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取回的真经为何无法普及
玄奘取回的真经为何无法普及
□ 慕容骁 《传奇故事(下半月)》 2007年第12期
慕容骁抻一抻袖,扬手一木,开篇唱个肥喏:
唐僧西天取真经,
万里无云万里行。
可怜法相非常道,
百姓至今弄不清!
今天掏史的主角是玄奘。这位唐初高僧随着央视“百家讲坛”的热播,再次登上了“中国文化红人榜”。
大家都知道,真实的玄奘大师,没有孙猴儿、八戒、沙和尚帮忙,几乎以一己之力,长途跋涉十几万里,到达印度求取真经。学成之后,名满五印,在包括戒日王在内的18国国王高薪高职称的极力挽留下,甘心再冒生死,携真经返回长安,前后历经17年。鉴于玄奘惊人的意志和成就,鲁迅赞他是“中国的脊梁”,梁启超则称其为“千古一人”。鄙人观点:大师“以热爱祖国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正可作为当今乐不思蜀的留学生们的榜样。
除了“最佳留学生”,我们还可以历数出玄奘的10多个头衔。比如:西行求法,英勇无畏,可评为“一级探险家”,参访问道,记述详尽,可称“大旅行家”;博学多闻,可称“大学者”;深解“因明”,精研“唯识”,可称“哲学教授”;译经上千,创翻译体系,可评“杰出翻译家”,戒行严净,开创法相宗,可称“大宗师”;并可候选“历史学家”、“地理学家”、“最杰出佛学院院长”、“最杰出的民间外交家”(私自出行,没有李世民批文。算不得“官方行为”)等等,倘放宽历史年代,参选“感动中国”,玄奘大师定人三甲!
可就是这样一位使中国佛教真正从古印度“毕业”,开创了“汉地佛教时代”的英勇无畏的大宗师,历尽了千辛万苦求回的真经,为何不能普及流行呢?且听俺慢慢掏来。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玄奘大师取回的“真经”到底是什么经。《大唐西域记》中记述得很详细: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春正月,玄奘在历经百余国,遍尝千难万险之后,回到长安,受到从皇家到民众的热烈欢迎。玄奘足足用了20匹马,共载回了657部经卷,其中包括:大乘经224部、大乘论192部,还有大量小乘经论、佛像合利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大师引发“西行求法”主要动机的佛经是——《瑜伽师地论》,共100卷。这是大师最重视的译作,他用了整整3年时间,亲自率领20位高僧——这几乎是当时大唐所有的佛学力量,从回国后的贞观十九年(845年),一直翻译到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才译完。
之后,玄奘将此译作与其他已译作品奉请唐太宗过目,期间还专门选了《瑜伽师地论》第六十一卷,结合了“所作谛思,善顺仪则”等治国之道,费尽口舌,给李世民上了一节“佛学政治课”。终于,龙颜大悦,太宗欣然为译经作序,即著名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而怀仁大和尚索性马屁拍个彻底,从李世民最喜欢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也是怀仁的先祖)的墨宝里,一个字一个字地捉,凑出了整篇序文。
真不容易啊!要知道,在此之前,太宗虽然热烈地欢迎唐僧回来,但骨子里并不真心崇尚佛法(国教仍以道教为主),他甚至打算让玄奘还俗做官。玄奘在写《大唐西域记》之序时,特别隐瞒了未经太宗允许,私自出关的情节,相反还将取经成功归于太宗的保护,另外还大谈海外各国对大唐之敬仰犹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如何如何(季羡林先生就曾撰文,怀疑“戒日王夸赞‘秦主破阵乐’一事”是玄奘为吹捧太宗杜撰的细节)。玄奘的苦口婆心只为一件事,让佛教成为大唐“圣教”,他成功了。
看官此时要问:说得这么热闹,这部真经《瑜伽师地论》到底是讲什么的?好问题,央视主持人张越也曾这么“逼问”过钱文忠教授,让他用三五句话简介,钱教授摇头说不可能。既然三五句不行,我们试试用两三段,用最白话的方式唠。
据佛典载,《瑜伽师地论》的作者是弥勒,就是后来被中国人演化成胖子的那名菩萨。整部经的背景是无著菩萨听弥勒菩萨说法的故事:无著与世亲是哥儿俩。无著告诉弟弟世亲说,我会先死。弟弟说,那你要记得回来告诉我,究竟有没有极乐世界哦。无著说好。两兄弟就这样约好了。无著先走了,弟弟世亲便天天等。过了3年,世亲终于看到无著回来了,问,哥啊,有极乐世界吗?无著说,当然,我怎么会骗你?问,那你到了哪里?答,我到了兜率天弥勒菩萨前面。问,为何让我等得花儿都谢了?!答,我到了那儿,弥勒菩萨正上课,我进去关门,才不过听了一个钟头,就想出来告诉你好好修练,开门出来我赶紧跑,结果到这里就3年了。
以上弥勒说的大法、次第修行的各个步骤,都由玄奘详细地记载在这部佛学大乘有宗的经典里。佛法分大小乘,小乘自解脱,只做“自了汉”,大乘则需自渡渡人,所积功德可以转化。大乘还分“空宗”、“有宗”。“空宗”是龙树、帝婆菩萨创立的,“空宗”真的很“空”,连佛性、天国都空掉。玄奘认为这不但不利教化,而且对传教者本身,成佛的“快乐大本营”都空了,好像也断了奔头,所以他坚持大乘“有宗”。“空宗”、“有宗”都唯心,但“有宗”在否认唯物的同时,小心翼翼地保护着“真如佛性”的“有”。
《瑜伽师地论》中的“瑜伽”,梵文YOGA,本意“和谐顺应”。“师”,即修行的师父们;“地”是“(遵循)阶梯、步骤”的意思。合起来,就是瑜伽修行的方法。按照这个方法修行,经过各种等层,就能循序渐进地达到大乘境界,并能成佛。
玄奘创立的法相宗就是以《瑜伽师地论》为理论基础的大乘有宗。这套完美的古典大乘思想,尽管也被皇帝遵为了“圣教”,可玄奘一死,整个法相宗就开始衰弱,尽管历代都有高僧大师研究,但最终法相宗没能在中华大地上普及。这是为什么?
鄙人以为,原因有三:
其一,太繁琐。
唐僧去印度求法期间,正是印度佛教从繁荣走向衰亡的阶段,此时流行的正是繁琐哲学。玄奘带回来的唯识的心理学和因明的逻辑学,是一套极其繁琐的体系。这套体系发展成的法相宗(又称唯识宗),包括了5种姓说、唯识论,还有因明学。单说这因明一学,就把心的官能和心的对象等等,分析成660法!
印度文化的繁琐,我们都是领教过的。佛典中,光是一个涅槃,就有66个异名,再比如《维摩诘所说经》,“车轱辘话”来回倒腾。这部经说的是长者维摩诘病了,佛祖派大弟子合利弗去探望,舍利弗站起来说:“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他接着说一通不敢去的理由。十大弟子几乎派了一圈儿,可弟子们都不敢去,说出的理由大同小异,记录的格式和话语都一模一样。
释迦牟尼真是好脾气,这要换成孙悟空,这么扭扭捏捏,早掏出棍子打人啦!关于古印度佛学的繁琐,胡适说了,“中国人的思想习惯吃不下这一贴药,中国的语言文字也不够表现这种牛毛尖上的分析”。
再说原因二,太深奥。
法相宗有玄妙的三性、三无性,还特别搞出了一个“八识”理论。
此理论认为,世间一切由“识”所变,前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容易理解,就是感官加头脑组合;第八识叫“阿赖耶识”,是总管一切的;而第七识“末那识”是联系前六识和第八识的。法相宗还幻想出一个精神性的单子——种子,法相宗认为它是构成世界的原因。种子分为有染种子(孬种)和净种子(良种),前者叫有漏种子,后者叫无漏种子。两类种子就藏在第八识——“阿赖耶识”处,世界就是在种子生灭中进行的。“良种”一不留神就污染成“孬种”,而“孬种”的存在,正是人们受苦的根源,只有断尽“孬种”,人类才能跳出轮回。但任继愈老师曾撰文表示,法相宗自己弄出了个“鸡和蛋互生”的悖论,它认为只有佛能断尽有漏种子,但有漏种子断尽才能成佛。这让践行者很为难。
《瑜伽师地论》有多深奥?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聪明绝顶的玄奘在戒贤那儿学这部经,光听讲解就花了一年半的时间,这还不包括后来又听两遍。钱文忠教授在谈起《瑜伽师地论》,也说太精深,“讲个五年十年都可以”!如此宏繁的大体系,普通百姓怎么能吸收接受得了呢?要知道,中国的百姓是最实用的,当更方便的修行法门出现后,法相宗就不得不消沉下去。
所以,法相宗无法流行的第三个原因就是:修行简易的禅宗的出现。
唐时禅宗原本也分南北。但渐悟的北禅最终败给了顿悟的南禅。慧能的弟子(胡追考证,主要是神会和尚)高兴地编出了佛教史上唯一的国产佛经——《六祖坛经》,中唐以后,“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代替了佛教,在中国流传了上千年。中国老百姓喜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低门槛,长篇大论的佛典啃不动,像净土宗这样只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法门就格外招人喜欢。
慕窖骁掏评:
我们不能因为法相宗的衰沉就抹杀玄奘的伟大功绩,大师对世界的贡献早已超越佛学,成为了一段史诗。回头说到宗教振兴,经典要想真正普及流行,确也不能“曲高和寡”。季羡林说,当用尽可能越来越小的努力或劳动能达到越来越大的宗教满足的时候,宗教才能发展。所以马丁路德在进行宗教改革时,提出一个“自己的良知”,罗马天主教便塌掉了半个欧洲。而在当今举国信教的印度,佛教徒仅占0.77%,可见东西一旦繁琐,自家人都不买帐。
但经典毕竟还是经典,不管您能否得懂,心灵如竹篮入清采一舀,即使没直上水,也会干净不少。相信随着国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喜爱高深文化的民众也将越来越多。
慕容骁今日掏史毕,且听下回再掏,啪!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