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阿赖耶识”之浅见
有关“阿赖耶识”之浅见
本文旨在与“止观者”等在关天的众佛友探讨问题,增进缘识。
其实说是自己的浅见也是不确切的,因为我本没有“见”,是学习了佛法之后所得。是因缘所合,幸运地、浅薄地、部分地见到了佛法中“见”。而归根结底,佛法中“见”是佛法本身的成果,是佛的伟大,不是作为凡夫俗子的个人所能创建的。这是必要的说明,若我理解错了,请佛祖谅解。阿弥陀佛。
根据【三藏法数(明.一如编)】中的解析,人的“识”分为“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识共八种。八识之一的“阿赖耶识”层次居于最高位。其涵义是:由如来藏与无明和合而生,具有三种意境:
一、种子(术语)。是化生一切有漏、无漏现行法之种子。
二、五根。有眼、耳、鼻、舌、身、之实执五根。
三、器界。山河草木饮食器具等一切众生之依报。依报是相对于生而为人的正报来说的。
阿赖耶识常以此三种为所缘之境。梵语称“阿赖耶”,汉语解释为“藏识”。因为其“无法不含,无事不摄”。按照“五不翻”,是其多涵义而不翻。此识染净同源,生灭和合,而具有四种分别:
一、相分,即形相。表示此识能变现根身世界(根身,即眼等诸根)及诸法名义、相状,皆由第八识此分而生,犹如镜中所现之影像。
二、见分。见,即照了之义。表示此识能照烛一切诸法,及解了诸法义理,如镜中之明,能照万像。
三、自证分。自证所具之法,表示此识能持见分、相分,亲证无碍,如镜之圆体,能持其明,能够蕴涵众像。
四、证自证分。证,即是能证之体。自证,即所具之法,能持前自证分、见分、相分,都不离此分,是第八识本体如镜之背。这就表示,阿赖耶识本体并非阿赖耶识。
此识“如摩尼珠,体本清净。又如明镜,能含万像。若以染分言之,无明依之而起,结业由之而生,具足烦恼尘劳,变现根身世界,即前七种识境皆是也。若以净体言之,即本觉心源,离念清净,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也。”
由此看来,此识二缔合一,染净同源,是七识的根本,仍然含有识阴之缘,仍在三界,不是缘起性空的根本。《楞严经》卷一中说:[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这里面说的精彩绝伦、蕴意深厚,其中的“遗此本明”是指“识精元明”中的“元明”的本体——即“菩提涅槃,元清净体”,而不是“识精”,阿赖耶识只是“识精”,虽然含有“元明”,但不是其本体——“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因此,更不是引生万有的本体,不是总摄虚空的终极本源。
既然阿赖耶识不是“菩提涅槃,元清净体”,那么就不是“空”性的本质。 “识”归根结底能生实执的“相”,也是“法执”的来源,因此《楞严经》将其归入“识阴”范畴,是待“破”之境,不是究竟涅槃。对于“法执”的破除,《金刚经》说的最清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那么,阿赖耶识不是“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其与空性本体有什么样的关系?也即:"元清净体"和"识精元明"是什么关系?这其实真正难以用世俗语言来表示,这需要“体证”的过程,真正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果勉强要说,只能从佛法上关于“体证”的描述来说一点端倪。
从《楞严经》中来考虑,可以看一下这段话:[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其中说的很明显,修行人不能成正道,是因为不能识别两种根本:一是不能识别本心,以攀缘心为自性真心,从而以假为真,“认贼做父”,这是在世俗缔的角度上说的;第二是以能生诸缘的识精元明作为究竟涅槃、元清净体,因此不能断灭识阴境界,就不能成就大乘之道,这是从胜义缔的角度说的;而阿赖耶识如来藏和无明和合而生,同具“世、胜”两缔蕴涵,染净同源,因此很明显不可能是不生不灭的究竟之源,从俗缔而言,它含有生灭业报的种子,是三界轮回的根源,如果以此为本体,住在这种境界上,必定不能跳出三界,得到究竟涅槃。由此来看,阿赖耶识相对于本体而言,也是“相”境而已,与本体的关系是“相”与“源”。
假如一个人通过修持,能够证到阿赖耶识的程度,那么,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或许人们会觉得不可思议,是无法想象的。但其实,佛法已经将可以说出的情况告诉了读者。比如:[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楞严经》),这段话说的是“色、受、想、行”四蕴断尽后进入“识阴”区宇的境界,离涅槃天的大彻大悟,已经仅仅一步之遥。这也就是阿赖耶识的境界。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