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随喜胡曹两居士对於佛堂仇杀案之辨明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威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随喜胡曹两居士对於佛堂仇杀案之辨明
  前任五省联军总司令之孙传芳氏,近被刺於天津居士林佛堂之前,刺之者,乃孙氏旧时所杀施从滨之女剑翘。彼蓄志为父复仇已久,因闻孙氏常往居士林讲经,特伪充信众,人林听讲,竟於孙氏礼佛之顷,出枪戕之,此事南北各报纪之详矣。
  丁兹扰攘之世,仇杀之案,时有所闻,论者於此案之发生,多以司空见惯,亦等闲视之。然此案与他案有异,其发生之地,不在余处,而在於佛堂之前,故其关系佛教,实有至重且大者,凡属佛徒,正宜於此努力加以辨明,不容袖手漠视而默无所言也。以是之故,仆於胡曹两居士之辨明此案深为随喜。
  夫孙氏个人之生死,虽不必为吾人重视,但彼既喋血佛堂,死於礼佛之顷,则其死之影响,乃极深钜,一般已信佛者,不免因之心惊而丧其正信之守,一般未信佛者,亦不免引为口实而障其正信之生。试观天津居士林林长靳云鹏氏所谈,亦足以觇之矣。靳氏之言曰:
  “馨远(孙氏字)系余劝其学佛,平日作工夫甚
  为认真,诚心忏悔,除每星期一三五来林诵经外,在
  家作工夫更勤,每日必拜佛三次,每次必行大拜二
  十四拜,所以两年以来,神色大变,与前判若两人。
  孰料立志改过,诚心忏悔,而犹遭此惨变,殊出人意
  料之外,几使人改遏无由,自新亦不可得。”
  靳氏此言,虽为哀悼老友,口不择言,实亦惕然自危,痛失保障,遂致移其平时之正信,露其内心之疑悔,此吾人所可得而见之者。抑吾知此中疑悔之生,正不独靳氏一人为然,同时一般北洋军阀殆莫不然,又不独一般北洋军阀为然,即全中国一般凡庶殆莫不然,又不独全中国一般凡庶为然,即全世界一般凡庶殆莫不然。何以故?此案事实显然,唯有惨怖,凡情测之,几绝无解释之余地。闻之而不生疑悔者,自不可多得也。准是言之,孙氏一死之影响,其深钜为何如乎?若究其极,当曰:此案发生,全世界无能信佛者矣。孙氏一死,佛教亦与之俱亡矣。似此关系重大之间题,若非有深识弘达之士努力加以辨明,其祸尚可胜言哉。
  幸也,胡曹两居土相继为文而辨明之,依义真实,立言善巧,足以破邪惑,开正见,祛凡情,启道眼,障狂澜於既倒,减野火於初燃,斯固发愿弘法之大菩萨之所应为者也。故仆於此深为随喜,窃愿一般同愿知所警惧而效法焉。
  以文而论,胡居士所语,较之曹居士尤为精圆。然胡则重在发挥佛堂被刺之得益,曹则重在发挥杀业受报之难转。胡则谓因佛之感应而仇转为恩,曹则谓因佛之威神而重债轻还,盖一则以劝,一则以警,二者各有详略,亦正可互相发明也。
  虽然,胡曹两居士之文,均因靳氏之言而发,於此案之研讨,固尚有未尽显者。只以靳氏究系皈佛已久之信徒,且为一老居士,其所言者,犹含意未申,不敢尽情推论。露骨表暴,如仆所闻,殆犹有甚於靳氏者。夫不能洞见病之症结所在,不足以除病根;不能深明水之淤塞所由,不足以绝水患。发愿弘法之士,又正宜鈎深索隐,於槃根错节之间试其利器。若徒事张皇粉饰,作掩耳盗铃之计,殊无当也。故仆於随喜胡曹两居士之余,愿举所闻,更与一般同愿商榷焉。
  仆尝於朋侪集会之间,试谈此案,以徵大众之意见矣。当时诸人所语,各有所见,或是或非,樊然淆乱,非可详陈。姑略述其大者:
  有人云:“如来威力,本无边际。此不独佛徒言之,即佛亦尝自言之。故相传毒龙亦可降伏,怖鸽亦得安稳。今有人惧罪来归,痛悔求救,而乃任人行凶於佛堂之前,竟不克保其信徒之生命,遂其信徒之祈愿,欲不谓我佛无灵,不可得已。”
  又有人云:“佛已减度,其威力不显,犹可说也。彼韦驮诸天、金刚明王等神,固尝发愿护法,尽未来世。今此地既属佛堂,自应有护法诸神,围绕呵护,祓除不祥。当凶徒隐伺之时,彼辈即当显其神力,使其所谋不遂,以免污此清净庄严之地而破大众皈佛之信念。而今则任其喋血佛堂,几使佛法为之衰减,护法之谓何?”
  又有人云:“护法诸神,必就其道场之清净真实者而护之。若其集合之间,未能如法,修持之间,未克契道,则诸神末由感应,护法自付缺如,此正未可一概而论者。吾人学佛,於道场最宜慎择。既择得之,又当谨护之,不容奸人阑人,不容恶友厕身,方可保其安全也。若位居显要,尤不宜妄参群众之集会。孙氏若不入林,凶徒岂能得手。末俗浇漓,宵小滋多,平等无遮,殆非所宜於今日耳。”
  又有人云:“孙氏既造杀业,已结深仇,虽不入林,终当受报。刀山处处,正无所逃,此固不足为道场罪。平等无遮之旨,佛法所重,己身不造恶业,一以弘利为怀,宵小虽多,又何畏焉。惟彼已造恶业者,正不当恃此空言忏悔为护符耳。以忏悔之果能减罪与否,尚属一疑问也。”
  又有人云:“忏悔减罪,诚属真实,但仅能减心地上之染污,不能减业力上之报应。孙氏既立志改过,长时忏悔,其心地上必已回复光明,惟业力上仍无所逃耳。故吾人不当认忏悔为逃罪之法。”
  又有人云:“忏悔减罪,亦能转移业力,惟视其忏悔之真实深切与否耳。真实深切之忏悔,必於事实上力盖前愆,广修福业,又於禅思上妙念实相,进证无生,如是方真能减罪也。若徒托空言,又焉有济。孙氏虽皈佛有年,然修持之间,不免仍欠真实。纵令长时忏悔,亦嫌未能深切。彼方逞其世慧,恣为讲说,以大师自居,我慢之深,仍与任联帅时无异。若是者,又焉能有真实深切之忏悔乎?要之,佛法虽日无边,而减罪拔苦,仍待夫艰深久速之修习。我辈具缚凡夫,正未易如愿以偿,空言忏悔,殊无益也。”
  又有人云:“业力固非可转移者,自作自受,佛亦无可如何。如目连为外道所戕,释种为琉璃所减,我佛并无以救之,只以业力不容妄抗也。今人生於数千载後,而犹冀我佛转移其深重之业力,谬矣,况从佛眼观之,一切万法,本自不生不减,其生其减,犹如空华乱起,则一人之死,一族之夷,均不值一眄者。吾侪学佛,只於出世法上求度而已,若於世间法上求其免祸锡福,焉有望乎。”
  此外,亦有同於胡曹两居士之说者,亦有就胡曹两居士之说而诤其报仇杀敌之义之相违者,今不具述。
  要之,上述各说,均含有不正之知见,或疑我佛之无灵,或疑护法之竟虚,或疑平等无遮之不宜,或疑忏悔减罪之非实,或疑减罪必待艰深久远之修习而非凡夫之所易得,或疑世间本属空华乱起之幻影而非我佛之所护念,皆足以妨正信,阻精进,破圣道,长邪见,此悉因此案之发生而起之误谬也。靳氏之言,犹未尝明及之,今特附述於此,由其展转论难之间,亦可察其误谬,更益以胡曹两居士之辨明,斯不攻自破矣。然使不悉破之,则恶种潜滋,为害将有不可胜穷者,愿诸同愿知所警惧,共同致力,谨附录胡曹两居士之文於後,以备参览。
  北平胡瑞霖居士致靳氏书云:“孙居士馨远之祸,闻之不胜哀悼。孙居士年来笃信佛法,尤注重於忏悔,若假以时日,必可即身成就。虽然,因果之律,无论何人不能否认之,作业受报,事理当然,惟证无我者能消其业,以无受报之主体故。其次,则仰仗佛菩萨慈悲加持之力,及自身忏悔功德之力,亦足以转大为小,转重为轻。孙居士身为军人,又属富有,如死於疆场,则瞠恚增上,如死於家庭,则贪爱增上,临命终时,贪瞠之念现前,其不堕於三途者鲜矣。今孙居士正於佛堂跪诵经文之时,仇者使其卒然而死,正念在前,正可往生净土,次亦不失人天。为孙居士个人计,实为最难得之奇遇,而凶手正其恩人,此非佛菩萨之感应而何耶?冤消仇解,前途坦然,言念及此,又不禁为孙居士转悲为喜也。独惜施女士,身虽入林,心未向佛,慕世俗之虚名,造破僧之重罪,世律可宥,地狱何堪。昔弟亡媳汤佩琳,其父薪水汤化龙先生,被刺於关属,女心知主使之人,日怀报仇之念,後学佛法,闻师告以宽亲平等之理,遂日为仇人回向,及至临终,亲蒙佛光,含笑西逝。此佛法之高妙彻底处,惜施女士不及知之。兹本林於月之十七日,为孙居士念佛回向,并愿施女士早皈佛法,发心忏悔。特驰函奉达,希即转致孙居士遗族,并贵林同人及施女士为祷。,
  湖北曹亚伯居士致靳氏书云:“年来北洋军阀,皈依三宝,欢喜无量。昨阅《申报》,知孙传芳居士被施剑翘女士所刺。两人不幸,俱落苦境,一受杀报,一报父仇,均属业缚,无可解脱,殊堪怜愍。佛云:作业定感定报,定业难转,自作自受,佛亦无可如何,即佛本身,曾作杀业,亦受金枪之报,不过因佛神威,重债轻还耳。孟子云:杀人者,人恒杀之,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古德又云: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在孙传芳居士,欠债还钱,原属公平交易;在施剑翘女士,既舍身报不共戴天之仇,大孝亦可格天。惟恐北方三宝善信因此心退,不得不进一言。盖佛法慈悲,首在戒杀,若根本五戒不守,受报无可挽回。末法之年,犯之者泉,酿成亡国灭种之祸,皆由不力行佛法所致。鳖山和尚《入闽诗》云:『人生倏忽暂须臾,浮世那能得久居。出岭才登三十二,入闽早是四旬余。他非不用频频举,己遏应须渐渐除。奉报满朝朱紫贵,阎王不怕佩金鱼信。”今更录蔼益大师《毗尼事义要录》第七册第三页《十戒门》:一不杀生。凡有命者,不得故杀,若自杀、教他杀、方便杀、咒杀、堕胎、破卵、与他毒药令命断者,并得杀罪。若杀生身父母罗汉圣人,犯逆罪,堕阿鼻狱。若杀人,犯重罪,不通忏悔。若杀天龙鬼神,犯中罪,犹许忏悔,灭犯戒罪,而性罪不灭,终须偿报。若杀畜生虫蚁蚊蟊等,犯下罪,亦许忏悔,灭犯戒罪,而性罪仍须偿报。若杀人不死,犯中方便可悔罪,杀天神畜虫等不死,皆犯下方便可悔罪。助他令杀,皆得本罪(人重、天等中、畜生等下也),见杀欢喜,得方便罪。若见他杀,有力解救,设不能救,应起悲心,念佛持咒,祝令解宪释结,永断恶缘。至於杀敌御侮,保护种族,乃大乘菩萨道。专心内战,涂毒泉生,勇於私斗,闭关相杀,谓之仇杀,杀戒不可开。而遇毒蛇猛兽一类之外敌,不杀亦不足以表保国安民之道。据靳云鹏居士谈,谓孙传芳立志改过,长心忏悔,犹遭此惨变,殊出意料之外,几使人改过无由,自新亦不可得,此言全违佛法。盖性罪终须受报,孙氏信佛精进,安知非重债轻还,藉佛方便,不入地狱,往生西方乎。宪家宜解不宜结,悯施女士之苦,劝其归依三宝,了结一场公案,不复相报,将来莲池会上,共结欢喜缘,不亦善哉。” (《威音》第69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