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佛须知报恩”一文后敬告大众
读“学佛须知报恩”一文后敬告大众
客有手佛教日报一束以示予者,指其中一文曰:“子盍读之,仆将质所疑焉剑。予读其文,则本年七月中所载东初法师之作,题日《学佛须知报恩》,文分七章,长约二万言,钜制也。因谓客曰:“斯文也,予固早见之,初读其题,即觉震我心目,披览一过,为之瞿然惊,为之肃然敬,又为之跃然喜。惊者何?以报恩一义,在佛教中,素不为人所知,予久思加以阐扬,因循未果,不图东初法师之先得我心,竟早作此师子吼也。敬者何?以报恩一义,实出于菩萨仁厚深妙之用心,迥出凡情,弥足尊重,自非智悲双运福慧齐修之大士,殊未足以语此也。喜者何?以报恩一义,亦居然有人为之阐扬,由是广流于五润之世间,足使人心淳厚,圣道昌明,劫运潜移,觉岸同登也。惟东初法师之文,虽属先得我心之煌煌钜制,然于予意中所欲加以阐扬者,固不免机杼微殊,随喜之余,原思别抒管见以为之继。只以此系鲜经人道之问题,材料尚待搜集,端绪尚待整理,一时殊未能穷源究委,作一推阐尽致之介绍。虽然,君若有疑,仍将答焉。”
客曰:“东初法师文中,以四恩分析报恩之对象。四恩一名,虽为人所习闻,然佛家所谓四恩,亦有多说,就仆所见,乃得四种:
第一种四恩说
(1)父母恩
(2)众生恩
(3)国王恩
(4)三宝恩
此种四恩,见《心地观经》卷二《报恩晶》。
第二种四恩说
(1)母恩
(2)父恩
(3)如来大师恩
(4)说法法师恩
此种四恩,见《正法念处经》卷六十一,《大藏法数》卷二十三等。
第三种四恩说
(1)父母恩
(2)师长恩(一作师友恩)
(3)国王恩
(4)施主恩(一作檀越恩)
此种四恩,见《释氏要览》卷中《恩孝篇》。
第四种四恩说
(1)天下恩
(2)国王恩
(3)师尊恩
(4)父母恩
此种四恩,亦见《大藏法数》卷二十三。
综上所述,佛家所谓四恩,其说亦殊不一,故日本真宗学者月感大师所作《四恩论》中,尝分七科,即父母、国王、众生、非情、施者、师长、三实,是也。盖彼乃合诸说而言之者,特名实为四,而科乃分七,亦有未安。然则吾人今说四恩,究应何去何从乎?抑恩处并不止四乎?彼束初法师文中,乃仅取第一种四恩说,又易国王恩为国家恩,于义安乎?”
予曰:“如君所述四恩之说,虽有四种,实则仍应通而为一,其中最普遍最完备而足以代表全部者,即第一种是。盖身之所出,由于父母,故首称父母之恩,环身而存,乃有众生,故次称众生之恩,众生之治安,又赖夫国王,故次称国王之恩,终得出世圣道,只为皈依三宝,故末称三宝之恩,即此已足包括其余三说,并无遗漏也。
若第二种,则仅就四恩中析出其较重者,谓父母恩与三宝恩固重于众生与国王之恩也。由父母恩与三宝恩各分为二,遂成第二种四恩说,故此又称‘四种重恩”,彼《观无量寿经》有‘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之教,《梵网经》有‘孝顺父母师僧三实”之诫,其他诸经论中,亦多于父母三宝之恩特加表章,而存觉之报恩记,即专就父母师长之恩而说报恩者。盖父母为生身所自出,三宝(师长即在其中)为法身所自出,父母与我生命,三宝与我慧命,一教一养,一圣一凡,其恩之深重,均迥非其他可比,故别称重恩而另分为四,然固亦第一种四恩说中所含有者也。
若第三种,则专就出家众而言四恩,故又称‘出家四恩”,彼谓出家之人,禀父母遗体而得成人,其生成养育之恩,如天罔极,复令出家,进修道业,故出家须报父母恩,又谓出家之人,蒙师剃度教诲,授以经业,及得善友,讲明妙道,开发慧性,故出家须报师友恩。又谓出家之人,国王听许,方得出家,又蒙治化之力,无强弱陵逼之忧,而得安居山林,进修道业,兼复饮食水土,皆属国王,故出家须报国王恩。又谓出家之人,凡所资身饮食衣服等物,皆由施者供给,遂得安身办道,故出家须报檀越恩。此之四恩,虽若与第一种四恩说有异,然其师友恩即与第一种之三宝恩相当,其檀越恩即与第一种之众生恩相当,出家之人三实莫非师友,众生莫非檀越也。
若第四种,则就第三种而易施主恩为天下恩,自非专就出家众而言四恩者。其所谓天下恩,要亦与第一种之众生恩无异,则仍不出第一种四恩说耳。或曰:天下恩殆亦包括非情而言,较众生恩之仅及有情者乌广,如《大智度论》谓佛多住舍婆提城,为报生地恩故,又多住王舍城,为报法身地恩故,菩萨固视天下一切悉为恩处也。惟《大藏法数》说此种四恩时,并无解释,未能明其真意之界域,而四恩之说,似应仍以有情为限,否则迳称一切恩处可矣。故今仍由第一种四恩说统焉。
至于东初法师易国王恩为国家恩,则为因时制宜之说,并不足病,国王原即国家之领袖,名异而实无所异也。
特言及菩萨之报恩,实应以一切恩处为对象,方契乎菩萨广大第一之心,今束初法师仅及乎四恩,微嫌未能尽其量耳。”
客又曰:“菩萨视一切为恩处,而图所以为报,此其宅心仁厚,待物慈祥且固极足赞叹者。惟菩萨于一切法,当以平等一如之心观之,既无爱憎,亦无恩怨,今乃认为有恩,不于菩萨广大第一之心量反有碍乎?”
予曰:“善哉问也。斯疑不释,学人惑者多矣。今试以六度譬之。夫菩萨之修六度,原应三轮悉空,不见其能修所修等法,然菩萨固不能不修六度也。此其故何耶?盖菩萨犹在因位之中,即其乘愿再来者,亦须示与众生同事,就此种凡夫境界而论,种种差别现前,并不能立跻于平等一如之域,故必有待夫修,菩萨所修六度,亦不过差别境界中所有耳。若其得度,此六即无,在未度时,此六却不可少。于此当知菩萨不见有布施而仍力行布施,不见有净戒而仍力持净戒,不见有安忍而仍力修安忍,不见有精进而仍力求精进,不见有静虑而仍力习静虑,不见有般若而仍力学般若。且六度功德,毕竟真实不虚,斯正为身在差别中之一种说法也。今之认一切为有恩,即亦如是,吾人惟自问身在何种境界中耳。若就差别未泯之境界而行菩萨道,则其视一切为恩处,固所当然,由此正可渐跻于平等一如,与菩萨广大第一之心量又何尝有碍乎。
况夫恩处固不可不知,亦不可不报者。在世间法中,其受恩而不知不报之人,固共鄙为非人,而在出世间法中,亦复极关重要。如《心地观经》云:‘世间凡夫无慧眼,迷于恩处失妙果,五润恶世诸众生,不悟深思恒背德,我故开示于四恩,令人正见菩提道。”《大方广佛不思议境界经》云:‘知恩者,虽在生死,不坏善根。不知恩者,善根断减,作诸恶业,故诸如来赞知恩者。”于此当知行菩萨道者,正应知一切恩处之有恩而求所以为报,否则非菩萨矣。世有背舍父母以求出家,轻忤师长而言修行者,是岂得为诸佛之所许乎。”
客又曰:“报恩一义,在菩萨道中之运用,可得闻乎?彼东初法师文中,仅云学佛须知报恩,报恩还须学佛,而于运用报恩一义,固有所未详也,”
予曰:“菩萨道中,运用报恩一义,亦可谓彻始彻终,无时或离,经论广说,非可具陈。今且就其大者略举一二:
(甲)菩萨内对己身之用心
菩萨之一切修行,应恒以报诸恩处为念,此固菩萨仁厚深妙之用心所应尔,于此亦可以破除我慢,远离执著,策起精进,成熟善根,聚集福德,增益智慧。今且引《摄大乘论》中所说菩萨修六度时之六种作意修,以见菩萨内对己身之用心。
“作意修者,谓修六种意乐所摄爱重随喜欣乐作意:一广大意乐,二长时意乐,三欢喜意乐,四荷恩意乐,五大志意乐,六纯善意乐。若诸菩萨乃至若干无数大劫,现证无上正等菩提,经尔所时,一一刹那,假使顿舍一切身命,以殓伽河沙等世界,盛满七宝,奉施如来,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布施意乐犹无厌足。经尔所时,一一刹那,假使三千大干世界满中炽火,于四威仪,常乏一切资生众具,戒忍精进静虑般若心恒现行,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所有戒忍精进静虑般若意乐犹无厌足,是名菩萨广大意乐。又诸菩萨即于此中无厌意乐,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无间息,是名菩萨长时意乐。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密多饶益有情,由此所作,深生欢喜,蒙益有情所不能及,是名菩萨欢喜意乐。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密多饶益有情,见彼于已有大恩德,不见自身于彼有恩,是名菩萨荷恩意乐。又诸菩萨即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深心迥施一切有情,令得可爱胜果异熟,是名菩萨大志意乐。又诸菩萨复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萨纯善意乐。”
观此,可知菩萨内对己身之用心中,报恩一义,固恒运用者也。
(乙)菩萨外对众生之用心
菩萨之普度众生,亦应恒以报诸恩处为劝,此固亦菩萨仁厚深妙之用心所应尔,于此亦可以破除彼等我慢,迷离彼等执著,策起彼等精进,成熟彼等善根,聚集彼等福德,增益彼等智慧。今且引《瑜伽师地论》中所说《菩萨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之六种方便善巧,以见菩萨外对众生之用心。
‘复有六种方便善巧:一者,随顺会通方便善巧,二者,共立要契方便善巧,三者,异分意乐方便善巧,四者,逼迫所生方便善巧,五者,施恩报恩方便善巧,六者,究竟清净方便善巧。云何菩萨随顺会通方便善巧?谓诸菩萨,于彼有情,将为说法,先当方便随顺现行软美身语,亦复现行近施随转,除彼于己所生恚恼,彼恚恼除,便生爱敬,爱敬生已,于法起乐,然后为其宣说正法,所说正法如其所宜,易人易解,……是名菩萨随顺会通方便善巧。云何菩萨共立要契方便善巧?谓诸菩萨,若见有情求饮食等十资身具,即便共彼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养,及诸沙门婆罗门等,广说如前,乃至若能受持净戒,如是我当随汝所欲施饮食等诸资身具,如其不能,我不施汝,……是名菩萨共立要契方便善巧。云何菩萨异分意乐方便善巧?谓诸菩萨,与诸有情立要契已,彼诸有情,于上所说彼彼事中,不如所欲速疾修行,菩萨尔时于如上说彼所求事皆不施与,……若诸有情,于菩萨所,虽无所求,……菩萨于彼随宜劝导,断诸恶法,修诸善法,所谓令彼知父母恩,恭敬供养,广说乃至于净尸罗随顺受学,若彼有情,虽蒙菩萨如是劝导,故肆轻躁而不奉行,菩萨尔时自现愤责,……或于一类现与世间不饶益事,唯为利益,……名为菩萨异分意乐方便善巧。云何菩萨逼迫所生方便善巧?谓诸菩萨,或为家主,或作国王,得增上力,于白亲属,于自臣民,能正教诫,如应告言,诸我亲属,诸我臣民,若于父母不知恩报,广说乃至毁犯戒者,我当断其常所给赐衣服饮食,或当捶罚,或我亲属,当与乖离,或我臣民,当永驱槟,立一善巧机捷士夫,于彼事业常令伺察,……名为逼迫所生方便善巧。云何菩萨施恩报恩方便善巧?谓诸菩萨,先于有情随力少多施作恩惠,或施所须,或济厄难,或除恐怖,或会所爱,或离非爱,或疗病苦,令得安乐,彼诸有情深知恩惠欲报德者,菩萨尔时劝令修善,以受报恩,告言:汝等,非余世财来相酬遗为大报恩,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养,广说乃至受持净戒,如是乃名大报恩德,……名为施恩报恩方便善巧。云何菩萨究竟清净方便善巧?谓诸菩萨,安住菩萨到究竟地,于菩萨道已善清净,先现往生睹史多天,……从睹史多天众中没,来下人间,生于高贵或族望家,所谓王家若国师家,弃舍世间,上妙欲乐,无所顾恋,清净出家,……证无上正等觉已,……更复宣说正法,制立学处,是名菩萨究竟清净方便善巧。”
观此,可知菩萨外对众生之用心中,报恩一义,亦恒运用者也。
要而言之,报恩一义,实出于菩萨仁厚深妙之用心,而菩萨道中,固彻始彻终运用之者,凡我同愿,既以学菩萨道自居,于斯义又焉可忽乎。”
客又曰:“报恩一义之运用,既闻命矣,敢问菩萨于诸恩处,究何以为报乎?”
予曰:“此则东初法师亦尝备言之矣。虽然,予愿更引《大般若经》中之报恩说以显其要旨。
《大般若经,学观品》云:‘舍利于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为复须报施主恩不?佛告具寿舍利子言:舍利于,诸菩萨摩诃萨不复须报诸施主恩,何以故?已多报故,所以者何?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为大施主,施诸有情无量善法,谓施有情十善业道,五近事戒,八近住戒,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施戒修性三福业事,又施有情四念住。……(三十七菩提分法、三解脱门、四圣谛、十波罗密、二十空、十二法性,乃至四果独觉菩萨诸佛菩提)……施诸有情如是等类无量无数无边善法,故说菩萨为大施主,由此已报诸施主恩,是真福田,生长胜福。”
又《善学品》云:‘是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密多相应作意,故能毕竟报施主恩。”
此中乃有二义,依《学观品》言之,菩萨欲报恩者,惟施诸有情无量善法已足,是以利他报恩者也。依《善学品》言之,菩萨欲报恩者,惟安住般若相应作意已足,是以自利报恩者也,骤视之,二义分立,若不相合,然苟于菩萨自他二利能悟其一贯者,则熟思之余,当不复有所疑焉。”
客又曰:“报恩一义,既极重要,而于贵刊曾无所闻,何耶?”
予曰:“前固已言之矣,予于斯义,久思加以阐扬,只以此系鲜经人道之间题,材料尚待搜集,端绪尚待整理,一时殊未能穷源究委,作一推阐尽致之介绍,故未果也。虽然,敝刊亦常露其端已,各栏所有撰述,固莫不以报诸恩处为动机,以故文字之间,亦时多显然流出此意。今请略举其所忆及者,如《释经》栏中,《大般若经述要》有云:“为念法界诸恩处”、“一心回向诸恩处”,《净土群经述要》均有云:“我今为报诸恩处”。又如《专著》栏中,《般若与业力》有云:“我自从依师学佛以来,常常感于四恩的深重,又常常感于一切皆我恩处,因而常常想成就我的弘法利生的本愿以报诸恩。”“使我本愿圆成,报诸恩处。”《教海观澜录》有云:‘勉竭其力,草成斯录以报佛恩。”又如《演坛》栏中,第二十六期有云:“只因我素来抱着本愿,热烈烈地要报佛恩和法界众生之恩,”凡此种种,不已显然露其端乎。
呜呼,予小子人世以来,所受父母之恩,如天罔极,师长之恩,如海靡涯,此外国家众生之恩,乃至于一切恩处,亦复难可穷尽,而力棉材薄,殊无以报,虽勉依般若之义,思以自他二利之修习为图报之方,即敝刊之撰述亦由此致力,然寸草之心,又焉能报春晖于万一。言念及此,每为之感激涕零,旁徨不寐,私衷耿耿,正不知何日始真能有以为报也,”
客曰:“子速为文以弘此报恩一义,是不亦报恩之大者乎?”
予闻而谢曰:“敬受教,请于材料搜集未齐端绪整理未竟以前,先以今日之一席对语敬告大众。”
(《威音》第68期)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