门下四杰之一。后来师事慧心院源信,究习圆教,当时他对显、密二教的学识号称"一山之冠'。觉超僧都性情超脱,声誉很高。曾因修法灵验而蒙诏受任僧都。他不受任命而径自出官,敕使追到他背后高声诵读诏命。觉超常住都率院,因此尊称为"都率的先德"。后移楞严院。遍救僧都是左大臣藤原仲平之子,皈依觉运僧都之门,研究天台教观,住静虑院,尊称为"静虑院的先德',后受任大僧都。他曾与都率院觉超争论立教之义。擅那院这一派从静虑[遍救]经三传而到澄豪,慧心院这一派从都率[觉超]经三传而到忠寻。慧心院[源信]、檀那院[觉运]两派自此有很大发展。

  所谓慧、檀两派的教义差别,从细小的论点,以至到三大部(3)字字句句的解释,相冲突处虽不过百,然而追溯其根本的分歧点,慧、檀分为两派的起源还在于传教人帅入唐求法这件事上。如前所述,传教大师从行满处受传天台的教相,从道邃处承受天台的教旨。行满的教相相承是从因向果的始觉的法门,而道邃的教旨相承是从果向因的本觉的法门。传教大帅一个人继承了这两种法门,认为从因向果、从果向因是一致的,并把始觉和本觉是不二而一体的教义传给后代,因此直到慈慧僧正为止,这种教义仍嫡系相传不断,如泻瓶传灯,流义未分。然而到了慈慧以后,慧心、檀那二僧都才开始分为两派;慧心派不期而吸取了道邃的教系,檀那派无意而接受了行满的教系。慧心吸取道邃的教系以台、密、禅一致来设立观门。即:在设立观门当中,以第八识阿梨耶作为"所观",以元初的一念(4)作为对境,破除"元品无明",使之现出位于第九识[菴摩罗识,即真如]的三千三谛之月(教圆),敞开诸尊的曼荼罗(密教),顿悟到本觉的天真独朗(禅宗)。象他的《观心略要集》、《真如观》、《本觉赞释》、《空观》,实际上表述了这种旨义。因此,都率院的觉超,关于观法的用心,是这样教授的:第一,要去色而观心;第二,在心中,要去"六识"而观"八识";第三,在八识当中,要去界内的阿赖耶而观界外的阿梨耶(5);第四,就界外的阿梨耶来讲,要么诸心而观元初的一念[根本无明];第五,就元初的一念来讲,要去其相而观其性(真知)。至此,使我们怀疑,日本天台宗大概与中国天台宗的山外流是一样的吧?这是从台、密、禅互相一致的前提推演出来的,即是依据了从果向因的本觉的法门。

  檀那汲取了行满的系统,坚守天台宗的教相不动。因此这一派的教义当中,在设立现法当中,坚持不许以"八识"作为历观,也嫌弃以"元初的一念"作为对境,而把现实的"六识'定为对境,对于终日终夜乱起妄动而永不休止的意识来讲,则应修"三谛圆融"的实相观[观万法的实性]。这是依据从因向果的始觉的法门。

  (图缺)

  一看此表就会感到慧心、檀那两派同中国天台宗的山家、山外流的冲突相同,看来虽是互不相容的,然而并不是那样。既然它们全是以"台、密一致"和"始、本不二"立教的传教大师和慈觉大师的后继流派,那么、他们在讲述止观的法则方面,虽然有这样的差异存在,但也不是没有相符的地方,例如象檀那派的《一实菩提偈》、《念佛宝号论》,都大量地表述了本觉的法门。------------------------------------------------ 

  (1)五种法师,既受持(忆而不忘)、读、诵、解说、书写。法,法则;师,训匠,所谓"五种精通,皆得称师"。

  (2)语见《往生要集》卷上。"目足",亦既"教行"。"目"喻智,指教意;"足"喻行,指修行。谓净土法门为"末代"最实可行的教说。

  (3)天台宗的三大部:《法华玄义》十卷、《法华文句》十卷、《摩诃止观》十卷,皆智凯著。

  (4)"元初的一念"与"元品无明"同意,亦既"根本无明"。

  (5)玄奘系统新译唯识把第八识(梵文alaya)译作阿赖耶识,而真谛系统旧译唯识说称之为阿梨耶识。

  第十八章 天台圆教的分派

  睿山的密教,由于慈觉、智证三大师以及安然大德等的努力,发挥"理同事胜"之旨,使山上密教呈现出隆盛的景况,这在前面已经叙述过了。如果仅就比睿山一山来讲,天台圆教的兴盛也足以引人注目了。其分派也可说是极繁多的,特别是檀那的四派,慧心的四派其最显著的就是在寺门[三井寺]当中也多少产生一些分派。前面已讲过产生山门、寺门二派的过程,此后,这两派虽然互相比赛势力,振兴教风,但睿山的威势常常压过寺门,特别是在慈觉以后经过四传至慈慧大僧正担任座主之后,睿山的隆盛是空前绝后的。于是山门分成了檀那、慧心两派,从檀那院的觉运、静虑院的遍救以后,经四传到了慧光房的澄豪,其下有永辨、智海、长耀、辨觉、尊珍等一时人才辈出。檀那一派由此大盛,世称"慧光房派"。智海、长耀都继承慧光之教,接受檀那流派,又另外成为一派,智海创立毗沙门党派.长耀成立安居院派(又叫竹林房派)。永辨承受慧光的正传,又传授给徒弟圆辅,圆辅再传结祐圆、辨长。此外另有猪熊派,这是从相应和尚经过遍豪、庆命,又从静严到圣触这一支。然而静严是属于竹林房这一派的,从圣融是他的门下来看,猪熊派是属于竹林房这一派;大概又是檀那院的后继流派。

  慧心派从源信僧都、都率院的觉超,经四传而到东阳房的忠寻,他的门下出了须耀、皇觉、踰伽、观照四高徒。慧心派从此发展起来。人们称道:"檀那派因澄豪而壮大,慧心派由忠寻而兴盛。"皇觉是忠寻高徒中的最优秀者,其徒有范源,再门下有大和庄法印俊范,这一派广传于世,称之为"倡生派"。俊范之门有静明、政海,静明之下有静运,政海又受学于静明。静运之后称之为行泉房派,政海之后称之为"土御门御门迹派"。宝地房派,出自宝地房的证真,继承慧心之后,并兼传檀那派。证真,俗姓平氏,是能登守[官名]教经的弟弟。他继承觉超僧都以后六代的系统,又从永辨研究檀那的教义,合并传承两派,但实际倾向于慧心派。他的著作有《三大部私记》。后人把他比拟为地藏菩萨的化身。其徒永尊受传他的正脉,住在宝地房。

  寺门的团教在智证大师以后,很久没有产生分派。从大师之徒增命和尚,四传而至金龙寺的千观。千观的道声在当时很高,世称为"箕尾的先德'。其门徒有元范,元范之下出了澄义、范守二人,范守之徒有良朋。良朋以学誉闻名于世,曾与当时的澄义辩论教义。良朋年少,但其名望几乎超过澄义。澄义即龙渊房。良朋即智寂房。寺门分成龙渊房派和智寂房派两派就是从此时开始。

  总之,天台宗的分派,从大的山、寺二门和慧心、檀那二派,到小的山门八派和寺门二派,虽说呈现出极其繁盛的景况;但到了后代只是注重相承的口诀,不轻易地写在书上,也不轻易地传给别人。因为这个缘故,到了今天他们的教义已全部失传,其内容如何很多地方几乎已不可知。

  第十九章 台密事相的分派

  传教大师以睿山为本山与南都佛教对峙,规定止观、遮那二业为睿山学僧的必修课程(1)。这是兴隆密教的开端。然而他在与南都佛教竞争的过程中,主要是依靠了天台的圆旨和圆顿的大乘戒,到了以后慈觉、智证二大师相继入唐求法的时候,由于内外的形势,当时睿山所传授的大部分是密教。慈觉大师回国以后,作《金刚顶》、《苏悉地》二经的疏,智证大师回国以后,作《大日经指归》、《讲演法华仪》等。大肆论述了显、密一致的观点,以此与东寺密教比赛效验。待别在慈觉大师建立了总持院以后,睿山的密教更加兴盛,以致最后有把"天台宗的密教"差不多变成"密教的天台宗"的趋势。

  一般说台密的分派,从大的方面讲可归于根本大师派、慈觉大师派、智证大师派三个流派;但在传教大师时候,自从高雄山寺灌顶以后,好象没有发生另外一派的相传灌顶和口诀相承等情况。到了慈觉大师时,他上奏天皇以其徒作传法灌顶阿阇梨,自此才兴起了所谓付法相传的事情。慈觉大师之徒慧亮、慈睿、常济承受此传,传给慈慧僧正的是理仙大德。安然和尚又出于慈觉之门,他明敏博识,通达显、密、梵、汉之学,著作极多,"理同事胜"的旨义至他而大成。安然门下有大慧,大慧下面有净藏。净藏大德是三善清行之子,深通密教仪轨,以灵验殊绝而闻名当世。净藏又受教于玄昭。玄昭从慈觉之徒长意和尚受密教。玄昭之下有玄鉴、智渊,玄鉴之下有觉慧。慈慧僧正还受传于觉慧。因为慈慧僧正住在横川,称之为"川派的密教"。

  智渊僧都,世称戒坛阿阇梨,其徒有明静、平灯二人。静真受学于这二人,并传授给皇庆。皇庆俗姓桔氏,京兆人。七岁登睿山,后周游四方,研究东、台两密。门下有长宴、院尊、安庆、赖昭等,兴盛无比。因为住在东塔、南谷、井坊,称之为"谷派密教"。今天所存的台密,皆出于本派。皇庆后来在丹波池上隐居,因此称之为池上阿阇梨。永承四年[1049]七月,在东塔院寂,年七十三岁。他就是慈应和尚。慈应以后,由大原的长宴僧都之徒,法曼院相实创立了法曼派;井坊的安庆之徒,三昧院的良祐创立了三昧派;由赖昭阿阇梨经过佛顶房的行严,再到穴太的圣昭,这一派称为穴太派(又叫小川派)。圣昭又受传于智泉房的院昭,而院昭属于院尊的门下,并且又是赖昭之徒觉范的门生。因此,穴太派又有智泉派、佛顶派,或院尊派等名称,是台密中最盛行的一派。这一派再加上西山、叶上二派及三并派,合称为山、寺的六派。这里只说明台密的主要派别。还有人提出睿山十三派的名称。西山派是穴太派的支派,起源于西山的澄豪。叶上振兴起于叶上房的荣西,因其徒荣朝住北谷莲华院,所以又名为莲华派,也就是所谓"良世田的灌顶"。后世睿山的五个灌室当中,正觉院属于西山派;行光坊、总持坊、鸡足院等部属于穴太派,而真如院是法曼派的灌室。三昧派到近代由天海僧正在南光坊复兴之前,据说已中断很久了。三井派自智证大师以后,如泻瓶一样一直传下去,只是经余庆僧正的门下劝修之徒心誉四传到胜运、良修的时候,才分成了两派,但以后到了良修之徒真圆的时候,这一派出现很兴盛的局面,而胜运一派的法系断绝了,这样又使寺门完全回到同系相传的状态。这就是唐室的灌顶的传系。------------------------------------------------

  (1)最澄规定以止观业、遮那业作为睿山的学生式(学僧课程)。每年按诏敕受戒二人(年分度者),受大戒后才能修此二业。修止观业者,每年每日读法华经、金光明、仁王、守护等经;修遮那业者,每年每日读遮那、孔雀王、不空羂索、佛顶等经。修此二业者,十二年不许出山,专事修行。

  第二十章 东寺密教与睿山天台密教的关系及其异同

  东密与台密的互相关系,从所谓真言八家(1)的师资关系上就可明白。传教大师是顺晓阿阇梨的附法弟子,据说后来在弘仁三年[812]再次从弘法大师受惠果一派的灌顶。慈觉、智证二大师与弘法大师法系的圆行、憨运、宗睿等人前后入唐求法,其师承关系相同。其中的宗睿僧正从实慧僧都受弘法大师一派的灌顶,如前所述,又先后师事慈觉、智证二大师。此后东密的事相愈益复杂,在宗睿以后,益信僧正的门流,与山门、寺门法匠的授受关系很深。宇多法皇是益信的附法弟子,可是又从增命受智证一派的传法。不久,幽仙律师,也研究台密,从慈觉大师受学台密一家的奥秘,以后到仁和寺传教布法。宇多法皇以后,经过真寂、宽昭、长繗到景云,他向慈觉大师法系的池上的皇庆,以及延殷传授益信僧正一派的佛法。台密的事相,从出了皇庆以后,就勃然兴盛,这实际上是由于合并接受了东密、台密而兴起的。就是说,台密与东密益信僧正这一派的授受关系最深,在对圣宝这一派的关系方面,有人说慈慧僧正曾同时受传于观贤的附法弟子石山寺内供奉淳祐。还有寂昭同时受学于仁海、出于皇庆门下并创立三昧派的良祐同时受学于小岛派的宗禅,也是这类情况。

  东、台两密,八家在中国传承密教当中已是互相交错的,而在回到本国以后所以又有这样的授受关系,恐怕主要是在事相方面。从教相方面来看,二者是泾渭分明的,决不能混同。东密所依据的经典是《大日经》,其本意在于根据这个经典在各宗之外另外创立的真言宗。而台密则以《法华经》为其根本依据,想在天台圆教中设立立真言教。这就是两密的教相不一样的根本原因。在东密里面,是根据《大日经》看待释迦一代的说教,因而以《华严》、《法华》作为显教,在"十住心中"把天台宗作为"第八心",以华严宗作为"第九心",以真言秘密教作为"第十心",实际上是把《法华经》放到低于《大日经》、《金刚顶经》几等的地位。台密则与此相反,依据《法华经》来看释迦一代的说教和判断大日如来的秘密说教,因而把《法华》、《大日》、《金刚顶》作为互相一致的密教,大家都没有优劣上下的差别,只有一个差别,即:《法华》局限于"理密",而《大日》不仅有理密,而且兼有事密。总之,东密、台密的区别是:一个是以《法华经》作为显教,并把它置于《大日经》之下;一个是也把《法华经》作为密教,认为它与《大日经》地位相等。但即使在台密这一派的内部,传教大师只提出"显密一致论",以至慈觉把"理事俱密"分开,论述"理同事别",智证最后宣传"理同事胜',谈论"显劣密胜",并以"五时五教"进行判教,几乎接近于东密的主张。安然也继承智证,非常倾向于密教,但他坚决地拒绝使用弘法大师对"十住心"的判断,却陈述"十住心"的"五失"加以驳斥。这都是台密家与东密家不同的地方。其他关于龙树、龙智等人的金、胎两部的相承问题,关于《法华经》教主的佛身等问题,或者作为天台宗的"一心三观"之功益即身成佛的有无问题,两者之间虽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但归根到底是由于所根据的经典不一样,不外是从一个要让真言宗独立,一个要使真言宗与天台宗合为一体的原因而来的。此外,台密这一派常常说东密仅仅传授金刚界,对于胎藏界则没有清楚的传授,并且说"苏悉地大法"还完全是东密所不知道的,在事相方面,强调象"炽盛光法"、"七佛药师法"等,只有台密传授;东密则对之进行反驳。两者之间互不相让,这类例子很多。

  ------------------------------------------------

  (1)"真言八家",东寺五家是:"弘法大师"空海、慧运、宗睿、常晓、圆行;台密三家是:"传教大师"最澄、"慈觉大师"圆仁、"智证大师"圆珍。

  第二十一章 山、寺二门及南北佛教的倾轧

  朝廷崇信佛教的结果,最终造成了僧侣的跋扈、恶僧的蛮横。平安朝末年的佛教,已酿成了阿修罗(1)的惨状。这虽然给镰仓时代[1192-1333]佛教的新生打下了基础,但谈到其堕落的情况,仍使人感到悲痛。当时的佛教,总不出南北这两支。在南京[奈良]佛教中,虽以东大寺占首位,但兴福寺依仗法相宗和春日明神(2)的威势极其专横跋扈。在北京[平安],朝野上下虽然都忠实皈依真言宗诸寺,但号称"鬼门镇护"、依仗"山王七社"(3)神威而蹂躏帝都的,却是睿山的延历夺。园城寺(4)自与山门分立以来山寺二门一直摩擦。多武峰自从增贺先德住进以后就专属睿山无动寺。清水寺与祗园感神院本来总隶属于兴福寺的,但从慈慧僧正以来,祗园感神院也成为了睿山的别院。因此,南寺僧众[兴福寺众]屡次攻打多武峰,山门僧众又常攻打清水寺。

  僧兵的起源虽然不详,但可以说这是由武士之流皈依佛门以后产生的,在白河天皇[1072一l085]以后,僧兵的危害已极为严重。只要稍有点事端,山门之徒就奉戴山王三社、七社,或祗园、京极、北野的神舆逼迫朝廷;南寺僧众也常常奉持春日神木进入劝学院,向朝廷申诉。从崛河天皇嘉保二年[1095]到高仓天皇安元三年[1177]的八十年间,山王神舆进京共达九次之多;而春日神木的进京,从崛河天皇宽治七年[1093]到高仓天皇承安三年[1173]的八十年间也有八次。此外因一些细小的事情,僧众闯入京师,向朝廷或大臣强诉,或是僧侣互相争斗、寺院互相攻击,或是神人相争,其数更多。从崛河天皇[1086-1106]末年起,数十年间,儿乎年年都有,严重的甚至一年数次。因其奉戴神舆、神木进京,朝廷不得不满足其要求,以致万乘之尊的天子也发出"三不如意"(5)的叹息,宣初称"山家道理"(6)是"以非为理"的话流传于世。因为这个缘故,当时的公卿武人,只要稍稍得罪僧侣神人,大多逃不服流刑的法网。当僧众闯人京师时,他们虽奉敕防卫,但事过以后,凡是杀伤神人僧侣者,也不能免受重刑。

  长历三年[1039],三井寺的明尊僧正受命为天台宗座主。山门僧众三千人到摄政藤原赖通的府第大肆喧扰诉告,不可制止。赖通让平直方守卫之。山门的教圆因同意明尊为座主,结果被众僧徒捉走。天皇下敕把恶僧投狱,让教圆为座主。自此,山、寺二门的裂痕愈益扩大,寺门的沙弥不登睿山的戒坛,寺门奏请朝廷在园城寺另设戒坛。山门上奏朝廷予以拒绝。此后戒坛的事情,成为互相敌视的重要原因。从余庆任天台座主到二条天皇应保二年[1362]觉忠被命为座主为止,智证的门徒担任座主的共有八次,但很多是只当了二三天,最长也不过六天就辞职。白河天皇永保元年[1081],山、寺的僧徒相互发生争执,六月,山门的僧众乘虚闯入园城寺,放火烧寺塔僧房,被毁者达七分之一之多。九月,山门僧众再次放火把残余的堂宇烧尽。这是佛教传人以来前所未有的惨事,此时距智证大师寂灭后只有一百九十一年。此后,到二条天皇长宽元年[1163]为止,园城寺遭受山门放火的大难前后达四次。

  永久元年[1040],因兴福寺僧凌辱了山门的祗园感应院的神人,山门僧徒便奉戴神舆闯入京师,捣毁清水寺殿堂,并且请求朝廷把实觉僧郡处以流刑。朝廷不敢有所主张,群臣也多畏缩不言。实觉虽然无罪,但朝廷却不得己接受了山门的请求,而拒绝了兴福寺的请愿,处实觉以流刑,并约定不给山门僧徒判罪。这样,山门的僧众才回山。兴福寺的僧众听说此事大怒,打算人京奏请三条天皇。山门僧徒也想前来与南部兴福寺僧众交锋相斗。朝野上下一时骚然。白河法皇最后派遣检非违使到宇治和西板本,才逐渐制止南北僧众进京。此后在永万元年[1165]二条天皇去世时,兴幅寺与延历寺的僧众又发生恶战,明月率山门僧人数千下山攻打清水寺,清水寺的僧人只有千余人,寡不敌众,逃散到四方。山门僧徒把清水寺的堂塔房舍全部烧毁。于是,南部兴福寺僧众准备入京把属于山门延历寺的下寺末社放火挠掉。朝野上下为之惊骇不已。朝廷造使者前往宣谕乃止。

  安元三年L1177],加贺的目代[地方宫]藤原师经,团故与白山的僧众发生冲突。白山僧众奉戴神舆登睿山诉告。山门徒众乃奉着山王诸社的神舆入京,奏请诛杀师经,流放其父加贸守师高。朝廷派遣检非违使予以阻挡,同时把师高、师经处以流罪。因为天台座主明云嗾使山众骚扰朝廷,天皇拒绝了众人的请求,把明云判处减死一等、流放到伊豆。山门僧众听说之后大惊,埋伏大路上把明云劫走。朝廷对此也不能制止。治承二年[1178],睿山上发生了学僧与堂众的冲突,堂众很多人离开了坂本,招诱当地歹徒,据守在早尾坡。因学僧进攻不利,朝廷颁布院宣 (7)派畿内的军队三千余骑去讨伐堂众,结果官兵大败,学僧大多下山逃散。除了西塔禅众以外,睿山全山沉寂,禅磬之声无闻,山门的堂塔到此时已大部分荒废。 南北佛教以及山、寺的争斗和僧兵跋扈的事实,虽不止一两件,但上面所述的是其中最有名的。此外,兴福寺与金峰山的争战也是持续不断的。从白河天皇到后世镰仓时代约一百余午之间,这类事情没有停止过。此时,佛教已完全失去光明。

  -------------------------------------------------

  (1)阿修罗,梵文Asura的音译,或译"非天","无善神",是古代印度神话中的一种恶神。传说他与帝释(天神)互相嫉视,战斗不停。后世亦称战场为阿修罗场。

  (2)春日明神:藤原氏的氏神,为法相宗尊奉,亦被称为"慈悲万行大菩萨",据说是块松木

  (3)山王七社:日本天台宗的守护神叫"大山咋神",被看成是药师如来的化身,这就是山王。山王称为"一宫",此外有当成释迦化身的"大三轮神",这是"二宫",还有"圣真子"、"八王子"、"客人权现"、"十禅师"、"三宫",合称为"山王七社"。

  (4)园城寺,三井寺的别称,是所谓"寺门"的基地。

  (5)白河天皇曾叹息道:"天下不如意者有三:鸭河之水,双六之采,山法师也。"鸭河即贺茂川,暗指水灾。双六,一种游戏,黑白子各十五个。采,骰子。山门法师指山门僧众。

  (6)原作"山科道理",即"山家道理"。山家指比睿山延历寺。

  (7)院宣:指院政时代根据上皇或法皇的命令发布的公文。

  第二十二章(待补完)

  第二十三章(待补完)

  第二十四章 融通念佛宗的创立及良忍上人的出世

  自从慈觉大师传入五台山的念佛法门,大力推行常行三昧以后,净土教如上所述逐渐兴盛起来。由于良忍上人的出世遂创立了融通念佛宗。良忍上人原来对慈觉大师的常行三昧[一心念佛]一派是大概深有所得的;当他以圆朗绝妙的声音高唱佛号、劝化道俗的时候,听者无不喜泪哽咽,自愿加入他的融通念沸会。因此,良忍上人不仅是融通念佛宗的开山祖师,而且是中兴日本声明业(1)的人,至今谈声明者,皆以他为先师。

  良忍上人,俗姓秦氏,尾张[今爱知县]知多郡富田人。自幼登睿山,跟良贺学习天台宗,从永意受传密教。永意是池上阿阇梨的弟子,良贺的师承不详。良忍在二十一岁成为常行三昧堂的堂众,担任讲主的职务。尽管如此,他为日夜只是忙于学解教义却忽略自己和他人出离秽土的要道而叹息,二十三岁退隐大原,建立来迎院居住,每日专门唱念佛号六万遍,苦行精进,专心思念西方弥陀的净土,诵读《阿弥陀经》。其音清亮,极尽赞呗[即梵歌,颂佛曲]之妙。这种声明业从慈觉大师开始,四传到慈慧僧正,中间经过源信、觉超、杯空、宽誓,然后才到良忍上人。据传说,良忍上人二十余年间常坐不卧,在祈念中度过日月,渐渐积累了正助的功德,永久五年[1044]五月十五日,在念佛三昧中亲自见到了阿弥陀佛,受到了融通念佛的教诲,其语曰:一人一切人,一切人一人,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是名他力往生。

  这实是融通念佛宗的起源,称之为弥陀直授的法门。就是说,在良忍上人以前的念佛门还没有理解念佛之理,他登上睿山以后,根据《法华经》的圆理乃至《华严经》的教理,才得到这样深刻的理解。说日本的他力门(2)的教派,是由此发源的也无不可。良忍在天治元年[1124]带着劝进帐[化缘簿]进入京师,初次侍奉鸟羽上皇,并请公卿百官加入融通念佛会。他还周游诸地进行化教,在摄津的住吉开了大念佛寺,大力劝导远近民众。天承二年[1132]二月一日圆寂,年六十一岁。后桃园天皇安永二年[1773,良忍灭后六百四十一年],据大通荐者融观(四十五代)的奏请,记赐“圣应大师”的谥号。

  想来融通念佛宗由于良忍上人妙解念佛门义理和颂佛声哀婉绝妙而盛极一时。但本宗的规模大约直到第六代法明上人才形成;而其理论的完成,并使本宗最后得以成立的,可以说是大通尊者融观。因此,这三人被称为本宗的元祖、中兴祖、再兴祖。

  融通念佛宗虽说是他力宗而不是自力宗,然而它是作为从自力宗向他力宗过渡的桥梁而兴起的,这是在中国与印度都未曾见过的新宗教。因此,融通念佛宗虽然是他力宗,但它与净土宗、真宗等那样的他力宗相比较,存在着以下几个大的本同点。第一,凡是他力宗无不向净土的三部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寻求基本经典,但融通念佛宗却基本依据《华严经》和《法华经》,而把净土三部经作为“傍依”经典。这大概是因为本宗以天台、华严的教理解释称名念佛而使其更深远的缘故。第二,他力宗在判释教相的过程中,不是依照龙树的难、易二道(3),就必然依照道绰的圣、净二门(4)去判教。但唯独本宗仍依照杜顺、至相、贤首的法则,以人天教、小乘数、渐教、顿教、圆教这五教来到判释释迦一代的说教。这是因为,本宗是依据弥陀面授的偈文创立教旨的,它以为释迦的说教不过全都是帮助了解弥陀面授的念佛的意思,因而用天台、华严的圆理可以把念佛的深意阐发清楚。第三,凡是他力宗,都说教称名念佛的功德,说明绝待界的真如[亦名离言真如]与念佛的融通,虽有讲念佛与其他万行的融通的,但是,它们都不说甲的念佛与乙的念佛是融通的。唯独本宗有这种论述,关于说这种念佛融通的,这是本宗独得的教义。论述融通,有事理融通和事事融通两种,其中本宗则以事事融通为主。既然事事融通,那么一人念佛与众人融通;众人念佛也与一人融通,人人相通,行行互融,恰如灯灯相照,镜镜相映一样。因此,只要是精勤不怠地念佛,那怕是在命终以前短时间的称名念佛,也会产生圆满无边的功德,所以死后可以得到成佛的大果。第四,他力教在讲他力的时候,无不是以弥陀的愿行(5)作为他力。本宗认为他力往生是:依据人人互融、行行相通的理论,其他千万人的称名念佛的功德,与自己的称名念佛是融通的,而自己一个人的称名念佛,也与其他千万无量的人的称名念佛融通,这样,甲乙相互彼此部达到了圆满的念佛功德。弥陀授赞中的“一行一切行,一切行—行,是名他力往生”,正是这个意思。第五,他力教在谈安心、起行的过程中,无不以弥陀的愿行作为安心的决定对境,唯独本宗,对安心、起行作了如下的理解:听到了自、他念佛融通的道理,在心中发誓每天耍做称念佛号的课业,并且把自己名字写在名簿上加入融通念佛会,在这种时候完全相信自、他誓愿与修行必有成就,这就叫做“安心”;而不问僧俗,只要每天漱洗完毕面向西方,合掌唱念弥陀所传融通念佛亿万遍、决定往生,念佛十声,这就叫做“起行”。这些都是本宗独特的情况,它是脱胎于弥陀面授偈颂,吸取了天台、华严、真言宗的教理产生的。因此,我们把本宗教义看作是由圣教门向净土门过渡的桥梁而创立的。

  -------------------------------------------------------------------------------

  (1)佛教的“声明业”指研究音韵的学问,也指盛赞佛之大德的歌。参看本书第二期第六章第63页注3。

  (2)他力门与自力门相对。他力,依佛法之力,靠弥陀本愿之立往生西方净土,如净土宗。自力,依自己修持戒定慧三学,而达涅磐之道,如天台宗等。但如上面所述,佛教宗派不认为二者完全对立,后面作者还要讲到。

  (3)难易二道,既难行道、易行道之略,传为龙树所立。凡是靠自立勤苦修行达到佛位的,称为难行道;凡是由信念佛号,依佛的愿力达到佛门的,称为易行道。前即为自力宗,后即为他力宗。

  (4)圣、净二门,既圣道门与净土门,唐道绰所立。圣道门,凡主张在“此土”从凡到圣的修行的教门,皆为圣道门,除净土三部经以外各经皆是。净土门,凡主张以往生西方净土而达到圣果的教门,为净土门,净土三部皆是。

  (5)愿行:誓愿与修行。弥陀愿行,指弥陀的行愿。据说他有48感,其中三愿是愿摄受念佛众生往生西方净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